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流行性脑脊髓炎的诊断

流行性脑脊髓炎的诊断

发布时间:2020-10-16 09:01:12

1、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的病程为几期?

此型占发病患者的90%左右,病情轻重不一。根据病程可分为三个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可有鼻咽分泌物增多、咽喉疼痛等症状。

败血症期

突然畏寒、高热、头痛、呕吐、乏力、食欲差、神志淡漠等。少数病人可有关节痛,幼儿则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惊厥等症状。

主要特征是皮疹。起病数小时内有70%的病人皮肤及黏膜可出现瘀点及瘀斑或有丘疹样皮疹,呈暗红色或紫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病情重的可迅速扩大,且因血栓形成可发生皮肤大片坏死。大多数病人在1~2日内进入脑膜炎期。也有些病人两期的症状同时出现。

引脑膜炎期

大多数病人在发病24小时左右脑膜炎的症状比较明显、除继续有败血症的症状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如头痛严重、频繁呕吐、血压可增高。常有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同时可有颈后疼痛、颈项强直。小儿可出现角弓反张,此时病理反射阳性。有时还可出现谵安、昏迷。婴儿发病不典型,除高热、烦躁、拒奶外,惊厥、腹泻、咳嗽较成人多见。前囱未闭者大多突出,对诊断很有帮助。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万/mm3左右,高者达4万/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二)脑脊液检查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三)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渣直接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中,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
(四)免疫学试验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93%,协同凝集试验检测A群及C群的阳性率亦较高。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的阳性率为94.2%(脑脊液)及78.8%(血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群抗原的灵敏度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为高。抗体检测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故临床应用日渐减少。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间接血凝试验,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3、流行性脑脊髓炎膜急诊抢救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哪些

(1) 普通型治疗: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进行病原治疗,疗程5〜7天。1) 大剂量青霉素: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 药物,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
成人剂量20万~ 3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每 8小时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2) 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 屏障,且毒性低。
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JL童50 mg/kg,每6小时静脉滴 注1次;头孢曲松成人2 g,儿童50 ~ 100 mg/k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3) 磺胺药:曾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 复方磺胺甲ft恶唑,3片口服,每 日2次,用药期间给予足量液体,并加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 氯霉素: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 制作用,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 50 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5 )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 物降温;颅内髙压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2) 休克型治疗:1) 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2) 纠酸抗休克: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内成人 1 000 ml液体,儿童10〜20ml/kg,快速静脉滴注。
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 钠溶液5 ml/kg(兼有纠酸和扩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 用晶体液和胶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在2000〜3 000 ml之间,儿童为50~ 80 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
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②在扩容和纠正酸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药物为山莨菪碱,每次0。3〜0。5 mg/kg,重者可用1 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见面 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3) 防治DIC: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流脑病人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 0。5 ~ 1。 0mg/kg,以后可4〜6小时重复1次。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凝血 时间监测,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
5〜3倍为宜。4)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什么年龄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尤以春季较多,以小儿和青少年为主,但因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发病季节有些差异。如北京地区每年自冬末开始,2—4月份达到高峰,5月逐渐下降。由于人群易感性的不同,我国城乡的发病年龄也有差异。大城市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中小城镇及交通发达农村15岁以下小儿占多数,而边远农村及山区则高年龄组患病较多,而且常易引起暴发流行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了解流脑的特点,及早发现病人。怀疑是流脑时,应注意身上有无出血点,注意病人精神状态,若出现头痛呕吐现象,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确定诊断。患者应当尽早隔离起来,有条件的送到医院治疗;无条件时,最好住单人房间,尽量减少探望的人员,更不要带小孩去患病人家中串门。健康人少与患者接触,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

脑膜炎双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非常低,既怕冷又怕热,日光照射2小时可以杀灭在自然环境中很快死亡。所以,居室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要做到“三晒”,即晒衣服、晒被褥、人晒太阳。

感染流脑病菌的患者及众多的带菌者是传染源,流脑又是通过流脑患者或带菌者口鼻喷出来的飞沫经空气传染的。所以,在流脑流行季节、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商场、集市等,必要时外出要戴口罩。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是什么?

简称流脑,系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小孩子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初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之呕吐、头痛,迅速在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即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匀,可散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躯干、四肢多见。大小不等,自针头、针帽至1~2厘米,初为淡红,后呈鲜红、紫红或紫风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变为黑色坏死,自瘀点、瘀斑取血作涂片染色,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此瘀点、瘀斑系由该菌栓塞毛细血管及细菌毒素损坏血管壁所致。体检发现颈部有阻力。根据流行季节,患儿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诊断本病。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热特点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就是人们习惯所称的“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流脑的起病比较急,一般多以突然发生高热为特点,体温在一开始发病时就很高,一般在 39℃~ 40℃,甚至更高,在高热时多伴有寒战。同时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这时,因为主要症状是发热,而尚未出现其他特殊表现,所以无法作出明确诊断。在发热 1 ~ 2 天时,患儿可出现皮肤瘀斑和瘀点,头痛剧烈,频繁呕吐, 有的患儿可出现抽搐。

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起多有寒战高热,而有些严重患者则体温不升,很快出现休克或昏迷。

婴幼儿流脑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有的可有低热,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声哭叫、囟门隆起等。

小儿流脑起病急,热势高,所以容易发生惊厥。因此,应该积极降温。一般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可行亚冬眠疗法。同时要做好高热的护理,如尽量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进食后清洁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诊断标准?

(1)发病于冬春季节,可有流脑接触史,或未曾接种流脑疫苗。

(2)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等。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在增多,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涂片常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

与流行性脑脊髓炎的诊断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