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10~12个月宝宝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怎么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当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借飞沫由空气传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达到最高峰,5月份后逐渐下降。本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败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淤点,淤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淤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黏膜或结膜。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防治措施
注意住室宿舍卫生,经常通风,以保持新鲜空气,常晒被褥,注意个人卫生,不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流脑药物预防应限于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患者周围的上感病人和皮肤有出血点者。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流行菌群仍为A群,且大多数对磺胺药敏感,故仍可酌情采用。服药方法为磺胺嘧啶(SD),儿童每日1~2克,1岁以下每日500毫克,连服3天;亦可选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6—甲氧嘧啶(DS36)等新合成磺胺药,服药时应遵医嘱。
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减少本病死亡率、防止发生后遗症的关键所在。腰椎穿刺对小儿并无害处,切不可因对腰穿有顾虑而拖延诊断,失去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不可等到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症状时才下诊断,以致治疗后出现智力减退、癫痫、四肢强直、脑积水、耳聋或精神异常等后遗症。因此,发病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是什么?
简称流脑,系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小孩子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初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之呕吐、头痛,迅速在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即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匀,可散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躯干、四肢多见。大小不等,自针头、针帽至1~2厘米,初为淡红,后呈鲜红、紫红或紫风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变为黑色坏死,自瘀点、瘀斑取血作涂片染色,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此瘀点、瘀斑系由该菌栓塞毛细血管及细菌毒素损坏血管壁所致。体检发现颈部有阻力。根据流行季节,患儿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诊断本病。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可分为几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可分为4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儿中止于此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
(2)败血症期。突然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年幼儿易惊厥。起病数小时后皮肤出现皮疹或出血点,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急剧增多,扩大融合,常见于肩、肘、臂等皮肤受压部位。1~2日内进展为脑膜炎,菌血症期不超过48小时。
(3)脑膜炎期。因颅压增高致头痛、呕吐、烦躁、嗜睡,重者昏迷。检查有脑膜刺激征。
(4)免疫反应期。起病后7~14天不等。关节炎明显,可有心包炎,关节及心包积液为无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经过。
4、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展分为几期?
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败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几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当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借飞沫由空气传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达到最高峰,5月份后逐渐下降。本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6、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展可分为几期?
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他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淤点,淤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淤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不清,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什么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败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8、传染性脑脊髓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俗称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侵害幼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特征。
该病可自然感染鸡、雉、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一般只在雏禽才有明显的症状。该病有很强的传染性,鸡只感染后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时间约5~10天,加之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使传染保持很长时间。垫料等污染物是同栏鸡与鸡之间、鸡栏与鸡栏之间、鸡舍与鸡舍之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也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鸡群的其他鸡场。有资料认为,产蛋母鸡感染后20天内所产的种蛋内均带有病毒,一些孵出的雏鸡将在1~20天内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日龄不同的多批次种鸡共存的鸡场,孵出的雏鸡一般不易发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