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脊髓炎脑脊液测试正常

脊髓炎脑脊液测试正常

发布时间:2020-08-11 12:10:40

1、化验脊髓没事为什么说是脊髓炎

脊髓炎要以磁共振诊断,发病后若是迟发神经损害期,脑脊液多是正常的。大部分只有急发,复发期脑脊液才会有异常。因对病情了解不够,需助详细说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现病情详细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定性、愈后评估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看能否帮你。

2、正常脑脊液的特点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二、化学检验:
1、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脑室穿刺:0.05-0.15g/1;
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2、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
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
α1-球蛋白:0.06-0.08;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3、葡萄糖定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2.8-4.5mmol/L:
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4、氯化物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入:120-132mmol/L;
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
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葡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
三、酶学与免疫学测定:
1、脑脊液酶学测定
[正常参考值]
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
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
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临床意义]
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
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2、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IgG:10-40mg/L; IgA:0-6mg/L;
IgM:0-13mg/L; 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四、其他测定:
1、压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
成人:0.69-1.97kPa;
儿童:0.69-1.96kPa; 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
1.压力增高见于: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
2.压力降低见于:
(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
(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2、比重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3、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pH:7.28-7.32; HCO3-:22mmol/L;
Po2:5.3-5.9KPa; PCO2:5.9-6.7kPa.
[临床意义]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4、色氨酸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5、乳酸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0-2.8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
6、谷氨酰胺测定
[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3、一节脊髓内斑片长信号脑脊液正常是什么症状脊髓炎

是脱髓鞘疾病因治疗缺乏所继发的硬化病灶,也称多发性硬化。脑脊液多为正常或做寡克隆带区说试验阳性。本病也称脱髓鞘脊髓炎。脱髓鞘脊髓炎发病原因多属特异性病毒侵袭神经所引起,属免疫性疾病,易复发和迟发多发性硬化。复发的原因是激素治疗后和原受累神经功能不全导致人体免疫低下.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营养疗法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固,由于本病复发导致髓鞘脱失的神经再度损害从而使神经功能症状进一步加重,时间过长受损神经迟发缺血变性既迟发多发硬化是受累神经缺血时间过长所发生的病理改变,故治疗恢复更为困难.
治疗方案:正常的激素治疗等病情控制后可在激素降减的同时用天然激素替代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营养神经,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神经,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使体体产生病毒抗体不再复发本病,达到病灶的再生修复获得近于正常功能的恢复。需帮助请发磁共震为你指导.

4、脊髓炎怎么才能判断?

1.脊髓肿瘤:可压迫脊髓,引起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脊髓横断综合征。但多数病例病情进展较缓慢,脊髓休克多不明显,脑脊液蛋白常明显升高,易见髓腔梗阻。脊髓造影、CT等检查可明确。
2.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局部血肿、肿瘤、脓肿等均可压迫脊髓而引起与脊髓炎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根性痛较明显,易见脊柱异常弯曲,症状体征多明显不对称,或可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硬膜外脓肿的高热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儿童恶性肿瘤的危害
3.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障碍与脊髓炎急性期呈脊髓休克时的表现相似。但感觉障碍相对较轻且短暂,尿潴留多不明显,常无痛觉过敏带。脑脊液细胞数正常。1~2周后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肩膀酸痛时什么原因
4 部分病例,脊髓炎是多发性硬化症的首发表现。因此,要重视对脊髓炎病人的全面检查,特别是眼底和脑部体征。必要时进行颅内影像学检查。
脊髓炎的具体分类:
(1)感染性脊髓炎
①病毒性脊髓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②细菌性脊髓炎:化脓性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
③螺旋体脊髓炎:梅毒性脊髓炎,脊髓钩端螺旋体病。
④寄生虫性脊髓炎:疟疾、血吸虫、旋纤毛虫、弓形体虫等。
⑤感染和预防接种后脊髓炎。
(2)原因不明性脊髓炎。
脊髓炎在临床上又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急性脊髓炎患了转移性骨肿瘤癌怎么办
①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②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上升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5、脑脊液检查结果为什么几次不一样,让人烦恼

脑脊液培养+药敏试验 无菌生长 脑脊液培养+药敏试验是脑脊液感染时的一种检查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胆红素 阴性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阳性: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贫血等 脑脊液葡萄糖 婴儿3.9~5.0mmol/L;儿童2.8~4.5mmol/L;成人3.6~4.5mmol/L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增高:糖尿病,静脉输入葡萄糖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 降低:低血糖症(胰岛素瘤、糖原累积病等),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等 乳酸 <2.8mmol/L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增高:脑缺血、缺氧,颅脑损伤,颅高压综合征,惊厥,颅内出血,脑脓肿,多发性硬化症,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病毒性脑膜炎不增高 色氨酸试验 阴性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阳性: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黄疸等 脑脊液氯化物 以NaCl计 婴儿110~122mmol/L;儿童117~127mmol/L;成人119~129mmol/L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方法 增高:脑炎,脊髓炎,尿毒症,高氯性酸中毒,糖尿病等。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风湿性脑病,小脑肿瘤,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脑脊液乳酸脱氢酶 血清值的0.01以内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脑脊液LDH比值增高:脑肿瘤 脑脊液压力 新生儿0.29~0.78kPa;儿童0.69~1.96kPa;成人0.69~1.76kPa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方法 增高:颅高压综合征(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脓肿、脑肿瘤、高血压脑病、脑水肿、水中毒等),心衰,心包积液,纵隔肿瘤,颈部肿瘤,巨大甲状腺,气胸,屏气,腹肌紧张,精神紧张,惊厥,躁动,咳嗽,癫痫持续状态等。降低:颅低压综合征,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休克,椎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穿刺针位置不当或不通畅等 压颈试验 指数=〔终压×放出脑脊液量(ml)/初压〕=5~7 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上升,于10~20s内达 到1.5~2.9kPa。解除后,立即降至初压水平 作压颈试验前,应先作压腹试验,检查者以手掌患者的腹部10~20s,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松手后20s内恢复初压水平,如无上述反应,表示穿刺位置不当或穿刺针不通畅。压劲后,压力缓慢上升,达到最高水平时间>20s,压颈解除后压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网膜腔有不完全阻塞。压颈时脑脊液压力毫无变化,或初压虽正常,但当放出4~5ml脑脊液后压力降低超过0.5kPa,提示脊髓蛛网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放出4~5ml脑脊液后压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复初压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高压。一侧压颈试验正常,对侧无反应,提示该侧有侧窦栓塞或颈静脉血栓可能,或有其他侧窦或颈静脉性病变。指数<5提示有椎管阻塞或颅内肿瘤可能、>7提示有脑积水、脑萎缩和浆液性脑膜炎可能 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40%~80%,单核细胞15%~45%,中性粒细胞0~6%,其他细胞罕见 指对脑脊液中的全部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各种细胞类型。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 脑脊液的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常达(1~20)×109/L;早期病毒性脑膜脑炎、早期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很少超过1×109/L。也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反复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异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等。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脑炎、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寄生虫病等。此时常出现混合性细胞反应(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数常达1×109/L。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发性神经炎、过敏性反应、脑淋巴细胞白血病。4.嗜碱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脑膜。5.单核细胞常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细胞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对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异物、脂肪等的反应。摄入布洛芬、磺胺甲基异恶唑、苏灵大等药物可使脑脊液细胞数增加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 脑脊液1.16~1.38mg/L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 增高:见于近端肾小管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病、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艾滋病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Fanconi综合征、Wilson病、镉金属中毒,以及摄入庆大霉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霉素等药物。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脑脊液细胞计数 红细胞:无。单个核细胞计数:成人,腰椎穿刺少于10×106个/L,脑室穿刺少于5×106/L;儿童,少于15×106/L;新生儿,少于30×106/L 指对脑脊液中的全部细胞进行计数。脑脊液不含红细胞,无白细胞或含极少量的白细胞 脑脊液的细胞计数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常达(1~20)×109/L;早期病毒性脑膜脑炎、早期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很少超过I×109/L。也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反复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异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等。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脑炎、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寄生虫病等。此时常出现混合性细胞反应(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数常达1×109/L。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发性神经炎、过敏性反应、脑淋巴细胞白血病。4.嗜碱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脑膜。5.单核细胞常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细胞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对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异物、脂肪等的反应。摄入布洛芬、磺胺甲基异恶唑、苏灵大等药物可使脑脊液细胞数增加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未找到肿瘤细胞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在腰椎(或其他部位)穿刺后获取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脑脊液中有无恶性肿瘤细胞 脑脊液细胞检查主要用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多见,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原发性肿瘤较少见,如髓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瘤和脉络丛状瘤等 脑脊液葡萄糖 成人2.5~4.4mmol/L;儿童1.9~4.1mmo/L 脑脊液葡萄糖指测定脑脊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仅为血糖的2/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葡萄糖多减低。减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降低最为明显,常低于2.2mmol/L或变为0mmol/L;还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神经梅毒、低血糖等。增高:见于糖尿病、血性脑脊液、早产儿和新生儿、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葡萄糖可正常,此点可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 脑脊液氯化物 成人 118~132mmol/L;婴儿 110~130mmol/L 脑脊液氯化物指测定脑脊液中含氯化合物的含量。正常时,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不能全部出入循环 任何引起血浆氯化物增高或减低的情况均可使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发生同样变化。增高: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减低: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还见于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肾病变。但病毒性脑炎和脑肿瘤时常不降低或稍降低。注意,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于8.5mmol/L时,可能导致呼吸停止,此时应及时通报 脑脊液常规检验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蛋白定性 潘氏法:阴性或弱阳性。罗琼法:阴性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血液中的蛋白质 脑脊液蛋白质测定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阳性: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脑脊液循环梗阻等疾病。阿司匹林、氯丙嗪、水杨酸盐、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可干扰试验 脑脊液蛋白定量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新生儿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疾病 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脑炎 150~1000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脑出血 300~1500 神经梅毒 500~1500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脑脓肿 200~12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 轻度增加 浆膜腔积液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项目 正常范围 检查介绍 临床意义 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未找到肿瘤细胞 浆膜腔表面由一层间皮细胞覆盖,肿瘤细胞可以侵犯和破坏浆膜,产生恶性积液 若报告为“找到肿瘤细胞”,提示是肿瘤性疾病,约95%是转移性肿瘤,即发生肿瘤的部位不是浆膜腔,而是其他组织或器官,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宫颈癌、胆囊癌、胆管癌和淋巴瘤等;原发性肿瘤是间皮瘤,较少见。胸水中找到肿瘤细胞,常见为肺癌、乳腺癌和间皮瘤等。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常见肿瘤为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肝癌、胆囊癌、胆管癌和淋巴瘤等。心包积液中找到肿瘤细胞,常见肿瘤为肺癌、乳腺癌。男性病人积液中的肿瘤细胞以肺癌、淋巴瘤、胃癌。大肠癌、肝癌等为主;女性病人积液中的肿瘤细胞以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淋巴瘤、胃癌。大肠癌等为主;10岁以下儿童积液中少见肿瘤细胞,若出现,多为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淋巴瘤或白血病 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 正常人无积液 细胞计数是测定积液中细胞的数量。一般用显微镜计数法和标本稀释法。直接计数法适用于外观清晰、细胞数 本检查用于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漏出液的细胞数量多低于100 ×106/L,渗出液的细胞数量多高于500×106/L。1.红细胞 如超过0.1×1012/L,可见于肿瘤、肺栓塞、创伤和结核病等。2.白细胞 如超过200×106/L,可见于结核病。肿瘤等;如超过1000×106/L,可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等。 3.分类①中性粒细胞数量:如增高占85%~95%以上,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早期感染。②嗜酸性粒细胞:如增高占2%~5%以上,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反复多次穿刺采集积液、结核病的吸收期、气胸、系统性红斑狼疮、肺梗死、真菌感染和肿瘤等。③淋巴细胞:如增高,见于结核病、梅毒、肿瘤、骨髓瘤和慢性非结核性胸膜炎等。④间皮细胞:通常占15%~20%,多出现在漏出液中,也可见于渗出液,表示胸膜受到 浆膜腔积液葡萄糖 正常人无积液 浆膜腔积液葡萄糖定量指检测积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以区别漏出液和渗出液 本检测主要用于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①漏出液:因肾脏病、营养不良、晚期肝硬化。严重贫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丝虫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大于3.3mmol/L。②渗出液:因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病、肿瘤、类风湿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小于3.3mmol/L。结核病病人积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为(O.25~0.93):1。肝硬化病人积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为(1.00~3.68):1 浆膜腔积液 正常人无积液形成 在疾病情况下,胸腔、腹腔或心包腔(总称为浆膜腔)内积聚的过多液体总称为浆膜腔积液 出现积液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区分积液的性质。漏出液一般呈淡黄色,透明,比密低。渗出液多呈各种颜色且色深,比密高。例如:呈红色,见于结核病、各种肿瘤、血友病。肝破裂、脾破裂等;呈黄色,见于黄疸、肺炎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呈白色,见于丝虫病。肿瘤、淋巴管堵塞等;呈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积液中有大量细胞、细菌、脂肪时呈现混浊。有大量纤维蛋白时可出现凝块。积液的量随病情不同而多少不等。积液中蛋白质含量越高,比重越高 浆膜腔积液蛋白 正常人无积液 浆膜腔积液蛋白指检测积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与血液中蛋白质测定方法相同 本测定用以区别漏出液和渗出液:①漏出液:蛋白质含量多小于30g/L,主要成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含量较低,没有纤维蛋白。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为1~10g/L;肝硬化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为5~20g/L。②渗出液:蛋白质含量多大于 30g/L,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等组成。例如,肿瘤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为 20~40g/L;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病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大于40g/ L

6、请问神经内科医生,脊髓炎患者注射完激素后,通常情况下其血象【白细胞等各项指标】会有什么变化?谢谢

不好说,这要看炎症控制的怎么样,脊髓炎以脑脊液检测蛋白为准。急性脊髓炎必致脊髓水肿而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而发生截瘫,西医以激素和蛋白治疗可控病情继发严重的脊髓损害但不能恢复神经,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一是靠自身修复,二是靠药物支神经的兴奋激活,如发病时间过长,脊髓会因缺血过久继发缺血性软化萎缩,其病症的恢复就更加困难,且会导致永久性的痉挛性截瘫。
治疗方案:中药营养神经增强改善脊髓微循环的血运使受累麻痹不全的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继发性缺血性受累神变性。同时兴奋脊髓激活麻痹休克的神经才能获得运动,二便等各种功能的最佳恢复,并需合理的功能锻炼才能获得功能重建,。需指导请发来发病时和最近的磁共震和脑脊液检验单再次联系。

与脊髓炎脑脊液测试正常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