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脑脊髓炎疫情

脑脊髓炎疫情

发布时间:2020-08-03 12:32:26

1、传染性脑脊髓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俗称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侵害幼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特征。

该病可自然感染鸡、雉、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一般只在雏禽才有明显的症状。该病有很强的传染性,鸡只感染后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时间约5~10天,加之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使传染保持很长时间。垫料等污染物是同栏鸡与鸡之间、鸡栏与鸡栏之间、鸡舍与鸡舍之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也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鸡群的其他鸡场。有资料认为,产蛋母鸡感染后20天内所产的种蛋内均带有病毒,一些孵出的雏鸡将在1~20天内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日龄不同的多批次种鸡共存的鸡场,孵出的雏鸡一般不易发生本病。

2、怎样防治传染性脑脊髓炎?

发病鸡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多扑杀发病鸡群并作无害化处理。

种鸡在生长期接种疫苗,能保证在性成熟后不被感染,可防止病毒经蛋源传递,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可防止2~3周龄内雏鸡不受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的侵害,也可防止蛋鸡群一过性的产蛋下降。8周龄后到产蛋前4周均可注苗。活毒疫苗可通过饮水、滴鼻、点眼和喷雾免疫。灭活苗可用于产蛋鸡,一般在开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在该病疫区,最好在10~12周龄经饮水或滴眼接种1次弱毒疫苗,开产前1月接种1次油乳剂灭活苗。

3、中国一年有多少例播散性脑脊髓炎

中国太大无法统计,播散性脑脊髓炎属脱髓鞘疾病,主要是损害脑白质和脊髓白质导致植物神经严重的损害。磁共震对本病的诊断多不明显,症状有时和格林巴利有些相似,若治疗延误会发生永久性的神经支配区功能障碍,而且复发和迟发神经再度受损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时可迟发缺血性脑萎缩或更严重的病症。治疗中西复合辩证施治,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营养神经,中西医结合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同时兴奋神经,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细胞使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不再复发达到受损神经再生修复以获得运动,二便等最佳恢复.如帮助发来磁共震照片为你指导。

4、脑脊髓炎是什么病?

脊髓炎是指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质或白质的炎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下肢发麻,没有知觉身体没啥力,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可有运动障碍和感觉缺失,甚至出现尿潴留,瘫痪等表现,可伴有发热等全副身躯的症状。治疗主.要是合理抗感染以及增强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什么病?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又称感染后脑脊髓炎、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系指继发于麻诊、风疹、水痘、天花等急性出疹性疾病,或预防接种后,因免疫机能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脱髓鞘疾病。
病因病理:用动物的脑组织匀浆与佐剂给动物注射后,动物的脑和脊髓内小静脉的周围出现神经脱髓鞘及炎性损害,称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理改变与之相似,因而一般认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大脑、脑干、小脑、脊髓有播散性的脱髓鞘改变,脑室周围的白质、颞叶、视神经较著,脱髓鞘改变往往以小静脉为中心,小静脉有炎性细胞浸润,其外层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围管性浸润,即血管袖套,静脉周围白质髓鞘脱失,并有散在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可分为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及感染后脑脊髓炎两型。一、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接中狂犬疫苗、牛痘、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后均可发生,其中以接种狂犬疫苗后的发生率最高。近来,由于改进了疫苗的制备技术,本病已较少见。首次接种较再次接种的发生率明显为高,一般于接种后2~15天多见。急性起病,突然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或脊神经根放射性疼痛、呕吐、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继之迅速出现四肢瘫痪或偏瘫、锥体束征阳性、膀胱及直肠括约肌障碍,还可伴有瞳孔改变、眼球震颤、眼外肌麻痹、言语障碍等。死亡率较高,存活者中多数遗留不同程度的残障,部分患者可完全康复。

6、脑脊髓炎的危险期是多长

看神经损害的程度而定。治疗不当继续损害会导致脑死亡而发生植物人,痉挛性瘫痪危机生命。没提供资料只能为你提供理论性治疗方案:正常的激素治疗等病情控制后可在激素降减的同时用天然激素替代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营养神经,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同时兴奋神经,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使体体产生病毒抗体不再复发本病,达到病灶的再生修复获得近于正常功能的恢复,。保建方面需要一完整的治疗方案,需帮助请发磁共震照片为你指导.

7、脑脊髓炎能治愈吗?

脑脊髓炎能治好,脑脊髓炎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一旦感染可能会损伤脑部神经和脊髓。得了脑脊髓炎,医生会要求患者做一系列检查,比如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等,确定病因然后再针对性治疗。

8、脑脊髓炎怎么恢复?

脑脊髓炎可用脑复康、胞二磷胆碱和维生素B类药物促进恢复。

治疗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给予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疾病的发展,改善神经症状。大多数儿童患者使用甲泼尼龙10~30rag/(kg·d),最大剂量lg/d;或地塞米松lmg/kg,3天后改为口服类固醇逐渐减量。疗程4~12周或依病情达6个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常用于皮质类固醇冲击治疗失败或重症患儿。

2、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脊髓炎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认为系免疫介导的疾病,应积极进行免疫治疗。近年来经过大剂量激素、减压、低温、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和免疫抑制剂等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少数患者治疗成功,大多数患者不能完全康复。

(8)脑脊髓炎疫情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应该选用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还有容易消化的食物,一定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或者是适当的烹调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食欲,但是要以患者的健康为主,一定要使患者能够从食物里面摄取足够多的营养。

2、脑脊髓炎的患者应该要听从医生的嘱咐来进食,饮食要以稀软或者是流食开始,吃了这些食物之后,适当的增加其他饮食,注意一定不要吃太多油腻的食物,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等食物。

9、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一种什么病?

本病是一种以侵害雏鸡为主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病雏运动失调和震颤(特别是头、颈部),故最早称本病为“流行性震颤”。

病原体是属于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的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其对氯仿、乙醚、酸、胰蛋白酶等均有抵抗力,对冰冻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粪便中能存活4周以上。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鸡、火鸡、野鸡和鹌鹑等。一旦发病,病毒在环境中很难消除。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幼鸡。本病的传播性极高,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病鸡和带毒鸡通过粪便大量向外排毒,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易感鸡,使之感染发病;直至感染后3~4周内所产的蛋均带毒,入孵则有死胚和带毒雏。有的雏鸡在出壳不久即出现临床症状。一般的雏鸡发病为10%~20%,最高达60%以上,死亡率平均为10%左右,有的可超过50%。成鸡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仅为短时间(2周左右)的减蛋,而后恢复正常。耐过的成鸡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且可经种蛋传递给雏鸡,雏鸡的母源抗体可维持6周左右,这种雏鸡在易感期内获得一定的保护力。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冬春季。

(2)临床症状

病的潜伏期在接触感染的鸡最少为11天,经胚胎传递的鸡为1~7天。被感染的胚虽不会马上死亡,但生长缓慢、胚胎麻痹,肌肉萎缩无力,80%的胚不能啄破卵壳而死亡。自然暴发多见于1~2周龄的雏鸡。病初表现精神不振,尔后发生渐进性运动失调,严重的病鸡不能起立或站立,有的不愿行动或以飞节着地行走;头颈呈阵发性震颤,有的还出现晶状体浑浊或瞳孔反射消失;病雏始终有食欲,但因不能行走与站立,饮食不便,往往被踩死或衰竭死亡,病程一般5~7天,若精心护理病程可延长,促使部分鸡康复。成鸡感染后仅见到1~2周减蛋,常不为人注意。

(3)剖检变化

病理剖检没有特征性变化,肉眼病变只有腺胃的肌肉层有一种白色小病灶,成年鸡看不到任何损害。有的病例可见到神经组织肿胀和变性。

(4)实验室诊断

根据疾病仅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鸡,无明显肉眼病变而震颤和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以及药物防治无效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

①琼扩试验

用禽脑脊髓炎抗原测定发病中后期鸡血清中抗体,若抗原与血清孔间出现清晰可见的沉淀线(有时血清效价较高),可判为阳性。

②雏鸡接种试验

取被检病鸡的脑制成悬液,加双抗处理后接种健康易感雏鸡脑内,若在10天后出现与病鸡相同症状,可做出诊断。

③鸡胚接种

将病雏脑制成悬液,加双抗处理,接种5~7日龄易感鸡胚(应无本病病原)卵黄囊,继续孵化出雏,该试验雏如在10日龄内出现脑脊髓炎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与脑脊髓炎疫情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