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失稳能否根治
颈椎失稳是颈椎病的表现
一:针灸按摩理疗牵引等
二:颈复康颗粒口服
预防:
1.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临床上称之为“米”字操.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2、颈椎阶段性失稳会导致什么后果
颈椎阶段性失稳会导致颈肩痛、头晕痛、胸闷,甚至双上肢麻胀痛等后果。
手法的效能还在于松解颈肩背痉挛僵硬的肌群,增强衰弱肌群的兴奋性,调整颈椎结构性紊乱,恢复其正常生理顺应性和其稳定性,进而缓解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激惹。
3、颈椎失稳症的治疗
主要有三个目的:①使颈椎被破坏的节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愈合;②防止对颈椎其他组成部分及脊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使原已损伤的神经组织尽可能恢复功能;③防止颈椎原有畸形进一步加重或出现新的畸形。
(一)牵引治疗
牵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牵引可解除颈部肌肉韧带的痉挛与疲劳,可调节小关节位置,纠正颈椎的生理曲度及异常的椎体序列,拉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同时,还起到制动休息的作用,解除失稳的颈椎对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压迫,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1)采用颈椎枕颌带吊带牵引:根据颈椎X线侧位片曲度改变情况,选取最佳牵引角度。可分别采用直立位、后伸位、前屈5°、10°、15°、20°、30°位牵引。牵引重量2~12 kg,时间10~30分钟,1次/d,10次为1个疗程。
(2)采用微机控制间歇牵引床:患者取坐位,颈前屈15°~ 20°牵引重量从5 kg开始,逐渐缓慢增加(最大重量:男性12 kg,女性10 kg)。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症状,则调整牵引角度和时间,使患者慢慢适应。间歇牵引,牵引时间与间歇时间之比为4:2,每次30分钟,1次/d,10次为1个疗程。
牵引的重量与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状况等有所不同。如牵引量过小不能有效地伸展肌肉,拉宽椎间隙,矫正曲度及位移;牵引量过大则导致机体保护性反应而加重肌肉痉挛。
(二)手法治疗
手法通过支点的力偶作用,纠正颈椎生理弧度及小关节错位,解除机械性卡压。缓解内源性稳定的不利因素,使脊椎内外源性平衡的稳定和协调得到恢复或重建一个代偿性的内外平衡关系,从而让颈椎的内外应力变化达到最优值。手法的效能还在于松解颈肩背痉挛僵硬的肌群,增强衰弱肌群的兴奋性,调整颈椎结构性紊乱,恢复其正常生理顺应性和其稳定性,进而缓解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激惹。
(三)药物治疗
其主要作用是症状性治疗。目的是减轻或解除疼痛,从而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松弛,以减轻肌肉对局部病灶处的牵拉,有利于局部损伤病灶的修复及改善生理功能的紊乱状态。如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等;COX -2抑制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西乐葆等;肌肉松弛剂:氯唑沙宗等。
(四)固定与运动
颈椎由于椎体小,小关节圆形、近水平位,活动度大,关节囊松弛,又位于头与固定的胸椎间,受应力作用大。平日靠强大的项肌和项韧带保护,在受到突然外力、肌肉保护失调时,可因半脱位而造成脊髓损伤。即使未造成损伤,也会因软组织损伤而失稳。因此,在治疗颈椎失稳的过程中,经常要使用颈部围领,保持局部稳定,防止损伤继续加重,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支撑头部重量,减轻其对颈椎的压力。可明显地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减少关节面间的相互刺激和摩擦,有利于炎症反应的恢复。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以防止多种并发症。功能锻炼需强调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在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般在急性疼痛活动期应制动休息,症状缓解后去除颈围,每天早、中、晚各做1次,每次10~15分钟。主要动作及顺序:前俯后仰、左右侧屈、左视右盼、伸颈旋肩。对未受累躯体,要求进行主动的生理性的功能锻炼;对已受累的躯体宜由治疗师帮助进行被动的生理范围内的功能锻炼。
4、颈椎失稳是什么原因?
颈椎失稳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1、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某些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强直状态,对脊柱颈段力量不均衡,从而出现颈椎小关节的损伤和半脱位;2、颈部外伤所致。包括外伤所致的骨折、小关节脱位、颈部韧带损伤等。
5、颈椎失稳怎么锻炼能让颈椎很稳呢?
颈椎失稳,要是通过锻炼是很漫长的过程,效果明显不明显不太好说,有争议的。
颈椎失稳是颈椎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如果出现症状,可能锻炼效果是不好的,只有通过手术恢复期稳定性才可以。没有症状,可以锻炼,主要是锻炼颈后部肌群的肌肉力量,凡是能让颈项肌紧张的锻炼方式都可以,关键是贵在坚持。网上有具体的锻炼方式,可以查阅。
6、颈椎失稳是啥意思?头晕恶心手臂麻怎么办
可能是颈椎关节有些错位的意思吧,专业性问题也解决不了,建议咨询医生。
7、如何治疗颈椎失稳?
根据失稳程度及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非手术治疗包括推拿、颈椎牵引、理疗、中西药物治疗、功能锻炼以及生活调理等。其中,卧床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卧床可以消除颈椎的负重状态。若能在颈后妥当放置枕垫,能使颈部肌肉彻底放松,同时恢复颈椎的正常屈度和力线。失稳期症状较重,可配合上述治疗加用颈椎支架、颈围及颈-胸石膏固定治疗。
尽管非手术治疗效果不错,但也仍有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他们症状体征重,经非手术治疗不愈且影响工作和生活,一般利用手术重建稳定解除症状。下颈椎失稳症的手术治疗有前后路之分,一般来说,因退变引起的不稳合并有神经刺激者,多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创伤性颈椎不稳的治疗要充分考虑受力方向,当椎板塌陷和脊髓损伤时,应先行后路探查减压并行后路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颈椎不稳的预防主要在于病因预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不要长时间看书,枕头不可过高,坚持做工间操。
颈椎失稳症的康复还应注意合理的心理治疗及积极的功能锻炼。康复期既要积极锻炼肢体功能,又要兼顾颈椎稳定。不能下床活动者,可行床上锻炼,能下床者佩戴支架或头颈胸石膏。
8、什么是颈椎关节失稳症?
颈椎失稳症又称颈椎不稳症,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其解剖位置超出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综合征。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病因较多,如先天畸形、创伤、退变、炎症、肿瘤及手术等,其中,由于退变所致的下颈椎失稳在临床中最为多见。颈椎椎节的失稳,既是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现象,又是造成颈椎病临床症状的诸多病理因素之一。推拿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其独到的疗效,本文以推拿为手段,观察推拿前后颈椎病患者颈椎失稳改善的情况并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机制,以探讨其对颈椎病患者椎体失稳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收集2005年9月~2006年3月初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颈椎病门诊患者31例,因患者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而脱落1例。30名患者中男8名,女22名,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
1.2 治疗方法 于患者颈椎两侧施以按揉法,持续5 min,手法从上至下,由轻及重,反复3次;继而于颈肩部斜方肌处施以滚法;再用按揉法和一指禅等,重点按揉风池、大椎、风府和阿是穴(颈后大小直肌的体表投射部位)等,持续10 min,直至感觉患者颈肩部已充分放松。在手法刺激的同时,轻巧地小幅度旋转颈椎,调整颈椎微小错位以恢复失稳节段的椎体排列。根据X线照片显示的失稳节段,调整错位椎体。最后,用拿法拿捏双侧风池穴、颈椎诸夹脊穴及肩井穴,顺势用指、掌自肩井从两侧分推,总治疗时间25 min[2]。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患者于治疗前后拍摄颈椎过伸位与过屈位X线片。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为患者全力前屈颈部和后伸颈部的侧位片。采用误差为0.02 mm的游标卡尺、误差为1度的量角器及直尺测量。成角屈曲位片向前滑移和向后成角为正数;过伸位片向后滑移和向前成角为正数,反之为负数。椎体后缘连线的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连线的交点至滑移椎体后缘的距离≥2 mm或椎体间成角>11度为不稳定[1]。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数值变量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过伸位时,30名患者中22个椎体出现角度位移失稳,18个节段出现水平位移失稳;后伸位状态下,30名患者中水平位移失稳节段数21个,角度位移失稳节段数18个。
推拿前,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后伸位水平位移分别为(3.44±1.00)mm、(3.81±0.45)mm;前屈位角度位移和后伸位角度位移分别为(13.73±4.52)度、(13.58±4.69)度。推拿后,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后伸位水平位移分别为(1.92±1.38)mm、(2.29±1.48)mm;前屈位角度位移和后伸位角度位移分别为(7.73±6.04)度、(8.94±5.77)度。结果表明推拿后患者的前屈位水平位移和前屈位角度位移与推拿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后患者的后伸位水平位移与推拿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伸位角度位移推拿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推拿手法能改善颈椎退变所致的颈椎失稳。
3 讨 论
3.1 颈椎力学稳定的影响因素 正常脊柱的平衡由两方面来维护。一是以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主的稳定结构,称内源性稳定,为静力平衡。在内源性稳定结构中,韧带、后关节和椎间盘髓核是维持颈椎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3]。二为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脊柱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内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前提。颈椎的稳定与力学平衡由其前部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维持[4]。
3.2 颈椎失稳的原因 椎体退行性改变最早始于椎间盘,由于髓核脱水、体积变小及弹性降低,出现椎节松动。随着退行性变的进一步加剧,髓核明显脱水、破裂、移位以及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又会引起椎节的明显松动、变位[5]。然而,椎间盘的退变在颈椎的退变以及椎体失稳过程中只是病理改变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阶段。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组织与正常人颈部肌肉组织存在明显差异,颈部肌纤维病理学改变是退行性颈椎失稳发病的最初原因[6]。生物力学试验同样证实颈肌退变和肌力失衡与颈椎后柱失稳均可以加速椎间盘退变,形成局部炎症,产生临床症状,并加重颈椎失稳[7~9]。
有学者认为,由退变引起的椎体失稳可引起椎周间隙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钙盐沉积及骨化,从而使失稳的椎节逐渐恢复原有的稳定[5]。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颈椎失稳的颈椎病患者常伴颈椎椎骨的骨质增生。也就是说,颈椎椎骨的骨化并不能够完全使失稳的椎体节段重新稳定,反而会因增生的骨质结构的刺激加重临床症状。
3.3 手法作用的途径 放松类手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恢复对称的肌力平衡,改善血供,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恢复韧带形态结构及固有调节功能,使颈椎稳定得以维护[10]。调整手法可以调整失稳的脊柱节段,减轻椎体异常应力,使椎体恢复其正常解剖位置,从而有效地减轻颈椎肌肉的异常应力,促进颈椎内源性稳定的重新建立和外源性稳定结构的功能恢复。显然,颈椎间盘和椎体骨质的退行性变是不可逆的过程,唯有颈肌可以通过手法和锻炼的方式[11],改善其血供,促进炎症吸收,从而在外源性稳定方面给予颈椎强有力的支撑,保持其稳定性。
9、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表现
失稳是导致肩痛的常见病因,退变性颈椎失稳的临床表现较多。
1.颈肩痛或上肢痛 尤其长期低头坐姿者,常感低头久时颈肩部疼痛加重,颈与上背发板及疲劳感,双上肢有沉重的胀感,早期如适当后仰活动可减轻症状。
2.感觉障碍常有四肢(尤其上肢手指)麻刺感、烧灼感、麻木或疼痛、发板发硬,四肢凉感,感觉减退。以双上肢、双手痛觉减退为主。
3.活动障碍 自感四肢肌力减退,以手握力差、手指活动不灵活为多见,手不能做细小动作。
4.其他可牵扯头皮麻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模糊、眩晕、步态不隐等。
检查时,颈后有局限性压痛,以C↓4~C↓7段较多,项肌痉挛。颈屈伸运动因疼痛而受限,但神经检查常无改变,肩部被动活动范围正常。
10、颈椎失稳你知道吗
颈椎的活动度(范围)比较大,而颈部的肌肉的肌束小而薄,故其肌力小,耐力差。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如长时间低头,肌肉的牵拉负荷过重),颈部肌肉就会劳损。
肌肉劳损、肌力降低、肌张力不平衡,可增加椎间盘的内应力,使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盘脱水变薄)。椎骨间的高度低了,椎间隙变狭窄,椎骨之间的韧带变得松弛了,从而使颈椎的稳定性下降,临床上称之为颈椎失稳。
颈部肌肉功能异常时,可产生异常的运动模式,产生异常的应力环境,使椎体、关节突、关节与椎 间盘所受的应力增加,导致颈椎椎间盘变性和突出、椎体和小关节 的骨质增生、关节囊水肿增厚、韧带肥厚。
这些病理改变的发生,实际上是生物体自身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性反应,其目的是使已 经发生失稳的脊柱趋向于稳定。
颈椎失稳的注意原因是颈椎的负荷较多造成的,尤其是是低头族更容易发生。低头族要明白这个道理,注意加强对颈椎的保健,低头时间不要太长,注意中途休息,必要时用放松颈椎的器具——翘首松颈器,器具在你低头时帮助你的颈椎负重,让你的颈椎保持放松状态。这样你的颈椎就不会发生病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