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病做什么检查比较合适?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一)牵引
1. 适应证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牵引的方法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二)推拿
1.作用与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1)旋转角度不可过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3)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四)运动疗法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五)神经阻滞疗法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六)药物治疗
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七)心理治疗
(八)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1. 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
2、颈椎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颈椎病是常见的脊柱疾病,大多抄与长期低头工作和久坐有关,一般情况下检查颈椎病,大多需要进行颈部x光检查或袭者核磁共振检查。对于你说的情况,如果有颈椎病的表现,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查清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你要多做抬头运动,适当参加zd体育锻炼。
3、自己得了颈椎病,该去医院检查什么项目
你好,挂号之后会有专人指导,一般包括CT、X光、核磁等影像检查。
以上答案由 长春颈椎腰间盘医院 提供,仅供患者参考
4、颈椎病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哪些
颈椎病由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引起,检查时一般要观察颈部肌肉、神经及椎骨的变化,故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X线、CT等。1.颈椎的试验检查(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部出现疼痛,则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2)椎间孔挤压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颈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若出现肢体放射痛或麻木,则说明颈椎根由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称之为Jackson加压试验阳性。(3)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检测肩部起固定左右,另一只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呈伸展状,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损伤的情况。2.X线检查拍摄正位X线片,可见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7颈椎横突过长、钩椎关节及椎间隙变窄。3.肌电图检查颈椎病患者的肌纤维可产生自发性性收缩,故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科出现纤维电位,偶尔出现少数束颤位。CT检查可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对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5、关于颈椎体检的问题
颈椎正侧片:
【检查项目】:颈椎正、侧位片
【检查内容】:颈椎正、侧位片检查颈椎骨和关节片。
【临床意义】:颈椎正、侧位片 主要查看椎体有无增生、先天性畸形、血管有无压迫、慢性椎间狭窄、结核、肿物等。
颈椎双斜位片:
对临床拟诊为神经根及其为主的混合型颈椎病病人,对45岁以上病人应加摄颈椎双斜位片,而45岁以下年龄病人应慎重,以免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和射线损伤。必要时直接做CT检查
长时间久坐可以引起颈背部的肌肉劳损,称为局限性颈椎病,一般做X线检查可以发现颈椎曲度变直、骨质增生等异常。
现在拍普通X线片大约是20-30元,但现在一般医院都用的是CR甚至是DR机器,虽然片子要清楚的多,但价格要贵多了,大概需要100-120元。
只拍颈椎正侧位片即可,没有必要做CT和MRI(磁共振)等更昂贵的检查!
建议到正规三甲医院去做检查。
因为北京市体检中心不负责治疗,
如果检查出来有问题,还是要到别的医院就医,
可能那里的医院还会要求你再次拍片检查。
6、颈椎病要做什么检查
颈椎病的症状分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因为压迫到颈部的脊髓,所以常常引起的是双手麻木,无力持物,容易掉,也就是握不住东西,做精细的动作,双手灵活性下降。
7、颈椎病都需要检查什么
在医院会接受哪些检查?
4.1 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4.2 颈椎病的X线检查
X线平片旧称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学检查手段,价格便宜,简单易行,能够清楚地显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其缺点是难以显现软组织的病变,因此,对于颈椎病人脊髓神经根的变化无法显现。
怀疑有颈椎病的病人应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有时需要加拍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有时还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怀疑有寰枢椎病变者还要加拍张口时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种拍摄角度所能表现的病变内容:
正位:
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侧位:
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4.3 造影检查
造影是一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X线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对于人体大量密度相差较小的器官和组织,便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到了造影检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体软组织密度的造影剂灌注需要检查部位,然后进行X线检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部位密度差异变大,在X线下形成鲜明对比,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等。
4.4 颈椎病的CT检查
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适用于检查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肿瘤;适用于检查脊柱外伤后有无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无椎管完整性的破坏,并推测脊柱骨折后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检查脊柱的韧带钙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变等表现;还适用于检查椎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检查脊柱的先天性异常等。
随着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CT检查在脊柱外科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已不是常规的检查手段,其诊断价值远远低于“X线平片+核磁共振”的组合,但是由于CT对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骨性病变显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线平片+核磁共振”对上述情况仍然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申请CT检查,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 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X线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性病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还未普及。
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X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X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
4.6 肌电图检查
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将此生物电用针状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称之为肌电图。
当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时,肌肉的生物电位活动、神经传导过程、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发生变化。结合临床分析,肌电图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对肌肉的无力、瘫痪、萎缩、异常收缩及感觉障碍、疼痛等症状,也可以提供客观的资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估计预后,判断恢复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诊断,如果出现检查结果异常则意义较大,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意义较小。
在临床上,肌电图是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与颈椎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有时甚至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与颈椎病相鉴别惟一的辅助检查手段。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插入病人体内的肌肉中,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