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颈椎 > 瓜蒌颈椎

瓜蒌颈椎

发布时间:2021-03-13 17:32:31

1、颈椎病如何按摩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一)牵引
1. 适应证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
2. 颈椎牵引的方法 一般用颈枕牵引带作颈椎牵引。
(1)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位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在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
(2)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自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3)牵引频度与疗程: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牵引疗效不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2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作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O-14小时。
(5)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2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二)推拿
1.作用与适应证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推拿适用于除了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不主张进行推拿治疗,认为有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国内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因此,轻型脊髓型颈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疗,只是手法宜温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颈背部反复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作结束。
(2)施行旋扳手法时,先嘱患者向一侧旋转颈部,施术者两手分别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顺势同时稍用力旋转头颈。此时必须注意:1)旋转角度不可过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颈时可能发出的"咔嗒"声。3)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疗
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方法可选用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
(四)运动疗法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主要是做医疗体操练习,颈椎病医疗体操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2)增强颈部肌肉,增强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五)神经阻滞疗法
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次阻滞每周两次,5次为一疗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至少须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六)药物治疗
颈椎病症状显著时常用药物作辅助治疗以促进症状缓解,常用药物有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中药也常应用。
(七)心理治疗
(八)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1. 枕头与睡眠: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习惯侧卧位者,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睡觉时,不要躺着看书,也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做颈部过伸过屈活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时,要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

-------------------------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2、颈椎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证候群。

一、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或压迫了脊髓、神经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由于支配上肢的神经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动不灵,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动作。

(2)脊髓型:早期为双下肢麻木、活动不灵、行走困难,走路时双脚感觉像“踩棉花”,后期可发展至大小便障碍,双上肢麻木、无力。

(3)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慌、异常出汗、耳呜等。

(4)椎动脉型:由于椎动脉受刺激,导致脑供血不足,表现头晕、头痛,可因转头时突然加重甚至晕厥(短暂昏迷)。

(5)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2.诊断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但对临床上无主诉与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本病。

三、辨证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施治】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炙黄芪各15g,防风、当归、赤白芍、片姜黄各12g,炙甘草、生姜各6g,苏木10g。

【加减】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豨莶草、路路通。

2.痰湿阻滞型

【辨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施治】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龙、陈皮各12g,黄芩、五味子、白芥子、胆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减】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3.气滞血瘀型

【辨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葛根各18g,丹参30g,鸡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没各9g,元胡、姜黄、地龙各12g,穿山甲10g。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气血虚弱型

【辨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月经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通络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5g,生姜6g,大枣4枚。

【加减】若兼风湿者,酌加威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若兼有肾虚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狗脊等。

5.肝肾亏虚型

【辨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施治】益精补肾,滋阴息风。

【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山药、生石决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丝子10g,当归、炙甘草各9g,黄精24g。

【加减】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稀莶草、鹿衔草。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六味地黄丸、人参养营丸、金匮肾气丸、云南白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风透骨丸、大活络丹。

2.验方

(1)用葛根、黑豆、蛇蜕、黑芝麻、人参、鹿茸、熟地、黄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适量。药浸酒内1个月,服15ml,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用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茶叶各适量,加水浓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0g,甘草30g,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g。1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4)葛根30g,全蝎12g,蜈蚣2条,乌蛇、赤芍、川芎、自然铜、穿山龙、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将诸药水煎,日1剂,早晚2次服用。

(5)全蝎9g,蜈蚣2条,鹿含草30g,乌蛇、当归、川芎、自然铜各15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痊愈。

3.针灸疗方

(1)颈肩痛麻:大椎、风府、风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2)头痛:按头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对头后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后顶、天柱、风池、风府、昆仑及疼痛最明显的部位。

②对偏头痛者,选择的穴位有:风池、太阴、率谷、丘墟、头维及疼痛部位。

③对头顶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百会、前顶、通天、行间及疼痛部位。

④对前头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上星、头维、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门、通里、巨阙、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缓慢的针刺。若有心烦、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阴交;若有气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泽;若腹胀不适可加针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风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五、调护

(1)改善与调整睡眠状态。人每天有1/3时间卧床,睡眠姿势不当会加剧颈椎间盘内压力,使颈椎周围韧带、肌肉疲劳,诱发颈椎病。为使颈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应注意儿点:

①枕头的高度应适中。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这种形状优点是对颈部可起到相对的制动作用。

②睡眠体位应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双膝呈屈曲状,使全身肌肉放松。

③应选择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以木板为底的席梦思床为佳。

(2)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颈椎退变与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或某种特定体位有密切关系。不良体位会导致椎问盘内压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状。对长时间伏案工作者有几点建议:

①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读书写字30分钟后应活动颈部,抬头远视半分钟,有利于缓解颈肌紧张,也可消除眼睛疲劳。

②调整桌面高度与倾斜度。可制作一与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时能减少颈椎前屈和颈椎间隙内压力。

3、瓜蒌,薤白,葛根,延胡索,柴胡,郁金,香附,川芎,菊花,羌活,这些中药治什么?

这个方子的作用是疏肝解郁,通阳散结,宽胸理气止痛,一般是用来治疗肝气郁滞引起的胸胁或背部疼痛等症状,比如说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损伤引起的肋间神经痛、颈椎病引起的项背肌肉痛等属于肝气郁滞、心阳不振的证型都可以应用。

4、引起颈椎骨钙化的原因是什么. 颈椎骨钙化不能根治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这位朋友你好,以下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健康快乐开心,祝你的家人开心快乐每一天!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莶草、路路通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2)痰湿阻滞 中年以后肾气渐虚,气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且体虚易招风邪侵入,风痰相搏,阻滞颈部经络而发病。 症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黄芩10g,陈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龙12g,胆南星10g。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通络。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3)气滞血瘀 由于外伤和劳损,使椎体缘组织间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滞经络发为本病。 症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

5、请教大夫:低头、睡觉时翻个身就会头很晕,怎么回事?

典型的颈项病

怎样预防颈椎病?

颈椎病的预防应该及早开始,并要持之以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阅读一些有关颈椎病防治的书籍,了解颈椎病的发生与颈部损伤、落伤、风寒湿、枕头高矮不当等有关,从而针对这些发病因素进行预防。
2)保持乐观态度,树立与疾病艰苦抗争的思想,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3)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坚持做有关医疗体操。
4)养成良好的起居、生活姿势习惯。如避免高枕睡眠;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头颈应避免过度疲劳,不负重,坐车不要打睦睡,劳动、行走时要防止跌闪、挫伤。
5)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6)及时、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颈椎病的发生。
7)饮食上应经常服用有补肾益髓、强筋壮骨的胡桃、山萸、黑芝麻等食物,它们都有推迟颈椎关节退变的作用。

颈椎病发病后应注意什么?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推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有时确诊并非容易。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症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帮助确诊,否则延误诊断,耽搁治疗。一旦诊断明确,一般要注意以 下几个方面:
(1)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推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 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放弃积极治疗。
(2)关于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在颈部肌肉放松, 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组织受压水肿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 、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所以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应适当参加工作.不需长期休息。
(3)关于保养:人体尤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时常需要加以保养。尤其是颈椎病,本身就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更要对颈部加以保护,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 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
(4)关于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 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发。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其独特的操作、作用和适应症,需要有专科医师指导,而且有一定的疗程。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 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60岁之间的成人,男性较多于女性。病变主要累及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伴有明显的颈神经根和脊髓变性。本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心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 颈椎病的类型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依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轻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状有的可以自行减轻或缓解、亦可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顽固,影响生活及工作。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然而在临床上每可见到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参杂的各种混合型。
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病象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是当头部受到各种原因的外伤时可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有颈肩背疼痛及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症状。 其重要体征为:
(一) 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
(二) 压痛点在受累颈脊神经的颈椎横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区域。
(三)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四) 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五) 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六) 颈神经受到刺激时,其远隔部位早期表现为疼痛过敏;当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远隔部位表现为感觉减退。
(七) 支配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的主要神经受到兴奋时,腱反射活跃,反之,则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八) 神经根受到压迫后,轻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重者尚可以见到肌肉萎缩。
四、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临床上根据压迫物位于脊髓的中央还是偏于一侧可分为单纯脊髓型和脊髓神经根混合型。 其临床症状有
(一) 上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
(二) 下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三) 偏侧症状:出现于同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四) 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五) 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六) 头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皮痛。
(七) 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一) 椎动脉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状: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耳鸣、耳聋。
(二) 猝倒。
(三) 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
(四) 枕部跳痛。
(五) 发作性昏迷。
六、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一)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 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
2. 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视野内冒金星等。
3. 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等。
4. 肢体怕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重。
5. 发汗障碍。
(二)交感神经抑制症状:有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或暖气等。

颈椎病的表现

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眩晕--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主因为颈部运动诱发前庭神经核缺血而引起症状,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行走不稳等情况,部分病人可有复视、耳鸣等症状, 但多数症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且能自行消失。眩晕症状根据其发病部位及机理不同可分为中枢性及周围性眩晕症。一般因前庭神经异常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因庭神经核缺血诱发的眩晕应属于周围性眩晕症。
头痛--发病时此症状常伴随眩晕同时存在。主因为枕动脉受到椎动脉痉挛或寰椎、枢椎移位压迫等异常影响,造成其缺血性或刺激性病变而引起的神经性疼痛反应。发病时患者可感觉头部间歇放射性疼痛并有灼感,少数病人可存在痛觉过敏等情况。
视觉障碍--由于颈椎病引起椎_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土单方

(1)颈椎病方
药物组成:鹿角片、鹿角胶各10g,仙灵脾30g,生熟地、肉苁蓉、牛膝、川芎、葛根各10g ,骨碎补、赤白芍、木瓜、杜仲各15g,泽泻20g,茯苓12g。
功效:温阳通经,活血祛风,解肌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用量:水泛为丸,每服6g,每日3次。
(2)何氏颈椎病方
药物组成:熟地15~25g,丹参、桑枝、生麦芽、当归尾各10g,鹿衔草10~15g,骨碎补1 5g,肉苁蓉6~10g,生蒲黄20~25g,鸡血藤15~20g,蛇蜕6g。痛重加元胡、制乳香、制没药各10g;高血压减肉苁蓉;患肢胀痛,活动障碍加伸筋草10~15g,田三七2g。颈部软组织及上肢酸痛,增用川芎嗪、当归、丁公藤注射剂各2ml局部注射。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通经,祛风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3)益气活血散风汤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香附、地龙、葛根、穿山甲、地鳖虫、威灵仙各9~12g。血瘀甚者加穿山甲、制乳香、制没药;胃纳不振加山楂、神曲;脉细无力加黄精。
功效: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主治:颈椎病神经根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4)通化调理汤
药物组成:丹参、葛根、黄芪、大枣各18g,桂枝6g,赤芍12g,当归12g,白芷9g,羌活12g ,地龙9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颈椎综合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5)鹿丹汤
药物组成:鹿衔草、丹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苡仁、威灵仙各12g。面色白,腰膝酸冷加杜仲、补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闷肋胀,肢体肿胀不适者加木香、元胡、枳壳、乌药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舌有瘀点加桃仁、红花、制乳没等;风湿寒邪留而不去,症见游走疼痛,或痛遇寒加重,或沉重身困等,选加防风、秦艽、桂枝、羌活、独活等。
功效:补肾通络,养血荣筋。
主治:颈椎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6)桂枝葛根汤
组成:桂枝18g,白芍18g,甘草12g,葛根25~40g,生姜6g,大枣6g。
用法:水煎服,20天为1疗程。
功效:解肌舒筋,调和营卫。
主治:颈椎病。
加减:局部冷甚加附子;颈项沉困加羌活、独活;手臂麻木加当归、川芎、川牛膝;病程较长者加天麻、全蝎、地龙;肾虚加鹿角霜、山萸肉、仙灵脾。
(7)颈病清晕饮
组成:天麻、钩藤(后下),蔓荆子、生白芍、首乌、丹参、白菊花、青葙子、生龙骨、玄胡、姜黄、寄生各12g,当归9g,川芎9g,生牡蛎15g,石决明20g,杜仲15g。
用法:水煎服。1剂药煎3次,每1次煎时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再纳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葙子、玄胡、姜黄、杜仲、寄生、煮沸10分钟,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药液服用,2煎3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日服3次。
功效:和血、活血、潜阳、镇逆。
主治:颈椎病椎动脉型。
呕吐加竹茹12g,法半夏12g;烦躁不安加琥珀15g,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g,茯苓 12g。
来源:《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1990年12月
(8)葛根二藤汤
组成:葛根30~60g,鸡血藤30~60g,钩藤10~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宣痹通络,解痉止痛。
主治:颈椎病。
加减:眩晕呕恶,苔白腻加天麻、白术、清半夏、茯苓各10g,苔黄腻加竹茹、橘红、枳实各10g;枕部头痛加川芎、羌活各10g;颈项痛重加僵蚕10g;巅顶痛加藁本10g;头晕不清加菖蒲、菊花各10g;双侧头痛加川芎、蔓荆各10g,额连目眶痛加白芷10g;久痛或有外伤史酌加全蝎10g,蜈蚣1~2条;背胀痛加羌活、姜黄、白术各10g;胸痛及背加丹参15g,瓜蒌3 0g,薤白10g;手臂麻加桑枝15~30g,伸筋草15~30g;臂痛不举加土鳖虫、地龙各10g;颈椎骨质增生加灵仙20g或炮山甲10~15g;肢冷畏寒背凉选用桂枝、淫羊藿、肉苁蓉、鹿角霜各10g。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1期。
(9)活血通络汤
组成:当归20g,葛根2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川牛膝18g,桂枝6g,地龙12g,灵仙12g,全蝎8g。
用法:水煎服,日1剂,30天为1疗程。
功效:活血通络,除痹止痛。
主治:颈椎病。
加减:偏肾气虚加杜仲18g,寄生24g,续断15g;偏气血亏虚加党参、熟地各15g,黄芪24g ;偏寒凝气滞加川乌、仙灵脾各10g,干姜8g;偏脾虚夹湿加橘红10g,茯苓15g,白术12g。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0)除痹逐瘀汤
组成:葛根30g,当归15g,川芎12g,红花9g,姜黄12g,刘寄奴15g,路路通30g,独活9g,白芷12g,威灵仙12g,桑枝30g,胆星9g,白芥子9g。
用法: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停药1天,12天为1疗程。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主治:颈椎病风湿寒痰痹阻型及由此引起的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加减:气虚加黄芪30g;热郁经络加双花藤30g;兼有内热,苔黄、口苦,加黄芩、栀子、龙胆草各9~15g;寒象明显,加制川乌、制草乌各9g。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

外用膏药

(1)鹳草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老鹳草27g,生虎骨72g,防风27g,红花18g,木瓜27g,怀牛膝18g,骨碎补27g,青风藤27g,功劳叶18g,当归27g,麻黄9g,海风藤27g,上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滤净,炼沸,再入漳丹2700g,搅匀成膏,每膏药油7500ml兑乳香面、没药面各27g,麝香 3.6g搅匀,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净油15ml。
功效:散风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颈椎病气滞血瘀型。
用法:贴患处。
(2)石虎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石斛60g,生虎骨120g,赤芍45g,白及30g,川芎30g,羌活45g,桂枝60g ,生杜仲45g,生地120g,川乌30g,白蔹30g,生山甲30g,独活45g,麻黄30g,透骨草60g ,当归120g,生草乌30g,红花30g,大黄30g,防风45g,甘草30g。以上药料用香油7500ml ,兑肉桂面45g,乳香面30g,没药面30g,麝香1.5g,血竭面45g,广木香面1.5g,公丁香面1.5g。搅匀。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净油15ml。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颈椎病经络痹阻型。
用法:贴患处。
(3)骨刺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威灵仙、五加皮、姜黄、三棱、独活、穿山甲、细辛、秦艽、紫葳、文术各30g,血竭、木瓜、牛膝、红花、皂刺、蒺藜、乳香、没药、茜草、川芎、透骨草、五灵脂、防己、白芥子、赤芍、路路通各15g,生桃仁、生香附、木鳖子、冰片、生川草乌各60g ,生马钱子240g,麝香1g,广丹750g,香油1500g。麝香、血竭、冰片、三七研细密封备用。将生马钱子、生川草乌、生香附、生山甲入油锅内浸泡1周,然后用慢火煎之,待药渣呈黑色捞出,再将余药入锅内,慢火煎至油能滴水成球入广丹,不停搅拌,待油由红色变为绛色时离火,待油温冷至60度左右时,将研细密封的药物放入。继续搅拌至凝固,摊于布上( 厚约0.2cm)即成。
功效:消骨刺,止疼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患处外贴,每张可贴5~7天,贴5~10张为1疗程。

中成药

(1)抗骨质增生丸
药物组成:熟地3份,肉苁蓉2份,鹿衔草2份,骨碎补2份,淫羊藿2份,鸡血藤2份,莱菔子 1份。
功效:补益肝肾,通经活络,强筋健骨。
主治:退行性颈椎病。
用法用量:每次5g,每日2~3次。
(2)骨刺丸
药物组成:熟地、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g,三七、乳香、没药、川芎各30g。
功效:补益肝肾,通经活络。
主治:骨质增生。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早晚各1次。
(3)天麻丸
药物组成:天麻、木香、人参、赤茯苓、羌活、白芷、天蓼木、川芎、当归、麻黄、乌蛇、白附子、龙脑、鹿角胶、菊花、生地、细辛、牛黄、麝香。
功效:益气祛风,宣痹止痛。
主治:虚损伤风,手足无力,肢体干燥,风痹不仁。
用法用量: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温酒下。
(4)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功效: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每日3次。
(5)虎潜丸
药物组成:龟板、熟地、黄柏、知母、虎骨、锁阳、干姜、陈皮。
功效:补益肝肾。
主治:肝肾不足,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酒或粥糊为丸,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
(6)舒筋活络丸
药物组成:当归、木瓜、川芎、桂枝、桑寄生、秦艽、威灵仙、地龙、独活、赤芍、川乌、骨碎补、防风、天麻、虎骨胶、五加皮、胆南星、乳香、没药、熟地。
功效:舒筋活血,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寒痹,筋骨疼痛,麻木拘挛。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3次。

6、后颈部长了个大火疖子!然后发现脖子的淋巴节也有硬块了.请问这是正常的吗?淋巴肿就火疖子带的吗?

你好:根据你所说淋巴结确实是痈疖引起的,所以说你没有必要担心,只要你疖子好了,淋巴结自然会消失。如果想疖子快好还是要去医院一是消炎治疗,二是施行小手术。这样好得快;还有中医有种药膏贴上效果也很好。夏天要经常吃一些清热去火的素菜水果比较好,避免日晒。

7、经常颈部酸痛,特别早上起来或看书以后,现在引起了肩膀和胳膊都经常性酸痛,请高人指点该怎么办?

应该是颈椎病!对于较轻的病例,只要适当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再辅以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每可获得良好效果。西药常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1)消炎痛:每次25mg,每日3次。孕妇、溃疡病、精神病人禁用。
(2)炎痛喜康:每日20mg,1次饭后顿服。
(3)布洛芬:每日1.2~1.8g,分3~4次口服。本药副作用较小。
(4)双氯灭痛:每次25~50mg,每日3次。本药副作用较小。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8、颈椎增生能否导致反应迟钝

参考资料:
颈椎骨质增生有哪些临床表现?
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病不是一回事。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状态,而颈椎病属于疾病;颈椎在长期慢性损伤的情况下,可出现颈椎间盘病变,韧带损伤,小关节紊乱,骨质增生等,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才能称为颈椎病。根据增生的颈椎对颈部神经、血管压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为5种类型:
(1)神经根型:由于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颈神经根导致了相应的表现。发病率占颈椎病的60%。诊断要点:①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②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如颈、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③颈部活动动能障碍,尤其是后伸及旋转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压痛、椎间孔压迫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⑤颈椎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
(2)椎动脉型:增生的骨质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和供血不足。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0%~15%。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于头颈部位改变而出现眩晕、偏头痛、视力障碍、发音障碍、耳鸣、耳聋和猝倒者。②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常受限,旋颈诱发试验阳性。③ 颈椎正侧位及斜位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为增生的骨质及颈部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而引起,约占10%~50%。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胀、烧灼、疼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觉”,身体重心不稳定,易摔倒。②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膝反射减弱,出现病理反射。③颈椎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椎椎管狭窄,造影检查有梗阻现象。
(4)食管型:由于颈椎前缘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食管后壁所致。此型较少见。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年龄。②病人有咽喉不适、异物感、吞咽困难等症。③X线片显示有椎体前缘骨质增生。
(5)交感神经型: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颈椎两旁的交感神经。此型也较少见。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年龄。②眼裂一侧大一侧小,瞳孔不等大,有时视物不清。半边颜面部干燥,出汗少等。③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样改变。

如何预防和治疗颈椎骨质增生?
(1)预防:由于骨质增生与增龄、性别、种族、职业、工种、体质、姿势不良等因素有关。所谓的预防就是指人类针对可以干预的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如尽可能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头、歪头等动作。在工作之余应适当地作颈部活动,动作要慢,幅度不要太大。作颈部的自我按摩。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2)治疗:理疗、颈椎牵引包括颈椎托和牵引架。药物治疗:在配合理疗和牵引的同时,适当服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
(3)介绍一种保健颈头枕:通过对骨质增生和骨关节炎疾病的介绍,使患者对该病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对增龄、遗传、性别等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对后天性因素如职业、体质、姿势不良等因素进行重点防范。我们的一生大约1/3在床上度过,与颈部密切为伴的是枕头,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枕头对颈椎的影响呢?目前的枕头很多不符合颈椎的生理要求,使颈椎长期处在一种悬空和不正常的受力状态下,导致了颈椎的慢性损伤。有人经过多年的研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的保健颈头枕(专利号942174-437),它的特点如下:①由于设置有与颈部曲面相吻合的弧形面结构,改变了传统枕头使颈部长期受到不符合生物力学特点的外力损伤。 ②内装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枕芯,具有养神健脑、芳香开窍、活血通脉、镇静安神等功用。令人在睡眠之中,就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当然它的预防功能超过治疗功能。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9、脖子上的淋巴怎么治

你好,脖子上如果出现了淋巴结的形象,根据患者实际病因不同,进行合理的检查和治疗,也可能是由于扁桃体发炎感染的人,对这一现象的患者,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恶性淋巴结肿瘤导致这一现象,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淋巴结明显增生和肿大的现象,脖子上有淋巴结,最好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上可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从根本上进行调理,提高机体免疫,避免复发。

与瓜蒌颈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