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金华的双龙洞从哪四个方面写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课文通过四个方面来表现孔隙的窄小,一是:船的小,二是:船靠两头绳子拉的进出方式,三是: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感受。四是:空隙里面的景象。从第五自然段可以看出,表现了孔隙窄小的特点。
选段原文: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颈椎间孔隙窄扩展资料:
一、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
2、颈椎的椎间孔狭小是指椎间隙狭小还是指椎管狭小?
都不是。椎间隙是指颈椎与颈椎之间的间隙;椎管是指脊椎内部的管腔,即中枢神经的通道。而椎间孔是两节椎体椎板间形成的孔隙,周围神经从椎管出来的通道。椎间孔狭小会引起周围神经压迫症状。
3、孔-渗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
图6-6 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孔-渗关系图
富县地区延长组砂岩中,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及其二者与孔隙结构参数间均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表 6-8~6-10;图 6-6~6-8),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图6-7 长6油层组储层孔渗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
1.孔隙度与渗透率、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孔隙度与对数渗透率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反映了本区延长组砂岩主要为孔隙型储层,裂缝不发育。但局部孔隙度相对较低的样品却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可能是因次生溶蚀作用形成较粗喉道的结果。同时,少量高孔隙度样品的渗透率却较低,喉道较窄,说明孔隙主要为粒间微孔等非连通孔隙。
图6-8 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孔渗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
孔隙度与排驱压力、中值毛管压力有强的对数负相关性,渗透率值较高的砂岩,孔隙主要由半径大于0.125 μm的喉道连通,并具相对较大的喉道半径均值。孔隙度与偏态、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平均喉道半径、退汞率等具较好的正相关,但相关性差。而孔隙度与分选系数关系不明显,可能是因为晚期溶蚀作用或破裂作用对新增孔隙的贡献有限,但对喉道不均一的改造作用较强。这种现象亦可佐证,晚期溶蚀作用或破裂作用对孔喉的不均一改造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度较小而渗透率较大这一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渗透率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对数渗透率与分选系数、偏态、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平均喉道半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渗透率高的样品具有粗喉、孔喉分选好、孔隙结构好的特点。渗透率与中值毛管压力、排驱压力成负相关,与退汞率正相关。当渗透率小于0.1×10-3μm2,随渗透率的微小增加而退汞率呈指数升高;当渗透率大于0.1×10-3μm2时,退汞率可能达到最大值而不随渗透率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反映是一致的,都表明本区延长组储层低孔低渗、孔隙结构较差的特点。
4、形容孔隙窄小的句子有哪些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描写孔隙窄小的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谢谢】
5、孔隙的特点是小。表现在什么地方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第五自然段表现了孔隙窄小的特点。课文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孔隙的窄小,一是船的小,二是船靠两头绳子拉的进出方式,三是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感受。
希望采纳
6、颈椎病懂的来
你好:
颈椎病不会引起持续低烧,可能是颈椎劳损,建议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适当做颈部体操:(l)仰头:立姿,两手拇指顶住下颚,慢慢往后始,使头部保持仰伸状态,坚持6~10秒钟。重复6次。 (2)抱项:立姿,双手十指交叉抱头后部,使劲将颈部往前拔,坚持6~10秒钟。重复6次。 (3)抖肩:立姿,两手自然下垂,慢慢自然地抖动肩颈部15~20次。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睡眠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枕头以10厘米的高度为宜。注意避免颈部的剧烈转动。 (2)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时左右就要适当地活动颈部,以消除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防止劳损。 (3)平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凉。
7、人体颈椎的解剖结构 急
颈段脊柱由7个颈椎、6个椎间盘(第1、第2颈椎间无椎间盘)和所属韧带构成。上连颅骨,下接第1胸椎,周围为颈部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组织包绕。
除第1、第2颈椎结构有所特殊外,其余颈椎均由椎体、椎弓、突起(包括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等基本结构组成。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连构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椎体上面周缘的两侧偏向后方,有脊状突起,称为钩突。钩突与相邻的上一椎体下缘侧方的斜坡对合,构成钩椎关节(亦称椎体半关节——Iuschka关节)。此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有颈脊神经根和伴行血管通过。通常颈脊神经仅占推间孔的一半,在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时,孔隙变小、变形,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和压迫.产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颈椎的横突较短,其中间部有横突孔,除第7颈椎横突孔较小外,其余均有椎动脉通过。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等病变时,可导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影响大脑血液供应,产生眩晕、恶心等症状。
颈段各椎骨间以韧带、椎间盘和关节等互相连结。椎体自第2颈椎下面起,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由具有弹性的椎间盘连接;椎体与椎间盘的前后有前、后纵韧带及钩椎韧带等连结;椎弓间则通过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横突间韧带相连结。颈椎的韧带多数由胶原纤维组成,承担颈椎的大部分张力负荷。除黄韧带外,其余大部分韧带延展性低,是颈椎内在稳定的重要因素。韧带的弹性,一方面保持颈椎生理范围内的活动;一方面又有效地维持各节段的平衡。黄韧带在颈椎后伸运动时缩短、变厚,屈曲时延伸、变薄。年轻人的黄韧带在压应力作用下缩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随年龄增长,黄韧带弹性降低,则易折曲而不缩短,突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了连接相邻颈椎外,更重要的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头颅的震荡,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参与颈椎的活动,并可增加运动幅度。
在颈椎中,我们将第1、第2颈椎,即寰、枢椎称为特殊颈椎。寰椎呈不规则环形,由一对侧块、—对横突和前、后两弓组成,上与枕骨相连,下与枢椎构成关节。其解剖特点有:位于侧块两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横突上,有肌肉与韧带附着,对头颈部的旋转起平衡作用;横突孔位于其基底部偏外,较大,有椎动脉和椎静脉从中穿行;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沟通向横突孔,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沿此沟走行;前、后弓均较细,特别是与侧块相连处,易受暴力而导致该处骨折与脱位。枢椎是因椎体上方有一称之为“齿突”的柱状突起,且齿突具有“枢’’的作用而获名。其解剖特点有:齿突原为寰椎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发生分离且与枢椎融合,所以较易出现齿突缺如、中央不发育、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枢融合等畸形和变异,并由此引起该区域不稳定而压迫脊髓;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而导致高位截瘫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颈椎之外,第7颈椎的棘突也与其它颈椎有所不同。该棘突长而粗大,无分叉而有小结节,明显隆起于颈椎皮下,成为临床上辨认椎管的骨性标志,因此,人们也称其为隆椎。第7颈椎横突若过长,或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时,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狭窄综合征。
8、主要孔隙类型
按照孔隙成因、产状及几何形态等分类,本区延长组碎屑岩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及裂缝三大类(表6-7)。
1.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岩石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严格地讲,它是在沉积形成之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的孔隙。但是,人们在生产和科研中常常把岩石沉积形成之后经过机械压实和胶结等作用改造后而形成的减小了的残余粒间孔隙,也归为原生孔隙(刘宝珺等,1992;郑荣才,1996;裘怿楠等,1997;王允诚,1999)。因此,原生孔隙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隙、残留粒间孔隙及杂基内微孔隙3类。研究表明,富县地区延长组中原生孔隙主要发育残留粒间孔隙和杂基内微孔隙两种。
1)残余粒间孔隙:沉积期形成并受机械压实和化学胶结作用改造充填,但未完全填塞的原生粒间孔隙,它是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图版Ⅳ-5,Ⅳ-6,Ⅵ-3—Ⅵ-8,Ⅶ-3,Ⅶ-6,Ⅶ-7,Ⅷ-7,Ⅷ-8)。该类孔隙呈三角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包括早期绿泥石包膜或包壳胶结后的残余粒间孔隙、石英和长石次生加大后的残余粒间孔隙、浊沸石或粘土矿物充填胶结后的残余粒间孔隙等。前两类孔径较大,为0.06~0.10 mm,最大可达0.02 mm,面孔率较高(6%~8%);后者孔径较小,面孔率低。
表6-7 富县地区延长组砂岩孔隙分类表
2)杂基内微孔隙:区内延长组中较为常见,一般赋存于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基质与蚀变火山岩、泥质岩屑中(图版Ⅷ-6),孔径一般小于0.001 mm。在原生孔隙粒间孔隙不发育的低渗透砂岩中,这类孔隙可为储层提供一定数量孔隙度,因而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而言,它是一类不可忽视的原生孔隙。
2.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主要是在原生孔隙基础上进一步经过成岩演化、尤其是溶蚀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孔隙。区内延长组砂岩中次生孔隙较为发育,主要是由岩石颗粒、填隙物等发生的多类溶解溶蚀、破裂等作用形成的。
1)粒间溶孔:系由粒间胶结物、杂基及颗粒边缘选择性溶蚀形成的孔隙。区内主要为长石颗粒、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孔隙,孔隙多呈不规则状,边缘为锯齿状或港湾状(图版Ⅳ-1,Ⅶ-7)。孔喉相对较粗大,连通性好,孔隙直径一般为 0.02~0.4 mm,面孔率一般为1%~10%。这类孔隙可大大改善储层物性条件。
2)粒内溶孔:主要是在酸性水介质中,沿长石解理和双晶面选择性溶蚀和由岩屑中不稳定组分溶蚀而成的孔隙,系颗粒本身发生部分溶解形成,或颗粒被交代后交代物局部或全部溶解形成(图版Ⅴ-4,Ⅶ-4,Ⅶ-5)。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边缘为锯齿状或港湾状。区内延长组中,此类孔隙直径一般为0.02~0.2 mm,面孔率较低。
(3)胶结物内溶孔:主要包括早期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图版Ⅳ-1,Ⅶ-6),以及少量浊沸石溶蚀孔,孔径一般为0.005~0.05 mm。但由于该区延长组储层经历了早、晚两次方解石胶结,同时形成浊沸石和绿泥石等自生矿物,因此该类孔隙在区内不很普遍。
4)晶间微孔:包括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晶间孔主要包括石英、长石次生加大胶结物形成的晶间孔、自生绿泥石叶片状晶间微孔、伊利石不规则片状及丝缕状晶间网状微孔,以及伊蒙混层矿物晶体间的微孔隙(图版Ⅷ-6),孔径大小为 0.001~0.01 mm,因其孔隙细小且连通性差而意义不大。晶间溶孔是结晶颗粒内部被溶或晶体间被溶而形成的孔隙,主要是方解石、自生石英、长石晶体晶间孔溶蚀扩大改造而成(图版Ⅶ-7),孔隙形态复杂,大小差异明显,一般为0.01~0.03 mm,大者0.1 mm。
3.微裂隙和裂缝
区内延长组砂岩中,可见颗粒因机械压实破裂或沿解理缝裂开形成的裂隙,岩石被挤压或拉张形成的构造缝以及沉积物沉积时形成的层理缝。构造裂缝主要有垂直和斜交两组,其中垂直裂缝较发育(图版Ⅰ-5,Ⅰ-12,Ⅱ-5,Ⅲ-9,Ⅳ-3,Ⅶ-8,Ⅷ-7);延伸长一般为1.5~15 cm,宽一般小于1 mm,但是区内裂隙、微裂缝数量总体较少且缝较窄,且几乎全被方解石等胶结物所充填,提供的面孔率非常小,对储层改善意义不明显,仅可能对孤立溶孔发育的岩石的渗透率改善有一定贡献。
9、在“过孔隙”这一段里,作者是通过写_、_、_、_这四方面来衬托出孔隙“窄小”这一特点
这句复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制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10、后背脊椎,大概是腰上部,感觉脊椎之间的空隙有点大,别人的都摸不出有间隙,可我的能摸到有间隙,
有些是先天的,可不用管他,有些有问题,在代偿期也可不用管他,只要你腰和背部没有外伤史,同时那个位置又没有不舒服,没有压痛点。就没有问题。至于椎间盘的问题,只要坐的时间不要太长,经常运动就不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