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一般正骨几次能好
拍片看你颈椎错位几节了?
错位两节就正骨两次,就行
2、颈椎正骨后如何调养
颈椎病生活中要注意:
1.睡姿也重要,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交替睡眠。
2.枕头选择:睡觉时,要将枕头向颈肩靠拢,同时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一般10厘米左右为好。
3.多参加活动,可游泳、倒走等。
4.饮食上多吃豆类食品、牛奶、瘦肉、鸡蛋、海带、香菇等。
3、颈椎正骨需要多久一次?
5-7天一次.3-5次.就有很好效果.必须找到高手
4、颈椎病能正骨好吗
要从颈椎的生理位置去看,颈椎病时间过久,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从症状上来说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情况,甚至是影响到颈部的活动能力,所以在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还是应该重视的
5、一般人需要正骨吗?正骨好吗?
一般人不需要,比如你胳膊脱臼了,关节不舒服看,等等,可以正骨
6、颈椎正骨五六次现在还是感觉不舒服,是在三级甲等医院正骨的,现在一扭脖子感觉酸疼,还有响声,不知道该
坐办公室的容易这样,最好是坚持打羽毛球,每周两三次。不知不觉就好了。
7、颈椎正骨手法?
颈椎分为上段、中段、下段3个部分,不同节段的颈椎操作方法略有差别。操作要点:在整个正骨过程中,保证“关节力点”都不离开复位拇指,并且要在患者颈椎自然活动范围内完成复位,复位成功后,拇指会有振动感或跳动感,可以有响声也可以没有。
一、寰枢关节脱位
颈椎第1、第2椎体的连接,为寰枢关节。
因其形状特殊,列为特殊颈椎。
其特点是,寰椎位于脊柱最上端,全骨呈不规则的环形,一无椎体,二无棘突,主要由两侧的侧块及连结于侧块之间的前后弓构成的后面中部有关节前弓凹,侧块为两侧骨质肥厚的部分,上面有关节凹支持头颅,与枕骨髁形成寰枢关节,下面有下关节面,与枢椎相连。
枢椎为第2颈椎,形状与其它颈椎相似,但在椎体上有向上突出的齿状突起,称为齿状突。齿状突根部较窄,其前面有关节面,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相关连。两关节的周围,有环绕交织的韧带和其它软组织的包绕,但两椎体之间无椎间盘。因此两椎的关节比其它关节活动范围大.
病因病理:
由于寰枢关节的结构与连结特殊,在外来暴力的情况下很易致伤,造成脱位。重者易造成齿状突骨折或脊髓、神经损伤,引起高位截瘫。
症状与诊断:
寰枢关节脱位中寰椎前脱位多见,脱位后,头部多支撑不住,头向前低,局部酸胀疼痛,往往用手托住下巴走路,头部运动功能障碍。重者四肢麻木,酸胀疼痛,霍夫曼试验阳性.x线侧位片显示错位,局部压痛明显。
治疗:
患者端坐位.助手站在患者一侧,一手托住患者的下巴,另一手托于枕骨部,双手向上引拔。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重叠放在助手手背上,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推、扳,即可复位。但手法要轻巧缓慢,不可用力过猛,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良后果。陈旧性脱位,一人即可操作,复位后,用脖套固定4-6周,每周复诊1次,口服活血止痛药10天,即可痊愈。
二、颈椎软组织损伤
1.颈椎间盘脱出症
颈椎,正常人有7个椎体,特殊椎体有3个,即第1、第2、第7,3个特殊椎体在前面已经介绍了第1,第2两个。
第7颈椎称隆椎,形状和大小与上部胸椎相似,其特点为棘突长而粗大,近似水平位,末端呈结节状,浅居皮下,常作为辨认椎体序数及针灸取穴的标志。
其它4个为一般椎体.颈椎除第7节和第l胸椎的椎间盘外,共有5个椎间盘.第l、第2颈椎无椎间盘.
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可相应的改变形状。当脊柱向一侧弯曲时,椎间盘被挤压的一侧变薄,而对侧增厚,同时髓核也向对侧轻微移动.伸直时,则又恢复原状.
病因病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椎间盘可因受到多次反复的损伤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导致纤维环的退行性变.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烈动作,或暴力撞击下,可发生纤维环破裂,造成椎间盘变窄,形成椎间盘纤维破裂症,以致压迫脊神经根。
症状与诊断:
颈椎间盘脱出症和腰椎间盘脱出症影响的范围不一样.颈椎间盘脱出症影响四肢,而腰椎间盘脱出症只影响下肢.因此颈椎间盘脱出症比腰椎间盘脱出症病情重.当颈椎间盘脱出以后颈背部酸胀不适,上肢有放射性麻木酸痛。
x线侧位象显示生理曲线消失,重者反弓张。
治疗:
手法治疗,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在患者背后.一手放在头顶部,将头推向健侧前方,另一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处,放在头部的手在轻轻推动的情况下,慢慢向前或向突出的一方回旋,直至后仰头位.同时置于棘突的拇指,向健侧前方适度推、拨棘突,若拇指下有“咕喽”滑动感,即已复位。复位后,松解颈肩部紧张的组织。手法看。
2.胸锁乳突肌损伤
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为一强有力的肌肉.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侧端,肌束斜向上方,止于乳突。其作用是两侧收缩,头向后仲;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病因病理:
胸锁乳突肌损伤多因头向侧后方过仰而致。如物体挤压头部,向后侧方仰头过度,或突然躲避眼前物体,或颈部受风寒侵袭,或过急侧后仰和物体的直接撞击等,都易致伤。
症状与诊断:
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伤后肌束肿胀疼痛,头向健侧方倾斜,旋转困难、疼痛,触诊肌束变粗,压痛明显,肌张力弱,
治疗;用一拇指指腹沿肌束纵轴方向轻度推压,
作用:能将肿胀的瘀血消散.2周即可痊愈。
3.项韧带扭伤
病因病理:
项韧带的损伤,多有外伤史。如急转头部或重物挤压或撞击,都易致伤.颈部受外邪(风热、湿、燥、寒)的侵袭,也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症状与诊断:
伤后,一般局部有轻度肿胀,头部活动受限,疼痛,呈微低头状。触之条索样物“吱吱”作响,压痛明显。陈旧性损伤,触之钝厚,局部有压痛。重者仰卧屈颈疼痛加重,翻身困难。
治疗:
手法治疗,用单或双拇指沿纵轴从上至下复贴,拨正离位的肌筋.复贴手法4~5次后,被动左、右旋转1次头部,再用拇指置于伤处,轻度向前顶压5—6秒钟.顶压时一手托住患者下巴,以免低头,然后再用复贴手法上下走行2次。同时用1号外用洗药6次,肿胀痒痛者可口服活血止痛药物.2周内少低头,不用高枕。项部复贴手法见下图(图74)颈椎半脱位
三、颈椎半脱位与慢性颈椎病
1、颈椎半脱位
病因病理:
颈椎半脱位多因外伤而致。如跌扑、冲撞、坠下头部着地、重物挤压、急剧仰头或急转头部,均易造成颈椎半脱位。
症状与诊断:
伤后局部肿痛,颈肩背部酸胀不适,有的如同肩扛重物之压痛.头部偏歪向健侧,头部运动功能障碍,活动头部时疼痛加重。重者起卧困难,不能翻身。触诊伤部隆起,压痛明显,向患侧扳动头部时剧痛,有时还伴有向上肢放射的麻木胀痛感.
治疗:手法治疗,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一助手站在患者前面,用双手捧住患者头部两侧向上拔,同时医生用一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顶住脱位椎体的棘突隆起部位,向脱位相反的方向推压,若听到轻度的“咔嚓”声或拇指下有滑动感,即已复位.伴有骨折时,手法要轻,必须谨慎小心,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复位后,用脖套固定。
2.慢性颈椎病
慢性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40~60岁的人多见.此种病早期多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当一系列临床症状出现后,就会影响正常生活.以往临床经验证明,对颈椎病应当早期预防和治疗.
病因病理:
慢性颈椎病,也可称作颈椎综合征。一是多次轻度损伤引起;二是颈部外受风寒所致;三是工作姿势不当或长期低头作业,夜睡高枕,久而成疾.初期多表现为颈肩背部不适,触之颈部发凉,因为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挛缩,当急转头时,易造成扭伤。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生理曲线逐渐消失。
症状与诊断:
患慢性颈椎病的人多说不出病因,触之皮肤变硬发凉,韧带有条索样剥离感或“吱吱’作响声.有的颈部功能受限,头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背部有如同背重物的紧缩感.痛点多表现在肩胛内上沿和胸椎3、4之间.重者翻身困难、剧痛,上肢酸麻胀痛,久之则肌肉萎缩.
治疗:
手法治疗,用拇、食、中三指置于颈部两侧,上下运行拿捏4-5次,使颈部周围紧张的组织疏松。伴反弓张的颈椎,一手置于下巴向后扳,同时另一手拇指置于棘上向前推,两手相对用力推扳,用以矫正反弓张.伴侧弯的可用推扳手法矫正.开始手法要轻,不能盲目乱推扳.患严重强直性脊柱病者,更不能急于采用矫形手法。应先用松解手法,待症状好转后再用矫形手法.3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可好转或痊愈。愈后有的体征虽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但症状可消失.有的通过矫形手法治疗后,不但功能恢复正常,症状也完全消失。
8、我有颈椎病,推拿按摩整个过几次脊椎,好了许多,可是没过几天脊椎又不舒服为什么呢?
个人看法是你本身气血不足导致的。
所以即使暂时推拿好了点。气血不能即使充满,不能滋养骨肉。所以不能维持正常的状态。反映到身上就是不适。
9、您好,我有颈椎病,去了一个正骨的诊所,他说5次就好,我第一次做完突然头更晕还恶心,这种情况对吗
这种情况非常不正常,正骨治疗颈椎病一般一次就可以治疗好了。就是七个颈椎关节都出现错位也用不了5次正骨就可以好。突然头更晕还恶心是造成了新的错位,建议不要再这种地方看颈椎病。除了突然头更晕还恶心还有什么症状?请说。我告诉你治疗方法,自己治疗。
10、颈椎正骨弄了3次怎么更严重了?哭啊!
看了你的经历我感同身受。我也是曾被正骨医生给正坏了的。不知你是哪里人。前阵子我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东院骨科门诊作了小针刀,症状减缓。医生叫王全贵。骨科主任。他的针刀很厉害。
不知道你现在做什么工作,老话讲:伤筋动骨一百天。即使医生给你正了骨,你需要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脖子不要大浮动的扭动。不要拿重物,因为你的骨头被挪动后,肌肉和骨头还没有在正确的位置张好,因此需要时间来长合。
同时,你需要补钙,因为足量的该可以促进肌肉和骨头的长合。
颈椎疼痛,你会感觉很累,脖子有种撑不住头的感觉。我就是这样。此时,与正常人相比,同样作一项工作,我们付出的体力要多得多,汗也会出的多。这样增加了身体的消耗,中医讲:气随汗走,十滴汗一滴血。因此补钙补血很重要,还要增加体力,注意食疗:多吃些大枣,枸杞,桂圆,人参等。
还有,泡脚也很重要。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脚上有很多的穴位。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通过加强血液循环,改善颈椎周围的血液流通,会使症状减轻。
其实,任何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除了大夫治疗外,我们自己也要注意保养。
祝你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