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颈椎 > 颈椎内窥镜技术

颈椎内窥镜技术

发布时间:2021-02-26 12:30:06

1、脊椎内镜手术多少钱

不同级别的医院,由于设备、用药以及手术医生的不同,收费标准略有差异,建议就近到正规的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就诊治疗比较稳妥

2、颈椎的核磁共振都能看出哪几项指标?

磁共振成像术(MRI)也有称之为核磁共振,英文缩写为MRI。其基本原理是在强大磁场的作用下,记录组织器官内氢原子的原子核运动,经计算和处理后获得检查部位图像。

检查目的:

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优点:
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注意事项:

1.检查前须取下一切含金属的物品,如金属手表、眼镜、项链、义齿、义眼、钮扣、皮带、助听器等;

2.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检查;

3.做盆腔部位检查时,需要膀胱充盈,检查前不得解小便。有金属节育环者须取出才能进行;

4.体内有弹片残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手术后留有金属银夹的病人,是否能做MRI检查要医生慎重决定;

6.胸腹部检查时,要保持呼吸平稳,切忌检查期间咳嗽或进行吞咽动作;

7.MRI对饮食、药物没有特别要求;

8. 检查时要带上已做过的其他检查材料,如B超、X线、CT的报告。

核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系统(脑梗塞)、椎体疾病(腰椎胸椎脊椎等积水性病变)、腹部(肝、胆等)、关节部位病症等最合适。
核磁共振和CT都有其适应症,选择的原则是先简单、后复杂,也就是说,当CT(做一次头部CT需350元左右)能解决问题的,就不应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论有多先进,也只起到帮助诊断的作用"。
成本不是很好计算,可能不超过500元,但有的可能也会超过。

3、目前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是什么?

首先这个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在脊柱微创这个领域还没有最先进这种说法。
比较而言,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发展较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侧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ELD)、后路椎间盘镜(MED)、激光(PLDD)、针镜及后来的椎板间镜、二代椎间孔镜、射频纤维针镜、纤维椎间孔镜等。2010年颈椎间盘镜也问世了,虽然时间有先后,这不能说明什么技术是先进的、什么技术不先进这个问题,只是人们在实际中对技术的理解和总结不同而已,不能说颈椎间盘镜就是最先进的技术。
PLD技术是盲切,不能针对突出物实行摘除,只能经盘内进行所谓减压。即使如此,其疗效还是不错的,目前使用这种技术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颈椎间盘镜没有问世的时候,PLD是颈椎间盘突出的唯一微创治疗技术。
和PLD相似的技术还有侧路椎间盘镜、激光、射频等。激光、射频和所谓臭氧、溶盘等也许算不得微创技术,但为了比较,还是一并列上。早年的杨式镜也是从PLD转化而来,虽然加了支同轴内窥镜,其操作原理也没有什么两样。
德国胡兰德在杨氏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大了手术器械通道,操作上采用椎间孔入路的方式,这就是后来的椎间孔镜。以提斯技术为代表的椎间孔镜能够摘除突出的髓核,应该说在杨氏镜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但过于粗大的内窥镜直径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进入椎间孔必须先进行椎间关节的打磨,多数人认为这是危险和不必的。其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的能力也较弱,鲜见成功的报导。
MED即后路椎间盘镜克服了椎间孔镜的弱点,从椎板间入路进行操作能成功的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处理脱垂游离的髓核也较为简单。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切口(大约20mm)和术中出血难以有效解决等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二代椎间孔镜在提斯椎间孔镜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内窥镜直径,进入椎间孔不必打磨椎间关节的特征使得这款内窥镜更受欢迎。其配套电动手术工具也较原始的提斯椎间孔镜有了很大进步,对钙化的髓核、狭窄的椎间孔的处理也相当容易了许多。由此衍生的颈椎间盘镜为脊柱微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MED伤害较大的特点不为非专业的脊柱科医生喜爱,专业的脊柱科大夫更钟爱可以灵活掌握的传统小切口技术。这项技术特点启发了开发人员,新型椎板间镜应运而生了。灵活的椎板间镜在手术切口上可以运用自如。改进后的后路技术即椎板间镜技术既可以采用经皮穿刺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小切口并支持脊柱其他微创技术和镜下内固定等,操作简单安全。这种灵活的技术应该是目前脊柱微创发展的方向,即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吧。
值得一替的是,针镜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产品使用方便灵活,具有上述技术的所有有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中国特色的技术必将大放异彩。
至于射频、激光、臭氧、溶盘等,前文有所提及,这项技术还算不得真正的微创技术。其不能准确针对病灶治疗或者不能成功处理病灶的特点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溶盘甚至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但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在非专业的脊柱医生和基层医生中仍然享有市场。但过份商业化的神化这项技术是有害无益的。

4、经皮内窥镜髓核摘除术;可以用于颈椎吗

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常见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麓山(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用冰盐水冲洗有助于止血及防止神经再灌注损伤,术后及时使用激素和脱水药物亦有助于减轻再灌注损伤程度。

术后出现神经根性损伤的症状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脱水及大量的激素冲击治疗是常规方法,后期切开松解神经外膜的方法疗效目前不十分肯定,理疗及神经营养药物可以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所帮助。

1 5 脑脊液漏

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出现了4例,占15 4%。尤其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作过胶原酶注射的病例,更易发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开窗进入时第1点靠近中线,这里有无效腔,特别在L3、4、L4、5,可避免撕破硬膜;第1点进入后可做黄韧带与硬膜潜行分离,松解和去除粘连带;牵拉神经根时应注意根袖与周围的粘连,应该仔细分离。如术中发现硬脊膜已破,可用明胶海绵压迫,关闭伤口应更紧密,拔除引流管也应缝合,术后应俯卧,头低足高位。如仍出现脑脊液漏,可置管引流〔3〕,同时加强抗生素应用防止感染。

1 6 椎间隙感染

较开放手术虽发生率更低,但一旦出现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本组发生1例。对椎间隙感染的原因还有争议〔4〕。预防应注意无菌操作、止血、冲洗椎间隙、术后引流及抗生素的预防使用。处理上早发现十分重要,患者疼痛缓解后加重、拒动,可无发热,患者抬臀试验、振床试验阳性,一般血沉升高,应马上使用大量抗生素、制动、轴线翻身,第2 d加用地塞米松,但不能长时间应用。对于经上述治疗无效、反复者,考虑经皮穿刺椎间隙冲洗〔5〕,只有极少的需病灶清除,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要长,一般在4~6周以上。

2 远期并发症
2 1 术后症状复发

这是MED术最常见并发症,本组出现8例,占所有并发症的30 7%,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从3个方面考虑。

2 1 1 手术中变性髓核取出量不够与后纵韧带下残留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朝跃〔6〕认为年轻人因活动量大,残余的髓核再突出的可能性大,应该尽量多取。而年龄大的患者活动量小,可少取。作者认为髓核的性状和变性程度是决定髓核取出量的依据〔7〕,对于术前MRI显示髓核脱水、变性不严重,仅有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者,一般是病程短、起病急或年轻有腰部扭伤史的患者,术中将突出直接压迫物取出,神经根松弛即可;但对于MRI显示髓核变性严重、碎裂,合并后纵韧带钙化,CT片上见纤维环破口大、基底较宽者,一般是病程长、反复,治疗过程复杂的患者,术中需进入椎间隙掏取,应尽量摘除干净。在一些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发作的病例,变性髓核可向一侧脱出,也可以是脱出并附着于后纵韧带下并与之紧密粘连,没有完全取出,这样术后再次突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熟练的“神经根下技术”和“后纵韧带下技术”可有效地达到彻底减压目的。

2 1 2 术后的康复及下床的时间

目前认为MED对腰椎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有的人认为第2 d可以下床,但作者认为在这个方面应适当保守些,因为纤维环的牢固再封闭需要2~3周,作者主张根据术中的情况不同指导病人在床上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相对卧床时间长些,同时避免过早扭曲弯屈及负重等动作有助于防止复发。

对于术后症状已缓解,有诱因或没有诱因再次出现了根性症状的患者,应行MRI或CT检查,一旦确认为再突出后,应果断再次手术,最好选择开放手术,本组8例复发病例经再次手术后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2 2 术后腰椎失稳症

较之开放手术,MED对腰椎骨性结构破坏少,从而对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亦相对较小。对于腰痛大于腿痛的患者,术前腰椎动力位片检查可以排除下腰椎失稳、机械性腰痛的存在,从而帮助确定手术适应证。最新开展的椎间盘镜下Cage置入术,既可去除变性、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又可解决腰椎失稳的问题,有望扩大MED术式的适应范围。

MED术者术前严格培训〔6〕、手术正规带教是避免手术失败的重要经验。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前50例出错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技术成熟后出错的可能性〔9〕。因此,了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助于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成熟,同时,正确、及时地处理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医生技术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开林.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9):879 881.

〔2〕刘成,卡索,陈德玉,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J].颈腰痛杂志,2003,24(1):33 34.

〔3〕张海兵,王文军,易红卫.持续腰穿引流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11):656 657.

〔4〕宋超敏,赵吕国,蔚凡.腰椎间盘炎的预防及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3):1592 1593.

〔5〕刘雷,张聪,衡代忠.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后椎间隙感染[J].临床骨科杂志,2001,4(2):106 107.

〔6〕张朝跃,詹瑞森,彭耀庆.显微内窥镜椎间盘突出症镜下手术标准的探讨[J].中国内窥镜杂志,2001,7(6):23 24.

〔7〕王文军,周江南,余建民.经皮穿刺间盘镜下髓核分级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4).

5、健康北京:颈椎微创内镜手术上海哪个医院?

我觉得像你这个问题的话,应该在当地的相关人员咨询一下就知道哪家医院好了。

6、椎间盘内窥镜微创手术有什么后遗症

熟练的手术者施行的手术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机会并不多
文献上能够看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有以下这些:
手术中发生的,大出血
手术后出现的,椎间盘感染,椎间盘炎
脊神经损伤
术后慢性腰痛
椎间不稳定等

7、椎间孔镜和椎板间镜的比较谁更好

首先这个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在脊柱微创这个领域还没有最先进这种说法。比较而言,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发展较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侧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ELD)、后路椎间盘镜(MED)、激光(PLDD)、针镜及后来的椎板间镜、二代椎间孔镜、射频纤维针镜、纤维椎间孔镜等。2010年颈椎间盘镜也问世了,虽然时间有先后,这不能说明什么技术是先进的、什么技术不先进这个问题,只是人们在实际中对技术的理解和总结不同而已。总不能说颈椎间盘镜就是最先进的技术吧。PLD技术是盲切(和内窥镜影像相当而言),不能针对突出物实行摘除,只能经盘内进行所谓减压。即使如此,其疗效还是不错的,目前使用这种技术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颈椎间盘镜没有问世的时候,PLD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唯一微创治疗技术。德国胡兰德在杨氏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大了手术器械通道,操作上采用椎间孔入路的方式,这就是后来的椎间孔镜。以提斯技术为代表的椎间孔镜能够摘除突出的髓核,应该说在杨氏镜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但过于粗大的内窥镜直径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进入椎间孔必须先进行椎间关节的打磨,多数人认为这是危险和不必的。其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的能力也较弱,鲜见成功的报导。MED即后路椎间盘镜克服了椎间孔镜的弱点,从椎板间入路进行操作能成功的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处理脱垂游离的髓核也较为简单。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切口(大约20mm)和术中出血难以有效解决等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MED伤害较大的特点不为非专业的脊柱科医生喜爱,专业的脊柱科大夫更钟爱可以灵活掌握的传统小切口技术。这些技术特点启发了开发人员,新型椎板间镜应运而生就不足为奇了。灵活的椎板间镜在手术切口上可以运用自如。改进后的后路技术即椎板间镜技术既可以采用经皮穿刺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小切口并支持脊柱其他微创技术和镜下内固定等,操作简单安全。这种灵活的技术应该是目前脊柱微创发展的方向,即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吧。值得一替的是,针镜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产品使用方便灵活,具有上述技术的所有有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中国特色的技术必将大放异彩。至于射频、激光、臭氧、溶盘等,前文有所提及,这些技术还算不得真正的微创技术。其不能准确针对病灶治疗或者不能成功处理病灶的特点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溶盘甚至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但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易掌握,在非专业的脊柱医生和基层医生中仍然享有市场。但过份商业化的神化这些技术是有害无益的。

与颈椎内窥镜技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