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颈椎 > 颈椎病来源

颈椎病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14:26:44

1、颈椎病的由来

颈椎病的由来: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版床上看电视权、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

2、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有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症状: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3、得颈椎病的来源是什么?

颈椎病的濒因很广泛.现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抄不良的姿势体位导致.例如.枕头放在床头.后脑靠在枕头上看书.看电视等等.还有睡觉时的枕头太高.太硬.太软.另外长期伏案工作和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群也容易患上颈椎病.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体位.或者同一个姿势保持时间太长.会导致颈椎椎体周围软组织变松弛袭.继而发生椎体失稳.偏移.刺激神经根或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头晕.头痛.猝倒(突然晕倒)视力下降.恶心.双上肢出现麻木.疼痛.颈部有不适等等.
另外,临床上还有些先天发育畸形.不过很少见.再有就是zd外伤了.总之现在有这类疾病的患者最好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避免疾病的困扰

4、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颈椎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从病理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椎间盘变性阶段
椎间盘的变性从20岁即已开始。纤维环变性所造成的根节不稳是髓核退变加速的主要原因。可见纤维变性、肿胀、断裂及裂隙形成;髓核脱水、弹性模量改变,内部可有裂纹形成,变性的髓核可随软骨板向后方突出。若髓核穿过后纵韧带则称为髓核脱出。后突之髓核既可压迫脊髓,也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此期的主要特征是:椎间盘弹性模量改变、椎间盘内压升高、椎节间不稳和应力重新分布。
2)骨刺形成阶段骨刺形成阶段也是上一阶段的延续。
骨刺形成本身表明所在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椎节应力分布的变化,从生物力学看,
骨赘的形成以及小关节、黄韧带的增生肥大均为代偿性反应。其结果是重建力学平衡。这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从病理角度看,多数学者认为骨赘来源于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的机化、骨化或钙化。病程较久的骨刺坚如象牙。
由于颈5-6处于颈椎生理前屈的中央点,椎间盘所受应力较大,所以颈5-6椎间盘的骨赘最多见,其次为颈4-5及颈6-7 。
3)损害阶段
前面已述及,单纯的退变不一定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也是颈椎病与颈椎退变之间的区别。只有当以上两个病理阶段的变化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而引起相应变化才具有临床意义。
脊柱对脊髓的压迫可来自前方和后方,也可两者皆有。前方压迫以椎间盘和骨赘为主。前正中压迫可直接侵犯脊髓前中央动脉或沟动脉。前中央分或前侧方的压迫主要侵犯脊髓前角与前索,并出现一侧或两侧的锥体束症状。侧方和后侧方的压迫来自黄韧带、小关节等,主要表现以感觉障碍为主的症状。
脊髓的病理变化取决于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急性压迫可造成血流障碍,组织充血、水肿,久压后血管痉挛、纤维变、管壁增厚甚至血栓形成。脊髓灰质和白质均萎缩,以脊髓灰质更为明显,出现变性、软化和纤维化,脊髓囊性变、空腔形成。
对脊神经根的压迫主要来源于钩椎关节及推体侧后缘的骨赘
。关节不稳及椎间盘侧后方突出也可造成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早期根袖处可发生水肿及渗出等反应性炎症。继续压迫可引起蛛网膜粘连。蛛网膜粘连使神经根易于受到牵拉伤,发生退变甚至华勒变性。
椎动脉真正由于增生和压迫导致椎动脉狭窄很少见。由于MRI及血管减数造影(DSA)技术的发展,目前发现椎动脉在颈椎退变过程中常发生扭曲,甚至呈螺旋状。椎节活动时刺激椎动脉,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痉挛,使颅内供血减少,产生眩晕甚至摔倒。
后方小关节的松动和变位,关节软骨的破坏和关节突增生,关节囊的松弛和肥厚均可刺激位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纤维,产生颈部疼痛。颈椎间盘后壁也有神经末梢支配,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松弛和变性均使末梢神经受刺激产生颈部疼痛和不适。

5、颈椎为什么会痛?

颈椎痛有许多原因,首先要排除是否有外伤,若无外伤,大多是由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如常见的是颈型颈椎病,长期低头、枕头过高、过软等,都容易引起颈部肌肉充血、水肿,形成无菌性炎症,造成肌肉疼痛,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及长时间低头,适当运动,不要久坐,可到医院做针灸或按摩,缓解症状。
颈椎痛考虑可能是颈部的筋膜炎,比如长时间处在一个紧张的位置,会使筋膜长期紧张,出现粘连和炎症。
颈椎痛建议:可以采用颈部的保健操进行治疗。如果症状缓解缓慢,可以进行颈部筋膜炎的康复治疗,比如说推拿、针灸、红光照射等。

6、颈椎病有什么症状?

7、颈肩综合症的疾病概述

颈肩综合症的发生,与经筋的生理结构特点,及肩颈的活动关系密切。肩颈的经筋,皆由起自上肢指爪,循行而上的经线所组成。其中手三阴经筋循至腋下后,呈向胸性分布于胸廓及缺盆(锁骨);手三阳经跨越肩颈,向头部上行,终止于头面,而手阳明自肩部分出向背胸支筋终止于上胸脊椎。上述的经筋走向及分布特性,说明肩颈的经筋具有下列特点:
(1)颈至掌指的线力群结构,经筋自指爪远端呈向心性行走,表明自掌、腕、肘、肩达颈,在机体动态活动时,具有向心性的线力群引力作用。这同上肢的活动实际功能吻合。例如.指掌的握力,表面的动作在指掌,但实际的最终应力点在颈椎与胸椎。这一连线中的任何环节切断,指掌的功能便完全丧失。因此、颈肩综合征是颈至掌指动力连线的病变,但病情轻重,具有节段性的区别。
颈肩综合症
(2)颈胸背三角分力线与肩关节集合力线的构成。以颈及胸椎为纵轴,作矢状切面,则胸在前、背在后,形成八字开的三角形两个边的构体;肩袖,在三角形的外下方,构成该三角的底边,这便是颈胸背三角的上身构体(简称颈三角)。颈三角虽然是非等边三角,但无论从肌筋器质的分布及经筋线的结构分布,都客观存在这一构形。例如,从颈向背胸斜行方向行走者,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从颈向前胸呈斜行走向者,有胸锁乳突肌、上斜角肌、中斜角肌、下斜角肌,分别终止于胸锁关节及l~2肋骨表面。前述的手阳明经分支向背(洋见附图)及手三阴经向胸分布,无疑表明,经筋线的分布结构,也构成上述的三角形构体。上胸三角形的结构,是人体的自然结构,具有分力线的作用,这便是颈胸背三角分力线。按照三角形定律,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发生变化,都直接产生对其他两边数值的影响。因此,颈三角的任何活动,都存在互相连带关系,肩关节线力集合,来源于:①颈肩线,主要肌筋有斜方肌;②胸肩线,主要肌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喙肱肌等;③背肩线,直接来源于肩袖(由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及肩胛下肌组成),间接线来源于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等;④远端线,即上肢远端的引力线。由于肩部的线力集中,加上肩关节活动度大,负荷重,受损伤机遇较多等,故肩周炎成为临床的常见疾患,成为颈肩综合的潜伏隐患。
颈肩综合症是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基础(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颈肩部酸麻、胀痛症状的总称。颈肩病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常和身体素质、职业、生活习惯、寒冷有明显关系。胃肠吸收差、生活不规律、长期紧张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如财务人员、电脑人员、驾驶员、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缝纫工等等。颈肩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复杂程度的提高,使颈椎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由于颈椎的急慢性损伤、退变或颈项部软组织病损,激压颈脊神经,导致其所支配的肩周有关肌肉痉挛、挛缩,引起肩关节疼病、活动障碍等综合症,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在外伤后出现经久不愈的肩痛症状,可能因外伤时伴发的颈椎损伤未获得及时、合理的治疗有关。临床对此类病症多诊为“肩周炎”,常忽略对颈椎病的检查和治疗,更因患者惧痛而制动,最终导致肩关节粘连的严重后果。
检查:颈椎中下段棘旁可触及肌紧张、压痛、患者活动受限。若未发生粘连,则其肩肱角为90-100°。
治疗:针对病因,以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纠正偏移的颈椎,消除其对颈脊神经的激压,是减轻或消除疼痛的关键。配合推拿、针灸、烫疗、穴注等方法可舒筋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功能的恢复。对于病程较长,肩关节已发生不同程度粘连的患者,如无禁忌,在就诊前或治疗过程中,需坚持进行“忍痛”的功能锻炼,逐步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不宜盲目制动,以免发生肩关节粘连的严重后果。

与颈椎病来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