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由颈椎骨增生引发的骨刺、椎孔变窄等引发的压迫神经根、脊髓、椎体动脉等,从而造成肢体的疼痛麻木无力、重者造成肢体萎缩,丧失运动能力等;
2.由骨质疏松症而引发的颈椎骨骨性变化,骨的微观结构退化,由骨吸收所致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变稀,乃至断裂。这实际上是一种微骨折,致使颈部疼痛。如:椎体镶嵌式压缩性骨折、椎体骨裂等。此时出现颈椎变形、错位、限位等现象,由此引发许多颈部不适现象,如头的转动受限、灵活性下降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肢体的运动障碍;
3.颈部的运动不足、运动方式不合理,如每天颈部只保持单一的头部姿势等,由于肌肉、韧带在单一的运动中伸张受限,造成肌肉、韧带功能性退化,由于肌肉力量、韧带弹性张力下降往往会引发颈椎滑脱及形成肌肉韧带的无菌性炎症等。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太注意颈部的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病治疗一般需要可采取按摩,牵引、针灸、理疗、中药外敷百草康骨王等保守治疗。严重时可以小针刀手术治疗或者微创手术治疗。一定要避免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工作和学习,尤其是低头工作学习,每1小时左右要休息10分钟左右。
2、颈椎间盘突出疾病的病因是什么?
颈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如下:
1.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多人坐太久,长期低头,导致颈部肌肉长时间被拉伸过度,最终行成颈椎病。
2.手机一族的人长期低头玩手机,不论是坐着还是躺着,会形成颈椎病。
3.打牌或者坐在电脑前时间长了肩部肌肉僵硬,进而影响了颈部肌肉。
3、中医上认为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中医对颈椎病没有专门论述,根据颈椎病各型的临床表现,分属“痹证”、“痿证”、“头痛”、“眩晕”等证范畴,多因督脉受损,气血滞涩,经络痹阻,或气血不能环周所致。
我国古代经典医著《素问骨空论》中就有关于颈椎病的论述:“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噫嘻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合病者呼噫嘻,噫嘻应手”。这里不但描述了颈椎病症状、治法,同时对本病的检查也有独到的方法。“噫嘻穴”按现代解剖部位相当于肩胛背神经出口处,肩胛背神经是一束来自颈5神经根与胸神经根合干的神经。其压迫表现为颈、肩、背、腋、侧胸壁的酸痛和不适。
《灵枢大惑论》指出:“邪中于项,因逢其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眩以转矣”,从病因、病理、病位上对现代所分类的椎动脉型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给予了形象的描述。
《灵枢海论篇》:“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篇》:“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对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论证,认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可影响脑髓的功能。
清代胡延光《伤科汇篡绝台骨》载有:“有因挫闪及失枕而颈强痛者”。“失枕”即现代“落枕”,现代医学认为,“落枕”即为颈椎关节紊乱,滑膜充血、水肿、嵌入,关节囊松弛而引起疼痛,属现代医学分类的颈型(肌型)或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
4、颈椎肿瘤的病因是什么?
颈椎病不是颈椎肿瘤
颈部虽细,但上连颅脑,下接躯干四肢,位置十分重要,此处发生肿瘤影响甚大。颈椎肿瘤,分两类:一类是椎管内肿瘤,一类是椎骨本身的肿瘤。显然,前者比较复杂,后者比较简单。
椎管内肿瘤从部位上说,可发生在脊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和硬脊膜外。以后者最为多见。肿瘤性质有良性,也有恶性,以良性为多。按照肿瘤的病理性质,椎管内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细胞瘤、转移瘤、先天性肿瘤、肉瘤、血管性肿瘤、脂肪瘤等。成年人前三类较为常见。通过观察病情发展快慢,可帮助推断肿瘤性质。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快,且恶性程度愈高,生长速度愈快。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症状发展也相应较慢。据就诊资料统计,良性肿瘤病程平均在2年左右,恶性肿瘤仅为3个月。
颈椎肿瘤引起的疼痛变化较大,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锐痛等,没有特异性,因此,无法根据疼痛性质区别病变性质。
在脊髓肿瘤中,大约1/3的患者开始症状是感觉或运动障碍,或两者兼有。有的病人自觉颈以下身体某一区域麻木,还有的人只是主观感觉麻木,检查正常;多数病人则是身体某一平面、某一肢体或某一区域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开始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举止笨拙、活动不灵、破行等,以后逐渐加重,出现瘫痪。少数病人可以有排便、排尿费力,此时多有会阴区感觉障碍,有的出现性功能障碍。
人体的神经分布是固定的,具有规律性,脊髓节段和神经根都对应地感觉或支配身体某一区域。根据肌肉运动或感觉障碍的区域,可以相当准确地推断出脊髓神经损害的部位。这就如同电工检查供电线路一样,根据何处电灯不亮、马达不转,就可以判定是哪里的保险丝或电线断了。如肩部仍能活动,肘关节亦可屈曲,但不能伸肘、伸腕、屈手腕及手指,前臂桡侧(内侧)、手掌及拇指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多为第六颈脊髓节段平面损伤。
由于有些颈椎肿瘤可以损害颈脊髓,引起四肢瘫痪,这一点与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相似需要仔细区分。另外,当肿瘤压迫牵拉颈神经根时,可以引起颈神经根疼痛,病人表现为颈肩痛,手臂发麻、无力,这些症状又容易与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那么怎样区别颈椎肿瘤和颈椎病呢?
颈椎病多有症状缓解期,而肿瘤多无问歇表现。此外,颈椎病运动障碍明显,感觉障碍较轻;颈椎肿瘤运动、感觉障碍大体一致。X线摄片,二者有区别。颈椎病X线照片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明显,椎管前后径狭窄;而椎骨本身的肿瘤,颈椎X线摄片可见骨质破坏,或椎旁软组织阴影等。如果做脊髓造影,可见椎管狭窄、脊髓受压。通过造影剂的梗阻特征,还可区分肿瘤是在硬膜内、硬膜外,还是在脊髓内、脊髓外(髓内肿瘤较为少见)。同位素骨扫描、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对脊髓肿瘤来说,MRI检查更为合适,因为在MRI照片上,正常脊髓组织与肿瘤组织区别比较清楚。
此外,恶性肿瘤病人体质较差。如为转移瘤,常有原发病变症状。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如为良性肿瘤,手术早,受压神经脊髓和神经纤维未发生变性,可望完全恢复。时间久了,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害了,效果就不好了。
良性椎骨肿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切除后留下的空区,可从其他部位功能相对不太重要的骨骸(通常是髂骨)取骨来填补,即植骨,有时也可应用经过处理的异体骨来代替。不能手术的,可在局部照射放射线(即放疗),杀死肿瘤细胞。
颈椎恶性肿瘤以综合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应用化学或激素类药物)。手术治疗可切除肿瘤病灶,减轻压迫,同时施行植骨固定,以维持脊柱稳定。转移性肿瘤,病程往往较长,病变比较严重,难以手术。但只要可能,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仍应争取采用以上方法积极治疗。良恶性之间的肿瘤,主要采用手术和放疗,并应长期严密观察
5、颈椎病的致病病因是什么?
颈椎病也叫颈椎综合征,是常年伏案工作者的常见病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我国颈椎病发病率已占总人口的10.3%,40岁以上的人又占患者的60%以上。
国内外医学专家强调指出,除了外伤和炎症外,颈椎慢性劳损是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由于长期静坐,低头伏案工作,容易促使颈椎间盘退化变薄,骨质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间隙逐渐变窄,椎孔缩小或韧带、关节囊松弛,因而使颈髓或颈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在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如头、颈、肩、臂、手及胸前区产生疼痛和麻木感,头颈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还有因压迫了向脑部供血的椎动脉,出现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等脑供血不足症状。观察表明,颈椎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是头颈不能自由活动,手臂刺痛和麻木感,尤其是头往后仰时,神经受压加重,痛、麻感觉更加强烈。
对预防颈椎病中年人切不可忽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颈部保健知识。
改善和调整睡眠状态,对于预防颈椎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睡眠体位是胸部和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和双膝呈微屈状态,使全身肌肉放松。每个人可根据习惯采取仰卧或侧卧,但不要俯卧。床铺以木板为佳。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的主要卧具,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合适的枕头是以躺卧时头部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准。一般仰卧时枕高一拳,侧卧时枕高一拳半。枕心以木棉、薄绒、荞麦皮、绿豆壳等为好,装填不要过多或过少,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仰卧者最好把一部分枕心揉挤到颈部下面,侧卧者应把部分枕心塞到面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此外,平时应注意防止颈椎外伤。一旦发生咽部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炎症可沿淋巴管扩展到颈椎关节囊,导致渗液、充血、脱钙及附近的韧带松弛,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而诱发颈椎病。
6、颈椎病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颈椎病病因有哪些:
一、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
二、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三、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四、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
五、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六、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病因基础。
7、颈椎病的病因及症状是什么?
颈椎病病因:长期不姿势所致,工作经常坐着,外伤、颈椎着凉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
8、颈椎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证候群。
一、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或压迫了脊髓、神经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由于支配上肢的神经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动不灵,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动作。
(2)脊髓型:早期为双下肢麻木、活动不灵、行走困难,走路时双脚感觉像“踩棉花”,后期可发展至大小便障碍,双上肢麻木、无力。
(3)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慌、异常出汗、耳呜等。
(4)椎动脉型:由于椎动脉受刺激,导致脑供血不足,表现头晕、头痛,可因转头时突然加重甚至晕厥(短暂昏迷)。
(5)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2.诊断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但对临床上无主诉与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本病。
三、辨证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施治】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炙黄芪各15g,防风、当归、赤白芍、片姜黄各12g,炙甘草、生姜各6g,苏木10g。
【加减】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豨莶草、路路通。
2.痰湿阻滞型
【辨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施治】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龙、陈皮各12g,黄芩、五味子、白芥子、胆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减】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3.气滞血瘀型
【辨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葛根各18g,丹参30g,鸡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没各9g,元胡、姜黄、地龙各12g,穿山甲10g。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气血虚弱型
【辨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月经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通络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5g,生姜6g,大枣4枚。
【加减】若兼风湿者,酌加威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若兼有肾虚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狗脊等。
5.肝肾亏虚型
【辨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施治】益精补肾,滋阴息风。
【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山药、生石决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丝子10g,当归、炙甘草各9g,黄精24g。
【加减】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稀莶草、鹿衔草。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六味地黄丸、人参养营丸、金匮肾气丸、云南白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风透骨丸、大活络丹。
2.验方
(1)用葛根、黑豆、蛇蜕、黑芝麻、人参、鹿茸、熟地、黄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适量。药浸酒内1个月,服15ml,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用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茶叶各适量,加水浓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0g,甘草30g,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g。1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4)葛根30g,全蝎12g,蜈蚣2条,乌蛇、赤芍、川芎、自然铜、穿山龙、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将诸药水煎,日1剂,早晚2次服用。
(5)全蝎9g,蜈蚣2条,鹿含草30g,乌蛇、当归、川芎、自然铜各15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痊愈。
3.针灸疗方
(1)颈肩痛麻:大椎、风府、风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2)头痛:按头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对头后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后顶、天柱、风池、风府、昆仑及疼痛最明显的部位。
②对偏头痛者,选择的穴位有:风池、太阴、率谷、丘墟、头维及疼痛部位。
③对头顶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百会、前顶、通天、行间及疼痛部位。
④对前头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上星、头维、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门、通里、巨阙、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缓慢的针刺。若有心烦、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阴交;若有气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泽;若腹胀不适可加针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风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五、调护
(1)改善与调整睡眠状态。人每天有1/3时间卧床,睡眠姿势不当会加剧颈椎间盘内压力,使颈椎周围韧带、肌肉疲劳,诱发颈椎病。为使颈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应注意儿点:
①枕头的高度应适中。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这种形状优点是对颈部可起到相对的制动作用。
②睡眠体位应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双膝呈屈曲状,使全身肌肉放松。
③应选择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以木板为底的席梦思床为佳。
(2)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颈椎退变与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或某种特定体位有密切关系。不良体位会导致椎问盘内压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状。对长时间伏案工作者有几点建议:
①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读书写字30分钟后应活动颈部,抬头远视半分钟,有利于缓解颈肌紧张,也可消除眼睛疲劳。
②调整桌面高度与倾斜度。可制作一与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时能减少颈椎前屈和颈椎间隙内压力。
9、颈椎病的病因有哪些?
各类型颈椎病 颈椎病的症状在不同类型下的表现: 1. 交感型:颈椎病的症状较复杂,常见有偏头痛、枕后痛;或有视物不清,畏光、流泪、眼球发胀、眼睑下垂;或有耳鸣、听力障碍、面部发麻等。 2. 颈型:较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的症状,以颈部症状为主,以青壮年发病居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或活动受限等。 3. 椎动脉型:发病率与脊髓型相近。多见头昏、眩晕、甚至摔倒;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耳聋。当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常可诱发上述颈椎病的症状。 4.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多数发病缓慢,先有上肢症状,手部发麻或活动不灵;或先有下肢症状,如发麻及行走不稳,躯干有紧束感等。 5. 神经根型:先有颈痛及颈部发僵,继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减退,有时持物坠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6. 其他型:又称混合型,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症状同时出现。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颈椎病的症状为大家作出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解答问题。专家提醒大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患了什么疾病,一定不要拖延时间,这样都是非常危险的,有些疾病是会恶化或者引发其它疾病的。
10、造成颈椎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1. 缺血损伤
椎动脉的管径改变,继而使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引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2. 骨质增生
缺钙和缺少骨胶原蛋白都会导致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又是骨质增生的主要诱因,骨质增生压迫血管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3. 慢性劳损
颈椎的慢性劳损是由不正确的睡眠体位,生活和工作中的持续性“低头”所导致的椎旁肌肉和关节的过劳损伤,从而引发疼痛、僵硬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