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右腿腘窝处筋疼,好几年了。有天突然起来就感觉腘窝那边的筋疼不舒服,站久了很疼,坐久了起来也疼
你好,应该是韧带或肌肉问题,你可以做做理疗,按摩。
2、腘肌腱炎和腘窝炎有什么区别
腘肌肌腱炎也具有肌腱炎本身的一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或关节附近的触痛,在一些病例,出现麻木或刺痛。伴有疼痛的关节僵硬,限制了受累关节的运动。偶尔关节轻微肿胀。持续疼痛,肌腱从原来的损伤复发后持续疼痛或很久以后再发。若病人下坡奔跑,可加重腘肌腱的疼痛。诊断时让病人坐着,患侧足跟靠在健侧膝上,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前方便出现压痛。
3、腘绳肌断了一年怎么治
你好!
腘肌肌腱炎也具有肌腱炎本身的一知身症状,
主要表现为关节或关节附近的触痛,在一些病例,出现麻木或刺痛。
当肌腱发炎的时候,患部通常道会有疼 痛、红肿,与发热的症状。虽然使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可减少患者的痛楚,但找出发炎的原因,并予以 适当的治疗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正回规保守治疗和康复锻炼
12个月无效者,症状严重的可以考虑手术
髌腱断裂者
预防:
最好的治疗手段是预防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和肌肉弹性的训练
训练中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答
4、腘肌肌腱炎要注意什么?
者应在鞋的内侧置一楔形内衬或用矫形器,以限制内旋.避免跑步直至跑步时疼痛消失,而下坡奔跑训练则应延迟数周进行。
用夹板或石膏固定肌腱或使其保持休息,热敷或冷敷,局部用麻醉药物,和非类固醇抗炎药应用7到10天。秋水仙碱用于治疗尿酸盐沉积引起的患者疗效较好。在急性炎症被控制之后,可每日数次进行有节制的运动训练。
因此,肌腱炎的患者要注重肌腱的休息,可用中药 肌腱膏 来缓解肌腱的紧张状态,消除肌腱炎症,促进肌腱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病痛。
5、腘绳肌腱炎怎么治疗
你好!
腘肌肌腱炎也具有肌腱炎本身的一身症状,
主要表现为关节或关节附近的触痛,在一些病例,出现麻木或刺痛。
当肌腱发炎的时候,患部通常会有疼 痛、红肿,与发热的症状。虽然使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可减少患者的痛楚,但找出发炎的原因,并予以 适当的治疗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正规保守治疗和康复锻炼
12个月无效者,症状严重的可以考虑手术
髌腱断裂者
预防:
最好的治疗手段是预防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和肌肉弹性的训练
训练中逐步增加运动负荷
--------------------
6、腘窝疼痛是怎么回事
主要考虑为受凉、腰间盘突出、关节炎引起的,建议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目前是可以采取抗炎、止疼药物治疗的。
7、腘窝疼痛是怎么回事
腘窝处疼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人主诉腘窝处疼痛的同时并伴随着强烈的牵拉感,如何处理这种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腘窝说起。
腘窝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自上而下为:股骨上下髁、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
腘窝内含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其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经腓骨头附近穿过。
胫神经位于腘窝的最浅面,于腘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出,沿腘窝中线下行,到腘肌下缘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后区。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另一终末支,一般起自腘窝上角,沿股二头肌腱内侧缘行向外下,越腓肠肌外侧头表面,至腓骨头下方,绕腓骨颈,在此分成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紧贴骨面,表面无肌组织覆盖。当腓总神经损伤时,会引起小腿前、外侧群肌肉瘫痪,导致足下垂。
腘动脉是股动脉的延续,位置最深,与股骨腘面及膝关节囊后部紧贴。腘动脉上部位于胫神经内侧,中部居神经前方,下部转至神经外侧。腘静脉由胫前,后静脉合成,位于胫神经的深面。小隐静脉于胭窝下角处,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腘静脉上行于收肌腱裂孔处续于股静脉。
而我们所说的腘窝疼痛,常是由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跖肌、腘肌和比目鱼肌损伤导致的,因此针对这类病人我们一般有下面几个必须处理的点:
股骨内侧髁—腓肠肌的内侧头
股骨外侧髁—跖肌、腓肠肌外侧头、腘肌
胫骨平台外侧—半膜肌和腘肌
腓骨外侧—比目鱼肌
下面就介绍一下上面的几块肌肉损伤所表现的症状:
腘绳肌群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长、短头构成的腘绳肌位于大腿后侧浅层,是一块强有力的伸髋屈膝肌,肌腹呈梭状。股二头肌为外侧腘绳肌,分为浅层长头及深层不可触的短头;浅层的半腱肌和深层宽大的半膜肌组成了内侧腘绳肌,在三块肌肉的肌腱中,半腱肌肌腱附着在胫骨内侧髁后内侧,并与股簿肌肌腱、缝匠肌肌腱共同形成“鹅足”。
股二头肌功能为伸髋关节,辅助髋关节外旋、骨盆后倾;
半腱肌、半膜肌功能为屈曲、内旋膝关节,伸髋关节。
半腱肌和半膜肌损伤疼痛位于下臀部及其相邻的大腿并沿着大腿和膝关节后内方,到达小腿内侧的上半部分。而半膜肌止于内侧半月板,持续收缩会导致内侧半月板的功能障碍;股二头肌长、短头损伤疼痛集中于膝关节后方,并可以向上延伸至大腿后外侧甚至臀部的横纹处。
腘肌呈薄而平坦三角形,为腘窝远端的基底。其近端纤维附着于股骨外侧髁,远端纤维连接在胫骨近端,与前臂的旋前圆肌同源。其功能为使膝关节屈曲和内旋,后拉外侧半月板。由于具有解除膝关节绞索的作用,又被称为膝关节的钥匙。肌肉损伤疼痛可集中在膝关节的后面。腘肌止于外侧半月板,持续紧张可导致外侧半月板的功能障碍。膝损伤后,常出现韧带或软骨后侧止点的牵拉而张力过高,或持续收缩而缩短。
腘肌损伤常表现为患者蹲屈、跑步、上下楼时膝关节后方疼痛和出现绞索现象。腘肌受损可进一步导致腘肌肌腱炎、腱鞘炎和腘静脉血栓形成。
腓肠肌是位于小腿后方的最表浅的肌肉,覆盖比目鱼肌,其轮廓在小腿处清晰可见。起点位于股骨内外侧髁形成内、外侧头,向下分为两个独立的肌腹,腘动脉常在内侧头附近经过。其肌腱与比目鱼肌肌腱融合形成跟腱,附着于跟骨。肌肉损伤疼痛可能从同侧足背延伸至踝后内侧及小腿、膝盖后外侧及远端大腿后侧,表现为足背甚至足弓疼痛、夜间阵发性小腿痉挛及间歇性跛行。
跖肌:梭形肌腹的跖肌较小,纤维细弱,是膝后部一块很小的肌肉,远端附着于跟骨。其主要功能协助小腿肌肉跖屈踝关节。肌肉损伤疼痛主要集中于膝关节后侧,有时也可延伸至小腿背侧和大腿中部。生活中易发因素包括受凉,长时间爬上坡路,在海边行走,鞋底太硬,踝关节长时间跖屈等。表现为膝关节后方疼痛。
比目鱼肌位于小腿后方,腓肠肌的深处,其主要附着于近端腓骨和中段胫骨的后侧面,与腓肠肌共同组成了小腿三头肌并且在远端融合形成跟腱附着于跟骨后侧。其主要功能为跖屈。肌肉损伤疼痛主要位于足后部和足底表面,并常涉及跟腱远端,膝关节后侧。表现为脚或脚踝浮肿,脚步背屈活动受限,或上下坡时膝关节后方疼痛。
上述几块肌肉是易引起膝关节后侧腘窝疼痛的原因,其所述说的牵拉感无外乎内外侧腘绳肌、腓肠肌内外侧头过紧,试着处理上述几个原因,会收到一定效果。
注:在处理腘窝时,要小心胫神经和腘动脉,以免其发生损伤。
8、肌腱炎如何治疗
肌腱和腱鞘是人体运动系统中的二种重要结构,二者之间的关节犹如"剑"和"鞘"。正常生理情况下,腱鞘除保证肌腱有效滑动外,还能分泌少量滑液营养肌腱。然而近来研究表明,腱鞘炎与肌腱炎则是二种不同的病理改变。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内长时间的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腱周组织出现炎性细胞。而肌腱炎则是一种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发生退变,常与年老、显微损伤和血液损伤有关。至于腱鞘囊肿则是一种发生于手和足部的良性肿块,其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是关节囊或腱鞘中多余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见于拇指、中指和环指,发病部位在掌骨头相对应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当手掌握物时,腱鞘受到物体和掌骨头的挤压而损伤,腱鞘长期摩擦而逐渐形成狭窄,相对应的肌腱亦可变成梭形或葫芦开膨大,肌腱滑动发生困难,手指屈伸时产生板机样动作或弹响声,故本病又称为板机指或弹响指。本病治疗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固定、理疗、热敷、中药熏洗等。亦可腱鞘内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但注射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为一疗程。如仍无效者,可考虑手术纵行切开狭窄腱鞘,必要时可纵物切除一小条腱鞘。术后24小时后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腕部桡骨茎突骨槽与上方腕背侧韧带共同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经过这一鞘管后折成一定角度,当拇指及腕部活动时,肌腱与鞘管摩擦而易产生腱鞘炎。如果同时存在鞘管内迷走肌腱,则更易产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处局限性疼痛,有时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动时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疗同前。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治疗。术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两个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须切除之。术中还应注意勿损伤神经和血管,术后鼓励早期活动。
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肱二头肌长头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之间形成的结节间沟内。当肩关节活动时,此肌健即在沟内滑动和摩擦,过度活动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损伤、钙盐沉着,肩关节内病变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单一疾病,应与肩周炎分开。主要临床症状为肱骨结节间沟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后时疼痛加剧。早期治疗除上述保守治疗外,还应避免提拳重物及外伤。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个别病例。手术将肱二头肌长头切断,远端与肱二头肌短头缝合或固定于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复需6个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组织内发生退行性改变,单纯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头肌腱等发生自发性断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肌腱细胞内细胞器减少,粘多糖和水分减少,胶原纤维直径增粗和明暗带增加。一般认为上述病理改变与肌腱内血供减少有关,上述病理改变结果导致胶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肌腱发生自发性断裂。临床上常见的跟腱和肱二头肌腱断裂多发生于运动员和中年以上病人。对于急性完全性肌腱断裂者,应予手术修补。而对慢性部分损伤者可予保守治疗。
5.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临床比较常见,好发于足部,多见于青壮年。囊肿一般发展缓慢,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个别囊肿发生于腕管或踝管内,可压迫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少数囊肿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复发。多数囊肿可持续增大或存在,应予治疗。早期可予保守疗法,常用局部挤压破裂或用针头将囊液抽出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切除。
由于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肿是临床上运动系统的常见病、多见病,而且这些疾病与某些职业和操作技术有关,因此除对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疗外,还应注意防治结合,增加疗效,预防复发。在防治这类疾病中应注意下述几点:①局部制动,动静结合。限制损伤的动作,鼓励其他方面的动作。②局部注射类固醇类药物,剂量及次数要适当控制,特别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射到肌腱内。③对于局部有细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局部禁用类固醇药物。
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的滑液囊疝(腕背侧舟月关节、足背中跗关节等处)和发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肿统称为腱鞘囊肿。而大关节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窝囊肿,或叫Baker囊肿,故存在混乱之处,尚待商榷。
临床表现: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腕背、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手指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处也常见到。偶尔在膝关节前下方胫前肌腱膜上也可发生这类粘液退行性变囊肿,但因部位较深,诊断较困难。
2.病变部出现一缓慢长大包块,小时无症状,长大到一定程度活动关节时有酸胀感。检查发现0.5~2.5cm的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因囊内液体充盈,张力较大,扪之如硬橡皮样实质性感觉。如囊颈较小者,略可推动;囊颈较大者,则不易推动,易误为骨性包块。重压包块有酸胀痛。用9号针头穿刺可抽出透明胶冻状物。
治疗与预防:
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
1.非手术治疗 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0.5ml,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2.手术治疗 手指腱鞘囊肿——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边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系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结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腕部腱鞘囊肿
腕部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伤病,多发生于关节的肌腱滑动处。临床常见于舟、月骨关节的背面,位于拇长伸肌腱及指总伸肌腱之间;其次是腕部掌面桡侧,位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古称“腕筋瘤”。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多由于局部气血凝聚而成,与外伤沉寂和慢性劳损有关。也有认为是因局部胶样变性所引起。囊肿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盖,囊腔内充满蛋清样稠密或稀薄的胶冻状粘液。有时囊腔可与腱鞘或关节腔相通(有人认为囊肿的形成与关节或腱鞘内压力增大有关),也有的囊腔呈封闭状态,囊肿根部与腱鞘或关节囊紧密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症的主要表现是局部有一个发展缓慢的半球形包块凸起。
2.病人感觉囊肿局部轻度酸胀、疼痛,腕手部无力。患部远端出现软弱无力感者,提示囊肿与腱鞘相连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无任何不适感,仅觉是一种累赘,不美观。但腕部活动过度(由于内压加大),可出现酸胀无力感。
3.检查囊肿触之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早期质软有轻度波动感;后期因纤维化改变,而显得小而坚硬,用力按压时则有酸胀感,或向囊肿周围放散性疼痛。若囊肿生长于小鱼际近端或腕管内,可压迫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则出现相应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觉异常。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治疗)
(一)手法治疗
1.原则 温经镇痛,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
2.施术部位 囊肿局部及其周围。
3.取穴 囊肿上部相应穴位及局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按、揉、挤、压。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5到7分钟,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对压内外关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拇、中指重叠,相对挤压内关、外关穴半分钟。
(2)屈腕按揉推挤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托握腕部,将腕关节略向囊肿的对侧屈曲,使囊壁紧张,双拇指在囊肿局部及其周围按揉数分钟,或以局部充血、麻木为度;继之,双手拇指重叠揿定囊肿近端推挤,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本法适用于一般的囊肿。
(3)针刺推挤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肤消毒后,用毫针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顶刺)后,再用双拇指强力推挤(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肿即可消散,本法适用于质硬、较小而扁平的囊肿。 以上手法使囊肿消散后,随即加压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
(二)手术治疗
经数次手法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