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手部解剖特点怎么样的?
这是我的收集:
http://hi.baidu.com/loveing_lcl/blog 上肢部分,具体你得找相关图片结合理解~
三、手背
皮肤和皮下组织都较薄。伸指肌腱在皮肤表靳的隆起清晰可见。全部掌骨也皆可触及。当拇指内收时,第】骨间背侧肌隆起,其近端恰为桡动脉人掌处,故可在此触及桡动脉。
(一)浅层结构
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移动性较大..有毛发和皮脂腺。手背的浅筋膜也很薄而疏松.其内布满浅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
l手背静脉网dorsal v…s即…f hand浅筋膜内丰富的浅静脉互相吻合形成手背静脉网。其桡侧*与拇指的静脉汇集形成头静脉t尺侧半与小指的静脉会台形成贵要静脉。 ‘
2浅淋巴管手背的淋巴凰流与静脉相似,也形成=#富的淋巴管网。手掌远端的浅淋巴管网在指蹼间隙处流向手背淋巴管网。因此,手郫感染时-于背较手掌肿胀明显。
3桡神经浅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皮肤,并发出5条指背神经dorsal dIg阳l……分布于拇指、示指和中指近节桡侧缘的皮肤。
4尺神经手臂支分印于手背尺侧半皮肤,再分出j条指背神经分布于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绿的皮肤(图7 29)。
(二)深层结构
1手背腱膜dorsal ap……s…f hand指伸肌腱与手背筋膜的浅层结合形成手背腱
膜。艟膜的两侧分别附于第2、5掌骨。
2骨间背侧筋膜dorsaHnt…sseous f一1a 为覆盖在第2~5掌骨和第2~4骨间背侧
肌表面的手背筋膜深层。在各掌骨近端,骨间背侧筋膜以纤维隔与手背腱膜相连结,远端
在指蹼处手背筋膜的两层相结合。
3.筋膜间隙由于手背筋膜在掌骨的近、远端被此结合,因此在浅筋膜、手背腱膜和骨问背侧筋膜之间形成2个筋膜间隙。
(1)手背皮下问隙d…l subcut—o…p—t为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闸的间隙。
(2)腱胰下间豫subap。…rot…pace:为手背腱膜与骨问背侧筋膜之间的间隙。
两个闻隙相互交通,故手背感染时,整个手背肿胀明显(图7—24)。
4指伸肌腱tendo…f ext…or dlgi【o… 在手背有4条,分别走向第2~5指,并在近节指骨底移行为指背腱膜。
四、手指
手指借掌指关节与手掌相连.运动灵活。手指分掌侧和背侧。拇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完成拇指的对掌运动,运动范围最大。是实现手的握、持、捏、章功能的重要结构。
(一l浅层结构
I_皮肤掌侧的皮肤厚于背侧,富有汗腺。
2.浅筋膜手指掌面的浅筋膜较厚,疏松结缔组织常聚积成球状,有许多纤维隔介于其问,将皮肤直接连于指屈肌腱鞘。手指被刺伤感染时.常导致腱鞘炎。
3.指髓间隙pulp sPace 又称指髓pulp 0{frager.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间隙两侧、掌面和各指末端都是致密的皮肤,近侧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和指深屈肌腱的 末端,将指髓封闭成密闭的间隙。指髓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未梢和脂肪,许多纤维隔连于远节指骨骨膜和指腹的皮肤之间。将指腹的脂肪分成许多小叶。当指端感 染、肿胀时,局部压力升高,压迫神经末梢和血管,会引起剧烈疼痛;如远节指骨的滋养动脉受压.还会导致远节指骨远侧部坏死。此时.应及时行指端侧方切开引 流术,只有切断纤维隔,才能引流通畅(圈7 30)。
4手指的血管和神经各手指均有2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2条指背动脉,井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于指掌侧面与背侧面交界线上的前后方。手指的浅静脉主要位于指背。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的淋巴管交通•一旦有感染可相互蔓延。
l二)深层结构
1_指浅、深屈肌腱拇指有一条屉肌腱,其余各指均有浅、深两条屈肌腱,行于各指的指腱鞘内。在近节指骨处,指浅屈肌腱位于指深屈肌腱的掌侧,沿两侧包绕指 深屈肌艟,继而向远侧分成两股,附于中节指骨的两侧缘.其中间形成腱裂孔,容指深屈肌腱通过。指深屈肌腱出腱裂孔后,止于远节指骨底。指浅屈肌主要屈近侧 指间关节,而指辣屈肌可同时屈远、近侧指间关节(图7—31)。两肌腱各有独立的活动范围t叉互相协同增强肌力。 。
2.指腱鞘tendII】。us sheaths 0f^ngers包绕指浅、深屈肌的鞘管,由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两部分构成。
(1)腱纤堆鞘tendlnous fib咖sheath:手指深筋膜增厚.附着于指骨及其关节囊的两侧,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约束、支持和滑车作用,并增强肌拉力-
(2)腱滑厦鞘tendinous sync•viaI.~heath:为包绕各指屈肌腱的双层滑膜所形成的囊管状结构.位于腱纤维鞘内。此鞘由滑膜构成,分脏、壁两层。脏屡包绕肌腱表面, 壁层贴附于腱纤维鞘的内面和骨面。腱滑膜鞘的两端封闭,从骨面移行到肌腱的双屡滑膜部分称为腱系旗…otendon,内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经。由于肌腱 经常恬动,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血管出入处保留,称为腱纽vt…la tendinum。拇指与小指的滑膜鞘分别与桡侧囊和恩侧囊栅,第2~4指的滑膜鞘从远节指骨底向近僦延伸.直达掌指关节处(圉732)。
3.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背面,形成指背麓膜dorsd aponeumsis,l又称腱帽。指背腱膜向远侧分成3束.中间柬止于中节指骨底,2条侧柬在中节指骨背面台并后,止于远节指骨底。各束都有肌腱加强。 指伸肌腱断裂,各指关节星屈曲状态,中间柬断裂近侧指问关节不能伸直,2条侧束断裂.远侧指间关节不能伸直。
2、按压手上哪些位置有助于身体健康
医养生-5种手指按摩法能治病养生
当人们在重视足疗这样的保健养生的同时,也就表明着经络按摩对于身体有不可替代的养生作用。其实人的手部也有狠多经络,经常按摩手指也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还能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任何人都适合做的保健操,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下手指到底怎么样按摩,以及按摩对我们人体到底有什么好处?
在中医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的手部有六条经脉,它贯通身体五脏六腑,一个手掌大约有99个穴位,它能明确的反应身体健康状况。按摩这些穴位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身体的疾病,对身体同时还能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下面这五种手指按摩手法,一起学习下吧。
双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动手腕1—2分钟
手指按摩有5种方式
1、双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动手腕1—2分钟,并在夹紧指间的情况下,用力拔伸,反复进行10—20次。
2、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左手每一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之,然后以左手拇、食指分别捏住右手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如此交替轮换重复3—5遍。
3、将双手的拳头握紧,接着缓慢的将手指逐一松开,尽量的向后伸直,将手指与手面呈现扇形样。
4、用一只手用力拉另一只手的每一个手指,两手相互交替地拉。
5、模仿弹钢琴的动作或打字的动作,手腕放松,五指松开,上下甩动。
手指穴位按摩
按穴防百病 说说手指上5大养生穴位及功效。中医认为,身上到处都是阿是穴。无论是脚上,还是手上都有很多的养生穴位。常按摩或针刺这些穴位,具有防病祛病之功效。下面为您介绍手指上的5大养生穴位及功效。
少商穴是肺经中最靠后的一个穴位。它的位置在大拇指上,也是肺部精气传达到大肠的起始点
1、少商穴
少商穴是肺经中最靠后的一个穴位。它的位置在大拇指上,也是肺部精气传达到大肠的起始点。名字的由来主要是肺经的经气到达手部时,已呈微弱之势命名的。能够有效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等症状。
要按摩少商穴位,可以找一根棉棒,或者将牙签倒过来,或者用笔的尾端,只要是圆钝头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2、商阳穴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要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
3、中衡穴
中衡穴位于中指。中指对应心包经络及五官、肝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及整个中指,主治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等症。
4、关冲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此养生穴位为急救穴之一,主要功效为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其主治病症为:一是头面部疾病:头痛,喉炎,结膜炎,角膜白斑等症;二是其他疾病:脑血管病、热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此养生穴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5、少泽穴
此养生穴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治疗热症,通常刺血方法比较好。咽喉痛、发烧、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需注意的是,此穴位不适合按摩。
6、手指瑜伽——肩膀酸痛
在食指和无名指手指根部周围,关节的内侧及外侧,手指与手指间位置,用手去按压。在感觉到疼痛的部位集中进行揉按。将食指及无名指向左右方向扭转,然后向手背方向按压手指。
以中指所在直线为“背骨”,按压两侧手背,集中加强对感到疼痛部位的按摩。
7、腰痛
背骨附近感到疼痛:按压中指骨骼两侧位置,集中针对感觉疼痛的部位进行按压。
大拇指和食指手指跟、无名指及小手指手指跟附近按压
腰部外侧感到疼痛:大拇指和食指手指跟、无名指及小手指手指跟附近按压,集中针对感觉疼痛部位进行按压。
8、手指瑜伽——头痛
第一关节处连接着头部。手背就是代表身体的后方,手心就代表身体的前方及体表。
9、头痛
手指中指第一关节处于头部向呼应,指甲处对应头部后方位置。由中指第一关节开始,向指甲方向扩展按压,慢慢的按压手指。中指指纹中央位置靠上,是连接眼睛的部位。
10、眼睛疲劳
手掌心,中指指纹的中央偏上位置是与眼部连接向呼应的。中指收件,反方向大拇指的直接,手平侧、中指指纹中央上部分相。
慢慢按压中指指尖的指甲部位,加重对于疼痛感部位的按摩。有效的按摩手指指尖部位。
11、手指瑜伽——足部寒症
用一只手的无名指及中指的指腹,去按摩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及大拇指,手心手背两侧同时进行按摩,待手掌处变成健康的粉红色为宜。手心偏寒者,建议按摩至手心发热为止。
手掌正中心,即中指手指根部至手腕的中心位置,“丹田”位于“肚脐”的下方。
焦虑、失眠、倦怠感
12、焦虑、失眠、倦怠感
调节自律神经、让身体能量集中、平和身心,集中刺激手掌“肚脐”及“丹田”位置。
慢慢的吐气,按压“肚脐”位置10秒钟。慢慢的吐气,按压“丹田”位置10秒钟。
按摩手指有什么好处
1、缓解压力是首先浮现在脑海中想按摩治疗时的好处之一。这也是一个人试图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是单一1个半小时的按摩,可以显著降低心跳率,皮质醇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其中通过按摩疗法帮助减轻压力。
2、身体可以产生不健康的激素积累,当我们在拥挤的车流,或满足工作的最后期限。压抑已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可导致失眠,头痛,甚至消化问题。按摩已被证明,以减少身体的皮质醇。这使身体进入一个轻松的休息和恢复模式。事实上,按摩触发了大脑的化学反应,可能导致持久的松弛的感情,降低了压力和改善情绪。
3、按摩可以放松,放松不良姿势导致疼痛的肌肉,让你的身体本身定位在其自然的和痛苦的自由姿态。与正在进行的按摩肌肉的放松,放松关节有更大的自由和压力点。这让身体自己定位在一个健康的和自然的姿势,从而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运动和对疼痛的反应的立场。
比皮肤更深层的按摩疗法的长期效果
4、比皮肤更深层的按摩疗法的长期效果。更好的血液循环是定期接受按摩治疗的结果,在体内发生的连锁反应的一部分。
5、按摩疗法是一种有利于保持和提高灵活性和运动治疗。通过对肌肉,结缔组织,肌腱,韧带及关节的工作,经常按摩可以提高你的灵活性和范围的议案,让你的关节更流畅,使他们不太容易受伤。
6、临床研究已表明,经常按摩不仅有助于减轻压力,但可以自然增加免疫系统的杀伤能力(对人体的天然“杀手细胞”活动的水平)和降低的T细胞,数量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的整体。
总结:人体有很多的经络,经常按摩经络可以起到养身保健的效果,是非常适合终老年人用学习的。上面小编详细的介绍了手指经络养生的按摩手法,以及诠释了经络养生的好处,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做保健操,活动手指关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人体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位置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乳头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器官)。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阴部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5、人体死穴详细位置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请慎用
6、救命!!!!我的左手在手腕处(手背的那一面,手表戴的位置),手弯曲的有很明显的突起!感觉是骨头似的
是左手腕关节综合症或者是腱鞘炎,本病的治疗方法为腱鞘内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或确炎舒松,每周1次,为减少注射时疼痛,可与1% 普鲁卡因或盐酸利多卡因混合后注射。一般注射4~6次即可洽愈。对早期腱鞘炎效果甚好。也可采用针刺、推拿、中草药和患手制动,都有一定疗效。如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即在无菌条件下,将狭窄的腱鞘切开,称健鞘切开术。不过,手术后有可能会复发的。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腱鞘炎效果很好。 针法取所属经脉标本根结,以以五输穴和络穴为主,局部禁针。 药物:药物可选用舒筋活血药物,如红花、三七、麝香、七厘散等,可以用药酒。一般药物配合手法推拿效果更佳。 三,家庭治疗措施 ●用温水洗手 养成劳作后用温水洗手的习惯,不宜用冷水,适时活动手,并自行按摩。得了此病,贵在早治,以免迁延成慢性。 ●旋转手腕 当刺痛开始时,可以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旋转手腕是简单的运动之一。转动手腕约2分钟。可以运动所有的腕肌肉,恢复血液循环,并消除手腕的弯曲姿势,此弯手姿势常引起手腕痛等症状。 ●抬起手臂 抬起手,高过头部,一边旋转手臂一边旋转手腕。如此帮助你的肩膀、颈部、上背调整位置,并纾解压力及张力。 ●转动头颓 工作间隙应休息一会,将手摆在桌面,旋转头部2分钟。向前及向后弯脖子,用头点两肩,扭一扭脖子,看左肩、看右肩。 ●定时运动 每天运动及松弛所有酸痛肌肉是很重要的,即使你未感觉疼痛。前面介绍过的局部运动,每天至少应练习4次。 ●服用止痛药 服用非类固醇的消炎药,例如阿司匹林及ibuProfen,以消炎止痛。但勿使用扑热息痛,此消炎药适用于头痛。 ●冰敷 冰敷可消肿。切勿以热敷袋敷手腕,以免扩大发肿部位。 ●将手抬高 当你休息时,避免使手低于肩膀。以桌面支撑手肘,或将手肘靠在椅把上。保持手朝上。这是有益的休息姿势。 ●握拳练习 轻轻握起拳头,然后张开,将手指伸直。如此反复练习有助于纾解刺痛。 ●避免手臂下垂 睡觉时,保持手臂靠近身体,且手腕不弯曲。假使让手垂在床边,将增加手的压力。 ●小心使用工具 使用工具时,勿将压力集中于手腕基部。尽量使用手肘及肩膀。 ●药酒敷搽患处 用地鳖虫50克,京半夏35克,红花15克,全蝎10克,研成细粉,加米酒浸泡2周,外搽患处,以局部发热为度,可以活血消肿。 ●多食蔬莱 多食蔬菜,如油菜、青菜、芹菜等,多食富含蛋白质及钙质食物和瘦肉、鸡肉、蛋、豆浆等。 ●多食水果 可以吃一些桔子、苹果、生梨、山楂等,以补充维生素和均衡营养。 ●营养素 维生素B6 用量依产品标示,有助于缓解手腕痛。 四,透骨熏洗液 组方:水煎至2000—3000毫升,倒入脸盆中,患部放在盆口上,上面覆盖毛由熏蒸浸洗,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洗后用绷带和瓦形硬纸壳固定。 制用法:桂枝、紫苏叶各15克 麻黄、红花各88克 伸筋草20克 透骨草、鲜桑枝各30克 2、复方川草乌液 组方:将上药加水3500毫升煎煮,开锅后再煎15—20分钟,然后蒋上药液倒入盆内,先熏后浸洗,每次30分钟,1日2次。也可将上药装入布袋内入锅内加少量水煎煮,开锅后15分钟,将布袋拿出待温和时置于患部热敷,药液可用纱布蘸洗患部,1日3次,每次15—20分钟即可。5剂为1疗程。 制用法:川乌、草乌各20克 川芎30克 川断30克 当归30克 艾叶20克 伸筋草30克 薄荷20克 威灵仙30克 青风藤30克 你可以上网查查的
7、简述手的皮神经分布
手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
一、手部的感觉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图二)。正中神经回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
二、手部的运动神经分布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答,穿过小鱼际进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8、手筋在哪里?
手筋实际上就是肌腱,手筋是肌腱的通俗说法,在肌肉和骨骼之间。
肌腱较肌肉坚韧而体积小,它的扩张强度为611~1265公斤/平方厘米,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没有收缩能力。它的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膜,胶原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接。
虽然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彼此是平行的,但每个胶原纤维束都是互相交织的,所以肌纤维的拉力传布到整个肌腱而不是单根腱束。
(8)手背肌腱分布图扩展资料
肌腱的组织结构
1、肌腱较肌肉坚韧而体积小,它的扩张强度为611~1265公斤/平方厘米,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没有收缩能力。它的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膜,胶原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接。
虽然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彼此是平行的,但每个胶原纤维束都是互相交织的,所以肌纤维的拉力传布到整个肌腱而不是单根腱束。
2、复合三维培养的肌腱细胞骨架平行支架纤维长轴,细胞卷曲包裹支架纤维。肌腱细胞核位于纤维一侧。肌腱细胞围绕纤维呈复层生长,这与活体肌腱上肌腱细胞分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