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右手神经肌腱断裂手术后如何进行恢复治疗
建议:你好,这种情况现在应该加强手部的功能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对于神经损伤则应该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局部理疗、针灸,一般情况下神经损伤的恢复期为三至六个月左右。
2、手指肌腱神经损伤没知觉,单位没交保险,能向单位索要赔偿吗?要多少合适?
如果符合工伤情形,且单位未依法办理工伤保险,可向单位要求赔偿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具体能获赔多少,可参考《工伤保险条例》和所在省份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并综合个人平均工资、伤残等级等情况核算。
3、神经和肌腱损伤吃什么药恢复?
肌腱损伤用舒筋活血药大活络丸等,唯神经损伤恢复慢,一般用维生素B1、B12、C等,神经恢复药,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中药熏蒸等特别有效。
4、外伤导致肌腱神经损伤?
外伤是很容易导致肌腱神经损伤的,影响功能,可以做一些康复治疗,加强锻炼,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做到最好的疗效。
5、我一个月前被砍了手,断了4根肌腱2根神经,现在只要按伤口,好像是神经损伤的地方就会跟手指麻木。
前面给你回答的那个人有些危言耸听了,首先神经和肌腱断裂必须要做手术,手术做得好可以恢复,不过神经的生长速度很慢,你5个手指在做完手术后能动那就说明接好了,因为神经是支配肌肉的运动和皮肤感觉之类的,如果神经没接好怎么可能能动呢;其次,你按伤口手指麻木是会有的,并且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神经接好后在接的地方会有异常的神经冲动,就像异常的电视信号一样,会有麻木的感觉,另外神经的恢复速度很慢很慢,只要能活动,慢慢的麻木才能减退直至消失。祝早日康复,还有不要相信非科学的谬论。
6、右手手臂肌腱断裂神经损伤大拇指受限工伤算几级
最多可以评定为十级伤残,甚至不够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GB/T16180-2014
5.10十级
5.10.1定级原则
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5.10.2十级条款系列
凡符合5.10.1或下列条款之一者均为工伤十级。
13)四肢大关节肌腱及韧带撕裂伤术后遗留轻度功能障碍;
7、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如何重建?
正中神经是臂丛神经的最大分支,临床上常将肘关节及其以上部位的正中神经损伤称为高位损伤,腕关节部位的损伤称为低位损伤。要确定神经损伤后,神经一肌肉运动终板是否可逆,困难很大,常常是根据时间的长短来估计。神经修复后生长速度缓慢,平均每天1mm,既使神经终板已再生,但肌肉的收缩功能仍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有时神经的再生已完成,而肌肉仍不能收缩。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肌肉完全麻痹,并出现进行性萎缩变性,对于手部内在肌而言其功能更为精细,但其变性程度也更为迅速和严重。津下认为肌肉的恢复开始于神经缝合3~4个月后[1],末梢侧则需要1~2年或更长的时间。虽然神经修复已再生均良好,但其神经终板形成时,肌肉已因萎缩变性而失用。关节也因失去正常的动力而出现各种继发畸形。所以我们对低位正中神经损伤缝合3~4个月,仍无恢复迹象或有所恢复但未见有效的肌肉功能恢复者,积极进行手术重建功能。对于正中神经损伤后拇外展功能仍存在者,应考虑拇短展肌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重支配的情况。Rowntree认为[2],拇短展肌受正中神经支配者占95%,尺神经支配者占2.5%,双重支配者占2%。
3.2 动力腱的选择 拇短展肌功能重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合适的功能腱选择(正常肌力和腱的完整性)和合适的角度,使之产生正常功能。肌腱移位后其肌力一般要丢失1~2级,所以不能选择Ⅲ级以下的肌腱作为动力,对于单纯低位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的动力选择,虽有拇固有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等和拇外肌两大类,但我们仍首选以环指屈指浅肌做为动力的方法。与其他动力腱相比其肯有以下优点:①肌腱移位后对环指的功能丢失很少;②以尺侧屈腕肌止点作滑车重建后,其近端肌走行方向基本无改变,远端循拇短展肌走行,基本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肌力丢失可减少到最低程度;③自环指掌 关节处切断屈指浅肌腱,其长度已足够,无需再行游离肌腱移植。
3.3 手术注意事项 ①移位腱张力的调整:要求肌腱移位缝合完毕,在手术台上,腕关节屈曲20°,拇指应能稳定在外展60°以上,宁紧勿松。本组有3例因术中张力调整稍松,致术后效果不佳。②皮下隧道应在鱼际肌筋膜浅层形成,如果鱼际处有瘢痕,应先行切除,使有一良好的肌腱床。并用筋膜形成1~2个滑车,宽窄更适度,太窄更引起粘连,太宽则横向滑动范围增大,术后效果不佳。③移位腱有固定:单束固定于近节指骨基底的拇长伸肌腱上,对掌指关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而且对拇长伸肌腱的牵拉作用过强,易引起指间关节屈曲障碍和继发的“鹅颈”畸形,本组中即有3例出现指间关节轻度屈曲障碍,因随访时间尚短(12~16月,平均13.4月),尚未发现有其它并发症。而双束固定(津下法)既可增加第一掌骨的旋转工,又稳定了掌指关节,符合拇指对掌的力学原理。本组57例,尚未见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