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异物入体,为避免它的发生应注意什么
异物入体后的急救方法
1.气管异物
学前儿童将小物件如纽扣、珠子等放入口中,或在进食花生米等食物时说笑哭闹而做呼吸动作,由于喉的保护性反射较差,常将这些异物吸人气管,造成气管异物。异物进入气管后,学前儿童常有剧烈的刺激性呛咳、呕吐、面色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
一旦发生气管进入异物,要进行及时急救,
方法是:
救护者站在孩子的背后,搂住他的腰,用右手大拇指的背顶住上腹部,左手重叠于右手之上,间断地向上后方用力推压,使膈肌挤压肺,产生气流,将气管异物冲出。若病儿已昏迷,可采用仰卧体位,在其上腹部进行冲击性推压。经上述方法,若不能迅速排出异物,速送医院急救。
2.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多由于学前儿童自行放入,
或由他人放入。异物在耳道,会引起异物感,如触及鼓膜,可发生耳鸣,异物还可引起局部感染。较小的异物可用袖珍镊子取出,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忌用水灌冲,因为遇水后发生膨胀,更不易取出,引起感染。
小虫爬人外耳道,则应让幼儿身处黑暗之中,用手电照射外耳道,诱使小虫自行爬出,也可用酒精滴入耳内,杀死小虫,再用镊子取出。
3.鼻腔异物
幼儿常将异物放入鼻腔,常见的异物有花生米、豆类、小物件等。鼻腔异物
可引起小儿鼻塞、流涕、打喷嚏,异物长期存留在鼻腔,鼻腔黏膜溃烂感染,发
生鼻炎。
如幼儿将异物塞入一侧鼻孔,可用手压住另一侧鼻孔,让幼儿用力向外擤,
使异物随气流冲出,也可刺激小儿的鼻黏膜,使其打喷嚏,使异物喷出。这些方
法均无效时,应送医院处理。
4.眼内异物
眼内异物多因灰沙落入眼中所致。幼儿常感觉有异物刺激,感到疼痛,睁不开眼,流泪不止。处理眼内异物,不能用手或手帕揉擦,可让幼儿眨眼,利用泪水带出,也可用温水或蒸馏水冲洗眼睛,还可翻开上、下眼睑,找到异物后,用干净的棉签、纱布或手帕轻轻擦去。
5.咽部异物
骨头碴、鱼刺、枣核等扎在嗓子上,不能用力往下吞咽以求将异物咽下的办法。硬吞食物可能将异物推向深处,若扎破大血管,十分危险。发生咽部异物,要去医院处理。
2、运动损伤中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有哪些?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中最常见的有擦伤、切伤、刺伤和撕裂伤等。
1.擦伤
概念:机体表面与粗糙的物体相互摩擦而引起的皮肤表层损伤。
征象:A.伤口浅,面积大,边缘不整。B.表皮脱落,点状出血,组织液渗出。C.无感染时,伤口易干燥结痂而愈合。D.伤口感染后易化脓,有较稠的渗出液。
处理:A.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直接外涂2%的碘酊. 无须包扎让其暴露在空气中即可。B.创口内有异物的擦伤:用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创口,创口用双氧水、创口周围用75%的酒精消毒,然后消炎粉、无菌敷料处理。C.创口较深,污染严重的擦伤:除消毒、包扎等处理外,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T.A.T) 。D.关节部位的擦伤:经消毒后,上消炎软膏或抗菌素软膏,并用无菌敷料覆盖,一般不用暴露疗法。
注意事项:面部/关节部位不宜使用龙胆紫。大面积伤口不宜使用碘酊。酒精、红汞与碘酊不宜同时使用。感染伤口每日或隔日换药
2. 裂伤
概念:指身体受钝性暴力打击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撕裂。
运动中头部裂伤最多,约占整个裂伤的61%,其中额部和面部居多。如篮球运动中,眉弓被对方肘部碰撞即可引起眉际裂伤。
3.刺伤
概念:尖锐细物刺穿皮肤及皮下组织器官的损伤。
特点:伤口细小,但较深,可能伤及深部组织或器官,或者将异物带入伤口深处,容易引起感染。例如田径运动中鞋钉与标枪的刺伤。
4.切伤
概念:指锐器切入皮肤及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
处理:注意检查伤口,观察污染情况,判断有否神经、血管、肌腱等组织的损伤。
较浅、小、干净伤口,可用碘酊或其它消毒,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覆盖。
较大、深、不洁伤口,应现场加压包扎后送医院进行清创、止血、缝合。
口服或注射抗菌素,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