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拇指长伸肌腱与短伸肌腱和长展肌健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长伸肌腱与短肌腱和长展肌腱的区别和各自的做用
2、解剖学中腕管是什么意思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指深屈肌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3、解剖学里腕管
十个结构
4根指长屈肌腱
4根指短屈肌腱
1根拇长屈肌腱
1根正中神经
4、大家帮帮忙 谁有局部解剖学的知识点总结 谢谢
腹部
1.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结构,在腹直肌前面的称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1分)在腹直肌后面的称后层,由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组成。(1分)
2.幽门平面
脐与胸剑结合处连线的中点平面,在此平面上有幽门、肾门、胆囊底和胰体等。(2分)
3.网膜孔
位于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是网膜囊通向腹膜腔的唯一通道。(1分)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上界是肝尾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1分)
4.回盲瓣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黏膜皱襞向肠腔突出形成回盲瓣,(1分)有防止肠内容物由盲肠逆流入回肠的作用。(1分)
5.Oddi括约肌
存在于肝胰壶腹、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括约肌,(1分)有控制胆汁排出的作用。(1分)
6.腹腔神经节
为交感神经的椎前神经节,位于腹腔干周围,(1分)接受内脏大、小神经的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上的腹腔消化管及腹腔脏器。(1分)
7.肠系膜下神经节
为交感神经的椎前神经节,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1分)接受腰内脏神经的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脏器。(1分)
8.腹腔丛
围绕在腹腔干周围的植物性神经丛,(1分)由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迷走神经的腹腔支等组成。(1分)
9.乳糜池
为胸导管的起始部,位于第1-2腰椎平面,腹主动脉的右后方。(1分)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入乳糜池。(1分)
10.腰骶干
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向下加入骶丛。(2分)
11.肾门
肾内侧缘的中部凹陷,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称之肾门。(1分)肾门的体表投影称肾区,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1分)
12.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的腹膜皱襞,内有脾动脉和胰尾通过。(2分)
13.肾窦
肾门向肾实质内延伸的部分,(1分)内有肾静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结缔组织、神经、淋巴等。(1分)
14.腹膜腔
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腔隙称之,内有少量液体。(1分)男性腹膜腔是封闭的,女性腹膜腔通过输卵管腹膜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1分)
15.小网膜
由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形成,(1分)分为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1分)
16.大网膜
由胃大弯下降至脐以下的前二层腹膜和折返至横结肠的后二层腹膜组成,并与横结肠系膜相延续。(1分)含有大量的吞噬细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御器官。(1分)
17.腹股沟内侧窝
位于脐内侧壁和脐外侧壁之间,相当于腹股沟浅环的位置。(2分)
18.腹股沟外侧窝
位于脐外侧壁的外侧,相当于腹股沟深环的位置。(2分)
19.肝胃韧带
为小网膜的左侧部分,由肝门连于胃小弯的双层腹膜组成。其中有胃左血管和胃右血管。(2分)
20.肝十二指肠韧带
为小网膜的右侧部分,由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构成,其右缘游离(1分),内有进出肝门的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通过。(1分)
21.联合腱
呈弓状;位于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互相融合而成。构成腹股沟管内侧部分的后壁。(2分)
22.腹膜
覆盖于腹腔内面、盆腔内面、膈下面及返折到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2分)
23.十二指肠悬韧带
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右膈脚之间的腹膜皱襞,内有十二指肠悬肌,(1分)对十二指肠空肠曲有固定作用,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始部的标志。(1分)
24.肝胰壶腹
位于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1分)为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末端汇合后的膨大处,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1分)
25.腹横筋膜
位于腹横肌深面的深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其深面即为腹膜外组织和腹膜壁层。(2分)
26.十二指肠乳头
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中、下1/3的后侧壁上,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2分)
27.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升部末端与空肠起始部形成一个向上的弯曲,(1分)位于第二腰椎的左侧,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处。(1分)
28.直肠子宫陷凹
盆腔内,直肠与子宫之间的腹膜腔陷凹,(1分)是站位和坐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经过阴道后穹穿刺,可达到此陷凹。(1分)
29.胃脾韧带
由胃底连于脾门的双层腹膜,内含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参与网膜囊左界的组成。(2分)
30.肝肾隐窝
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是平卧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分)
31.小肠系膜根
由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长约15cm,内含肠系膜上血管等。(2分)
32.肾角(脊肋角)
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2分)
33.Retzius静脉
门静脉系所引流的消化器官的腹膜后部分(如肝的裸区、胰、十二指肠.升结肠和降结肠等)的小静脉支,在腹膜后与腔静脉系的腰静脉、低位肋间静脉、膈下静脉及睾丸(卵巢) 静脉等相吻合。(1分)在门静脉高压症时,可成为侧支循环的途径。这些位于腹膜后连通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小静脉统称为Retzius 静脉。(1分)
34.肾段
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1分)肾段有五个。肾段的划分,为肾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1分)
35.肾门
位于肾内缘中部凹陷处,是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2分)
36.左肠系膜窦
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降结肠,上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向下开放的斜方形间隙,称为左肠系膜窦。(2分)
37.右肠系膜窦
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升结肠,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的约呈三角形的间隙,称右肠系膜窦。(2分)
38.回盲部
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统称为回盲部。(2分)
39.脾蒂
是出入脾门的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结构的总称。(2分)
40.脾门
在脾的脏面中央,为脾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出入处。(2分)
41.胰的钩突
胰头的下部,向左下方突出的部分称为钩突,位于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后方。(2分)
42.Harlmann囊
胆囊颈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胆囊结石多停留于此囊中(2分)
43.胆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区域。(1分)胆囊动脉常于三角内起自肝固有动脉右支,胆囊手术中一般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1分)
44.Glisson系统
门静脉、肝动脉及肝管三个系统在肝内伴行,三者与包绕它们的结缔组织鞘共同构成G1isson系统。(1分)肝内若干平面缺少G1isson系统分布,称这些平面为肝裂,并作为肝分叶。分段的自然境界。(1分)
45.肝蒂
为出入肝门的肝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的总称,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2分)
46.第三肝门
在肝的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肝短静脉及尾状叶的一些肝小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2分)
47.第二肝门
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1分)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1分)
48.第一肝门
肝的脏面,有左、右两条纵沟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一条横沟,三条沟呈H形。横沟称肝门或第一肝门,(1分)有肝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1分)
49.膈下腹膜外间隙
冠状韧带两层间的肝裸区与膈之间称膈下腹膜外间隙。(2分)
50.膈下间隙
是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膈之间的腹膜腔,又称结肠上区。(2分)
51.Treitz韧带
临床常将由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张至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皱襞,即十二指肠空肠襞,习惯称为Treitz韧带。(1分)手术时常用它来确认空肠的起始部。好多作者认为:Treitz韧带是指在十二指肠空肠襞内部深处的纤维性肌束,即十二指肠悬肌。(1分)
52.十二指肠球
十二指肠上部近侧部分(约占上部的3/5),肠粘膜无环形皱襞,较平坦,钡餐X线透视时,该处呈一底向幽门的三角形或圆锥形阴影,称为十二指肠球。(1分)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此部的前壁。(1分)
53.腹膜腔
由脏、壁两层腹膜之间所围成的腔隙。(2分)
54.腹膜鞘突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伴随睾丸下降,腹膜出现一个袋形突起,经腹股沟管到达阴囊,称为腹膜鞘突。(1分)在正常情况下,睾丸降入阴囊后,鞘突除包绕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外,其它部分完全闭锁。如果腹膜鞘突未闭,仍为长袋状与腹膜腔相通,则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1分)
55.腹股沟管深环
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孔。(2分)
56.腹股沟区
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疝多发生于此。(2分)
57.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地称为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1分)腹股沟直疝即由此三角区突出。(1分)
58.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
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称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2分)
59.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附于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2分)
60.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腹股沟韧带。(2分)
61.腹股沟管浅环
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走行。(2分)
62.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肌内筋膜裂隙,长4—5cm,(1分)内有精索 (男)或子宫圆韧带(女) 通过。(1分)
63.白线
位于腹前正中线上,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1分)脐以上的白线宽约l cm,脐以下者因两侧腹直肌相互靠近而不甚明显。(1分)
64.半月线
腹直肌鞘前、后两层在腹直肌外缘合拢在一起,由上到下构成一略弯形凸向外的结构,称半月线。(2分)
65.弓状线
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腔膜包裹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在脐下4~5cm处以下,三层扁肌的腹膜均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层,鞘后层缺如,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2分)
66.肾旁脂体
在肾后筋膜的后面,有大量的脂肪组织,称肾旁脂体。(2分)
67.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
位于回结肠静脉与Henle干之间的一段肠系膜上静脉。由于该段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距离很近,且该干有足够的长度(2cm以上)及管径,当门静脉高压症时,可用此处进行分流术。(2分)
68.系膜三角
空、回肠几乎完全被腹膜包绕,仅在肠管系膜缘处无腹膜。(2分)
69.Scarpa筋膜
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为两层,深层为 ScarPa筋膜,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样层,在中线处附着于白线,其两侧向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深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继续向下至阴囊,与浅会阴筋膜(Col— Ies筋模)相连。(2分)
70.Camper筋膜
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为两层,浅层为 ℃ampe r筋膜,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漠相连续。(2分)
头,颈部
1.甲状腺被囊
有由颈脏筋膜脏层形成的假被囊及腺叶纤维囊形成的真被囊。(2分)
2.海绵窦综合征
支配眼内、外肌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上颌神经均穿经海绵窦,加之眼静脉向后也注入海绵窦,(1分)因此,海绵窦的病变或损伤可导致上述神经痛、眼肌麻痹、眼静脉淤血、结膜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等症候群称之为海绵窦综合征。(1分)
3.硬脑膜静脉窦
硬脑膜分内、外两层,两层间大部分密切贴附着,仅在某些部位有间隙存在,并衬以内皮,充满静脉血,故称硬脑膜静脉窦。其窦壁无平滑肌,窦内无瓣膜。(1分)颅内重要的静脉窦有:海绵窦与上、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等。硬脑膜静脉窦既是脑静脉血的回流径路,又是脑脊液的回流之路。(1分)
4.腮腺床
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统称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末四对脑神经。(2分)
5.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内,居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构成此丛。(1分)翼静脉丛向后汇集成上颌静脉,向上经眼下静脉、卵圆孔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相通, 借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因翼静脉丛无瓣膜,血液可逆流,故面深部的感染亦可逆行蔓延入海绵窦。(1分)
6.导血管
是贯穿颅骨直接连接颅内各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的血管,(1分)是颅外感染向颅内蔓延扩散的直接通道。(1分)
7.板障静脉
颅骨板障中呈树状或网状分支的特殊静脉。其壁由海绵骨质构成,并衬以内皮,管腔不能收缩,(1分)外伤或手术损伤时出血严重,需用骨蜡填塞止血。各部板障静脉与相应区域的颅内.外静脉交通,是颅外感染向颅内蔓延的途径之一。(1分)
8.面部“危险三角
由口裂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连线所围成,内有面静脉通过。面静脉借内眦静脉、眶内的眼上静脉与海绵窦相通,(1分)此三角内静脉无瓣膜,故此三角区内的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而导致颅内感染。(1分)
9.颅顶部“危险区”
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间的疏松组织间隙,又称腱膜下隙。此部在颅顶部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1分)内有若干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此通道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1分)
10.翼点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处,由蝶、额、顶、颞四骨连接而成,多数呈“H”形,少数呈“N”形,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1分)此处受暴力时易骨折,并常伴动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1分)
11.颈动脉窦
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处,(1分)窦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受压后可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1分)
12.Horner综合征
为颈交感干受压症状,(1分)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眼球内陷。(1分)
13.颈袢
由第1~3颈神经前支构成。第l颈神经前支随舌下神经走行,然后离开沿颈动脉鞘浅面下行称为颈袢上根(又名舌下神经降支);在2、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联合下降称为颈袢下根,(1分)上、下两根在颈动脉鞘浅面合成颈袢,由此发出神经支配舌骨下肌群。(1分)
14.静脉角
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角处(1分),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1分)
15.斜角肌间隙
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1分)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从通行。(1分)
16.甲状腺悬韧带
甲状腺的假被膜在侧叶内侧、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气管软骨膜愈着,构成甲状腺悬韧带。(1分)故当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1分)
17.颈动脉鞘
颈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的筋膜鞘。(2分)
18.神经点
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1分)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1分)
19.椎前间隙
位于脊柱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2分)
20.封套筋膜
亦称颈筋膜浅层,包绕两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肌的鞘;包绕两腺(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2分)
上肢
1.掌深弓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组成,位于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间肌之间,(1分)其分支为三条掌心动脉,至掌指关节附近汇入相应指掌侧总动脉。弓的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1分)
2.正中神经返支
在屈肌支持带下份的桡侧,正中神经发出的一粗短的正中神经返支,行于桡动脉掌浅支的外侧并进入鱼际,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其表面定位是鱼际肌内侧缘的中点。(2分)
3.四边孔
在腋窝后壁,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段之间围成间隙,内有腋神经及旋肱后动、静脉穿过。(2分)
4.三边孔
在腋窝后壁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和围成一三角形间隙称三边孔,内有旋肩胛血管经过。(2分)
5.腋淋巴结群
腋淋巴结埋藏于腋窝内的结缔组织中,可分为五群。外侧群位于头静脉注入腋静脉处周围;前群(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下份,胸大肌深面,胸外侧动脉和胸长神经周围;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肩胛下动脉和胸背神经周围;(1分)中央群:位于腋窝中央结缔组织中;尖群位于锁骨下方、胸小肌上方,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腋淋巴结收纳上肢、胸前外侧区、乳房的淋巴结管。尖群的输出淋巴管为锁骨下干。(1分)
6.掌浅弓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其位于掌腱膜和指屈肌腱、蚓状肌之间,约与拇指掌指关节同高。(1分)其主要分支指掌侧总动脉和小指掌尺侧动脉至手指。掌浅弓和掌深弓之间有吻合。(1分)
7.鱼际间隙
鱼际间隙又称拇收肌间隙,位于手心外侧半。前界为示指屈肌腱,第1蚓状肌及掌中隔,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以掌中间隙为界,外侧是掌外侧肌间隔。(1分)鱼际间隙近侧是密闭的,远侧经第1蚓状肌管与示指背侧相交通。(1分)
8.肘窝
肘窝位于肘关节的前方,为三角形陷凹,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底为肱肌的下份。(1分)肘窝内有肱二头肌腱,肱动、静脉的下端和桡、尺动、静脉的上端,此外还有正中神经及绕神经上端。(1分)
9.腕管
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1分)管内有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1分)
10.翼状肩
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前锯肌主要功能为使肩胛骨紧贴于胸廓。(1分)当胸长神经受损伤时,发生前锯肌麻痹而使肩胛骨不能紧贴胸廓,肩胛下角及肩胛骨内侧缘可特别明显突起如翼状,故称为“翼状肩”。(1分)
11.方肩
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或腋杖的压迫,都可损伤腋神经而致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及三角形区皮肤感觉丧失。(1分)由于三角肌瘫痪萎缩,肩部骨突耸起,失去圆隆的外观而呈“方肩”。(1分)
12.桡侧囊
桡侧囊即拇长屈肌腱鞘,包绕拇长屈肌腱延伸于拇指末端。(2分)
13.腋窝
当上肢外展时,向上呈穹隆状陷凹,称腋窝,腋窝上方呈四棱锥体形腔隙。腔前壁由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及筋膜构成;外侧壁为肱骨结节间沟;内侧壁由前锯肌及肋间隙构成;(1分)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及肩胛骨构成。腋腔内容包括腋动、静脉、臂丛及腋淋巴结等。(1分)
14.掌腱膜
掌腱膜是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央部分,呈尖端朝向近侧的三角形,厚而坚韧,由纵、横纤维构成,为腱性组织。(1分)尖端经屈肌支持带前面与掌长肌腱相续;远端分为4束行向第2~5指。在指蹼深面围成3个指蹼间隙是手指血管、神经出入的门户。掌腱膜可协助屈指。(1分)
15.爪形手
尺神经受伤后,小鱼际肌和骨间肌麻痹并萎缩,各指不能内收,第2~5指不能外展,第4、5指掌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其形状如爪,故称“爪形手”。(2分)
16.手背皮下间隙
手背皮下间隙是手背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间的间隙(2分)
17.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间隔连接长骨骨膜围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2分)
18.臂腋角
臂腋角是指大圆肌外端下缘与肱骨交角处,肱动脉于此上续腋动脉。(2分)
19.肘关节动脉网
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由肱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的几条分支在肘关节前后吻合而成。(1分)在肘关节前面结扎桡动脉时,此动脉网可起到侧支循环作用。(1分)
20.提携角
提携角亦称肘外偏角,是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构成向外侧开放的角(165度~170度)的补角,一般为10—25度。(2分)
21.肘后三角
正常用肘至90度时,肱骨内、外上侧和尺骨鹰嘴三者形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即肘后三角。(1分)肘关节脱位时,三点关系常呈尖朝上的三角形。(1分)
22.手背腱膜
手背深筋膜的浅层较厚,是伸肌支持带的延续部分,(1分)它与伸指肌腱结合共同形成手背腱膜。(1分)
23.掌中间隙
掌中间隙位于掌中间鞘的内侧半,前界为第3~5指的屈肌腱、屈肌总腱鞘及第2~4蚓状肌,后界是骨间掌侧筋膜,外侧以掌中隔与鱼际间隙为界,内侧是掌内侧间隔,(1分)近侧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通,远侧经蚓状肌管达指蹼间隙,并与指背相交通。(1分)
24.桡侧囊
桡侧囊是包裹拇长屈肌腱的腱鞘(2分)
25.伸肌支持带
伸肌支持带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亦称腕背侧韧带),曲侧附着于桡、尺骨茎突和腕骨。(1分)
26.解剖学“鼻烟壶”
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肌腱,(1分)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1分)
27.肱骨肌管
肱骨肌管(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与肱骨桡神经沟之间形成的一个旋绕肱骨中份后面的管道,(1分)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过。(1分)
28.指蹼间隙
指蹼间隙又称联合孔,在第2~5指间掌骨头处,由位于指蹼深面的掌浅横韧带与掌腱膜的纵、横纤维所围成,(1分)是手指血管、神经等出入的部位,又是手掌、于背与手指三者间的通道。(1分)
29.鱼际鞘
鱼际鞘或称外侧鞘,由鱼际筋膜、外侧肌间隔和第一掌骨围成,(1分)内有鱼际肌(拇收肌除外)、拇长屈肌腱及其膜鞘以及拇指的血管、神经等。(1分)
30.指髓间隙
在指深屈肌腱抵止处远侧,皮肤和远节指骨远侧4/5的骨腹之间有纤维隔相连,此隔将指腹的脂肪分成小叶,形成指髓间隙,又称密闭间隙,内有皿管和神经。(2分)
31.指背腱膜
指背腱膜(外科常称为伸肌腱帽)主要由指伸肌腱延续而来。(1分)指伸肌腱在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近节指骨背面,并向远侧分为三束,有骨间肌和蚓状肌的腱纤维参加。(1分)
32.腋鞘
腋鞘亦称颈腋管,由椎前筋膜延续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成.(1分)锁骨下臂丛麻醉时,需将药液注入此鞘内。(1分)
33.肌腱袖(肩袖)
又称肩袖或旋转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关节囊周围联成腱板,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1分)围绕肩关节的前、后和上方,并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重要的稳定作用。(1分)
5、正常纵横解剖下列正确的是?
B.纵横两轴应有标目,一般不注单位 C.纵轴尺度必须...下列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排除...因素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的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
6、人体解剖中三边孔和四边孔的概念是什么?
三边孔: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小圆肌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旋肩脚血管和肩脚下神经三边孔内主要是血管神经束(肩脚下神经及旋肩脚动、静脉)及其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三边孔内肌的间隔是由深筋膜包绕每块肌和血管神经形成。
血管神经束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很薄,透过膜能看到血管。肩脚下神经起自臂丛的c5、c6,伴行于旋肩脚动、静脉下方,分布手肩脚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
(6)拇长屈肌腱解剖扩展资料:
三边孔的形态三边孔为三角形肌性孔道。上肢外展70°时,从三边孔后面观测三边孔的形态,为三角形孔隙,上壁为小圆肌下缘,下壁为大圆肌上缘,上下壁在内侧相交;外侧壁为肱三头肌长头键,该腿经大圆肌后方向上,经小圆肌前方起于肩胛骨盂下粗隆。
上肢自然下垂时三边孔各壁贴近,使孔隙变小。上肢外展70°时,从前面测量三边孔外侧壁长(15.5±1.8)mm;上壁长(小圆肌)(25.1±5.4)m,下壁长(大圆肌)(25.7±4.5)mm。
肩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侧,由肌肉和骨关节围成一个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颈及肩肱关节,下界为大圆肌,内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界为肱骨上端。其间隙可容纳一拇指,间隙内有腋神经及血管等。
从三边孔前面观测血管神经的排列关系由上向下依次是:旋肩脚静脉上支、旋肩脚动脉、旋肩脚静脉下支及肩脚下神经。
7、求人体解剖学比较全面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要有答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d7d940fe04a1b0717fd5dd30.html 1.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9.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止于耻骨梳及耻骨结节,称为腹股沟镰。
20.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构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21.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2.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的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止耻骨联合。
23.腹直肌鞘: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24.腹股沟(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于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25.三边孔和四边孔:是位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之间的两个间隙。肱三头肌长头内侧的间隙为三边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间隙称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及腋神经通过。
26.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1.为什么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
答: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连结而成。距骨上面前宽后窄,故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踝关节较稳定。当跖屈时,由于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窝内,关节不稳定,活动度大。另外,踝关节内侧韧带坚韧,外侧韧带较弱,所以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
2.颅底内面有哪些沟、管、裂、孔?各通行什么结构?
答:筛孔——嗅神经。
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眼上静脉。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内动脉。
圆孔——上颌神经。
卵圆孔——下颌神经。
棘孔——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动脉沟——脑膜中动脉。
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
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迷路动脉。
上矢状窦沟、横窦沟、乙状窦沟——同名静脉窦。
颈静脉孔——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处。椎动、静脉,副神经,脊髓前、后动脉。
3.关节有哪些基本构造?
答:⑴关节面:至少两个,一般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凹,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
⑵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可产生滑液。
⑶关节腔: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4.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哪些?
答:⑴韧带,有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⑵关节盘和关节唇。
⑶滑膜襞和滑膜囊。
5.椎体之间如何连接的?
答:⑴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样弹性的胶状物质,柔软而富弹性,周围部为纤维环,为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富于坚韧性。
⑵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宽而厚,可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⑶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窄而薄,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
6.脊柱侧面观可见哪些弯曲?
答: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7.胸廓上、下口怎样围成的?
答:上口:胸骨柄上缘、第1肋、第一胸椎椎体围成。下口:第12胸椎、第12.11肋、肋弓和剑突围成。
8.颞下颌关节怎样组成的?有何特点?
答: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松弛,囊外有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9.何谓坐骨大孔、坐骨小孔?
答: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小孔。
10.肌的辅助装置有哪些?
答:浅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11.咀嚼肌有哪些?
答: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12.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哪些?
答:吸气: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前锯肌、膈肌。
呼气:肋间内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13.试述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通行结构。
答: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1.上消化道:临床工作中,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2.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3.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所组成。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梨状隐窝:在咽的喉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此部位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分。
5.咽隐窝:在鼻咽部,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向外侧的纵行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的流入大肠,并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7.Meckel憩室:距回肠末端0.3cm范围的回肠壁上,约2%的成人有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口径略细于回肠,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8.McBurney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Houston瓣:为直肠壶腹的内面的三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和环行肌构成,其中中间的最大而明显,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
10.肛窦:是肛管内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处,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11.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底部连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肛皮线),齿状线以上的肛管内为粘膜,以下为皮肤,其上、下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都不同。
12.肛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及肛提肌的耻
骨直肠肌共同构成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为肛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
13.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之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小网膜:是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也称肝胃韧带,其内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经等。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者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等重要结构。
15.网膜孔(Winslow孔):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可进入胃后方的网膜囊。
1. 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在咽部,多停留于何处?
答:易停留于喉咽的梨状隐窝,这是咽在喉口两侧的一深窝,是异物易停留之处。
2. 人体有哪些唾液腺,它们的导管各开口于何处?
答:腮腺——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所对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3. 试述食管的狭窄。
答:食管有三个狭窄,① 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② 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③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4.胆汁在何处产生?正常情况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肠腔的?
答:在肝脏由肝细胞产生,经由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内储存。进食后,胆囊收缩,由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内。
5.胰头癌患者常出现黄疸、肠梗阻等症状,请用解剖知识解释为什么?
答:胆汁由肝脏产生,排出过程中经过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总管在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经肝胰壶腹进入十二指肠。胰头癌时,癌肿压迫胆总管,致使胆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黄疸。由于十二指肠与胰头的毗邻关系,有时可压迫十二指肠造成肠梗阻。
6.患者突然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巩膜黄染急诊来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为进一步确诊,医生采用胆道造影检查法,此法需将导管从口腔送至十二指肠大乳头处,向胆总管注造影剂。请问:
①此导管需经哪些器官、哪些生理狭窄(具体部位)才能到达十二指肠大乳头?
②若对此患者行胆总管手术切开取石,选择经右侧腹直肌切口,请问:此切口由浅入深,需依次经过哪些结构(用箭头表示)才能暴露胆总管?切胆总管时需注意周围哪些结构、它们与胆总管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①经口腔——咽峡——咽——食管(食管的三个狭窄:起始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穿膈肌食管裂孔处)——胃(贲门,幽门)——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降部、大乳头。
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层腹膜——切开十二指肠韧带,暴露胆总管。切开胆总管时需注意其左侧有肝固有动脉,其左后方有肝门静脉。
7.腹膜炎症或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为什么?
答:使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腹膜有吸收的功能,因下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较弱,以减少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8.怀疑胃后壁穿孔患者手术时,医生欲探察胃后壁,最简单易行的入路切开什么腹膜结构才能见到胃后壁?
答:切开胃结肠韧带或横结肠系膜进入网膜囊,其前壁即为胃后壁。
9.腹膜腔积液时患者仰卧位和坐位时各自最易停留于何处?
答:仰卧位时,最易停留在肝肾陷窝。
坐位时,最易停留在直肠子宫陷凹(女),直肠膀胱陷凹(男)。
1.上呼吸道:在临床应用中称鼻、咽、喉三者为上呼吸道。
2.Little区: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区称Little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表浅,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
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粘膜相移行,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4.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
5.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是膜间部;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是软骨间部。
6.气管杈:气管在胸骨角平面(现对第四胸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分杈处称气管杈。
7.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两肺各有10个肺段。
8.、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层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贴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浆膜囊独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9.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这部分的胸膜腔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10.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
1.鼻腔外侧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间,分别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还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形的蝶筛隐窝。以上各结构扩展了鼻粘膜的面积,有利于对吸入空气的加温与湿润。
2.何谓Little区(即kiesselbach区)?
答:是鼻中隔前下份的易出血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浅表,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90%左右的鼻衄均发生在此区。
3.气管切开术常在何处进行?
答: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进行。
4.气管异物多坠入哪侧主支气管,为什么?
答: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因为右主支气管比左主支气管粗而短,且走向较左主支气管陡直。
5.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人右肺上叶前段脓肿,自然咳脓痰经哪些途径?
答:右肺上叶前段脓肿脓痰自然咳出经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肺上叶支气管→右主支气管→气管→喉→咽→口腔→体外。
1.肾蒂:出入肾的所有结构(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右肾蒂较左肾蒂短。
2.肾区: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
3.肾盂: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结构,称肾盂。
4.肾段: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那部分肾组织称为一个肾段。每个肾分为5个肾段。
5.输尿管间襞:膀胱内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它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称为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的功能。
答: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其中:肾为生成尿液的器官,并具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内分泌功能;输尿管为输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为尿液排出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功能)。
2.试述肾的额状切面上可见到哪些构造?
答:在肾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肾髓质由15-20个锥形的肾锥体组成,肾锥体的尖朝向肾窦,称肾乳头,乳头的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由肾乳头孔流入肾小盏,2-3个肾小盏汇合形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合成一个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3.试述肾的被膜及其意义。
答:肾的表面自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绕,①纤维囊:为贴附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在正常情况下易与肾实质分离,病理情况下,则与肾实质发生粘连。肾破裂或肾部分切除时,需缝合此膜。②脂肪囊:为纤维囊外周的脂肪组织。脂肪囊对肾起弹性垫的保护作用。③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周,由腹膜外组织发育而来。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肾筋膜的上方和外侧,两层互相融合,下方两层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在内侧,前层与对侧前层相连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融合。肾筋膜向深面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4.肾蒂内各结构自前向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如何?
答:自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5.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及狭窄。
答:输尿管按行程可分为:腹部、盆部及壁内部。全程有3个狭窄,上狭窄位于输尿管与肾盂移行处;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为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这些狭窄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常见部位。
1.卵圆窝(心脏):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孔,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
三角形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3.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为
二尖瓣复合体
4.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为心
的正常起搏点。
5.His束:起自房室结前端,穿中心纤维体,至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分出左束支纤维,
最后分为左、右束支。
6.冠状窦:位于心脏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收集心脏大部分的静脉
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静脉。
7.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它是
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8、腕管是如何构成的?通过哪些结构
腕管是一个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带组成的骨纤维管道。前者构成腕管的桡、尺及背侧壁,后者构成掌侧壁。正中神经和屈肌腱(屈拇长肌腱、4条屈指浅肌腱、4条屈指深肌腱)一起由腕管内通过。正中神经走行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紧贴屈肌支持带。
在屈肌支持带远端,正中神经发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其终支是指神经,支配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皮肤。
(8)拇长屈肌腱解剖扩展资料
正常腕管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无论是腕管内的内容物增加,还是腕管容积减小,都可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
最常见的导致腕管内压力增高的原因是,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
有时也可见到其他一些少见病因,如屈肌肌腹过低,类风湿等滑膜炎症,创伤或退行性变导致腕管内骨性结构异常卡压神经,腕管内软组织肿物如腱鞘囊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