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肌腱 > 钩端螺旋体腓肠肌肌腱胀痛

钩端螺旋体腓肠肌肌腱胀痛

发布时间:2020-03-24 01:52:18

1、乙脑问题,请问乙脑是什么症状?我怀疑自己得了

乙脑大多数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常在37℃~38℃,常伴有头痛,轻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达40℃以上。除有高热外,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嗜睡昏迷,可因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致命。爆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乙脑发病初期,很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这些症状如果出现在乙脑流行季节,应引起重视,及早送医院检查。乙型脑炎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国外报道其死亡率在20%左右,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病死率降至5%~10%,但重症病死率仍在15%以上,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染,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极少数人发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因此,预防乙型脑炎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2、关于登革热的剪报,日记,资料

1病因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2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3检查
1.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2.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3.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4.反转录“RT-PCR”检测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出现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失调,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4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均可明确诊断。

5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
3.猩红热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小时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
4.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5.钩端螺旋体病
病前有疫水接触史。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6.恙虫病
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7.伤寒
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中“O”抗体效价可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6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7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8预防
1.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

3、右侧腓肠肌压痛,见于什么疾病

一般是缺钙引起的多数,钩端螺旋体病,霍乱等病也可以引起,主要是脱水严重造成腓肠肌疼痛

4、可以引起腓肠肌疼痛的疾病和原因有哪些?

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压痛,双侧偶也可单侧,程度不一。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走路,拒按。
霍乱: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
周围血管病,缺钙

5、患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时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患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时,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类患者常有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增高并有异形淋巴细胞(>10%)。血清噬异凝集试验阳性及EB 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 阳性等即可确诊。

②钩端螺旋体病:在流行疫区要首先排除此病。有疫水接触史,高热伴腓肠肌明显疼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皮肤及黏膜有出血倾向,肾脏损害,白细胞增加,尿中红细胞、蛋白及管型阳性。如在血和尿中找到病原体,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即可与肝炎鉴别。

③药物性肝炎:有服药史,服用过能使肝脏中毒受损的药物,如氯丙嗪、吲哚美辛、磺胺类、苯巴比妥类等。黄疸出现之前无发热,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血清ALT 升高明显等常可资鉴别。

④胆管结石症:较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上腹绞痛史,并放射至肩背部,黄疸与绞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碱性磷酸酶、γ - 谷氨酰转肽酶常增高,胆囊胆管超声检查或造影可有结石影而确诊。

⑤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胆总管癌隐匿发病,患者消瘦明显,上中腹痛持续加重,黄疸进行性加深,AKP、γ -GT增高。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⑥其他:与肝脓肿、回归热、败血症等均应注意鉴别。

6、eb病毒会引起尿液发黄白眼球发黄全身肤色发黄吗

不少人出现皮肤、眼睛、小便发黄时,都以为是身体“上火”所致,自服一些“清热降火”药,不能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过了几天,全身出现黄染,才想起去医院看看,往往贻误了病情,其实出现皮肤、眼睛发黄时,预示着身体可能已有器质性病变存在,马虎不得,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科学的诊治。当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尿如浓茶色时,医学上统称为黄疸,这时首先要小心是不是得了病毒性肝炎(传染性肝炎)。当肝脏发炎时,肝细胞成为各种病毒侵袭的靶子和复制繁殖的基地,整个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渗出、水肿,与肿胀变性、坏死的肝细胞混杂一起,破坏了原有的肝小叶结构,新生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阻塞通道,使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运行,而大量返流人血。如果化验检查血液中的胆红素增高超过34.2微摩尔/升,眼睛(巩膜)和全身皮肤、粘膜就可出现明显的黄染现象,同时伴有疲乏、食欲不振、厌油腻、腹胀等症,患者化验肝功除了血清胆红素升高,还会伴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检查肝炎病毒指标(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戊型肝炎、丙性肝炎等)出现阳性,一旦发现病毒指标为阳性,又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就可确诊为病毒性黄疸性肝炎,一般都有传染性,要及时隔离和治疗。如果检查各项肝炎病毒指标都是阴性,则要考虑引起身体发黄的其它疾病,除病毒性肝炎外,还有许多疾病也可以导致身体各部出现黄染。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由于感染EB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于青年人,患者有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周围血白细胞增高并有异形淋巴细胞(大于10%)。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及EB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等即可确诊,只有一部分该病患者身体会出现黄染。2. 钩端螺旋体病。该病由于感染了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好发于南方的农田、雨季里。患者有明确的疫地疫水接触史,典型表现为高热伴腓肠肌明显疼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皮肤及粘膜出血倾向,肾脏损害,白细胞增加,尿中红细胞;蛋白及管型阳性。如在血和尿中找到病原体,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为阳性,即可确诊,该病引起身体发黄的几率并不很高。 3.药物性肝炎:有一些患者长期服用对肝脏有害的化学药物,可以导致以淤疸现象为主的药物性肝炎,皮肤及眼睛也可出现黄染,这些药物包括氯丙嗓、消炎痛、苯巴比妥类、磺胺类、对氨水杨酸、卡巴胂等等。此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黄疸出现之前无发热,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很明显,但絮浊反应正常等可资鉴别。4. 胆管结石:较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腹部绞痛史,绞痛往往放散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化验检查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胆道造影可有结石显影。 5.胰、胆肿瘤。老年人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总胆管癌隐匿发病,患者消瘦明显,上、中腹部疼痛持续加重,黄疸呈进行性加深。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肿物、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大等可明确诊断。 6. 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疽。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尔伯特(Gilbert)病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所造成。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及伤寒等,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出现黄疸。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由此可见,只要是血中间接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的浓度增高,都可以发生身体发黄。肝炎仅是肝性黄疸的诱因之一。

7、老鼠身上到底有没有毒

毒————就是某种元素含量超标对人体构成伤害或者人体不能承受那么多量,那就会有不良反应,就是常说的中毒。所以不能笼统说老鼠身上有没有毒!!

8、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管理需采取综合的措施,这些措施应包括动物宿主的消灭和管理,疫水的管理、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方面。

9、钩端螺旋体的诊断

诊断标准发病前1~30d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 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2 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3 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4 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 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6 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有五个类型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型,脑膜脑炎型)。 培养分离病原体
A1.2.1 病人血液、尿液培养:采集早期病人血液,无菌操作接种于2~3管Korthof培养基中,每管接种1~3滴。血培养管置28℃培养。每隔5~7d取培养物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钩端螺旋体生长,若有生长,即为分离阳性。若未见生长,需继续培养60d,仍不见钩端螺旋体方作阴性处理。

与钩端螺旋体腓肠肌肌腱胀痛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