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骨骼肌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大肌群.下列关于骨骼肌的说法,正确的是()A.肌腱主要
A
2、头颈部治疗手法是怎样的?
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于患者头顶正中(以上为天、为阳,以顶为天)百会穴点而按之,称为一指托天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食指端(拇指指腹抵于食指的二、三节间屈侧,中指指腹抵于食指二、三节背侧辅以食指)着力于施治部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垂直持续地点按1~2分钟,并同时轻按微颠,患者可觉从头顶向背后有温热感下散而达两腿,并有气感上提。操作时取穴要准,点托持续,点而啄之,不宜晃动、捻转,加用施内动劲效果更佳。此法主要用于气虚患者。
注意事项:操作前需将指甲剪短、修圆,操作不可急躁忙乱。
功效:开窍宁神,平肝息风,升阳固脱,理气消滞,补虚益气。
主治:头晕,头痛,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心烦郁闷,中风偏瘫,神经衰弱,惊悸健忘等。
[文选]《实用中医推拿学》:按百会法:按压时患者头顶应与医者之拇指保持垂直方向。
作用:健脑宁神,回阳固脱。
主治:血虚眩晕,头巅顶痛。
《新推拿法》:拇指按或揉,称揉按百会法。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鱼际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文摘]以拇指立起,戳入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可以根据经络循行,戳点远距离之穴位,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将手指按压患儿百会穴,重复数十次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云南中医杂志》1983年6期)[按语]一指托天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是以一指指端着力于百会穴进行操作的主要方法,本法临床应用广泛,指针按摩流派用其通经活络,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开窍宁神,儿科按摩流派用其升阳举陷等。
干洗头法双手十指略分开,分别于头部左右耳轮上始,着力于头皮施治部位搓动挠抓,形如洗头,故称为干洗头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医者沉肩、垂肘、悬腕,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左右(耳轮发际之上)对称用力搓动挠抓,搓而不滞,动而不浮,形如洗头但没有泉水,相对着力,缓慢移动直至头顶正中交叉对拢,再反复数次。此法主要用于头部,是配合全身按摩应用的一种手法。手法后患者头部温热轻松,精神焕发,如摘重盔,如松紧箍,实为神妙。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手法需灵活持续,用力均匀和缓,避免损及毛发、皮表及产生疼痛刺激。
功效:疏通气血,温通经络,安抚神经,祛风定痛,温热散寒,平肝潜阳,防铍抗老。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轻搓推移可安眠、镇静;重搓推移则疏散风邪,平肝降压,并可使人精神焕发。
[文摘]以双手十指抓头皮,在整个头部轻松的抓,指要灵活,抓要柔和,用以配合治疗头痛、头晕。(《广东中医》1980年7期)[按语]干洗头法是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十指着力于头部的手法之一,伤科按摩流派用其脑伤巅疾,益气升阳;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通调气血;内功按摩流派用其潜阳健脑。本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在保健按摩中作为安神法使用,是自我保健按摩的主要手法。
四指戳顶法以四指端(拇指、食指、中指、没有名指)戳而点之,着力于四总神穴,点而不移,称为四指戳顶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四指端对准四总神的四个穴位(即: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以百会为中心,循于左右奇穴,正中督脉,持续着力于施治部位,戳而点之,点而不移。此法主要用于头顶部,戳点时没有需加用其它手法。
注意事项:操作前须准确取穴定位,戳点宜星垂直角度,不可歪斜挪动移行。
功效:散风活络,平肛息风,舒肝祛郁,祛寒解表。
主治:头痛难忍,头晕目眩,癫痫发作,身热汗闭,头顶胀痛,神经衰弱。
[文摘]戳人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可根据经络循行戳点远距离之穴位。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治疗小儿遗尿,点中脘,揉丹田、气海、三阴交、百会、四总神、关元、龟尾及点按龟尾等。(《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3期)[按语]四指戳点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按压类以四指端着力于四总神穴的手法之一。四总神穴共四个,有止痛、益智作用。此法主要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安神开窍,内功按摩流派用于通畅经络,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调气血,民间应用极为广泛。
三指拿推法以拇指、食指、中指协同作抓而拿推,推而移之的反复操作,称之为三指拿推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另手以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略分开屈曲,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或双手相对应地同时抓而拿推,推而移之。即以三指的对合力抓而拿推或三指分别对准三条经络(可离穴但不可离经)循经一抓一拿,一推一移,抓而拿之,拿而自如,推而移之,移而不浮,连贯持续,反复施之,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被施治部位有微热轻松感为宜。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多配合全身按摩时使用。
注意事项:此法与复式手法中的三指拿法的区别是三指拿法以拿法为主,而三指拿推法是以抓拿、推移为主,不可相混。
功效:通调督脉,温经活络,散风祛邪,活血止痛,疏通阳脉。
主治:头晕头痛,鼻塞流涕,见风流泪,头重目眩,神志不清,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后头痛。
[文选]《新推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旋转推动,用于颈项,对颈项、关节酸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疗。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缓解肌腱、肌肉痉挛等作用。[文摘]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用劲拿住皮肤肌肉并推之。主治头痛等。(《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按语]三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及推荡类结合的以三指着力于颈项或肌筋等部位的手法之一。此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缓解肌筋,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调和气血,小儿按摩推拿流派用于消肿止痛等。
五指拿推法以五指略分开,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推而移动地一起一落,拿而推之,称五指拿推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卧位,医者一手置于枕后,另手置前额,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和指着力对准一经(即: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并分置于一穴(即五指分别置于五个穴),双手对移并协调用力抓而拿推,推而移动地一搓一拿,一推一移,缓慢持续,着于五穴(前额部:左右阳白穴,左右攒竹穴,正中印堂穴;枕后部风池穴、天柱穴、风府穴),循五经,顺序拿推,持续着力,推而拿之,拿而不滞,推而移动,移而不浮,刚柔相济。此法主要用于头部的循环治疗。
注意事项:操作中以拿而搓推为主,循经而行,五指拿法则是以五指的协同抓拿为主。
功效:滋阴潜阳,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明目清脑,通调气血。
主治:肝阳上亢,高血压症,头痛目眩,视物不清,外感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口苦,颈项强痛,肩痛,落枕,颈源性头晕,心悸,半身不遂。
[文选]《推拿简编》:头部指推法,患者坐位,术者于患者之右侧,用五指分别置于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自前发际推向后发际5~7次。术者再站立于患者之后,沿两侧之胸锁乳突肌拿捏3~5次,拿肩井3~5次,治失眠。
《新推拿法》:患者取坐势,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前额,另一手用拿法自发际至枕后往返3~5次,随后拿风池,脑空,接着用两手拇指罗纹交替抹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治疗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的失眠。
[文摘]头为诸阳之会,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循行,肾属水,肝属木,水不涵木则肝阳乘虚上扰,通过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调节,从而达到滋阴潜阳。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化,化则肝阳上亢,通过胆与肝的表里关系调节以达到平肝潜阳,督脉经总督一身之阳,通过对督脉的治疗,加强膀胱经、胆经的作用,所以头、颈。项是推拿治疗高血压被择作为治疗部位的理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5期)[按语]五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五指同时着力于头颈及肩井的手法之一。本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柔筋止痛;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多用于滋阴潜阳,补益心脾;小儿按摩流派用于散风解表等。
四指归提法以双手拇、食指端分置于同侧同池、太阳穴,着力向内归而上提,称为四指归提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操作前先将双手拇手挑起,中指随之伸直,以虎口对准同侧耳垂,拇指端对准耳后下风池穴,中指端置于太阳穴,然后四指同时施力,向内归而向上提,由表及里,持续着力,四指缺一不可,故而得名四指归提法。此法用于头部,需动作轻巧,取穴准确,施法以微力为宜。
注意事项:操作时以指腹接触穴位,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缓慢持续,严禁暴力挤按捏抠。
功效:疏风止痛,聪耳明目,疏散头风,清热解表,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健脑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眼疾鼻病,耳聋耳鸣,失眠健忘,神经痛,偏瘫脑疾,偏正头痛。
[文选]《脏腑经络按摩》:风池穴位于脑空下发际陷中,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功效;疏风散热,聪耳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肩背痛,发热,癫痫等。……太阳位于眉梢与目眦中央,向后约一横指处取穴。具有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红肿。
[按语]四指归提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的拇指、食指分别着力于足少阳胆经风池穴、经外奇穴太阳穴的手法之一,两穴配合施以归提,以补益,助阳,通经活络。临床常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疏风散热,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内功按摩流派用于健脑安神等。
揉拿项肌法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的合力,施用于患者颈项部的一种手法,称为揉拿项肌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者俯卧位,头略后仰,使局部稍放松,医者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的合力于患者颈项部施用揉而拿自上而下的反复操作。此法主要用于治疗颈项及内科诸征手法之一。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抓拿、揪扯,避免损及局部皮表,操作过程中不可过急,掌指尽力张开,以求尽力加大治疗面积。
功效:通经活络,散寒祛邪,开窍止痛,开导闭塞,缓解痉挛,疏筋活络,调和气血,理气松肌,疏风定痛,通阳解表。
主治:颈椎疼痛,感冒发热,头痛头风,眩晕头痛,肝火上扰,虚火上炎。
[按语]揉拿项肌法是挤压类手法的联合应用于项部。颈部属阳通脊,所以通过手法揉拿起到了通阳解表的作用,项肌由颈脊所主,故可治疗颈椎诸疾亦是所有手法应用的先行,所以这个手法应该准确的应用。
双运太阳法以双手中指或拇指分别于左右太阳着力点运,称为双运太阳法。
鸳鸯理额法以双手拇指点运太阳后将拇指吸定于太阳穴,并以此为轴心向内上旋转,余四指相互交叉,成双成对地同时理额入发际,称为鸳鸯理额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点运两侧太阳、颊车、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后,再将双拇指移回到太阳穴吸定。余四指伸直后相互交叉,形如“鸳鸯桥”舒理前额至发际之上。操作时双手密切配合,动作要协调,以理额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指偏峰推理为主,推而移行,沉而不滞,浮而不滑地完成整个手法操作。此法常作为全身按摩疗法的配合手法,很少单独使用。
注意事项:操作中避免重力揉、捋,不可忙从急施,注意保护皮表。用以镇静安神时手法宜更轻。
功效:通经活络,消积破结,散邪除闷.活血止痛。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外感风热,牙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
[按语]鸳鸯理额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以双手拇指及拇、食指偏峰着力前额部的手法之一。此法临床应用广泛,北京的曹锡珍先生综合了点法、揉法、推法、抹法的优点,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鸳鸯理筋法,临床应用颇有特色。
孙猴搔抓法双手手指自然略分开并屈曲,形如爪,于施治部位自下而上地反向搔抓,形如孙猴搔抓剔痒,称为孙猴搔抓法。
操作要领: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医者双手对称同时着力,沉肩、垂肘、悬腕,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呈爪形着力于头部两耳前后,循于头皮毛发根部,自上而下地搔而抓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沉,深入皮表,浅循毛发,形如孙猴剔痒,反复搔抓逐渐移至头顶至交会。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反复搔抓,以轻刺激于头皮及竖毛肌。
注意事项:操作前应将指甲修圆剪短,操作时着力不宜过重。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平衡阴阳,调节神经末梢,通经络,疏散风邪。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口干舌燥,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脑震荡及中风后遗症。
[按语]孙猴搔抓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与舒畅类手法的结合,它是以双手十指端着力于头部两侧的手法之一一。本法临床应用不甚广泛,一般被内功按摩流派用于平肝息风,潜阳健脑;经络按摩流派用于安抚神经,舒展肌筋等。本法着力较轻浮,常作为全身按摩手法的配合手法应用,很少单独使用。此法多见于五禽动功中的猴子功,它吸取了五禽动功的特点,改变了其原有的快速、短促的弱点而逐步形成一种完善而独特的手法。
分阴阳法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着力于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称为分阴阳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或指偏峰于患者前额正中同时着力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往返推移,左为阳,右为阴,故谓分阴阳法,操作时双手着力轻而不浮,实而不滞,顺序分推,以皮肤潮红为宜。此法应用于头部,着力从印堂至太阳,循督脉逐渐上移分推至神庭往左右头维顺序分推。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注意事项:操作中注意保护皮肤,必要时可加用一些润滑剂。本法常配合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镇惊安神,发汗解表,散滞解郁,调和阴阳,行气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晕,肝阳上亢,高血压症,中风不语,口角歪斜,小儿惊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
[文选]《小儿推拿》:用两手螺纹面自穴中间向两旁作反方向划开、推动,……而惟阴阳有分之说,以医人用左右两大指于阴阳穴处向两边分,故谓之分,而亦谓之推也。
《推拿抉微》:分推太阴、太阳穴法,于开天门后从眉心分推至两眉外梢、太阳、太阳三穴九数,太阴穴在右眉外梢,太阳穴在左眉外梢。
[按语]分阴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着力于前额眉心左至太阳、右至大阴的手法之一。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活血化瘀,小儿按摩流派用其解表清热,且为小儿按摩流派的常用手法。
推运印堂法以双手四指指腹,自两眉正中着力推向上至发际,循于督脉,推而运之,称之为推运印堂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四指(食、中、环、小)指腹,自两眉正中印堂督脉而上,推运之至神庭,交替还返,自下而上,推运两眉之间及前额正中。此法循督脉于头上,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两大作用,头又为诸阳之会,故推运印堂有调整和兴奋全身的作用。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可歪斜,不宜按压、挤捏,不可暴力搓擦,注意保护皮表。
功效:祛风热,宁头痛,开腠理,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消除烦闷。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疾,前额胀痛,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发热,产后血晕不语。
[文选]《中医临床推拿手册》:病人任选坐位或仰卧位,自眉中间印堂至前额、两眉外端太阳穴处用推法。
作用:清热安神,镇静止晕。治疗:前额胀痛,头晕目眩,双目红肿,失眠症。
《实用中医推拿学》:以拇指掌侧面置于两眉间印堂处,自印堂直上摩至神庭,自上摩动用力均匀,缓而有力。
作用:祛风热,宁神志。主证:感冒风寒表证。
《新推拿法》:仰靠位或仰卧位,先用一指推法自印堂沿眉问推向头维、太阳等穴,往返数次,配合按法和抹法。
[按语]推运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于前额印堂的手法之一。印堂穴位于两眉正中,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功效,以拇指推运印堂并循于督脉,则效果更为明显。本法临床常被小儿按摩流派应用,又称开天门法,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则用其治疗风寒表证。本法常作为全身按摩的配用手法应用,很少单独使用。
抹双柳法以双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循眉以柳,推而抹之,称为抹双柳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侧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着力于眉内侧始,循眉弓过要至眉梢丝竹空止,往返推而抹之。此法主要用于双眉部位,行于眉弓毛发之中,均匀和缓顺行滑抹数次,患者自感眼前豁亮,头脑轻松,精神焕发,实为妙也。
注意事项:操作中双手拇指对称而同时着力,切不可自外向内逆行。
功效:滋阴潜阳,养血安神,醒脑明目,活络止痛,疏风解表,镇静止晕。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前额疼痛,偏正头痛,流泪,视物不清,目赤肿痛,眼疾,发狂。
[文选]《实用中医推拿学》:沿眉弓方向摩动。
作用:宣泄太阳热气,活络明目。主证:目疾初起,眼红流泪,痛痒交作,怕热羞明,视物不清。
《脏腑经络按摩》: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端,即眶上切迹处。
功效:散风明目,清脑止痛。手法:分拨法。鱼腰穴在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功效:清火明目。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眼脸瞤动,近视……用大拇指指腹,……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线形的推动。
《新推拿法》: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眉弓,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临床应用:推眉弓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推坎宫医用两大指自小儿眉心分过两旁是也。
《厘正按摩要术》:推坎宫法,治外感内伤均宜。医用两大指,春夏蘸水,冬春蘸葱姜和真麻油,由小儿眉心上,分推两旁。
[按语]抹双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着力双眉的手法之一。双柳眉起于攒竹经鱼腰止竹空,具有散风明目,精脑止痛之功。本法临床常被小儿按摩流派用以开窍镇静,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清脑明目等。此法主要配合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干洗脸法以双手推运抚摩面颊,形如洗脸,却没有水巾,故称之为干洗脸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五指略并拢稍屈曲,着力于患者左右面颊,同时自上而下,旋转往返地推运之,形如双手洗脸。操作时应以双手指腹与掌心着力,掌指相互协作,指腹以点揉为主,掌心以抚摩推运为主,或以鱼际揉运,此法集中了推法与运法的优点,同时辅以点法、揉法与鸳鸯理额法相衔接,故应用较普遍。手法通常以局部红润、微热及患者舒适爽快、精神振奋为宜。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注意保护皮肤,有循经络或循肌筋两种着力顺序。
功效:除风痰,祛寒邪,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头晕目眩。
[按语]干洗脸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指掌螺纹面着力于颜面部的手法之一。本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温通经络,小儿按摩流派用于疏风开窍。特别对近几年的美容按摩流派,更是不可缺少的手法。
内应外合法以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口内,余四指置于口腔外对应部位,一内一外,在两腮上下及上下口唇着力揉捏,称为内应外合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略张口,医者用绷带缠绕拇指后伸入口腔,置颌弓之外(牙龈外侧),余四指置口腔外与拇指对应部位着力,五指同时相互配合里应外合地揉捏捋推。手法应揉而不滞,捏而不实,推而滑动,运而轻浮,动作轻巧。此法主要用于颌面部之经络、肌筋、穴位。
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保护齿龈及口腔粘膜,施术后以缠裹于拇指的纱布没有血迹为宜。
功效:疏风散热,通鼻开窍,疏风活络,利牙关。
主治:鼻疾,惊风,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口噤不开,牙疼,下颌关节炎,流涎,耳疾,中风偏瘫。
[按语]内应外合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以拇指及余四指着力于颌面部的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偏瘫后遗症、口眼歪斜。本法与朱金山先生提出的按摩推拿四应大法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四应,即应经络、应穴位、应部位、应症状。手法分:商接法、间接法、相对法、强弱法、诱导法、补泻法。朱金山先生的独特见解为内应外合手法提供了理论及临床应用的依据。
双指开宫法以双手食指端置患者左右听宫穴,同时相对点按,形如双指打开宫门之势,称为双指开宫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以双手食指端分别着力于患者两侧听宫穴,同时相对点按,形如双指开宫之势。听宫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耳门与听会间,操作时用双指对点,点而吸定,按而散之,由浅人深,由表及里,逐渐施力。此法是专用手法,可配合应用于全身按摩。
注意事项:操作时避免暴力戳按,并严格控制着力的程度。
功效:消肿止痛,活血散瘀,通耳开窍,散热止痛,通经活络,调和阴阳。
主治:耳鸣,耳聋,眩晕,心绞痛,面瘫,三叉神经痛,外耳道炎,中耳炎,齿痛。
[按语]双指开宫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以双手食指着力于听宫穴的手法之一。听宫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间,主耳聋、耳鸣、耳痛。临床上指针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点穴开筋,通经活;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理气活血。最近有用此法治疗头晕动症的报道。
二龙戏珠法以拇指、食指指腹于喉结上丽旁着力,两指相对点揉,因两指相对形如双龙,喉结圆如珠,故称为二龙戏珠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头稍后仰显露喉结,医者以拇指与食指指腹置于喉结左右(即:外金津、外玉液),两指对合点揉。点而揉捻,点则按之,揉而动之,捻则旋转。此法宜轻揉而中空如戏珠。
注意事项:切忌暴力捏按,损及皮肉、喉结,着力以向下倾斜为宜。施术之前,须与患者讲话,应用目的,求得患者密切配合。
功效:清热利咽,活血化痪,理气松肌,消肿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流涎,口腔炎症,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中风不语。
[文选]《脏腑经络按摩》:部位喉头两侧,患者取坐位,施术者以大指指腹按压左右侧喉头部的压痛点(通常咽喉疼痛的病人,其喉头左右侧均有敏感疼痛点),连续施以按点、压点,按压时令患者咽唾液。按压毕,局部施以捻转法和揉法。功效利咽止痛。治咽喉痛。
[按语]二龙戏珠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挤压类及摩擦类以拇、食指指腹着力于喉结两侧的外金津、外玉液穴的手法之一。左为外金津,右为外玉液,系经外奇穴,具有消炎止痛,利咽息风之功。临床常被经络按摩流派用于清咽利喉,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外金津、外玉液是治疗中风不语的重要穴位。二龙戏珠法在临床应用也较普遍。
双揪铃铛法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对合着力于患者左右耳垂向下垂直揪神,因耳垂形如铃铛于左右相挂。故称为双揪铃铛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双手分别以拇指与食指指腹的对合力于患者两侧耳垂着力揪伸3~5次。再以拇指于耳垂部推按l~2次为宜。此外,还可根据临床辨证的需要,掐按耳垂及耳区穴位,以增加疗效。此法疗效明显,多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的征候。
3、脖子落枕了需要怎么办啊?
一、使用冷热疗法
1
在脖子部位进行湿热敷。
热气能帮助紧绷的肌肉放松,而湿热比干热好,因为可以让热气更有效地渗入脖子肌肉。每天热敷背部或脖子部位3次,每次至少20分钟。
最好使用药房出售的湿热垫,可以控制温度,还能敷久一些。你也可以使用热水袋,用热水淋浴或泡澡。
2
将热毛巾敷在脖子上。
将擦手巾浸在一碗热水中,或者将热水倒在整个毛巾上。你也可以将毛巾放进烘干机烘5到7分钟。弄干毛巾,让它不再滴水,但仍然温热。将毛巾覆盖在僵硬或酸痛的脖子上。敷了一次后,过了20分钟才可以重复。重复敷大概3次。
3
用冰袋舒缓脖子。
低温能减轻局部疼痛,减少乳酸堆积,而肌肉酸痛正是乳酸堆积造成的。[3]将冰袋敷在发僵的脖子部位,通常是脖子后面的发际线周围。每2小时冰敷10到15分钟。
你也可以用更舒服的姿势进行冰敷。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头向后靠在椅背。将冰袋放在肩膀和头部底部之间。身体靠后抵着冰袋,好让脖子享受到冰敷的全部好处。
有些专家认为冰敷会使脖子更加僵硬,因为低温促使肌肉收缩。两种方法都试一试,看看哪一种让你的脖子感觉最舒服。
在急性疼痛发生的头48到72小时进行冷敷,之后改为热敷。
END
二、做拉伸运动缓解脖子僵硬
1
前后摆动头。
大多数时候,只要做一些运动舒缓紧绷或拉伤的脖子肌肉,就能立刻缓解脖子僵硬。下巴往下贴近胸部,然后抬起来朝向天空,拉伸脖子前后的肌肉。重复几分钟。
如果这个运动做起来很痛,抬头或低头的幅度不要太大。只要有一点点拉扯感就行了。
2
左右倾斜头部。
头向其中一侧肩膀倾斜,再换边重复,拉伸脖子两侧的肌肉。继续做到疼痛稍微减轻,肌肉不再那么紧绷为止。
3
左右转动头。
这个动作对僵硬的脖子来说是最疼痛的,所以要慢慢做。继续左右转动头部几分钟。
4
少做剧烈的体力活动。
脖子僵硬的头几天,最好减少活动量。这有助于减轻症状,缓解炎症。在脖子开始僵硬的头两三周,不要从事下面的体育活动或运动:
跑步或慢跑
举重
芭蕾舞
仰卧起坐和抬腿
END
三、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就医
如果疼痛没有消失,最好去看医生。
有时候,脖子僵硬和椎间盘突出或神经受压一样,可能是严重疾病的症状。这种类型的损伤不会自行痊愈。如果脖子僵硬持续好几天,最好联络医生,看看自己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医生可能会给你注射抗炎药。脖子僵硬可能是炎症造成,医生可以直接将可的松注射到僵硬部位,以减轻炎症。
2
出现严重症状时,一定要就医治疗。
脖子僵硬是脑膜炎的首发症状之一。这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会引起脑肿胀。脖子僵硬也可能是心脏病发的迹象。 如果出现下面的症状,一定要立刻去看医生:
发烧。
呕吐和恶心。
低头时下巴碰不到胸部。
胸痛或左臂疼痛。
头晕。
如果端坐、站立或行走困难,一定要立刻就医。
4、颈部肌腱凸起
那 只 得 忍 一 下 喽 ^_^ - 0 -,继 续 把^_^ http://ke.baidu.com/view/1241245.htm?wtp=pic
是 不 是 这 个 ? ? ? - -
希 望 对 你 有 帮 助
早 日 把 慢 性 淋 巴 结 炎 , 弄 了 ^ ^
如 果 要 找 我 这 上 面 回 话 . . . .
5、全身有哪些骨性和肌性标志?
1、干部的体
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体
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
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体表的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
咬肌 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嗫肌 当牙咬紧时,在聂窝,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胸锁乳突肌 当面部转向外侧时,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二、躯干部
斜方肌 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的轮廓。
背阔肌 在背下部可见此肌的轮廓,它的外下缘参与形成腋后壁。
竖脊肌 脊柱两旁的纵形肌性隆起。
胸大肌 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前锯肌 在胸部外侧壁,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 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三、上肢
三角肌 在肩部形成园隆的外形,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肱二头肌 当屈肘握拳时,此肌收缩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窝中央,当屈肘时可明显模到此肌的肌腱。
肱三头肌 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肢三头肌长头。
肱桡肌 当握拳用力屈肘时,在肘部可见到肱桡肌的膨隆肌腹。
掌长肌 当手握拳、屈腕并使外展时,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桡侧腕屈肌 同上述掌长肌的动作,在掌长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尺侧腕屈肌 用力外展手指,在腕横纹上方的尺侧,豌豆骨的上方,可见此肌的肌腱。
鼻烟窝 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在后二肌腹之间有深的凹隆,称鼻烟窝。
指伸肌腱 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四、下肢
股四头肌 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臀大肌 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股二头肌 在国窝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于腓骨头。
半腱肌、半膜肌 在国窝的内上界,可摸到它们的肌腱止于胫骨,其中半腱肌腱较窄,位置浅表且略靠外,而半膜肌腱粗而圆钝,它位于半腱肌腱的深面和靠内。
拇长伸肌 当用力伸姆趾时,在踝关节前方和足背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胫骨前肌 在踝关节的前方,姆伸肌腱的内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趾长伸肌 当背屈时,在踝关节前方,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在伸趾时,在足背可清晰见到至各趾的肌腱。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并向下形成粗索状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6、脚脖子一圈的穴位?
脚脖子的穴位叫“解溪穴”。解溪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图,解溪穴位于人体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7、全身有哪些骨性和肌性标志
1、干部的体
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体
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
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体表的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
咬肌 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嗫肌 当牙咬紧时,在聂窝,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胸锁乳突肌 当面部转向外侧时,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二、躯干部
斜方肌 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的轮廓。
背阔肌 在背下部可见此肌的轮廓,它的外下缘参与形成腋后壁。
竖脊肌 脊柱两旁的纵形肌性隆起。
胸大肌 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前锯肌 在胸部外侧壁,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 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三、上肢
三角肌 在肩部形成园隆的外形,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肱二头肌 当屈肘握拳时,此肌收缩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窝中央,当屈肘时可明显模到此肌的肌腱。
肱三头肌 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肢三头肌长头。
肱桡肌 当握拳用力屈肘时,在肘部可见到肱桡肌的膨隆肌腹。
掌长肌 当手握拳、屈腕并使外展时,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桡侧腕屈肌 同上述掌长肌的动作,在掌长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尺侧腕屈肌 用力外展手指,在腕横纹上方的尺侧,豌豆骨的上方,可见此肌的肌腱。
鼻烟窝 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腱。在后二肌腹之间有深的凹隆,称鼻烟窝。
指伸肌腱 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四、下肢
股四头肌 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臀大肌 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股二头肌 在国窝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于腓骨头。
半腱肌、半膜肌 在国窝的内上界,可摸到它们的肌腱止于胫骨,其中半腱肌腱较窄,位置浅表且略靠外,而半膜肌腱粗而圆钝,它位于半腱肌腱的深面和靠内。
拇长伸肌 当用力伸姆趾时,在踝关节前方和足背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胫骨前肌 在踝关节的前方,姆伸肌腱的内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趾长伸肌 当背屈时,在踝关节前方,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此肌的肌腱。在伸趾时,在足背可清晰见到至各趾的肌腱。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并向下形成粗索状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