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足底肌腱拉伤脚包的太厚感觉憋的样子?
足底肌腱拉伤,脚包的太厚,感觉憋的慌,那是因为你拉伤了以后脚会发肿肿胀,所以说包的话你会觉得有憋屈的感觉,等消炎以后肿脚就慢慢恢复了原样。
2、我脚部肌腱断了三根
肌腱断裂5天出院?太急了;
出院时打石膏了吗?如果打了石膏,要制动,患肢不要活动,因为你的肌腱还没有愈合,防止再次拉断,加强营养就可以了;
3、石承恩捻捏一块肌腱治疗61种病 出自哪本书?
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来看、你这种症状可能是因为局部神经受到刺激所导致的症状。建议您去医院检查一下
4、足部有多少个肌腱?多少条经脉?那几条
足部肌腱:骨间肌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腓骨短肌腱、腓骨后肌腱、腓骨长肌腱、跟腱等等。
足部主要有十条经脉通过,其中正经六条,奇经八脉四条
六条正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你这中西医一起问了,呵呵。
5、求脚的骨骼结构图,清楚点的。
脚骨骨骼结构图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记忆7块跗骨名称及排列的口诀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
3、趾骨:共14块。足母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5)石足肌腱图扩展资料: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发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体直立、步行及负重时重要的装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于足的前部,其基底部与楔骨、骰骨组成跖跗关节,跖骨头是负重区域。任何损伤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复位,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3、趾骨之间为关节囊及韧带连接,是除踝关节以外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又由于位于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病因多为直接暴力损伤,如重物高处落下直接打击足趾,或走路时踢及硬物等。重物打击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纵形骨折,同时合并趾甲损伤,开放骨折多见。踢撞硬物致伤多发生横形或抖形骨折。
6、谁能提供肩部骨骼及所有肌肉肌腱图谱?
肩部疼痛有几类情况:1外伤2风湿3肩周炎4胆结石引起的肩背部疼痛
鉴别方法:1就不说了2可以用刮痧来看看3可以到骨科看看4如果你是肥胖的体形,而且不吃早饭,并且爱吃油腻的就要小心了
7、照肌腱图是属于MRI吗
属于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MRI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C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但与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扫描时间相对较长,伪影也较CT多。
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
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8、大拇指长伸肌腱与短伸肌腱和长展肌健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长伸肌腱与短肌腱和长展肌腱的区别和各自的做用
9、治疗平板脚
【概述】
扁平足是以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为特征的畸形足。因韧带松弛所致的扁平足好发于青少年,具有遗传倾向。
【治疗措施】
轻、中型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滩、草地上行走,训练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对足跗间关节的稳定作用和提高足纵弓。也曾推荐穿各种矫形鞋,希望矫正扁平足。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扁平足并没有矫形作用。只能减轻局部不适和疼痛。因此,对有症状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龄在10岁以下者,可采取被动或主动牵伸小腿三头肌、缓解因该肌痉挛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适。穿鞋底后内侧加厚0.3~0.6cm的thomas矫形鞋,或在鞋底内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纵弓支持垫,均能减轻或消除疼痛和不适,但无矫形作用。
若非手术治疗不能解除疼痛,且影响负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龄>10岁者,则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治疗方法有肌腱移位、韧带紧缩等软组织手术,也有跗间关节融合,三关节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术,但是,单纯软组织手术、单个跗间关节融合术因疗效不好,已被摈弃。目前多倾向于软组织和骨性手术联合应用,其疗效则明显提高。
通常依据x线片测量,确定足纵弓下降的部位后,选择手术方法。giannesstras手术是舟楔关节融合,跟舟跖侧韧带紧缩及胫前、胫后肌腱移位,适用于舟楔关节韧带松弛所致的扁平足,其疗效较好。其手术要点是:①经足内侧纵切口,显露距、舟、楔骨和胫前胫后肌腱;②从其点处切断胫前、胫后肌腱,跟舟跖侧韧带,并在距、舟、楔骨的内侧,掀起一条由前向后的关节囊,韧带瓣,注意在该瓣深面保留一薄层骨片(图30)。③切除舟、楔关节软骨,从舟、楔的跖侧向背侧分别钻一骨孔,两者在背侧的深面相汇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肠线或尼龙线固定舟楔关节在矫正的位置上(图31);④紧缩缝合关节囊、韧带瓣及跖舟跖侧韧带后,再把胫前、胫后肌腱断端编织缝合在一起,从舟骨所预制骨孔的跖侧,把胫前胫后肌腱向背侧牵拉,并缝合固定到足背侧的骨膜上(图32);⑤术后用石膏管型固定8~12周。术后初期可有过度矫正的现象,但负重行走3~4周可逐渐消失。
图30 在距、舟、楔骨内侧形成关节囊、韧带骨瓣
1.胫后肌腱 2.跟舟跖侧韧带 3.胫前肌腱
图31 切除舟、楔关节软骨(a) 于舟、楔骨跖侧钻孔(b)
图32 a.缝合关节囊、韧带骨瓣后,从舟背侧向跖侧钻孔 b.胫前、胫后肌腱通过舟骨骨孔固定 1.胫前、胫后肌腱 2.胫前肌腱鞘
距舟关节松弛型扁平足,往往有明显的跟骨外翻畸形。病人尚未发育成熟,采取grice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既能矫正扁平足,又不影响足的纵向发育。该手术通过外踝前方斜切口显露跗骨窦,去除跗骨窦的骨皮质后,填入自体松质骨条,并用一枚螺丝钉固定。术后用石膏外固定直至植骨愈合。对于年长儿童或青少年,足三关节融合术也是一值得推荐的方法。
【发病机理】
病因尚未阐明,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本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病理观察足跗骨无发育性畸形,但连接距跟、距舟和舟楔关节的关节囊的韧带却较正常者松弛,使足负重时跟骨在距骨下方发生内旋,其前端向背侧及外侧移位,距骨则向跖侧及内侧移位,导致松弛的跟舟跖侧韧带更加松弛,不能支持距骨头,使足纵弓降低,跟距韧带松弛致使跟骨外翻,则加剧足纵弓下降。
【临床表现】
年幼儿童多无症状。往往因鞋底异常磨损才引起家长注意。肥胖患儿和青少年患者久站时,出现足底疼痛和小腿部不适。通常不负重时足弓尚存在,但负重检查可发现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临床上可分为三个类型,但均要在负重时观察足纵弓的改变,轻型:足纵弓降低;中型:足纵弓消失;重型:足纵弓消失,并有足内侧缘凸起,距骨头移位至足跖侧即内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时出现跟腱短缩及后足外翻。
x线检查应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主要在足侧片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长轴中心画一条直线,再于舟骨中央画一条与其前后关节面相平等的直线,并与每一条线相交叉。通常足弓两条线呈直角相交(图29)。若病变或韧带松弛发生在距舟关节,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轴线与距骨中轴线相互不连续,并在足跖侧形成角度,距骨中轴丝经过舟骨跖侧1/4处(图29b)。如果韧带松弛出现在舟楔关节,距骨中轴线则位于第一楔骨的跖侧,而与舟骨中心的垂线直角相交(图29c)。当通过舟骨中心的直线向前后延长,均位于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侧时,表明距舟和舟楔关节均有韧带松弛(图29a)。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侧画一条水平线与距骨中轴线相交。正常值为26.5°±3.5°。当距骨有跖屈畸形时,此角度增大。③距舟背跖角:在负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远端关节画画一平行线,再画一条距骨中轴线,两线相交所形成的内侧角称距舟背跖角。正常值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图29 足负重侧位片测量距骨——跖骨角
【鉴别诊断】
扁平足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别。当诊断因韧带松弛所致的原发性扁平足时,应仔细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因副舟状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术后并发的扁平足,还要排除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脑性瘫痪所致的痉挛性扁平足。根据发病年龄、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x线检查,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扁平足的保健按摩能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对防治儿童和青少年扁平足具有一定的效果。每天1次,可于晚上临睡前进行。先用水洗脚,擦干水分后再做按摩。
①坐着。先用手掌擦摩小腿3-5次,然后自下而上做小腿推摩几次,接着用手指或掌根揉小腿外侧,揉捏小腿后群肌,反复数遍。最后和手轻轻抓住小腿三头肌抖动20-30秒钟。
②用手掌擦摩脚背和脚底3-5次后,用手指或掌根揉动脚背和脚底,最后逐一伸拔脚趾。做完一侧后再做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