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肩周炎
指迷茯苓丸
【处方】 茯苓266g 枳壳(麸炒)133g 半夏(制)533g 芒硝66g 生姜133g 制成 1000g
【性状】 本品为浅黄色的水丸;味咸而苦、辛。
【功能主治】 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用法用量】 口服, 一次9g, 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大使溏泄者慎服;孕妇慎服。
【规格】 每50丸重3g
不好意思,我这里也没有,不过我平时治疗肩周炎的经验就是直接拿这个方子加减开汤药给病人吃的
2、50岁女性,一年前突发呕吐性眩晕,(有轻度颈椎增生,当天经按摩师按摩颈部)住院治疗两月好转。
你好;
你的症状就是颈椎的毛病.你用拔罐治疗就好了.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3、我的两个手臂同时痛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
痰湿积滞,用指迷茯苓丸,桂枝茯苓丸,试试看,去其湿,或者可以改善。
4、跪求各位帮帮我妈妈 ....
我朋友前年的时候给我从美国带回来一个枕头不错,是慢回弹材料的 ,睡的时候能很好的贴合脖子的曲线,我的颈椎病得到了不错的改善,国内也有做慢回弹的但是感觉质量都不是很过硬,建议你多花点钱买个进口品牌的慢回弹枕头!
5、指迷茯苓丸能治脂肪瘤吗
茯苓只能却湿健脾,不能治疗脂肪瘤,脂肪瘤一般通过门诊小手术治疗,很快就能解决的。
6、江湖救急——神医一定要进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7、肩周炎该怎么治疗?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的治疗方法有无创治疗和有创治疗。无创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口服非甾类抗炎镇痛的药物,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康复训练;有创治疗包括关节腔的药物注射,对于一些顽固性的冻结肩,可以通过关节镜的微创手术来治疗。
8、骨质增生吃哪些中药可以有效?
说到骨质增生,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骨质增生?怎么得的?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找准药,下对药,骨质增生症又称为增生性骨关节炎、骨性关节炎(OA)、退变性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是由于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变化,而出现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从中医看: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 莶草、路路通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痰湿阻滞 中年以后肾气渐虚,气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且体虚易招风邪侵入,风痰相搏,阻滞颈部经络而发病。 症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黄芩10g,陈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龙12g,胆南星10g。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通络。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气滞血瘀 由于外伤和劳损,使椎体缘组织间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滞经络发为本病。 症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没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黄12g,穿山甲10g,地龙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气血虚弱 年老体弱,气血衰少,气虚则腠理不密,风湿寒邪乘虚侵袭,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血虚筋骨失去濡养皆可致病。 症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 5g,生姜6g,大枣4枚。 本方益气温经,和营通痹。若兼风湿者,酌加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肾虚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狗脊等,以补肾阳、通督脉。 肝肾亏虚 肾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体弱,肝肾精血日渐亏少,筋骨失去滋荣而致。 症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治法:益精补肾,滋阴熄风。 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生白芍12g,生石决明15g,当归9g,炙甘草9g,黄精24g。 本方能滋补肝肾真阴而熄风。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 莶草、鹿衔草祛风湿止痹痛。 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外用膏药 (1)鹳草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老鹳草27g,生虎骨72g,防风27g,红花18g,木瓜27g,怀牛膝18g,骨碎补27g,青风藤27g,功劳叶18g,当归27g,麻黄9g,海风藤27g,上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滤净,炼沸,再入漳丹2700g,搅匀成膏,每膏药油7500ml兑乳香面、没药面各27g,麝香 3.6g搅匀,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净油15ml。 功效:散风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颈椎病气滞血瘀型。 用法:贴患处。 (2)石虎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石斛60g,生虎骨120g,赤芍45g,白及30g,川芎30g,羌活45g,桂枝60g ,生杜仲45g,生地120g,川乌30g,白蔹30g,生山甲30g,独活45g,麻黄30g,透骨草60g ,当归120g,生草乌30g,红花30g,大黄30g,防风45g,甘草30g。以上药料用香油7500ml ,兑肉桂面45g,乳香面30g,没药面30g,麝香1.5g,血竭面45g,广木香面1.5g,公丁香面1.5g。搅匀。每大张净油30ml,小张净油15ml。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颈椎病经络痹阻型。 用法:贴患处。 (3)蜂毒古今贴 药物组成及制法: 蜂毒、羌活、乳香、红花、川芎、三棱、冰片、大黄、木鳖子、玄参、生地、金银藤、、甘草、土贝母、黄芪、当归、薄荷梗、赤芍、白芷、杏仁、黄柏、僵蚕、生山甲、全蝎、生南星、蝉退、牡蛎、生半夏、羌活、防风、连翘、苍术、香附、橘皮、五倍子、蓖麻子、川连、细辛、官桂、丁香、头发、桑枝、槐条、柳条、苍耳子、老蒜、葱白、生姜等四十七味中药经古法熬制而成。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 颈椎病,腰椎肩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筋骨扭伤、骨质增生、骨刺、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等一应骨病。 用法:以生姜擦拭皮肤后,将本膏药直接贴于使用部位或压痛点。每贴可贴六天,最好以两贴每三天交互换贴一次,效果更好。希望对你的病有所帮助,若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