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脚上凸出一块骨头,是什么吗?求解释
先天性足副舟骨,我是拍了片子查出来的,建议你也拍一个看一下是不是骨头的问题。
我也是看到骨头突然突出来一块很慌张啊,但校医院的医生说没关系,还说治了不如不治,给了我一条万能药膏安慰了我一下就完了。才三块钱,好气噢,感觉像是给我配一包创口贴,真•纯安慰啊!当时想去三甲看的,后来懒癌发作就没去,拖了一个学期了,不剧烈运动就不疼,也就想开了,不想去三甲送钱了嘻嘻嘻
要了解这个病可以到百科名医网看一下,国家卫计委官网,感觉还是比较靠谱的。
病名说是先天性的但其实还是有点诱因的,我是下山脚别了一下后出现的。青年女性和运动员常发病,大概我属于青年女性,你属于运动员那类吧哈哈哈哈
还有拍片子到校医院就好了,二十几块钱很便宜的,反正都是仪器拍的,没什么不放心的。
哇,答完了才发现这是四年前的问题……题主还在吗?我想要那个财富值诶|・ω・`)(没错,就是这么赤果果)
2、拍片显示手舟骨有囊性灶(透亮灶)直径约0.64cm,可能会是什么诊断,会
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方法 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或滤泡状腺癌的手术治疗程 对于在临床上诊断为孤立性甲状腺内结节,不能肯定为甲状腺癌的病人,若同位素扫描提示囊内有单发的、无功能性、实性或囊实性结节,经3个月TSH抑制治疗后肿物不见缩小,则行患侧甲状腺全叶切除。若仪作侧叶切除或甲状腺肿物单纯剥除术,则将增加近1/5的复生率和病率,这样的病人若行二次手术,则病残率会相对增加。 Ⅰ期癌:甲状腺内小结节,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或发现不久的孤立性结节,都必须立即予以切除,行患侧叶全切加峡部切除即可获得很满意的疗效。食管气管沟内的淋巴结也应适当清除。对包膜内癌不伴有淋巴结肿大者,一般认为无需作预防性颈淋巴结清除,因为并不能因此而改变预后,但若患者在儿童期曾有颈部X线照射史,则应加对侧甲状腺次全切为妥。临床实践表明,待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时再行手术清扫并不影响预后。但要强调术后随访的重要性,然而对边远山区或农村的患者缺乏随访条件的应区别对待。 Ⅱ期癌:宜作患侧叶全切加对侧叶的次全切或近全切除,以求能提高治愈率而不增加伤残率。若在术前或术中发现同侧颈淋巴结肿大,应行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的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不作颏下、颏下三角淋巴结清扫,因为这二组淋巴结仅在癌晚期才累及。一旦淋巴结呈团状,颈内静脉须切除,但应避免在一次手术中同时切除双侧颈内静脉,尤其对于一些淋巴结固定且融合成团的病人,这种病例往往只能获得姑息治疗的效果。 Ⅲ期癌:手术切除应更彻底,包括患侧甲状腺叶的全切除和对侧的次全切除,再加同侧的正规颈清扫(连同颈内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整块切除)和对侧的简化颈清扫。该期病例经过上述处理,仍有相当一部分能长期存活。Klapp等1967年报道有97例患者手术并不彻底,但83%仍存活达10年以上。因此对于Ⅲ期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也应立信心,坚决予以根治治疗。虽然对滤泡状癌一般不主张作预防性颈清扫术,但有颈淋巴结肿大转移时一定同时有血行播散,故仍宜作甲状腺全切加颈部根治性清扫术,其主要目的在于术后对可能发生的远端转移施行放射性碘治疗打下基础。 2.髓样癌(MTC)的手术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彻底手术治疗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少病人可因此治愈。MTC主要特点是淋巴结转移出现早,并常有局部浸润。直径2cm以上的MTC,虽无明显眼可见的淋巴结,但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50%,因此多主张手范围应大。单纯性MTC宜行甲状腺全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术,但对散发性MTC也可根据探查情况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如对有病灶存在也作甲状腺全切除。采取传统性或功能性颈清扫术,须视病灶及淋巴结浸润和转移程度而定。手术前已明确MTC诊断的患者,应寻找是否同时存在嗜铬细胞瘤或甲状旁腺瘤。若同时存在嗜铬细胞瘤宜在甲状腺手术前予以切除,否则甲状腺手术时可引起继发性致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前两周,应给予α-肾上腺素性阻滞剂,因苄胺唑啉(酚妥拉明)作用短暂,只作紧急时对抗,不宜作术前准备。 3.未分化癌的手术治疗 甲状腺未分化癌高度恶性,进展快,存活期短,一经确认有条件者应立即行全颈的大野放射治疗,侍癌肿缩小或退化后,再作甲状腺全切除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后再作补充放疗,同时用阿霉素、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化疗。过去国内报道,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病灶小(腺内型)行腺叶切除,如病变累及峡部或对侧时,应作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宜行局部补充放疗。强调局部切除的彻底性,将已受损的组织尽可能切除,对于淋巴转移时应作全颈根治术,可望提高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生存率。三、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甲状腺癌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分外放射和内放射,各有其治疗的指证,要根据病理类型和手术情况选择应用。 1.外放射 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几乎与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成反比,分化越好敏感性越差,分化越差敏感性越高。所以甲状腺未分化癌放疗效果最好。因此未分化癌的治疗主要是放射治疗,而手术仅为辅助治疗措施,偶尔有少数早期病例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但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机会,术后还应常规用术前放疗然后再手术。未分化癌的放射治疗短期效果是十分满意的,原发灶明显缩小,使压迫解除,疼痛消失,不过缓解期较短,为3-6个月,最后仍可能于远处转移。放疗虽然不能挽救其生命,但能解除痉挛,改善生存质量,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分化性腺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所以一般不以放疗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措施。但如果手术时有小区域癌细胞残留,术后局部补充放疗,效果仍然是很好的。滤泡状癌对放射线也不敏感,但对骨转移灶进行放疗有明显的止痛效果。 2.内放射 很多分化性甲状腺癌具有吸碘功能,放射性高度浓集于肿瘤组织中,可起内放射作用,而对周围组织放射损害很小,很多文献都把乳头状癌和滤泡癌放在一起考虑,特别是两者的转移灶都可能吸取131I,从理论上讲滤泡状癌更有吸碘功能.总之,对那些复发或远处转移而又不能手术切除的病灶,只要肿瘤内含有功能性的滤泡能显示出吸碘功能,就可以用放射性碘治疗,近年来有人把131I治疗用为对分化性甲状腺癌的一种常规辅助治疗措施,从而提高了疗效. 四、化学治疗化疗对甲状腺癌的效果很不理想。主要用于分化差或未分化癌术后的辅助治疗,及不能手术或远处转移和术后局部复发迅速恶化的晚期的姑息性治疗。 1.PA方案 DDP 40mg/m2,静脉注射; ADM 60mg/m2,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缓解率达83%。 2.FMA方案 5-FU 500mg/m2,静脉注射,第1、8日; MMC 40mg/m2,静脉注射,第1、8日; ADM 30mg/m2,静脉注射,第3、14日。每5周重复一次。缓解率为32%。五、内分泌治疗绝大多数甲状腺分化癌属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促甲状腺素(TSH)有关。当失去TSH刺激后,肿瘤可生长缓慢或停止,一些微小癌灶,癌前期细胞甚至完全消失。而一些促使TSH分泌增高的因素,均可使病情恶性。这一理论已为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所证实,并为甲状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内分泌治疗甲状腺分化癌有肯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使复发率及转移率下降,并提高病人生存率。临床上常用甲状腺(干片)80~120mg/日,终身服用,也可用为甲状腺癌术后的长期替代疗法。有人认为,内分泌治疗也可用于儿童甲状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常用泼尼松10~30mg/日,口服。
3、帮忙看下这段诊断意见!!!这个是什么意思???(第三趾骨远端囊性改变)
囊性病变 这个一般来说是良性的一种病变 有可能是囊肿 最好是能结合一下全身的检查看看 问题不大的话 积极治疗就可以了 比如 手术 介入 药物 其余的没什么从你发的检查来看
4、足部有什么秘密?
足为健康之本双足在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古猿双足站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人类摆脱了低级的境地,成为万物之灵。
俗话说:“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若把人体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足就是其根部,根部枯竭则枝折叶落,树木夭折。因此,足与人类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双足由52块骨骼、66个关节、40条肌肉和200多条韧带组成,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和负重器官,承受着身体的全部重量,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体健康的基石。
足部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有66个穴位、70多个反射区和70多个与脏器相关连的敏感点,与人体五脏六腑和大脑组织密切相关。人体所有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从足部反映出来。
双足处于人体最低位置,远离心脏,并受地心力的影响,血液供应少,血流缓慢,而且表层脂肪薄,保暖功能差,极易受邪气的侵袭,导致疾病。若能经常活动或按摩双足,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不但有利于足部保健,还有利于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故足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
人类虽然无法抗拒死亡的自然规律,但是,倘若平时保养得当,可以延缓衰老。因此,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爱护自己的双足,力求健康长寿。
从足部体察健康足型与健康不同的足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
1.正常足型。
足背曲线柔和、丰满,指头圆润,足趾整齐柔软有弹性;指甲光亮透明,甲色红润;足弓正常,弧度匀美;足掌前部、外沿、跟部掌垫规整,没有异常增厚或软薄;足趾间没有足癣,掌背光滑。正足型是精力充沛的象征。
2.实型足。
实型足,五趾向中间靠拢,拇趾外倾弧度适当,且紧并第二趾。足趾甲、足弓、掌垫等正常,亦没有足癣和足部实质形状变化。表明机体抗病能力强,多见于轻体力劳动者。倘若足部柔软、韧性好,多预示健康长寿。
3.鼓型足。
鼓形足,足大趾短窄,二趾突出,各趾明显向心歪斜,足中部鼓宽,足呈钝梭型,趾甲不透明,甲下色不均匀。常见于慢性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
4.散型足。
散型足,五趾向外散开无法并合,足部整体显瘦小,足趾甲泛白,透明度降低,足弹性不强,掌弓下陷,掌垫扩大。多预示机体抵抗力差,易患病,特别是易感冒。
5.枯型足。
枯型足,足部皮肤干燥,骨形突出,趾甲没有华,甚至指甲产生折皱或重甲。多提示营养吸收不好,常见于脑力.劳动过度或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者。
6.翘型足。
翘型足,大趾上翘,其余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见青色血管浮露,趾甲厚而没有华,足大趾下掌垫加厚。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和性生活没有度之人,常伴有头晕、腰痛、视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观足趾的学问人们似乎很少去关心自己的脚趾,其功能和肌肉也日渐退化。倘若仔细去分析五根脚趾与全身各部位的联系,就会发现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通过仔细观察五根脚趾,可以了解身体相应部位的机能状况。
1.观拇趾察健康。
肝经经络起自于拇趾内侧的趾甲外。肝经负担太重时,拇趾会出现弯曲;身体疲倦或肝功能差时,拇趾会显得柔软发胀。而拇趾柔软肥胖,通常是精力不足或胃内空气堆积所致。
另外,第四趾处有胆经经络,和肝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拇趾的同时也必须观察第四趾,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时经常观察拇趾,可避免延误疾病的医治。
拇趾外侧的趾甲处,为脾经所属,控制着机体的营养吸收,也是控制机体气血流通的要害。若此路不通畅,可表现出脚冰凉、月经不调等。
拇趾代表头部,其内侧为头的中央,外侧有几处则形成头的侧面。倘若在拇趾上出现痣或类似的东西,则通常是脑部发生异常的前兆。
拇趾底部干燥破裂,标志着体内长年毒物蓄积,肝脏负担过重,并且性方面的反应较为迟钝;拇趾变得极端肥硬(紧张状态)时,尤其是拇趾根部,小心患有糖尿病。
另外,左脚拇趾比右脚拇趾粗,多为有偏食、糖尿病、月经过多、肿胞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为头脑、体力都很强的人。
2.从第二趾了解健康。
因为第二趾与胃的关系密切,倘若勉强穿着不合脚的鞋,势必会压迫脚趾,从而影响到胃,出现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身体疲倦、喉干等多种症状。
此趾端柔软肿胀、多皱纹,呈萎缩、弯曲状,大都是与胃有关联的某些疾患所表现出来的征兆。此趾若往下跃出,大多是食欲不振;往上跃出时,则表示食欲过盛。
通常认为第二趾有中和毒物的作用。食物中毒时,将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细揉搓,十分有效。另外,倘若此趾和拇趾并列坚硬时,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第三趾连通心脏。
通常认为此趾和心脏有关,因为与心脏密切相关的心包经通过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心脏病的治疗。
4.从第四趾察健康。
此趾有胆经经过,是支配胆囊的地方,并与拇趾处的肝经有着密切联系。胆囊有杀菌和帮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倘若胆囊的功能恶化,则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内容易积气。
若此趾没有力,呈柔软肿胀状,则可见胆经异常。若此处变弱,人就会疲软慵懒、急躁不安,易导致腹泻、便秘,或是痔疮等疾病,或是和胆汁有关的胆结石、胆囊炎等。
另外,若此趾端出现瘀血、痣或类似的东西,可视作脑内部产生障碍的征兆。若养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习惯,可有效防止脚部肌肉痉挛,并可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
5.小趾与健康的关系。
小趾和肾脏、膀胱有关,中医学认为这些器官在五行中属水,与全身的水液代谢关系密切。
若膀胱经机能减弱,水液流动停滞,会引发肩周炎、眼睛疲劳、耳鸣、重听、头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压、痔疮、膀胱炎、脑部疾病、子宫异常等所有症状。因此,平时应经常按摩小趾,促进体内的水液流通。
此趾虚弱时,容易引发自律神经异常,导致昏眩、站起时头晕、耳鸣和重听等;到中年以后,小趾坚硬或弯曲变形时,慎防白内障、青光眼、眼睛疲劳、癌症、脑软化症等。
小趾结实的人性欲较强。若小趾和拇趾都涨满,必须注意是否是性欲亢进和糖尿病;小趾虚弱者,其性欲较弱,性情较阴沉;若小趾弯曲歪斜时,则应考虑子宫的异常。
另外,脚趾的异常,还有以下具体表现。
■趾甲透裂、直贯甲顶为中风先兆;■指甲青紫,反映出机体循环系统障碍;■趾甲有纵沟、不平、薄软、剥脱,为营养不良的表现;■趾甲残脱,为静脉炎的表现;■趾甲动摇松脱,为肝病血虚;■趾甲下有一条或数条纵行黑线,为内分泌失调、痛经、月经紊乱;■趾甲苍白没有血色,可见于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趾甲紧扣入肉,为肝气郁滞;■趾甲凹凸不平,多见于慢性肝肾疾患;■趾甲有白斑或红白相间斑点,为小儿虫积;■大拇趾肿胀,为糖尿病;■足第四趾苍白水肿,多见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足底的秘密足底异常,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一足底内侧缘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足底塌陷(扁平足),多因为骨骼、韧带、肌肉受损及先天性发育不良所引发;■扁平足兼有皮肤苍白,常伴有脊椎病;■右扁平足,多有肝脏和胆囊疾患;■左扁平足,多有心脏疾患;■拇趾外翻,常有颈椎和甲状腺疾患;■足底拇趾外侧出现突起,多为五官科炎症;■足底拇趾端出现瘦弱,多表现为耳部疾患;■足底拇趾关节趾骨突起,为颈椎病变;从足背看病情脚背出现异常,常有以下表现:
■足踝部水肿,多为心衰、肾炎;■足踝内侧出现紫斑点,多见于痛经及子宫疾患;■足踝内侧出现苍白,多见于小腹疝气;■足背外翻,多见于外翻扭伤;■足背内翻,多见于内翻扭伤(外侧韧带损伤);■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块,多为高血压病的表现;■足背趾关节部分出现水肿,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足背部出现血点、斑点,多见于造血系统疾病;■足背部出现隆起,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足背部出现凹陷,多见于肝硬化、肝癌;■足背部出现隆起肿大的结节,多见于所有肿瘤征候。
足部感知察健康身体某部位不适时,会影响至脚底反射区。也既是说,按压脚底,可以探察身体不适之处。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压胃的反射区,就会感到强烈疼痛。
脚跟处感到疼痛时,多半是身体疲劳、能源长期性不足,或肝脏衰弱所致;脚跟附近为生殖器反射区,若脚跟疼痛应考虑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烦。
因为痛的感觉因人而异,无法一概而论。但是,若反射区痛得较剧烈,其身体相对部位的毛病愈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则病况愈轻,或是旧疾未痊愈者。但是,因鞋不适而引发的急性脚痛,脚变形时,则应当别论。
足部骨骼足部骨骼组成人体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每只足共有26块骨。
1.跗骨。
较粗大,位于足的后半部,分为前、中、后三列,共有七块。前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后列有距骨和跟骨。
距骨分体、颈、头三部分,与舟骨的关节面相接;跟骨为最大的跗骨,上面有3个关节面,分别与距骨、舟状骨构成大关节;足舟骨介于距骨头与3个楔骨之间,位于足内侧纵弓的中央部分,其内缘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为足部明显标志;骰骨为不规则的立方体,嵌在跟骨与第4、5跖骨之间。
2.跖骨。
位于跗骨之前、趾骨之后,共五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至五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每块跖骨分为头、体、底三部分。第五跖骨底外侧部突向后,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共有14块。拇趾有两节趾骨,即近节趾骨与末节趾骨;其余各趾有三节趾骨,即近节、中节和末节趾骨。每节趾骨分为滑车(小头)、体、底三部分。
足部关节足部各骨之间连结成的关节达33个之多。胫骨下端、内踝、外踝与距骨共同构成踝关节(距上关节);距跟关节和距舟关节组合成距下关节;距上关节和距下关节形成足关节。
跖骨与近节趾骨之间构成跖趾关节,第一跖骨与拇趾近节趾骨近端构成第一跖趾关节。趾骨之间构成趾间关节,第二至五趾的近节趾骨与中节趾骨间构成近侧趾间关节(或第一趾间关节),中节趾骨与末节趾骨间构成远侧趾间关节(或第二趾间关节)。
足部经脉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循行、分布之处,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的根部与本部的所在地。
足部6条经脉与全身其他各经络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素问·厥论》所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说明足部与周身阴阳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按摩足部相应的穴位可以治疗远端部位(头面、脏腑、躯干等)的疾病,或对全身的某些机能状态起到调整作用。
足部六条经络的循行、分布如下:
足阳明胃经行走于足背中央,止于足第二趾的外侧端“厉兑”穴,其支脉进入拇趾和中趾。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太阳膀胱经经过足外侧赤白肉际,止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阳胆经行于足背外侧,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其支脉斜入拇趾。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甲根内侧的“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
足厥阴肝经起于拇趾甲根外侧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内侧“涌泉”穴,斜着穿过足底后,沿着足内侧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
足部重要穴位及功效厉兑定位:位于第二趾末节外侧,距甲根边缘下约2毫米处。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热病、多梦、头痛、眼睛疲劳、下痢、便秘等。
第二厉兑定位:位于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2毫米处。
主治: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第三厉兑定位:位于第三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约2毫米处。
主治:呃逆、恶心呕吐、胃酸过多、胃痛、胸部闷胀等。
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甲根边缘下方约2毫米处。
主治:头痛、目痛、胎位不正、难产、肩酸痛、便秘、下痢、夜尿症等。
内至阴定位:位于小趾内侧(靠第四趾)甲根边缘下2毫米处。
主治:头痛、怕冷等。
足窍阴定位: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甲根边缘下约2毫米处。
主治:头痛、失眠、月经不调、牙痛等。
隐白定位:在拇趾末节内侧,距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多梦、头痛、肩酸痛、便秘等。
大敦定位:位于大拇指外侧(靠第二趾)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目眩,腹痛。
第二大敦定位:位于大拇趾甲根边缘中央下约2毫米处。
主治:目眩、耳鸣等。
龟头穴定位:于大拇趾前端中央。
主治:性没有能、冷感症等生殖系统疾病。
昆仑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顶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脚跟肿痛、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下痢等。
仆参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脑溢血、高血压、头痛、神经官能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金门定位:在足外侧,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痔疮、头痛、腰痛、闪腰、脚关节痛、五十肩和下腹痛等。
足通谷定位:位于小趾,小趾弯曲时外侧横纹末端,即为本穴。
主治:头痛、目眩、痔疮、腰痛、膀胱炎、脚背痛、坐骨神经痛。
足临泣定位:在足背外侧,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行间定位:在足背侧,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肝脏疾病、宿醉、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等。
太冲定位:在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肝脏病、牙痛、眼疾、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病变。
商丘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脚腕横纹末端。
主治:便秘、黄疸、足踝痛、虚弱倦怠、消化不良、胸闷欲吐、腹痛等。
中封定位:位于商丘前方(靠脚趾方向)约2—3毫米处。
主治:肝炎、怕冷症、风湿关节炎、腰痛、便秘、下痢、食欲不振等。
然谷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泄泻、小便不利、心悸、不孕症等。
太溪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气喘、咽喉肿痛、肾脏病、牙痛、支气管炎、关节痛等。
水泉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一横指,即内踝后缘下方与跟骨内侧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失眠、胃炎、膀胱炎、下痢、肾脏病等。
三阴交定位:位于内踝上缘三横指,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陷中。
主治:怕冷症、更年期障碍、妇科所有疾患。对胃酸、食欲不振亦有效。
里内庭定位:位于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
主治: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涌泉定位:位于脚掌前1/4线中央,人字形纹顶点下约l毫米处。
主治:头痛、头昏、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泉生足定位:位于足底第二趾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中央。
主治:心脏病、心悸、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宿醉不适等。
第二泉生足定位:位于足底第三趾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中央。
主治:对所有心脏疾病有良效。
心包区定位:位于脚掌前像的中央部位,即脚掌中分线的中央。
主治:低血压、自律神经失调、焦虑症、更年期障碍等。
足心定位:位于足弓中心部位,直径约3毫米圆形区域。
主治:低血压、心脏病、风湿关节炎等。
失眠定位:位于足跟部中央的正中线上,内外踝连线的交叉点。
主治:失眠、高血压等。
足三里定位: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以食指(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主治:食欲不振、腹泻、腹胀、呕吐等腹部不适症。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亦有效。
阳陵泉定位: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主治:关节僵硬、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等。
丰隆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肥胖、头痛、便秘、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气喘、多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