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肿瘤 > 颅骨肿瘤作呕

颅骨肿瘤作呕

发布时间:2020-12-15 12:59:11

1、颅骨骨瘤需要做手术吗

颅骨骨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如果不影响美观不侵入眼睛鼻子是不要处理的。因为具体的分型不知道所以不好具体回答。

2、脑袋有肿瘤的症状

脑瘤的早期症状:1、头疼;约见于80%的病人,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凡能加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均可使头痛加剧。2、呕吐;与饮食无关,清晨多见。呕吐多与剧烈头痛相伴随,有时可呈喷射性,但非喷射性呕吐也不少见。3、视神经乳头水肿。
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到医院检查一下。

3、头脑中有瘤有哪些症状

1.一般症状
1)头痛: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压迫刺激脑膜、血管及神经受到刺激牵拉所致。见于大数患者,为早期症状,随肿瘤发展而加重。
2)呕吐:多由于颅内压增加刺激延髓呕吐中枢、迷走神经受到刺激牵拉引起。头痛重时并发呕吐,常呈喷射状。小儿后颅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且频繁,易误为肠胃疾患。
3)视觉障碍: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的改变,由于颅内压增高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日久皆可致视神经萎缩而影响视力,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产生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原因系颅内压增高,使视神经周围淋巴鞘内淋巴回流受限以及眼静脉压增高,静脉瘀血所致。此外,还可有头晕、复视、精神症状、癫痫发作、颈项强直、角膜反射减退及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2.局部症状
局部症状亦称定位症状,由于胶质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产生的局部症状亦异。临床可根据其表现,结合其他判断肿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症状,即肿瘤直接压迫刺激或破坏脑组织或颅神经的结果,具有定位价值。但以发病初期出现最有诊断意义。在晚期,由于其他部位的脑组织及颅神经受压迫、水肿及牵扯等间接影响,而出现一些肿瘤的邻近症状和远隔症状。前者是因肿瘤附近的脑或颅神经受压所致。如小脑肿瘤出现桥脑、延髓症状;颞叶肿瘤出现第Ⅲ、Ⅳ颅神经障碍;外侧裂肿瘤出现偏瘫等。以上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压迫、脑组织移位或脑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远隔症状是在肿瘤远隔部位的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如颅后窝肿瘤,因脑积水影响额、颞、顶叶,可出现视、听幻觉或癫痫。又如颅内压增高时,由于第三脑室扩大亦可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蝶鞍扩大等。

以下是各类脑瘤的具体症状:

(一)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来自神经系统支持组织,属外胚叶肿瘤。很多胶质瘤其瘤细胞与成熟的或未成熟的胶质细胞相似,基于这种认识,按组织发生原则进行分类,分为星形细胞瘤、成星形细胞瘤、成髓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瘤、神经上皮瘤。
近年来根据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分为I-IV级,级别序数愈高,其恶性程度愈大,即瘤细胞分化较好、无核分裂及血管增生者为I级; 有25%~50%为恶性细胞为II级; 50%~75%为III级; 75%~100%为IV级。恶性度高者瘤内常有坏死与出血,血管丰富,血管外层及内皮细胞均有明显增生。
1.星形胶质细胞瘤
这是胶质瘤中最多见者,占胶质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见发生部位是额顶、颞叶等,儿童多发生在小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若肿瘤位于在大脑半球,其临床特点则多出现癫痫、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故有长期癫痫发作而无其他体征者。如生长于小脑,则将产生小脑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轮替动作障碍等;当其压迫第四脑室,即可使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发生于儿童的星形细胞瘤40%位于脑半球,位于脑干者约占10%,后者首先表现脑干肿瘤的各种临床表现,如交叉性麻痹等。有时亦可影响小脑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约8%星形细胞瘤在X线平片上见肿瘤钙化灶。
2.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本病为成人大脑半球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23.5%,多发生在40岁左右的成年人,常位于大脑半球,从白质长出伸展到皮质,甚至可达脑膜。儿童少见,且多生长在脑干。此种胶质瘤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其临床特征为病情进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内,由于肿瘤生长在大脑半球,可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及各种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出现较早,偶有因瘤内出血,突然出现昏迷、偏瘫等症状,甚至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约有21%的病人为局限性体征,27.3%的病人有癫痫发作,由于肿瘤血管供应丰富,约24.1%的病人在血管造影中可见到肿瘤的病理循环,表现为肿瘤区血管增多,形成血管网。在静脉期,扩大的静脉可形成烛泪状的影像,可出现动静脉吻合。
3.室管膜瘤
此种脑瘤占胶质瘤的11.3%,为胶质瘤的第3位,较常见于儿童及成年人,本病的特点为绝大多数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脑瘤位于幕上者,主要位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其症状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以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最为多见。肿瘤位于幕上者多发生在枕后部疼痛。颈后疼痛者可能肿瘤已侵入椎管内,并可有强迫头位。位于侧脑室内者,有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障碍,在侧脑室三角区或颞角者可有同侧偏盲。肿瘤位于脑室特别是第四脑室内可活动时,患者卧位不当,致脑室梗阻,可致头痛,呕吐加重,甚至昏迷。位于幕下者,大多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儿童(特别在6岁以下者)可有颅内积水。脑瘤向下压迫延髓或向小脑桥脑角伸展时出现第V、VII、IX、XII等颅神经受累症状,约7.4%的病人在颅骨平片上可见到肿瘤钙化。
4.成髓胶质细胞瘤
此种胶质瘤为儿童颅后凹中线最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4.2%,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5.1%至18%。临床特点为常迅速出现小脑中线的症状与体征。早期即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因肿瘤位于小脑蚓部,故多表现为躯干型共济失调,下肢比上肢严重,出现走路不稳、步态蹒跚、昂伯氏征阳等。肿瘤位于一侧小脑半球时,则出现单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退、眼球震颤等小脑半球损害的体征。约1/10的病例临床出现脊髓转移症状。
5.少支胶质细胞瘤
本病为成人少见的生长缓慢的肿瘤,仅占胶质瘤的2.99%。其临床特点为大多生长在大脑半球,因其生长很慢,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常表现有癫痫、失语、偏瘫、锥体束征及感觉障碍等,而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X光片有68%可见到肿瘤钙化。个别恶性度高的病例可有头皮下、颈淋巴结等颅外转移,并可循蛛网膜下腔播散。
6.松果体瘤
本病较少见,约占胶质瘤的1.3%,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其临床特点为早期即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肿瘤压迫邻近脑组织时,则产生一系列症状与局限性体征。如压迫或影响四叠体及内外膝状体,可产生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出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或周边视野缩小等。特别是两眼上视不能,是上丘受压的定位体征,压迫小脑或结合臂时,则出现共济失调。松果体细胞可能有内分泌功能,但也可能是因肿瘤阻塞导水管,产生脑内积水,第三脑室扩大所引起的丘脑下部功能障碍的表现。松果体瘤也可能经脑脊液循环播散至脊髓。颅骨平片部分病例可显示有钙化。
(二)脑膜瘤
脑膜瘤又称蛛网膜内皮瘤,是原发于颅内脑膜上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7%,但在儿童脑瘤中只占3.1%~6.9%。本病好发生在20~50岁的成年人。其平均发生年龄为30~33岁。病程平均多在2~3年以上,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绒毛,故好发生在静脉窦附近。其临床特点因肿瘤部位而各异。脑膜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及矢状面窦旁占66.5%,后颅凹14%,蝶骨87%,中颅凹4.4%,嗅沟2.3%,鞍区2.1%。
1.大脑凸面脑膜瘤
常在脑表面,与脑膜有粘连,也可在脑实质内。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从精神症状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均可出现,癫痫发生率较高,并常为首发症状,也可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2.矢状窦旁脑膜瘤
头颅外表有时可发现局部逐渐隆起,甚至有压痛,头颅平片可见到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脑膜血管沟增宽等改变。当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时,可有长时间的头痛、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并有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懒散、易疲劳等)和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或肢体运动障碍。
3.蝶骨嵴脑膜瘤
此部位的肿瘤常易产生蝶骨小翼或蝶骨嵴的骨质增生,造成眶壁增厚;眶内容积变小,形成单侧眼球突出,并可出现眼睑及球结膜充血、水肿。这种单眼突出既不感疼痛也不感搏动。临床常依解剖位置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3部分,即内侧部或深部或床突部(内1/3)肿瘤、中部(中1/3)或小翼部肿瘤及外部(1/3)或大翼部肿瘤。此3部分生长的肿瘤除上述可能出现共同症状与体征外,肿瘤位于内侧部者,因肿瘤挤压该侧的第II、III、IV、V及VI颅神经,故早期可出现进行性眼肌瘫痪,面部感觉减退,特别是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并可有视力、视野的改变。也可出现单眼视力下降,病侧眼底呈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出现视乳头水肿的特殊体征。以后可出现头痛、嗅觉减退、锥体束征等邻近脑组织或颈内动脉受压的症状。此区肿瘤挤压基底节时可能引起单侧震颤麻痹综合征,头颅平片上可见到此区有骨质增生或破坏。肿瘤位于蝶骨嵴中部(中1/3)者,常生长很大,当其向额叶伸展时,可出现精神症状,向颞叶生长时可引起颞叶钩回发作,并出现对侧面神经瘫痪或运动性失语,多数病人均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蝶骨嵴外1/3的肿瘤其颅骨增生比在中部或内侧者明显,常发现颞前部颅骨向外隆起,并可出现颞叶性癫痫发作、单侧眼球突出及其他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而少有动眼神经等颅神经障碍的表现。癌瘤主要向后生长者可造成对侧同侧偏盲。
4.嗅沟脑膜瘤
常以嗅觉障碍开始,肿瘤向后挤压视神经交叉则出现视力减退,眼底呈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眼外肌瘫痪,眼球突出,出现精神症状,头颅平片上在嗅沟区可能有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
5.引鞍部脑膜瘤
肿瘤来自鞍结节或交叉沟,产生视交叉综合征,即包括两眼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双颞侧偏盲等,但蝶鞍大小、形态常正常。另外可能产生丘脑下部机能不足的一系列内分泌症状。
6.后颅凹脑膜瘤
本病可发生于脑干腹侧基底动脉附近,产生脑干受压及颅神经受牵扯的症状。生长在小脑背侧凸面或天幕下面,可出现单侧小脑损害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生长在小脑桥脑角则可出现病侧听力障碍,周围性面神经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吞咽、发音困难,共济失调,对侧锥体束征等小脑桥脑角综合征,但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可与听神经瘤相鉴别,后者首发症状常为耳鸣、眩晕及进行性听力下降等第2对颅神经功能障碍,以后才出现面神经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吞咽、发音困难及小脑体征。而脑膜瘤则不一定先侵犯第8对颅神经,其症状发展过程不如听神经瘤规律,听力消失者较听神经瘤为少,舌咽、迷走及副神经受累多见。
7.侧脑室内脑膜瘤
本病少见,常位于左侧,一般在三角区,由于肿瘤阻塞室间孔可出现阵发性头痛,其头痛部常为一侧,并可出现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对侧同向偏盲、感觉或运动轻度障碍及小脑体征等。
(三)脑垂体瘤(又称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原发于脑垂体上的肿瘤。
脑垂体系由前叶及后叶所组成,垂体前叶是在胚胎早期原始口腔顶部后上方发生的上皮性突起发育而成;垂体后叶则由原始脑室的第三脑室底部发生的突起,即漏斗尖部发育而成。垂体位于蝶鞍内,上盖以鞍隔,但有垂体柄穿过鞍隔与丘脑下部密切相连。
垂体瘤系指垂体前叶(腺部)所发生的肿瘤而言,为成年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多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因肿瘤来自脑垂体腺部,故主要位于蝶鞍内。由于肿瘤在鞍内生长可压迫正常垂体腺,并向上经过鞍隔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肿瘤如穿过鞍隔,则可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前部、侧脑室或嵌入额叶等引起垂体腺瘤的一系列特殊临床表现,即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表现,出现内分泌及代谢障碍以及头痛及颅内压增高等3组症状与体征。此外尚可因肿瘤扩展压迫邻近组织而出现其他症状与体征。垂体腺瘤多数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腺瘤极少见。在临床及病理上可按细胞染色的性质将垂体腺瘤分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和混合性4类。其临床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视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
由于肿瘤生长在蝶鞍内,向上发展则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而造成视力、视野的改变,90%以上的病人都有视力减退,也可为单眼视力减退,甚至造成一目或双目失明。视野的改变可因压迫神经或视交叉而有所不同,视交叉受压则产生双颞侧偏盲,或一眼颞盲,肿瘤如位于一侧压迫视束或视神经时,可产生对侧同向偏盲,或一眼全盲。70%以上的病人都有眼底改变。大多数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其程度因视神经受压程度而异,从视乳头色稍谈到典型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仅少数病例因有颅内压增高而产生视神经乳头水肿。
2.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症状及体征
垂体腺内分泌功能很复杂,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内分泌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动的调节。已知垂体前叶分泌6种激素,即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两种促性腺激素。而嗜酸性及嗜碱性腺瘤细胞本身即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引起激素水平过高,表现垂体功能亢进,但肿瘤也可挤压正常垂体腺,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另外肿瘤向上可使丘脑下部,向后可使垂体后叶受累。垂体后叶含有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等,故垂体后叶受累可出现尿崩症。
3.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功能低下的程度与正常垂体腺细胞受压的程度有关。由于垂体前叶机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内分泌腺萎缩,表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1)性功能低下及第二性征的改变:由于性腺机能减退,在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阳萎、睾丸萎缩、胡须稀少、阴毛、腋毛脱落以及皮下脂肪沉着,皮肤变得细腻呈女性化。在女病人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闭经、子宫及附件萎缩、乳房萎缩、毛发脱落、性欲减退或消失、产后不泌乳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畏寒、嗜睡、精神抑郁、食欲不振、疲倦无力、闭经、非指凹性水肿、皮肤干糙、少汗、基础代谢率低、易感染、血清蛋白结合碘吸收率降低等。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往往不大明显。较常见者为体力虚弱、易疲乏、抵抗力低、易感冒、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脉搏细小、血压低、血糖低等。但对电解质代谢等无影响。尿中17酮及17羟类固醇排出量也低于正常。
垂体嫌色性腺瘤或嗜酸性腺瘤的晚期常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
4.垂体功能亢进
嗜酸性细胞能产生生长激素及催乳激素。嗜碱性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等。因此,这类肿瘤可造成垂体功能亢进,尤其是在早期。嗜酸性腺瘤虽可有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但又可挤压嗜碱性细胞,造成其功能低下。
(1)生长激素亢进:嗜酸性垂体腺瘤如发生在骨骺闭合前(成年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病在成年后则为肢端肥大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型。巨人症者,身材高大,肌肉发达,性器官发育较早,基础代谢常较一般为高,且血糖过高,糖耐量减低,少数病人有糖尿病。当生长至最高峰后,逐渐开始衰退,出现精神不振、智力迟钝、四肢无力、肌肉松弛、毛发脱落、性欲减退,常不能发育,代谢率低于正常,心率缓慢。在成年人发病,因骨骺已愈合,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逐渐出现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头面部表现下颌增大,下唇增厚,耳鼻长大,舌大而厚,眼窝、前额骨、颧骨都增大,牙齿稀疏,颅骨增厚,上颌窦、乳突扩大,四肢长骨也变粗,手指、足趾粗而短,手背厚而宽。脊椎骨也增宽,但常因骨质疏松致楔形变,引起背部后凸,腰部前凸的畸形。皮肤粗糙增厚,多色素沉着,毛发增多,呈男性分布的外部表现。
(2)促性腺激素亢进:促使其靶腺分泌性激素增多,男性初期可有性功能亢进,以后逐渐衰退。女性则月经少,闭经,乳房发达,泌乳期可延长至停止哺乳后数年之久。
促甲状腺激素亢进:病人常有甲状腺肿大,少数病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基础代谢率增高,但有时可降低,血胆固醇也增高。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亢进:促使其靶腺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多增大,少数病人有肾上腺皮质腺瘤形成,10%~20%的病例有糖尿病,1/3的病人糖耐量曲线不正常,呈隐性糖尿病曲线。此类表现除与促肾上腺激素有关外,也与生长激素有关。
(4)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促甲状腺、促肾上腺及促性腺激素等均受影响,可产生柯兴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脸、颈及躯干部更为明显,四肢相对瘦小,脸圆如满月,红润多脂,常有痤疮,上背部也有脂肪沉着,皮肤菲薄,伴紫纹,呈大理石样。骨质疏松,易骨折,也可引起佝偻、背痛、胸痛。多数病人有糖尿病,但临床上有症状者仅占1/3~1/4。病人可有钠与水潴留,氮与钾的排出增多,发生水分蓄积、高血压等。部分女性病人闭经,阴蒂肥大,多毛,呈男性化。男性则阳痿,性欲减退。
5.垂体后叶及丘脑下部受累症状
肿瘤影响垂体后叶或丘脑下部则可产生嗜唾、多饮、多尿、体温低下以及水、电解质及脂肪代谢障碍等。
6.头疼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垂体腺瘤常引起头痛,少数病人因肿瘤突入第三脑室前部引起颅内压增高造成头疼、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但大多数垂体腺瘤并无颅内压增高而带有头疼,其头痛可能因肿瘤在鞍内生长使鞍膈张力增高所致,也可能因脑膜、血管、神经等敏感性结构受牵扯所致。另外因颅骨增厚、骨质增生影响脑膜、血管也可引起头痛。嗜酸性垂体腺瘤患者不但有顽固性头痛,且常有四肢及脊背痛。
7.其他症状与体征
(1)肿瘤向鞍上发展突入第三脑室前部,造成室间孔梗阻,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外,并可影响丘脑下部或垂体后叶造成尿崩症、嗜睡、昏迷、体温调节障碍等。
(2)向鞍旁发展除压迫视神经或视束可造成视力视野的改变外,常可压迫海绵窦,出现单侧眼球突出,及第Ⅲ、IV、VI与V颅神经第一支受累症状,其中以第III颅神经受累最多见。
(3)肿瘤腐蚀鞍底,可造成脑脊液鼻漏。
(4)肿瘤向额、颞叶伸展,可出现癫痫、偏瘫、锥体束征、嗅觉障碍及精神症状及幻觉等。但临床上少见。
(5)垂体卒中:由于蝶鞍骨壁坚固,垂体腺瘤(多为嗜酸性腺瘤)生长快者因其受骨壁的限制,使瘤内压力增高导致血管闭锁或血栓形成,因此可使肿瘤一部分或全部出现出血、坏死,使瘤体突然膨大,更增加对残余腺组织及邻近结构的压迫,特别是引起视力障碍的迅速加重。因肿瘤造成血管性损害同时在脚间池可出现血液或无菌性炎症,因此垂体卒中的临床表现特征为突然发生剧烈头疼、呕吐、颈肌强直、嗜睡或昏迷,并有急剧的视力丧失,可突然一目或双目失明,或有III、IV、VI颅神经的障碍,甚至可使一侧颈内动脉受累而出现偏瘫。丘脑下部受压则可出现嗜睡、体温过高等。并出现垂体机能减退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现象。腰穿脑脊液中常含有血液。
(四)颅咽管瘤
本病又称牙釉质细胞瘤或成釉质细胞瘤、鞍上上皮样囊肿等。居颅内先天性肿瘤的首位,占颅内肿瘤的5.1%,占儿童脑瘤的13%~15.8%,为儿童目前最常见的肿瘤。原始口腔顶在脊索的前端向上突起称为Rathke氏袋,以后形成垂体腺部,即前叶。Rathke氏袋下方与口腔连接部分发育过程中逐渐变细,称为颅咽管或垂体管,以后逐渐消失。但在垂体形成后可有一些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存留,特别常存在于垂体漏斗部,由此处发生的肿瘤称为颅咽管瘤。肿瘤多位于鞍内,常内鞍上生长,进入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也突入侧脑室前部。此肿瘤常为囊性或实体加囊腔,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对脑垂体及丘脑下部常造成压迫性破坏,引起相应的症状,本病以儿童多见,其临床特点为:
1.颅内压增高症状
多见于肿瘤位于鞍上者,因肿瘤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头疼、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2.脑垂体及丘脑下部损害症状
主要为内分泌障碍,参阅前节垂体前叶受损,儿童表现身体发育停滞,出现性器官或其他器官发育障碍,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糖代谢障碍及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丘脑下部或垂体后叶受损可致多饮、多尿。
3.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症状
可造成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力、视野的改变,因肿瘤的位置不同,对视神经或视交叉造成的损害亦不相同,两眼视力减退的程度亦常不同,视野的改变亦不规则,多数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但亦可为同侧偏盲或单眼失明。
4.间叶性肿瘤
本病是原发于颅内间叶组织的肿瘤,常见的颅内间叶性肿瘤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脑血管畸形两大类。
1)脑血管畸形
本病虽也可泛称为脑血管瘤,但与真正的肿瘤也有所不同。其名称与类型比较复杂,故有人提议将其简化为动静脉型和毛细血管型,此两型较为多见,尤其是动静脉血管瘤最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或栓塞。患者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取决于病灶的部位与范围。
2)血管网状细胞瘤
本病幕上、幕下均可生长,但以小脑半球为多见,属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3%。 临床特点为,本病多发生在20~40岁的成年人,少数病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同一家族中可有多数人发病,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亦与其所生长的部位有关。肿瘤常位于小脑半球通常先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病程一般较短,很快出现头疼、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随后才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眼球震颤及共济失调等小脑损害的体征。颅神经以面神经、外展神经最易受累,并可出现角膜反射减退及强迫头位。位于幕上的肿瘤病程较长,初发症状常不是颅内压增高,而是局限性定位体征,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可产生偏瘫、失语、癫痫、视野缺损及感觉障碍等不同症状。无论肿瘤位于幕上或幕下,当瘤内发生内出血时,其体积突然膨胀,可使症状急剧恶变。部分病人常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变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
部分病例除颅内有血管网状细胞瘤外,同时在视网膜有血管瘤,在身体其他器官如肝、肾、胰腺等亦有血管瘤或囊肿者称为Lindau病。少数病人可能有红细胞增多症存在。

4、脑瘤的详细病症是什么??

脑 瘤(颅内肿瘤)——临床表现

脑瘤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颅内高压症状和局灶性症状两大类,多呈进行性加重。两者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或仅见其一。成年人多先出现局灶脑损害症状,然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小儿相反,多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颅内压增高症状
是脑瘤的主要症状,约80%的病人可出现。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1.头痛 是脑瘤最早和最多见的症状,见于82%~90%的病人,程度各人不同。初为间歇性,以早晨清醒时及晚间较多且较重。多以额部或两颞部的搏动性钝痛或胀痛和变为持续性。咳嗽、用力、喷嚏、俯身、低头时可使头痛加剧。小儿因颅骨未闭,颅压增高时颅缝分开,故可没有头痛,只诉头昏。头痛往往以一般止痛剂治疗无效,而以脱水剂治疗则效果明显。
2.呕吐 为主要症状之一,约发生于2/3的病人。常见于剧烈头痛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常呈喷射性。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病人常可因此而严重脱水而体重锐减。幕下肿瘤出现呕吐一般比幕上肿瘤出现较早且重,这是由于延脑中枢、前庭、迷走等神经受到刺激的结果。小儿病人常只有反复发作的呕吐为其惟一的症状。
3.视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最重要的客观体征。幕下及中线肿瘤病人出现较早,幕上的良性肿瘤出现较晚,有的甚至不出现。视乳头水肿早期并不影响视力,视野检查可见生理盲点扩大。当视乳头水肿持续数周或数月之后,视盘逐渐变得苍白,视力开始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这是视神经萎缩的表现。一旦出现阵发性黑朦,视力将迅速下降,甚至很快失明,这时即使手术解除了颅内高压,视力往往也不能改善。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征象,称为颅压增高的:"三联征",是诊断脑瘤的重要依据。但三征并非缺一不可,有时只在晚期才出现,也有始终不出现者。除了三征以外,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位于颅底的外展神经麻痹(一侧或双侧)、复视、猝倒、意识模糊、昏迷、智力减退、情绪淡漠、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升高等现象。
二、局灶性症状
随脑瘤生长部位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综合征。它是肿瘤刺激或破坏局部脑组织所引起,具有病变定位价值。现将位于不同部位的脑肿瘤的局灶性症状简述如下。
1.大脑皮质肿瘤 大脑广泛性病变产生头痛、昏迷、谵妄、全身抽搐和痴呆等一般症状。局限性病变产生的症状是脑部病变区缺失神经系统产生的功能障碍,这并不是该病变区脑部结构本身的功能定位。一般来说额叶损害的症状主要为随意运动、智力方面及精神活动的障碍;顶叶病变为早期而典型的皮质性感觉障碍;枕叶肿瘤以后头痛和视觉障碍为特点;颞叶病变以颞叶癫痫、视野缺损最为多见,并出现听觉中枢的失常;岛叶病变,以内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
2.胼胝体肿瘤 此处肿瘤都侵犯邻近组织,临床表现实际上是邻近结构受损的结果。胼胝体前部的肿瘤有进行性痴呆、人格改变,可能与肿瘤侵入额叶有关。胼胝体中部的肿瘤有双侧运动及感觉障碍,下肢重于上肢,与肿瘤向两旁侵犯运动感觉皮质有关。胼胝体后部的肿瘤可因压迫四叠体引起与松果体瘤相似的症状,有两侧瞳孔不等,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两眼向上视不能,称为Parinaud综合征。由于脑导水管容易被堵,脑积水及颅内高压症状较易出现。凡临床上表现有进行性痴呆,伴有双侧大脑半球损害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均应考虑之。
3.侧脑室肿瘤 常无特殊症状,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视觉症状特别是同向性偏盲很常见,有的病人可有精神症状。
4.第三脑室肿瘤 症状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颅内高压症状。头部处于某一位置时可以引起症状的突然发作。表现为剧烈头痛、大量呕吐、意识转为迟钝甚至昏迷,并常伴面红、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有时可导致呼吸停止而猝死。常有两下肢突然失去肌张力而跌倒,但意识不丧失,改变体位可使症状自动缓解。肿瘤侵入第三脑室底前部者可有嗜睡、尿崩、肥胖、生殖功能减退等,个别病人可有性早熟现象。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出现上丘及中脑被盖部队症状,很似松果体瘤。
5.第四脑室肿瘤 肿瘤小时症状常不明显,呕吐可为惟一较早症状。当肿瘤引起第四脑室出口堵塞时可有脑积水表现及颅内高压症状。
6.丘脑肿瘤 症状常较隐藏,多数病人仅有头痛。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意识显得淡漠、嗜睡、记忆力衰退,甚至可有痴呆。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容易激动、有被迫害观念、谵语,各种视、听、味、幻觉亦不少见,内分泌障碍与第三脑室瘤相仿。肿瘤累及丘脑腹后外侧部者,可有主观感觉障碍,并早期出现轻偏瘫。肿瘤累及丘脑的内侧时,以智力减退及颅内压增高较突出,早期可有双侧视力障碍,双侧眼球同向运动麻痹,但无主观感觉障碍,除非晚期;肢体有震颤、手足徐动、舞动等。部分病人有全身性抽搐发作。典型的丘脑性自发性疼痛现象并不常见,仅见于丘脑被肿瘤广泛浸润病例。
7.基底节肿瘤 基本症状是主观感觉障碍,早期出现轻偏瘫、肌张力增高、震颤和舞动、手足徐动等。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较为常见,因此易与小脑肿瘤相混淆。癫痫的发生率为20%,以失神小发作为主,但无定位意义。精神症状有痴呆、记忆减退等,约见于25%的病例。肿瘤侵及内囊时则见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8.脑干肿瘤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脑。当一侧脑干受损时其共同点是出现交叉性麻痹,即病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肿瘤侵犯及双侧长传导束损害症状和体征。依据颅神经的不同构成各种综合征,有助于区别肿瘤的部位。
中脑肿瘤如位于底部,产生对侧的痉挛性瘫痪及感觉障碍,病侧的动眼神经或其核的损害,表现为该侧的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上睑下垂及眼外肌的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的麻痹(Weder综合症)。中脑顶部肿瘤引起粗大震颤、舞蹈样动作及Magnus的位置性反射,即当头转向另一侧时则该侧又出现此种姿势。肿瘤位于中脑四叠体时引起Parinaud综合症。
桥脑肿瘤产生病侧的周围性面瘫及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对侧偏瘫(Milard-Gubler综合征)。如肿瘤涉及三叉中脑束尚可有病侧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咀嚼无力等。如瘤偏于外侧,自发的水平或垂直性眼球震颤也可见到。晚期尚可有双侧共济失调。
延脑肿瘤以呕吐及呃逆为突出症状,病侧有IX、X、XI、XⅡ颅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咽喉反射消失,吞咽有呛咳或困难,软腭不对称,悬雍垂偏向对侧,喉音嘶哑,舌肌病侧呈萎缩伴肌纤维颤动,对侧偏瘫。
9.小脑肿瘤 位于小脑半球,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语言不清,眼球震颤,步态蹒跚,易向患侧倾倒,肌张力明显减低,反射迟钝或消失。小脑蚓部肿瘤主要是步态不稳,易向后倾倒。逐渐发展为不能行走、站立、协调动作障碍不明显。
10.桥脑小脑角肿瘤 主要表现为眩晕,患侧耳鸣,进行性听力减退以至消失,患侧V、VI颅神经部分麻痹,眼球震颤及患侧小脑体征。晚期有后组颅神经(IX、X、XI)麻痹及对侧肢体的锥体束征。
11.鞍内及鞍上区肿瘤 典型的早期症状是内分泌失调;女性以停经、泌乳、不育、肥胖等为主。男性以性功能减退、毛发脱落、皮下脂肪增多为主。当肿瘤增大扩展至鞍上时可有两眼的颞侧偏盲,以至双眼先后失明。眼底见视神经乳头正常或呈原发性萎缩。生长激素分泌性腺瘤有垂体功能亢进(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见向心性肥胖。
12.鞍旁及斜坡肿瘤 早期出现单侧颅神经麻痹,尤以V及VI颅神经损害多见,表现为复视,患侧眼球内转及面部感觉减退,稍后在颅内高压及锥体束征。
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肿瘤的性质、类型、部位、生长速度、年龄、体质等因素都有关系。中线或脑室系统的肿瘤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早、程度重,尤其是肿瘤邻近室间孔、导水管和正中孔时,症状出现更早、脑实质组织水肿反应较重,颅内压增高症状进展水肿反应相对较强,颅内压增高较迟。老年患者带有脑萎缩,颅内有较充裕的代偿空间,加之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以及脑血管通透性降低等因素,使早期脑水肿反应较强,颅内压增高出现较强。

5、脑瘤的症状是什么?

脑肿瘤包括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其最佳治疗手段是手术彻底切除,然因正常脑组织的不可切除性及恶性肿瘤向颅内广泛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大范围彻底切除极为困难。
因此,如何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保护脑的中枢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肿瘤仍是现如今肿瘤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称之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1、头痛:颅后窝肿瘤可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幼儿因颅缝未闭或颅缝分寓可无明显头痛。老年人因脑部萎缩、反应迟钝等原因头痛症状出现较晚。
2、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体征,中线部位及幕下的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出现早,幕上良性的肿瘤出现较晚,部分病人可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3、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呕吐出现较早而且严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摩、复视、头晕、猝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增高等怔象。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部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局灶症状是指脑瘤引起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
有两种类型,一是刺激性症状,如癫、疼痛、肌肉抽搐等。另一类型是正常神经组织受到挤压和破坏而导致的功能丧失,即麻痹性症状,如偏瘫、失浯、感觉障碍等。
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或体征表明了脑组织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部肿瘤具有许多局灶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6、良性脑瘤的早期症状

脑肿瘤包括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其最佳治疗手段是手术彻底切除,然因正常脑组织的不可切除性及恶性肿瘤向颅内广泛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大范围彻底切除极为困难。
因此,如何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保护脑的中枢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肿瘤仍是现如今肿瘤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主要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称之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1、头痛:颅后窝肿瘤可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幼儿因颅缝未闭或颅缝分寓可无明显头痛。老年人因脑部萎缩、反应迟钝等原因头痛症状出现较晚。
2、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体征,中线部位及幕下的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出现早,幕上良性的肿瘤出现较晚,部分病人可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3、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呕吐出现较早而且严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摩、复视、头晕、猝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增高等怔象。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部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局灶症状是指脑瘤引起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
有两种类型,一是刺激性症状,如癫、疼痛、肌肉抽搐等。另一类型是正常神经组织受到挤压和破坏而导致的功能丧失,即麻痹性症状,如偏瘫、失浯、感觉障碍等。
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或体征表明了脑组织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部肿瘤具有许多局灶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7、颅骨骨瘤用不用开颅

颅骨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特点是生长缓慢、无痛、广基,与周围颅骨分界常不清楚。可以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以额骨和顶骨多见

8、脑肿瘤都有什么症状

患有脑肿瘤,抄一般都会伴有头痛袭。脑瘤最早出现的,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头痛。见于82%~90%的病人,程度各人不同。初为间歇性,以早晨清醒时及晚间较多且较重。多以额部或两颞部的搏动性钝痛或胀痛和变为持续性。咳嗽、用力、喷嚏、俯身、低头时可使头痛加剧。小儿因颅骨未闭,颅压增高时颅缝分开,故可没有头痛,只诉头昏。

9、颅内肿瘤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颅内肿瘤好发于中线及后颅窝,故易早期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出现颅内压增高,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病程常较成人短。同时,由于儿童颅骨发育不完全,代偿能力较成人强,因此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相对较成人少。主要系颅内压增高所致,常见症状如下:
1.一般症状小儿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烦躁和易激惹,有的则淡漠或嗜睡。若有意识障碍、脉缓、呼吸减慢、血压增高说明已进入脑疝前期,需做紧急降颅压处理。小儿颅内压代偿能力较成人高,颅压增高出现较晚,一旦失代偿则病情急剧恶化,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2.呕吐约70%~85%的患儿有呕吐,此为颅内压增高或后颅窝肿瘤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在部分患儿(约10%~20%)呕吐是惟一的早期症状,其中婴幼儿多见。呕吐可与头痛或头晕伴存,呕吐并不全为喷射性,以清晨或早餐后多见,常在呕吐后能立即进食,其后又很快呕吐,少数患儿可伴有腹痛,早期易误诊为胃肠道疾患。
3.头痛70%~75%的患儿有头痛。幕上肿瘤头痛多在额部,幕下肿瘤多在枕部。主要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组织移位引起脑膜、血管或脑神经张力性牵拉所致。头痛可间歇性或持续性、随病程的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但当视力丧失后多明显缓解。婴幼儿不能主诉头痛,可表现双手抱头、抓头或阵发哭闹不安。对小儿头痛应引起重视,因为此年龄期小儿很少有功能性头痛。
4.视觉障碍视力减退可由于鞍区肿瘤直接压迫视传导通路引起视神经原发性萎缩,更多是因颅内压增高出现视盘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水肿取决于肿瘤的部位、性质及病程,后颅窝肿瘤较大在脑半球者发生早且重,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或病程越长,视盘水肿越明显。儿童视力减退易被家长忽视,故有此主诉者不到40%,早年约有10%的患儿就诊时双目近失明或失明。本组2000例患儿中视盘水肿者占75%,视神经原发萎缩者为8.4%,视野改变者较少。鞍区较大的肿瘤可有双颞侧偏盲;视盘水肿后期可有视野向心性缩小,但小儿视野检查常不能合作。
5.头颅增大头颅增大及破壶音(McCewen征)阳性,多见于婴幼儿及较小的儿童,因其颅缝愈合不全或纤维性愈合,颅内压增高可致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叩诊可闻及破壶音。本组头颅增大者占48.9%。1岁以内的婴儿也可见前囟膨隆及头皮静脉怒张,但不如先天性脑积水者严重。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凸面者尚可见头颅局部隆起,外观不对称。
6.颈部抵抗或强迫头位小儿颅内肿瘤有此表现者多见。第三脑室肿瘤可呈膝胸卧位,后颅窝肿瘤则头向患侧偏斜,以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是一种机体保护性反射。颈部抵抗多见于后颅窝肿瘤,因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或肿瘤向下生长压迫和刺激上颈神经根所致。对此类患者要防止枕骨大孔疝的发生,应尽早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或脱水药降低颅内压。
7.癫痫发作小儿脑肿瘤癫痫发生率较成人低,原因有:小儿幕下肿瘤较多;而且恶性肿瘤多见,脑组织毁损症状多于刺激症状。本组有癫痫发作者占10%。
8.发热病程中有发热史是小儿脑瘤的特征表现,本组发病率为4.1%,这与小儿脑瘤恶性者多及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有关。
9.复视及眼球内斜视多为颅内压增高引起展神经麻痹所致,可同时出现,多为双侧性。
小儿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和呕吐时,应考虑颅内肿瘤的可能性。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放松警惕,应进行仔细耐心的神经系统查体。对疑有颅内肿瘤的患儿应酌情做颅脑X线、脑CT、MRI等辅助检查。

10、有没有颅骨癌这么个病?谁知道

有,这个属于骨肿瘤,多由于其他癌细胞转移发病的。
如果怀孕或者已确诊颅骨癌,一定不要灰心,积极治疗

与颅骨肿瘤作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