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血管瘤发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根据病变发展的过程分为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这一典型特点是其区分脉管畸形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多数血管瘤能自行消退,但增生与消退速度并不相同。
增殖期血管瘤最初的表现常为苍白色斑,随后即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其周边绕以晕状发白区。婴幼儿在出生后1年内表现出2个典型的快速增长期,第1个快速增长期在出生后4~6周,第2个在4~5个月。血管瘤在这2个时期快速增长,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触痛、溃烂、出血等。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和病变所处的时期。较表浅的增殖期血管瘤常表现为鲜红色的斑或结节状病损,较深在的病变表面为青紫色或无颜色变化。
消退期通常在出生后的1年末(12~14个月),瘤体生长速度减慢。病变从增殖期到消退期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进入消退期的前兆是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质地变软。皮肤或皮下的血管瘤进入消退期后,瘤体色泽由鲜红色向暗灰色转变,瘤体逐渐消退缩小。一般认为5岁以内的自然消退率为50%~60%,7岁以内为75%,9岁以内可达90%以上。多数病例经过2~5年的消退期。
血管瘤根据发生部位的深度不同而分为3型,浅表血管瘤指位于乳头真皮层的血管瘤,深部血管瘤指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的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则两者兼有,需注意与静脉畸形相鉴别。这种合理的简化的分类方法,由于在临床观察中便于使用,所以得到普遍认可。
有研究发现,在6岁以前能消退的病变,约62%的患者在瘤体消退后可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但在6岁以前不能消退的病变,约80%的患者在血管瘤消退后出现面部瘢痕、皮肤过多、毛细血管扩张。消退期血管瘤的镜下表现为血管瘤内出现大量的肥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失去增殖能力,变成扁平状,血管减少,病变由一个以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的实体瘤转变为一个以纤维脂肪组织和管腔结构为主的病损。研究发现,血管瘤中与胎盘有关的血管抗原FcyRII、LeY、merosin和GLUT1免疫反应强阳性,而脉管畸形中则为阴性。
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是婴幼儿血管瘤的特殊类型,又称为先天性非进展性血管瘤(congenital nonprogressive hemangioma),其特点是出生时即存在,并完成增长;少数在胎儿超声检查时发现。先天性血管瘤又包括2种亚型,即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on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NICH)和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apid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RICH。
2、在牙周膜中,哪一种细胞能增殖成颌骨囊肿或牙源性肿瘤
正确答案:E 解析:仅牙髓对牙本质起到形成和营养的功能 。成牙本质细胞仅见于牙髓,形成牙本质,排除A;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见于牙周膜,形成牙骨质和牙槽骨,排除B、D;成釉细胞只是在牙胚发育的成釉器中可见,排除C;只有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在两者皆可见,可以进一步分化补充其他功能细胞,故选E 。
3、血管瘤是什么
(1)单纯毛细血管瘤表现copy: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略高出皮肤,呈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状样肿物,压迫后不褪色也不缩小。
(2)杨梅状血管瘤表现:突出皮肤表面,形同草莓样,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临床表现:一个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扁平,不突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成斑片,压迫后可褪色,一般是头颈部多见,出生时即存在,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不间断存在。
(4)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外观呈紫红色,周边浅静脉增多,迂曲、怒张,扪之柔软、具有弹性,挤压时可缩小,但很快又恢复原来体积,少数表面可合并鲜红斑痣,损伤或血管栓塞后,可出现溃疡感染和退化。
4、经过两次放疗,右颌骨肿瘤处溃烂,出现漏洞,能否治疗
颌骨受损可以采用游离腓骨行颌骨再造,但患者两次放疗
,局部组织及血管功能交叉,愈合很难愈合。如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尝试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