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发性骨髓瘤一期二期三期有何区分
你好,多发性骨髓瘤是发生在骨髓浆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三期,分期越大说明病情越严重。对于你说的情况,如果有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查清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2、多发性骨髓瘤分哪些型?是如何区分的?
根据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不同,可以把多发性骨髓瘤分为以下8型:IgG型,IgD型,IgA型,IgE型,IgM型,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其中轻链型又根据分泌的轻链的种类分为κ,λ型。
3、能做多发性骨软骨瘤的基因检测吗
该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多数病员有家族遗传史。
所以适合做基因检测。
并且可以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或产前诊断进行优生,保证后代的健康。
4、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样的?
用一般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率50%左右,但完全缓解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3年左右。异基因骨髓移植虽能治愈该病,但因该病发病时年龄已高,能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注患者很少。McElwain等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大剂量美法伦能改善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可是由于骨髓抑制期长,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之后他们采用了自体骨髓移植,即先给患者用VAMP((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甲泼尼龙)治疗数个疗程
5、哪一种指标对肝肾损坏,多发性骨髓瘤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意义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经常出现恶性浆细胞肝脏浸润,血、尿清链异常增高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
MM能产生单株(M)球蛋白,具有一种重链(γ、β、δ、ε)与一种轻链 (light chain,LC)(κ或λ)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该病好发年龄40岁以上,男多于女,肾脏受累常见。骨髓瘤肾病 (myeloma kidney disease)是MM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又被称为管型肾病(cast nephrolmthy,CN)。由于大量LC从肾脏排泄,加之高血钙、高尿酸、高粘滞综合征等因素,就诊时50%以上患者已存在肾功能不全。
6、怎样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怎样才能快速确诊
多发性骨髓瘤是较易发生误诊的内科疾患之一。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骨转移癌”、“腰椎结核”、“肾病”、“复发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病。在诊断时又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骨转移癌、原发于骨的肿瘤、原发性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鉴别。国内曾有报道2547例MM的临床误诊率高达69%,可见MM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因为病情复杂,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因此,多种病原体(病毒、结核菌等)、抗原(药物、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舍格伦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1)骨髓瘤中浆细胞增多有限:一般≥3%但<10%且均为正常成熟浆细胞,而MM骨髓浆细胞常>15%且有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出现。
(2)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属正常多克隆性且水平升高有限(如IgG<30g/L),而MM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单克隆性(即M成分)且水平升高显著(如IgG>30g/L)。
(3)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本身不引起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病,故无贫血、骨痛、骨质破坏、低白蛋白血症、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等MM的相关临床表现。
(4)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有其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2.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 MGUS和MM同为老年性疾患,且都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两者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但是,MGUS不需治疗,仅需随诊观察,而MM为恶性肿瘤,应接受治疗,且预后不良,故需注意两者的鉴别(表4)。
应当强调,在符合MGUS诊断标准的患者中,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或B淋巴细胞恶性疾病。Kyle等报告,1960~1999年在Mayo临床医学中心诊断MGUS 1384例,长期随诊10年后12%、随诊20年后20%、随诊30年后25%的MGUS将发展为MM或其他浆细胞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或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即MGUS以每年1%的速度转化为恶性疾病,其中主要是转化为MM。Cesana等报告1104例MGUS,随诊中位时间65个月(12~239个月),64例(5.8%)发展为MM,1例发展为髓外浆细胞瘤,12例发展为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6例发展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发展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regerson等报告丹麦的North Jutland在1978~1993年共诊断MGSU 1324例。其中97例(9.3%)最终发展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
MGUS转化为MM或其他恶性浆细胞病的机制尚未阐明。Rasillo和Konigsherg等的研究提示,染色体13q-与MGUS转化为MM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MM的诊断、分型、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1.外周血 贫血见于绝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而加重。一般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可有大细胞性贫血伴骨髓幼红细胞巨幼样变,也可因有失血而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加快,常达80~100mm/h以上,此因异常球蛋白包裹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之间排斥力下降而相互聚集的结果。红细胞聚集现象可能给红细胞计数、血型检查造成困难。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白细胞减少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及白细胞凝集素的存在有关。白细胞分类计数常显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至40%~55%。外周血涂片偶可见到个别瘤细胞,若出现大量瘤细胞,应考虑为浆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和血小板凝集素存在的缘故。当血小板表面被异常球蛋白覆盖时,功能受到影响,可成为出血的原因之一。
2.骨髓象 骨髓瘤细胞的出现是MM的主要特征。瘤细胞数量多少不等,一般都占有核细胞5%以上,多者可达80%~95%以上。骨髓一般呈增生性骨髓象,各系统比例与瘤细胞数量有关,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小时,粒细胞和红细胞系比例可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当瘤细胞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时,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均可明显减少。值得提出的是,在部分患者,特别在病程早期,骨髓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单个部位骨髓穿刺不一定检出骨髓瘤细胞,此时应作多部位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方可发现瘤细胞。瘤细胞易位于涂片尾部,应注意检查涂片尾部。
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分化良好者与正常成熟浆细胞形态相似,分化不良者呈典型骨髓瘤细胞形态,而多数瘤细胞形态似幼浆细胞或浆母细胞形态。同一患者的骨髓中可出现形态不一的骨髓瘤细胞。典型骨髓瘤细胞较成熟浆细胞大,直径为30~50μm细胞外形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蓝染,核旁空晕消失或不明显,胞质中可见泡壁含核糖核酸、泡内含中性核蛋白的空泡,也可见到含本-周蛋白的类棒状小体,以及外层含免疫球蛋白,而内含糖蛋白的拉塞尔小体(Ruseu小体),核较大,核染色质细致,有一或两个核仁。少数瘤细胞具有双核或多核,但核分裂并不常见。IgA型骨髓瘤细胞胞质经瑞特染色可呈火焰状,此因嗜碱性糖蛋白被嗜酸性糖蛋白取代的缘故。据观察,瘤细胞形态近似成熟浆细胞者病程进展较慢,瘤细胞形态呈分化不良者病程进展较快。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瘤细胞的显著特征是内质网的增多和扩大,高尔基(Golgi)体极为发达。扩大的粗面内质网内含无定形物、椭圆形小体,这些物质与血清中M蛋白有关。发达的高尔基体内含致密小体和空泡。线粒体也增多、增大,嵴丰富。常可见到胞质内有空泡、拉塞尔小体、结晶体、包涵体。胞核大而圆,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较粗,核仁大而多形化,有时可见核内包涵体。胞核与胞质发育成熟程度不成比例是瘤细胞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重要特征。
应用抗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抗体和抗免疫球蛋白轻链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法检查,可发现骨髓瘤细胞呈阳性,但仅含有一种重链和一种轻链,与其血清中M蛋白(M protein)的重链、轻链类型一致。
3.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的同时,正常免疫球蛋白常明显减少。检测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方法有下述几种:
(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表现为一浓集的窄带,经密度扫描仪绘出的图像表现为一窄底高峰,其峰高度至少较峰底宽度大2倍以上,即M成分(或称M蛋白)。这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氨基酸组成、所带电荷完全相同,因而在电场的泳动速度完全相同的缘故。M成分可出现在γ区(IgG,IgM)、β或α2区(IgA),这取决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当M成分显著增多时,其他免疫球蛋白及血清清蛋白常明显减少。
(2)免疫电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免疫电泳上表现为异常沉淀弧,在出现一种异常重链沉淀弧和一种异常轻链沉淀弧的同时,另一种轻链和其他类型重链常明显减少。根据免疫电泳结果可以确定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从而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分型,即IgG型、IgA型、IgM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型、不分泌型。
(3)聚合酶链反应(PCR):近年来采用PCR技术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作为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恶性增生的标记,用于本病的诊断及与良性反应性免疫球蛋白增多的鉴别诊断。用上述方法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后,尚需进行定量,目前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确定免疫球蛋白浓度。
4.尿液 常规检查常发现有蛋白尿、镜下血尿,但管型少见,有时可见到浆(瘤)细胞。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尿中出现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该蛋白在酸化的尿液中加热至50~60℃时发生凝固,但进一步加热则又溶解。本-周蛋白就是自肾脏排出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在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不仅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且重链与轻链的合成比例失调,往往有过多轻链生成,故血中轻链浓度明显升高。轻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仅23000,可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而排出,故出现本-周蛋白尿。由于单克隆浆(瘤)细胞仪能合成一种轻链(κ或λ链),故本-周蛋白仅为一种轻链。应用免疫电泳可确定本-周蛋白为何种轻链。近年来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尿中轻链含量,显著提高了尿液轻链检测的敏感度和精确度。既往用酸加热法检测本-周蛋白的阳性率为30%~60%,且有假阳性。而采用尿液轻链定量法的阳性率几近100%,且不出现假阳性。正常人尿中有κ和λ两种轻链,含量均低。尿中出现大量单一轻链,而另一种轻链含量减低甚至检测不出,是MM的特征之一。
5.肾功能 肾功能常受损,尤多见于病程中期、晚期。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等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晚期可发生尿毒症,成为死因之一。当患者有大量本-周蛋白尿时,应避免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因造影剂可能与本-周蛋白发生反应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6.血液生化异常 血钙常升高,国外报告高钙血症在MM的发生率为30%~60%,国内报告发生率为15%
其他辅助检查:
1.X射线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X射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的X射线表现有下述4种:①弥漫性骨质疏松:瘤细胞浸润及瘤细胞分泌激活破骨细胞的因子(IL-1、淋巴细胞毒素、TNF、OAF)引起普遍性骨质疏松。脊椎骨、肋骨、盆骨、颅骨常表现明显,也可见于四肢长骨。②溶骨性病变:骨质疏松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即造成溶骨性病变。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锐利似穿凿样溶骨性病变是本病的典型X射线征象,常见于颅骨、盆骨、肋骨、脊椎骨,偶见于四肢骨骼。③病理性骨折:骨折在骨质破坏的基础上发生,最常见于下胸椎和上腰椎,多表现为压缩性骨折。其次见于肋骨、锁骨、盆骨,偶见于四肢骨骼。④骨质硬化:此种病变少见,一般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硬化,出现在溶骨性病变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罕见。IgD型骨髓瘤较易并发骨质硬化。γ-骨显像是近年来用于检查骨质异常的手段之一。在本病,溶骨性病变表现为病变部位有放射线浓集。此法可一次显示周身骨骼,且较X射线敏感。X射线仅在骨骼脱钙达30%以上时才能显示出病变,而γ-骨显像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放射线浓集征象。但值得指出的是,γ-骨显像虽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却不高,任何原因引起的骨质代谢增高均可导致放射线浓集征象,故应注意鉴别。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用于本病的诊断性检查,特别当骨髓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椎骨压缩性骨折损伤脊髓、神经根时,CT及(或)MRI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2.B超 肾功能损害,泌尿结石、心肌肥厚者可提示。
3.放射性核素 肾图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损害程度。
7、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特征?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感恶性增生性疾病
8、多发性骨髓瘤与骨松的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血液,骨质,肾脏等多个脏器。骨髓瘤的X线表现可以是骨质疏松,骨折等。所以,骨质疏松只是骨髓瘤的一个X线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免疫球蛋白,骨穿,血尿常规等检查,才能判断是否多发性骨髓瘤。
9、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检查方法是什么?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初起时表现往往不典型,如尚不严重的骨痛、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化验时意外发现了轻度贫血、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或尿液检查发现有蛋白等异常。只要诊治的医师想到有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就应该作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或证实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方法是骨髓检查,也就是医师为患者进行骨髓穿刺。取得约0.2毫升骨髓液,涂在玻璃片上制成骨髓片。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人骨髓片上浆细胞很少,低于2%。如果浆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少者占5%-10%,多者可达90%以上,特别是这些浆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的有显著变化,这时本病的诊断可以肯定。这些肿瘤性的浆细胞在数量增多的同时,形态也有了改变,它们的体积比正常浆细胞大,外形常不规则,比较幼稚(处于浆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细胞核不止一个,可见2个、3个甚至多个,核内的核仁明显,似有1-2个“大眼睛”样。胞质内有空泡和染成红色的嗜酸小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这类细胞内合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器很发达。有时也发现某些疾病的病人骨髓中浆细胞也高于正常人,其比例可>3%,但绝不超过10%。其形态都是正常的,一般均是成熟的浆细胞,这些属于相对性的浆细胞增多或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前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正常造血细胞减少,而浆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反应性浆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风湿病、肝病、淋巴瘤和癌肿转移等。此时必须注意与多发性骨髓瘤加以鉴别,以免误诊。由于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布不是很均匀的,所以偶尔一次骨髓穿刺有时还不能切中要害,下不了结论,常需更换部位重复检查。骨髓活组织检查可以取出小块骨髓组织,进行切片检查。一般来说阳性率要高于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因而也常被医师们采用。特殊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如孤立性骨髓瘤、浆细胞瘤,在骨髓内并无弥散性的浸润,所以一般常用部位的骨髓穿刺不可能获得病变的证据,只有在病变的部位进行穿刺才能得到肯定的结果。尽管这些病人中的大多数最终也会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10、关于多发性骨软骨瘤。
多发性骨软骨瘤(mulitiple osteochondroma)又称多发软骨外生骨瘤(multiple cartilaginous exostosis)、遗传性多发骨软骨瘤(multiple hereditary osteochondroma)、骨干续连症(diaphy Malaclasis)、遗传性畸形性软骨发育不良等,是一种软骨内生骨紊乱所致的畸形。表现为干骺端有带软骨帽的异样突起,干骺端塑形差,肢体外形不对称和不等长引起的继发畸形。这种畸形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思,男性多发,65%的病例有家族史,国内曾有一组病例报告。无家族史的病例均无明显肢体畸形,有家族史的病例多伴有骨骼发育紊乱,身材矮小及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其遗传系谱表明经父系遗传者仅传给男性;经母系遗传者,可传给男性或女性。肿物可出现在软骨化骨的任何骨骼,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肱骨近端、尺骨远端较为多见,肩肿骨、肋骨、长骨其他部位、骨盆均可见到,腕骨、跗骨、骨、胸骨、颅骨及椎体少见。两岁以前很少作出诊断,80%病例10岁以前作出诊断。
有的学者指出,不伴有干骺端塑形缺陷的称为多发骨软骨瘤,有干骺端塑形缺陷的称骨干续连症,前者可于骨发育成熟后出现新的病变,属骨肿瘤范畴,后者骨发育成熟后不再出现新病变,生长速度也减缓,属于错构。实际上,命名比较混乱,概念还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