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肿瘤 > 骨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骨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发布时间:2020-10-30 01:48:55

1、请教骨结核与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通常增强CT能看出来

恶性骨肿瘤的CT表现 归纳为:(1)多数肿瘤的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面不清,而范围较广泛。(2)多数病变区内髓腔被瘤细胞充填,界面不清。(3)骨膜反应明显,如葱皮样及与骨皮质界面不清的放射状骨针改变,严重时与皮质难以区分。(4)骨肿瘤向周围扩展、延伸累及软组织,使周围软组织肿胀、脂肪间隙消失,并可见到肿瘤组织以块状向软组织内延伸,与软组织界面不清,增强扫描可见周围血管呈网状增加。(5)部分病例可见瘤细胞超越关节面的软骨板,波及关节与邻近骨骼。(6)增强扫描多呈较明显的不均匀或均匀强化。(7)病变部位多有压痛并触及较硬的肿块。

2、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鉴别要点是什么

(1)生长情况:良性生长缓慢,不侵及临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无转移。恶性生长迅速,易侵及临近软组织,有转移。
(2)局部骨变化:良性呈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晰锐利,骨皮质变薄完整,破坏区周围反应性骨硬化。恶性呈浸润性骨破坏,边缘模糊,无硬化,骨皮质无膨胀,虫蚀状破坏、中断,有瘤骨。
(3)骨膜增生:良性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出现,骨膜新生骨连续,无破坏、中断。恶性多形态的骨膜增生,并可被骨瘤破坏、中断形成袖口征。
(4)软组织改变:良性多无肿胀及肿块影。恶性软组织块影边缘多模糊不清,其内可有瘤骨或钙化。
我是学影像的,希望回答能够帮到你。

3、骨肿瘤的放射片怎么看

X线片可为医生提供有关肿瘤发病过程四个信息: 1、骨肿瘤的位置 如肿瘤可位于骨骺,也可位于干骨骺端,可位于长骨,也可位于扁平骨;青少年骨骺发生的肿瘤应首先考虑软骨母细胞瘤,而成年人上述骨骺部的肿瘤应考虑为骨巨细胞瘤。 2、肿瘤对宿主骨的影响 肿瘤与宿主骨间边界有无浸润性是确定病变性质回的首要因素,边界清楚者表明肿瘤生长缓慢且浸润性弱。反之,边界模糊者则表明肿瘤浸润性强。 3、宿主对肿瘤的反应 宿主总是力图消灭肿瘤,将其包裹,形成纤维组织包膜,生长快速的肿瘤可浸润和破坏这种反应性骨包膜,而仅在肿瘤的一端或两端能见到这种包膜的残余,通常表现为Codman三角。 4、肿瘤组织的密度 骨组织显像中如有任何密度变化,均可怀疑该组织有病变,有些肿瘤为溶骨性病变,如骨巨细胞瘤,而有些为成骨性病变,成骨不答规则或为雪花状,如骨肉瘤、软骨肉瘤。

4、骨肿瘤如何进行诊断治疗

骨肿瘤在最近呈现出了一种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因此,所涉及到的常见原发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直肠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治涉及到多种模式和多个学科,为了方便患者就诊及临床合理诊治,有必要就其影像诊断、临床诊治作一归纳性介绍: 1. X线平片 依据患者的年龄、病史、骨病灶部位及骨破坏的形式可对转移性骨肿瘤和原发性骨肿瘤作出最基本的判断。以长骨转移性肿瘤为例,其典型表现为:位于长骨骨端;纵向髓内破坏范围大于横径范围;位于皮质骨时,多发生于滋养动脉处,致骨皮质破坏呈浅碟状;多数软组织肿块不大,就诊较晚的患者可有巨大的软组织肿块。 骨破坏的形式主要为地图样破坏、虫蚀样破坏和穿凿样破坏,其所代表的肿瘤侵袭性逐渐升高,生长速度加快。成骨或者溶骨性破坏取决于原发肿瘤性质以及骨组织对癌肿的反应。表现成骨性反应的原发肿瘤有前列腺癌和消化道肿瘤;溶骨性病灶常见于肾癌、骨髓瘤、乳腺癌和肺癌;混合性病灶则见于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和生殖系统肿瘤。 2. CT检查 在判断骨质破坏方面优于X线平片。通过骨窗、增强扫描能明确评估骨质破坏的程度、范围,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及与相邻血管的解剖关系。曾强扫描的“环形增强征”可鉴别骨感染造成的骨破坏。 3. MRI 可早期发现转移灶并提供软组织情况和三维解剖情况,对髓腔病灶浸润范围的认定提供帮助。但由于其敏感性较高而出现假阳性,故需结合其他检查加以确认。 4. 骨扫描 是早期发现晚期骨转移瘤的最好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在X线平片检出困难时。有报告认为,骨扫描发现骨转移灶要比平片提早2-18个月。但因为该技术是基于对受累骨骼的成骨细胞活性的识别,而不是对实际肿瘤的识别,故可能漏掉早期转移灶。另外,由于其特异性差,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5. PET/CT 可以更早、更精确地发现骨转移灶,但价格昂贵。相关信息:( 骨肿瘤如何进行治疗 )

5、骨瘤 寻帮助

骨瘤又名外生骨疣,也属软骨肿瘤,最为常见,有单发性及多发性两种。单发性多见。多发性较少见,常合并骨骼发育异常,最多发生于膝关节及踝关节附近,常为二侧对称性并有遗传性,又称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发生于关节附近骨端的叫做骺生骨软骨瘤,位于趾末节趾骨的叫做甲下骨疣。
广义而言,任何骨的过多生长,不论其是否肿瘤性质,均可称为骨瘤。但真正骨瘤应仅指膜内化骨骨骼的肿瘤,不包括因炎症、外伤等引起的过度增生、血肿机化、钙化或骨化性纤维瘤等。
骨瘤较常见,仅次于骨软骨瘤发病。发生于骨膜内层骨母细胞。属良性肿瘤,由成骨性纤维组织、成骨细胞及所产生的新生骨组成,随生长发育成长。
一、 临床表现
发病率仅次于骨软骨瘤,多在儿童发病,男性较多。生长慢,症状较轻。无恶变趋向。
多发生在颅骨,颜面骨及下颌骨偶有发生,分致密骨瘤及松质骨瘤两类。
致密骨瘤发生在颅面骨表面者,局部隆起,发生在颅内板者,肿瘤如突入,可引起颅内压近,引起晕眩、头痛、甚至癫痫(图2-1)
骨松质瘤则常发生于长骨端骨干与骨骺交界处的软骨部,随管状骨长度的增长,骨瘤亦有变化,呈不同形状(图2-2)
一般全身骨骼发育成熟后,即停止生长。但在发育过程中,如骨瘤引起骨骼受压迫,仍可引致畸形生长(图2-3)。
骨瘤偶可发生在软组织中,但多认为这是一种错构瘤,而非真性骨瘤。
二、影像学诊断
致密骨瘤显示隆起,外比光滑,颅骨骨瘤基底宽广,呈波状。位内板者则内板增厚。骨密度均匀增加,骨质破坏与骨化程度常不一致。
骨疣常带蒂,软骨部可钙化,呈菜花状。(图2-4)
三、 病理改变
骨瘤质硬,有骨膜覆盖,基底与骨组织相连,可有宽广基底或带蒂。切面为骨组织。
根据骨密度不同,分为象牙骨型(即致密骨型)及海绵骨型(即松质骨型),前者多见。镜下显示结构间单,可含有骨板和少许哈氏管,松质骨型者可有骨髓组织。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发生于鼻副窦的骨瘤 多见于额及筛窦,常呈分叶状,可有蒂,边缘整齐,密度均匀一致,长大可占满鼻窦腔,甚至顶起窦壁,引起额面畸形。一般诊断不困难。
(二) 发生于颅骨者 应与脑膜瘤、额骨内板增生症和纤维异样增殖症鉴别。
1. 脑膜瘤 生长快,呈不整形新骨增生,可出现骨样改变。瘤基底宽,并可有颅板溶骨改变。肿瘤血供增多,致附近血管沟影增宽增多。眼眶筛部骨瘤有时与嗅沟的脑膜瘤不易区分。
2. 额骨内板增生症 呈波浪性骨增生,患者常有头痛、肥胖、性欲减退。多见于停经后的女性,有时伴发糖尿病或尿崩。
3. 颅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病变广泛,基底宽,多处发病,累及板障和颅板,全身其它骨骼亦可发病,且有单侧趋向。
(三) 发生于肢体者 应与骨软骨瘤、骨肉瘤区分。
1. 外生骨疣 如全身骨质则为骨瘤,有谓 实为骨软骨瘤,内含软骨成份钙化。二者不易区分,有赖于病检。
2. 内生肌疣(Enoslosis)亦称骨斑(Bone Spot)或骨岛(Bone Islaand),为松质骨内骨发育异常,骨内呈巢状,可有骨小梁。不属肿瘤。
3. 骨肉瘤 生长迅速,具恶性骨肿瘤特点,有无好发年龄与部位,易区分。
五、治疗
骨瘤的发展缓慢,无症状者可大不被发现,一般无需治疗。但如生长快,已引起发良畸形或压迫症状,或成年后仍继续生长者,均可手术切除。

与骨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