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磁共振中长T1长T2信号影是什么意思
按照作用原理来分,MRI造影剂可以分为纵向弛豫造影剂 (T1制剂)和横向弛豫造影剂(T2制剂)。T1制剂是通过水分子中的氢核和顺磁性金属离子直接作用来缩短T1,从而增强信号,图像较亮。
T2制剂是通过对外部局部磁性环境的不均匀性进行干扰,使邻近氢质子在弛豫中很快产生相(diphase)来缩短T2,从而减弱信号,图像较暗。
按磁性构成来分,MRI造影剂可以分为顺磁性、铁磁性和超顺磁性三大类。临床中常用的钆类造影剂就属于顺磁造影剂。
目前已有六种小分子的钆配合物造影剂应用于临床上,分别为:(NMG )2[Gd(DTPA)H2O)]( Magnevist),Gd(DTPA-BMA)( Omniscan),(NMG)[Gd(DOTA)(H2O)](Dotarem), Gd(HP-DO3A)(Prohance), (NMG)2[Gd(BOPTA)(H2O)](MultiHance),Gd(DO3A-butrol)(H2O) (Gadovist)
(1)骨肿瘤核磁共振的信号扩展资料
发现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医学影像新技术,对脑、甲状腺、肝、胆、脾、肾、胰、肾上腺、子宫、卵巢、前列腺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脏和大血管有绝佳的诊断功能。
与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参数多、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和图像更清晰等优点,可帮助医生“看见”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目前已经成为肿瘤、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的利器。
据了解,由于金属会对外加磁场产生干扰,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必须把身体上的金属物全部拿掉。不能佩戴如手表、金属项链、假牙、金属纽扣、金属避孕环等磁性物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此外,戴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顺磁性金属植入物,如金属夹、支架、钢板和螺钉等,都不能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进行上腹部(如肝、胰、肾、肾上腺等)磁共振检查时必须空腹,但检查前可饮足量水,有利于胃与肝、脾的界限更清晰。
发现肿瘤
核磁共振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脓肿、脑囊虫症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还能确定脑积水的种类及原因等。而针对危害中国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妇科疾患—乳腺癌,通过核磁共振精准筛查,可以帮助发现乳腺癌早期病灶。
而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可以通过对头部及心脏等部位的核磁检查,在身体健康尚未发出红灯警讯前,早期发现心脏病、脑梗等高风险疾病隐患。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进行腹部及盆腔的检查,如肝脏、胆囊、胰腺、子宫等均可进行检查,腹部大血管及四肢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诊断真性、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四肢血管的各种病变。核磁共振对各类关节组织病变诊断非常精细,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
据了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是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医学影像学重点专科。该院医学影像科目前拥有世界上先进的3台磁共振(MR)扫描仪,分别是1台3.0T磁共振扫描仪、2台1.5T磁共振扫描仪。针对超声定位不准的局限,该科目前采用前列腺虚拟活检术,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鉴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核磁共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MRI
2、医学上的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
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2)骨肿瘤核磁共振的信号扩展资料:由于核磁共振是磁场成像,没有放射性,所以对人体无害,是非常安全的。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既没有任何关于使用核磁共振检查引起危害的报道,也没有发现患者因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发生率增高的现象。
虽然核磁共振在筛查早期病变有着独到之处,但任何检查都是有限度的,比如有些病人不适合核磁共振,就不要过度检查。他呼吁,任何患者都应遵医嘱进行检查,不要以为影像检查越贵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检查才是最好的。
3、核磁共振诊断报告中的T1T2信号是什么意思?
按照作用原理来分,MRI造影剂可以分为纵向弛豫造影剂 (T1制剂)和横向弛豫造影剂(T2制剂)。
T1制剂是通过水分子中的氢核和顺磁性金属离子直接作用来缩短T1,从而增强信号,图像较亮。
T2制剂是通过对外部局部磁性环境的不均匀性进行干扰,使邻近氢质子在弛豫中很快产生相(diphase)来缩短T2,从而减弱信号,图像较暗。
按磁性构成来分,MRI造影剂可以分为顺磁性、铁磁性和超顺磁性三大类。临床中常用的钆类造影剂就属于顺磁造影剂。
(3)骨肿瘤核磁共振的信号扩展资料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电子及核都具有角动量,其磁矩与相应的角动量之比称为磁旋比γ。磁矩M 在磁场B中受到转矩MBsinθ(θ为M与B间夹角)的作用。此转矩使磁矩绕磁场作进动运动,进动的角频率ω=γB,ωo称为拉莫尔频率。由于阻尼作用,这一进动运动会很快衰减掉,即M达到与B平行,进动就停止。
但是,若在磁场B的垂直方向再加一高频磁场b(ω)(角频率为ω),则b(ω)作用产生的转矩使M离开B,与阻尼的作用相反。如果高频磁场的角频率与磁矩进动的拉莫尔(角)频率相等ω =ωo,则b(ω)的作用最强,磁矩M的进动角(M与B角的夹角)也最大。这一现象即为磁共振。
4、核磁共振发现胸椎有三个椎体异常信号为什么需要做骨扫描
核磁共振发现胸椎有三个椎体异常信号,进行骨扫描的目地是排除骨肿瘤。
5、医学核磁共振报告中的数值有什么意义?比如T1,T2,还有MRI的数值。数值的高低代表什么?
T1、T2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是否病变的一个参数,因为病变组织的T1、T2值与正常组织的值不同。
MRI就是核磁共振,数值是它的强度,越大的机器越好越贵。
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
与核自旋有关,T1是纵向弛豫,T2是横向弛豫。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5)骨肿瘤核磁共振的信号扩展资料
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 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I值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非自旋的球体,I为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 布均匀的自旋球体,1H,13C,15N,19F,31P的I均为1/2,它们的原子核皆为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 球体。I大于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布不均匀的自旋椭球体。
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
μ=γP
式中,P是角动量矩,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动量矩之间的比值,因此是各种核的特征常数。
当自旋核(spin nuclear)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0的外磁场中时,除自旋外,还会绕B0运动,这种运动情况与陀螺的运动情况十分相像,称为拉莫尔进动(larmor process)。自旋核进动的角速度ω0与外磁场感应强度B0成正比,比例常数即为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γ。式中ν0是进动频率。
ω0=2πν0=γB0
原子核在无外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如下图,微观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方向量子化),自旋量子数为I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只可能有2I+ l个取向,每一个取向都可以 用一个自旋磁盘子数m来表示,m与I之间的关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该磁场中的一种能量状态,I值为1/2的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只有两种取向,各相当于m=1/2 和m=-1/2,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能量差ΔE值为
ΔE=γhB0/2π
一个核要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必须吸收ΔE的能量。让处于外磁场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当辐射的能量恰好等于自旋核两种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时,处于低能态的自旋核 吸收电磁辐射能跃迁到高能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当频率为ν射的射频照射自旋体系时,由于该射频的能量E射=hν射,因此核磁共振要求的条件为
hν射=ΔE(即2πν射=ω射=γB0) ①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和13C的核磁共振。1H的核磁共振称为质子磁共振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PMR,也表示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 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CMR,也表示为13C-NMR。
核磁共振饱和与驰豫
1H的自旋量子数是I=1/2,所以自旋磁量子数m=±1/2,即氢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应有两种取向。1H的两种取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能级,在磁场中,m=1/2时,E=-μB0,能量较低,m=-1/2时,E=μB0,能量较高,两者的能量差为ΔE=2μB0。
式①,式②说明:处于低能级的1H核吸收E射的能量时就能跃迁到高能级。也即只有当电磁波的辐射能等于lH的能级差时,才能发生1H的核磁共振。
E射=hν射=ΔE=hν0 ②因此1H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必须使电磁波的辐射频率等于1H的进动频率,既符合下式。
ν射=ν0=γB0/2π ③由式③可知:要使ν射=ν0,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应强度,逐渐改变电磁波的辐射频率ν射,进行扫描,当ν射与B0匹配时,发生核磁共振。
6、核磁共振中的信号异常是怎么回事
异常信号的来源很多的,并不一定是转移,也可能跟活检术后有关,具体要看到片子才能确定。
7、背部和四肢关节骨痛,怀疑是骨肿瘤,请问检查是做ECT好还是核磁共振好?急!谢谢!
做PET-CT好,较小的转移可以发现.
8、核磁共振如何判断共振信号和干扰信号?
调整磁场在样品范围内的高度,若磁场高度不均匀则共振信号被噪音信号淹没,观察不到共振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