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骨科医院前十名
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1、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是创伤骨科医疗、科研、培训基地,创伤骨科的权威医院,其脊柱外科、创伤骨科、矫形骨科、手外科、小儿骨科、骨肿瘤科、运动医学科和烧伤科的医疗技术居世界及国内领先水平。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军重点学科、全军重点实验室及全军骨科研究所。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骨肿瘤外科、运动医学及骨科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全国、全军骨科界及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建于1958年,五十多年来,历经几代专家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该院骨科已经发展成为学术地位居国内领先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运动医学、脊柱外科更是业内权威。
4、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
其国内领先的特色学科项目包括断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组合皮瓣等显微外科技术,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人工关节置换等。
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消化内科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亚太消化内镜培训中心等。
注意事项:
对于现在网络上一些所谓的排行榜其实有很多都是不靠谱,只是一味的吹嘘医院。选择医院患者一定要看医院的规模、历史、口碑以及疗法。一个好的医院它肯定是正规的专业的,也必须是有文化底蕴,历史沉淀的。好的医院不需要打广告,患者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见证。
2、求骨肿瘤的治疗方法
片子不太清楚,看骨病对片子要求较高,请楼主准备发骨病的片子时尽量拍清楚些,另外还应该把病史描述的详细一些。看了半天片子,考虑为胫骨骨样骨瘤,依据:1.好发部位,骨样骨瘤好发于胫骨和股骨干部的皮质。2.阅片,从这片子来看,胫骨内侧皮质增厚,髓腔狭窄,增厚的皮质内似乎有一透亮带(使劲看了半天,也许眼花了,呵呵)。需鉴别诊断疾病:1.骨梅毒,常对称发病,冶游史及血清学检查可鉴别 2.良性成骨细胞瘤,病变区系溶骨性变化,瘤体内部有骨增生及硬化,周围很少有反应性皮质增厚,生长较快。不支持骨旁肉瘤,骨旁肉瘤系由邻近皮质的部分发生和长大的,理解为骨旁生长之肿瘤,与皮质骨相连,本片髓腔狭窄,瘤体系骨皮质内生长。 查看原帖>>
3、膝关节上下楼疼痛【膝关节骨病】
图片所见,良性骨肿瘤可能性大,是否需要手术可参考:1、症状是否相符、是否很重?2、可短期复查,观察其变化;3、咨询骨科大夫。
(谭一清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武汉市武昌医院谭一清 http://tanyiqing72.haodf.com/
4、代谢性骨病、骨髓逆转化或转移瘤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2014-10-18 01:20来源:丁香园作者:jianmolanyin
字体大小
-|+
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瘤发生部位之一(最常见的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患者常表现为多发转移灶,孤立的转移灶仅占患者的 2%-3%。引起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常见部位分别为乳腺(约占女性骨转移瘤的 70%)、前列腺(约占男性骨转移瘤的 60%)、肺脏、肾脏、甲状腺、胃肠系统及生殖系统。
在常见的实质器官肿瘤中,肺脏和肾脏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早于乳腺和前列腺。约 3%-4% 的骨转移瘤患者出现转移灶症状时仍不确定原发灶位于何处,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灶为肺脏,其次为肾脏。导致少年儿童骨转移瘤的最常见的播散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长骨的骨干及干骺端、脊柱的椎体多发生骨转移瘤,其中骨转移瘤最常侵犯的骨骼分别为椎体(胸椎 > 腰椎 > 骶椎 > 颈椎)、骨盆、肋骨、胸骨、股骨、肱骨近端和头骨。但骨转移瘤很少累及膝和肘关节远端骨骼,这些部位一旦受累,原发灶多位于肺脏或肾脏,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最常见)和或淋巴道转移。
临床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 67%),通常是持续性或者隐匿性的,夜间常可加重。当转移瘤侵犯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时则会出现软组织肿胀,骨骼遭受严重的骨皮质破坏时则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侵犯脊柱时常为多发病灶,除了原发灶相症状外还可出现腰痛、椎体压缩骨折、脊柱不稳定、脊柱畸形甚至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等。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疼痛或者既往及近期诊断为远处原发肿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可能。某些骨转移瘤可能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高凝状态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常与乳腺癌,肺癌和肾癌,骨髓瘤和淋巴瘤有关,低钙血症和肿瘤性骨软化症则很少发生。.
实验室检测
碱性磷酸酶是检测骨转移瘤最敏感的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转移瘤的进展。尿中羟脯氨酸增加表明与骨转移瘤导致的骨破坏相关的骨转换增加。同时非特异性的成骨细胞活跃标志物(骨钙素和前胶原 1 羧基末端肽)及破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脱氧吡啶酚和 吡啶类交联的羧基末端肽)也会增加。骨转移瘤特异性检测包括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尿血液分析(肾细胞癌或膀胱癌)、血清和尿蛋白电泳(多发 骨髓瘤)、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淋巴瘤和白血病)。其他检测如肝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液尿素氮 / 肌酐以及 乳房 X 光检查可能对某些特殊骨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贫血及肾功能改变时仍不具有特应性,但应考虑到多发骨髓瘤的可能性。
影像学特点
如果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首先必须行整块骨的前后位及侧位 X 线片检查,至少 30%-40% 骨转移瘤患者的 X 线片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骨质破坏,根据肿瘤组织组成的不同,病变部位出现溶骨性改变、硬化或者混合样改变。长骨转移瘤 X 线可出现钙沉积、浸润性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灶边缘不整,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病变皮质出现透亮区(如鲨鱼咬过)。与原发骨肿瘤相比,骨转移瘤的骨质膨胀、骨膜反应、肿瘤骨形成以及软组织肿块较少见。肾癌和甲状腺癌骨转移可能在远处骨质会出现一个大的膨胀性 转移性病灶(“井喷”样转移)。
老年患者遭受轻微暴力便出现骨折,同时影像学检查发现骨折处存在骨质破坏的透亮区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脊柱转移瘤通常首先累及椎体与椎弓根的交界处,椎间隙的高度一般可以保留,继续进展时可出现椎体塌陷或者后凸畸形。
脊柱前后位 X 线片显示椎弓根消失是脊柱骨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眨眼征)。MR 可以评估普通 X 线无法显示的其他损伤,比如骨髓病变情况,软组织肿块性质,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情况等,但这些标志性的特点以及转移瘤明显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对于脊柱转移瘤来说,MR 是评估脊髓受压的理想检查方法。CT 尤其是高分辨率 CT 在判断骨皮质是否中断及预测病理性骨折方面具有优势。核素扫描可用于检测 X 线不能发现的转移瘤病灶,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发现多发转移灶。全身磁共振成像和 PET / CT 检查是检测亚临床骨转移瘤和评估化疗的效果的重要方法。穿刺活检的适用于初次怀疑骨转移瘤的患者(尤其是病变临近组织或器官存在肿瘤的情况)或者既往无孤立性骨病的患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多发性骨病相鉴别的骨转移瘤包括:原发性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郎格罕细胞增生症、骨髓炎以及儿童白血病和神经母细胞瘤等。虽然临床体检有助于诊断,穿刺活检对于诊断来说仍必不可少,此外穿刺活检样本最好进行组织培养。
治疗
对于骨转移瘤的不同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多的争论,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应证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总体来说治疗的目标为缓解疼痛,预防或治疗病理性骨折,提高功能,但不包括治愈骨转移瘤。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小的局限的无症状的转移瘤病灶或者合并症较多的不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方案包括支具保护,镇痛及放疗以缓解局部疼痛并延缓肿瘤生长。
放疗、激素疗法、免疫疗法、全身放疗及靶向治疗可控制局部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灶的病变,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较少远处转移灶的骨相关并发症并预防骨转移,激素可缓解脊髓受压症状。
四肢骨及中轴骨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大部分的骨转移瘤患者可接受非手术治疗,通常可引起较多并发症并需要手术治疗的骨转移瘤包括骨盆、股骨、肱骨转移瘤,其中股骨转移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病理性骨折,约 50% 的病理性骨折发生于股骨颈。手术治疗可缓解疼痛并能有效预防及治疗病理性骨折(长骨的病理性骨折风险可通过 Mirels 评分进行评估,Mirels 评分包括病变部位及大小,病变类型为成骨还是溶骨,是否具有疼痛等症状)。
决定是否手术需要考虑的方面包括预期寿命至少 1-3 个月,患者的功能状态,病变范围及组织学性质。对于大关节周围溶骨性骨转移瘤可采取肿物广泛切除 + 关节假体功能重建,这一手术方案同样适用于对全身放化疗不敏感的骨转移瘤(肾细胞癌、的黑色素瘤和甲状腺癌等)患者。对于长骨转移瘤,跨越整个长骨纵轴的髓内钉疗效明显优于钢板及其他内固定系统。乳腺或前列腺骨转移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骨愈合的几率明显高于肺癌骨转移患者,可能与前者生存率较高有关。病变部位切除后的骨缺损可通过内固定系统结合骨水泥进行修复。对于含血管丰富的骨转移瘤(肾癌、骨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等)术前栓塞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
骨转移瘤患者行截肢治疗的适应征较窄,只有当转移瘤累及手或足,呈现蕈伞型肿物,感染和顽固性疼痛时方可截肢。手术治疗中轴骨转移瘤时,脊柱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难以估计,需手术介入的适应症包括:疼痛、病理性骨折、畸形、脊柱不稳定、出现或者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以及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较多但基本的手术原则包括:尽可能完整的切除肿物、脊髓或神经根减压、调整并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利用椎间融合器等进行椎间融合。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应用于因椎体转移瘤而出现骨折的患者,尤其是乳腺癌骨转移或者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预后及随访
预后及生存率主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对于大部分常见的骨转移瘤来说患者存活时间平均为 18.8 个月,其中前列腺和乳腺骨转移瘤生存时间最长,预后最佳;肾及甲状腺转移瘤生存时间及预后居中;肺癌骨转移最差。
5、骨肿瘤如何进行诊断治疗
骨肿瘤在最近呈现出了一种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因此,所涉及到的常见原发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直肠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治涉及到多种模式和多个学科,为了方便患者就诊及临床合理诊治,有必要就其影像诊断、临床诊治作一归纳性介绍: 1. X线平片 依据患者的年龄、病史、骨病灶部位及骨破坏的形式可对转移性骨肿瘤和原发性骨肿瘤作出最基本的判断。以长骨转移性肿瘤为例,其典型表现为:位于长骨骨端;纵向髓内破坏范围大于横径范围;位于皮质骨时,多发生于滋养动脉处,致骨皮质破坏呈浅碟状;多数软组织肿块不大,就诊较晚的患者可有巨大的软组织肿块。 骨破坏的形式主要为地图样破坏、虫蚀样破坏和穿凿样破坏,其所代表的肿瘤侵袭性逐渐升高,生长速度加快。成骨或者溶骨性破坏取决于原发肿瘤性质以及骨组织对癌肿的反应。表现成骨性反应的原发肿瘤有前列腺癌和消化道肿瘤;溶骨性病灶常见于肾癌、骨髓瘤、乳腺癌和肺癌;混合性病灶则见于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和生殖系统肿瘤。 2. CT检查 在判断骨质破坏方面优于X线平片。通过骨窗、增强扫描能明确评估骨质破坏的程度、范围,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及与相邻血管的解剖关系。曾强扫描的“环形增强征”可鉴别骨感染造成的骨破坏。 3. MRI 可早期发现转移灶并提供软组织情况和三维解剖情况,对髓腔病灶浸润范围的认定提供帮助。但由于其敏感性较高而出现假阳性,故需结合其他检查加以确认。 4. 骨扫描 是早期发现晚期骨转移瘤的最好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在X线平片检出困难时。有报告认为,骨扫描发现骨转移灶要比平片提早2-18个月。但因为该技术是基于对受累骨骼的成骨细胞活性的识别,而不是对实际肿瘤的识别,故可能漏掉早期转移灶。另外,由于其特异性差,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5. PET/CT 可以更早、更精确地发现骨转移灶,但价格昂贵。相关信息:( 骨肿瘤如何进行治疗 )
6、骨结核、骨髓炎如何与骨肿瘤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