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肿瘤 > 骨肿瘤mr

骨肿瘤mr

发布时间:2020-07-30 20:01:53

1、骨软骨瘤的影像诊断要点?

影像学表现

(1)X 线表现

①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②骨性基底自母骨骨皮质向外延伸的骨性赘生物,背离关节生长,内可见骨小梁,且与正常的母骨结构相连续;

③顶端略膨大,呈菜花状或丘状隆起;

④软骨盖帽在 X 线片上不显影,当软骨帽钙化,呈点状、环形或半环形致密影。

(2)CT 表现

①骨性基底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为母体骨相延续,表面有软骨覆盖;

②软骨帽边缘多光整,其内可见点状或环状钙化;

③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

2、MR(核磁共振)对人体有哪些伤害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人体断面进行图像分析诊断的检查方法,它不用X线,而是磁场,其基本原理是人体所含氢原子在强磁场下给予特定的高波后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一种高波数的电磁波。核磁共振正是利用这个性质,采用电子计算机对磁场的变化收集处理并图形化。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脂肪、全身脏器、肌肉、快速流动的血液、骨骼和空气等。对脏器内部结构也能清楚显示。医生可以很好的识别病人体内的肿瘤、炎症、坏死病灶、异常物质沉着、功能阻碍、血液循环阻碍等病变。对于神经系统、胸部、腹部及四肢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核磁共振是磁场成像,而不是X射线,没有放射性,所以对人体无害,是非常安全的。

3、MRI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缩写,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因而被誉为医学影像领域中继X线和CT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二、什么是T1和T2?

T1和1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决于组织内氢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通过设定MRI的成像参数(TR和TE),TR是重复时间即射频脉冲的间隔时间,TE是回波时间即从施加射频脉冲到接受到信号问的时间,TR和TE的单位均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别代表组织Tl或T2特性的图像(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通过成像参数的设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图像,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

三、MRI在临床的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图像与CT图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数字图像”,并以不同灰度显示不同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的断面图像。与CT一样,磁共振成像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例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无骨性伪影,可随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或任何角度)切层,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变的显示,尤优于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应”,可不用血管造影剂,显示血管结构,故在“无损伤”地显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对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方面,有独到之处。磁共振成像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发现病变。近年来,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的研究,使在活体上测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为可能;心电门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显示心脏、心肌、心包以及心内的其他细小结构,为无损地检查和诊断各种获得性与先天性心脏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脏功能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随着各种不同的快速扫描序列和三维取样扫描技术的研究和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电影摄影新技术已步入临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实现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频谱学的结合(即MRI与MRS的结合),以及除氢质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钠、磷等的磁共振成像,这些成就将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特异性,也开阔了它的临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术的主要不足,在于它扫描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对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检查常感困难,对运动性器官,例如胃肠道因缺乏合适的对比剂,常常显示不清楚;对于肺部,由于呼吸运动以及肺泡内氢质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满意。磁共振成像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也不如CT准确和敏感。磁共振成像术的空间分辨室,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颅脑与脊髓 MRI对脑肿瘤、脑炎性病变、脑白质病变、脑梗塞、脑先天性异常等的诊断比CT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病变,定位也更加准确。对颅底及脑干的病变因无伪影可显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脑血管,发现有无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MRI还可直接显示一些颅神经,可发现发生在这些神经上的早期病变。MRI可直接显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对脊髓肿瘤或椎管内肿瘤、脊髓白质病变、脊髓空洞、脊髓损伤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椎间盘病变,MRI可显示其变性、突出或膨出。显示椎管狭窄也较好。对于颈、胸椎,CT常显示不满意,而MRI显示清楚。另外,MRI对显示椎体转移性肿瘤也十分敏感。
(二)头颈部 MRI对眼耳鼻咽喉部的肿瘤性病变显示好,如鼻咽癌对颅底、颅神经的侵犯,MRI显示比CT更清晰更准确。MRI还可做颈部的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异常。对颈部的肿块,MRI也可显示其范围及其特征,以帮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电门控),可了解心肌损害的情况并可测定心脏功能。对纵隔内大血管的情况可清楚显示。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也极有帮助。还可显示肺水肿、肺栓塞、肺肿瘤的情况。可区别胸腔积液的性质,区别血管断面还是淋巴结。
(四)腹部 MRI对肝、肾、胰、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可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确诊。对小病变也较易显示,因而能发现早期病变。MR胰胆道造影(MRCP)可显示胆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显示扩张的输尿管和肾盂肾盏,对肾功能差、IVU不显影的病人尤为适用。
(五)盆腔 MRI可显示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变。可直接看到子宫内膜、肌层,对早期诊断子宫肿瘤性病变有很大的帮助。对卵巢、膀胱、前列腺等处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也有很大价值。
(六)后腹膜 MRI对显示后腹膜的肿瘤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很大价值。还可显示腹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病变,如腹主动脉瘤、布—查综合征、肾动脉狭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统 MRI对关节内的软骨盘、肌腱韧带的损伤,显示率比CT高。由于对骨髓的变化较敏感,能早期发现骨转移、骨髓炎、无菌性坏死、白血病骨髓浸润等。对骨肿瘤的软组织块显示清楚。对软组织损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四、MRI在什么方面优于CT?

(一)没有电离辐射;
(二)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
(三)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较好;
(四)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脑水肿);
(五)由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组织对比优于CT。

五、MRI造影剂的种类及适应症有哪些?

(一)种类
1、顺磁性阳性造影剂。常用的有Gd-DTPA(马根维显;磁显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缩短,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超顺磁性物质。常用的有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缩短,在T2加权像上是低信号。

(二)适应症
1、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
2、确定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
3、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4、肩胛骨附近长了一个肿瘤

这个没办法确定,做个CT或是MR看看肿瘤跟骨的关系!

至于能不能癌变?这个我想谁也说不好。您怎么知道现在的就不是恶性的?

强烈建议 符合手术条件的话,尽快切掉,然后做个病理,看看病理分型,了解下恶性度。

5、医院做MRT检查能全面检查骨质增生吗?比CT效果好吗?

疼的那个地方,是长骨肿瘤的地方。肿瘤MR比CT看的好。排除一下看看,别漏了

6、得了骨癌怎么办?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产生人类牵扯行动之重要组织。虽然骨头占了身体重要部份,每张X光片上几乎都可见到骨头,但很少骨癌会在无意中发现。

骨骼系统与其他器官一样会罹患来自任何组织成份的肿瘤或来自其他器官的转移性病变。侵犯骨骼的肿瘤,可发生於骨细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软骨以及纤维性或滑膜成份。其他的肿瘤可来自骨骼的肌肉神经、血管与脂肪组织等。

骨瘤可分良性骨瘤、低度恶性骨瘤与高度恶性骨瘤三种。良性骨瘤是不会对人体发生致命的,恶性骨瘤它的组织有不正常癌细胞会对人体致命,并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良性骨瘤有时会转变为恶性骨癌。

骨癌发生真正原因,现仍不很清楚,但可能与骨的过度生长、慢性炎症刺激、代谢的毛病及放射线等因素有关。骨癌的病理种类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骨性肉瘤、软性肉瘤、纤维肉瘤等,最常见的恶性骨癌病兆却是癌转移至骨头,尤其在脊椎骨及骨盆骨最常见。

诊断骨瘤最主要是要鉴别其为良性、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这与发生的年龄、性别与发生部位有极密切的关连。所以这要靠病人、骨科医师、放射线科医师与病理科医师等四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做早期最正确的诊断与最佳的治疗效果。

发生原因

可能与骨骼过度生长、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特殊病毒的感染,骨内血液回流不顺畅及放射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病人之年龄、性别与发生部位,对骨瘤之良性与恶性之鉴别诊断很有帮忙。骨癌易发生在12~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原发性骨瘤为常见,次为50~60岁者,则以转移性骨癌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较多。

临床症状

一般症状与其他癌症患者一样有食欲减低、体重减轻、发烧等症状。
患部疼痛,关节与肢体有局部肿块及肿胀。
患部之关节与肢体运动受限制。
患部皮肤溃烂。
患部肢体远端会有麻木感,因压迫神经血管。
发生病理性骨折或变形。
骨癌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骨痛,如果晚上比白天明显的骨痛时,更需特别注意。

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与病史。

常规物理与生化检查。

放射科检查:

对患部骨骼作一般X光片摄影、血管摄影、淋巴血管摄影等检查,可依照片所显像性质作恶性与良性骨瘤之鉴别诊断,其可靠性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可达90%,尤其电脑断层摄影核磁共振摄影,血管摄影及核子医学骨骼同位素扫描等检查,其正确性更快更方便。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其方法可分三种:
【1】针刺取样检查,其成功率在80~90%。
【2】患部切开取样检查。
【3】切除或刮除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检查是由病理科医师依切片组织之病理变
化作最后正确诊断。

怎样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1】单纯性切除
【2】根除与植骨
【3】截肢

放射线治疗:低剂量或高剂量视病人情况而定。

冰冻手术治疗:於手术中将患部组织冷却至20℃。

化学治疗:利用药物来抑制肿瘤之生长,一般与放射线照射与外科手术治疗配合
使用。但因毒性大对其他正常细胞亦有破坏之副作用,故须依病人之
情况而定治疗方针。

放射线及手术合并治疗:效果很好,对放射线较不敏感的骨癌可先用放射线治疗
,再行根除性手术或截肢手术。

存活预后

骨癌治疗结果与细胞型态、分化,与每一种肿瘤的宿主效应等因素有关。如果骨癌长在四肢骨,由於较易发现,转移较慢及易於治疗,治疗效果应比长在躯干骨者好。

由於医学的进步,病人、外科、放射科与病理科医师等四方面之通力合作,已经使恶性骨癌经治疗有五年以上存活率由15~20%提高到60~70%。

对於不能解释之骨痛,应尽速查明可能原因,不要忽略骨癌的可能性。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截肢而失掉手或腿并非可惜的事,失去宝贵生命才是令人惋惜,何况义肢与复健的科技日益发达,义肢一样会陪著你过快乐的人生。

7、这可能是什么病?

后脑勺痛 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痛症。是临床较常见症状之一。头痛常常由于过度劳累、紧张、受凉、睡眠少等原因引起。经过休息、充足的睡眠即会消失,不大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某些疾病引起的头痛,是一种信号,经过休息也不能恢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头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颅内的、颅外的;有头颅局部的,也有全身性的;也有许多至今仍找不到病因的头痛。 目前以头痛为主症者,多见于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鼻炎、三叉神经痛、颅内疾患、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和偏头痛等病中皆可见到头痛的症状。究其原因多因感受外邪、悄志不和,久病体虚及饮食不节,影响头部络脉或脑髓失养所致。 1)临床诊断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只有通过对头痛的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的分析以及详细的检查才能做出结论。以下分析几种引起头痛的常见疾病: 1. 剧烈头痛伴呕吐,说明颅内压升高,常见于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 2. 阵发性偏头痛,每次发作数分钟,面部电击样剧痛,说话、饮食或洗脸可诱发,见于三叉神经痛。 3. 头痛表现为后枕部痛、跳动感,多见于高血压病,当血压正常时头痛消失。 4. 剧烈头痛,伴眼眶痛,视力锐减,呕吐,多为急性青光眼。 5. 头痛伴鼻塞流脓涕,上午轻下午重,可能为鼻窦炎。 6. 头痛伴眩晕,可能为颈椎病、小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若是头皮痛,则属于头皮神经紧张所致(休息不好或思虑过度等)。若是里面痛,则要去医院检查病因

全身疼痛

疼痛的部位分类广义上讲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心因痛三大类。然而全身疼痛一般系指四肢与躯干多部位具有躯体痛症状。这种分部广泛,程度不一。诉有全身疼痛者,多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但是局部的病变也不应当忽略。
一)全身肌肉疼痛的原因

1.疲劳性肌痛。

2.病毒性肌痛。

3.急性传染病性肌痛。

4.类风湿与风湿性肌痛。

5.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免疫反应性疾病所致的肌痛。

6.中毒性肌痛。

7.遗传性肌肉疾患如糖原贮存疾病性肌痛。

8.内分泌功能障碍如糖尿病肌萎缩性肌痛。

9.肌肉痉挛,手足搐溺性肌痛。

(二)全身关节疼痛的原因

1.感染性关节病:如布鲁菌病,结核性关节病等,这种感染性关节病可由细菌感染而致病,也可以由支原体感染而导致的支原体关节炎。病毒感染也可产生感染性关节病,如风疹性关节炎,性病关节炎,如梅毒螺旋体毒素的刺激而产生的关节梅毒。

2.感染后关节病:如沙门菌感染后,而产生的多关节疼痛,但不是由于关节有细菌存在而产生关节病变。

3.代谢性关节病:如关节软骨钙质沉着症、痛风、血色病等。

4.变态反应与免疫反应性关节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性关节炎、药敏性关节炎等。

5.机械性和变性性关节病:如过度活动综合征、急性创伤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6.特发性关节痛:如滑膜炎,间歇性关节炎等。

(三)全身骨痛的原因

1.内分泌功能障碍:如绝经期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的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均可导致骨骼的改变,从而产生多处骨痛的症状。

2.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转移瘤;均可产生多部位的骨痛症状。

3.营养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如骨质软化症、坏血病等。

4.中毒性骨痛;如吐根中毒,维生素A中毒、氟中毒等。

诊断:全身疼痛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全身疼痛的病史

首先要了解全身疼痛出现的时间、疼痛的性质,是否存在诱发因素,因为许多疼痛的出现或疼痛的加重可有明显的诱发条件和因素。

如功能性疼痛在潮、湿、凉的环境中易发作:韧带损伤及炎症在某种体位时疼痛明显加重。在观察到全身疼痛症状的同时,注意有否伴随症状,每种疼痛性疾病都伴有各种程度不同的伴随症状,掌握这些伴随症状及程度在诊断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诊断局限到某类疾病或某个疾病。

二、全身疼痛的体格检查

对于全身疼痛症状为主的疾病,其体格检查不能只局限在疼痛部位的检查、要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观察疼痛部位是否有肿胀,皮肤颜色是否有改变、局部血管有无怒张。有无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等。

三、全身疼痛的实验室检查

在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要从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的选用,避免盲目滥用。

四、全身疼痛的影像学检查

(一)X线平片

X线平片通常被作为影像诊断的初步检查手段之一,对大多数骨关节疾患,依据平片表现可做出定性、定量、定位诊断的意见。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三)磁共振(MR)

鉴别诊断:全身疼痛的原因如何相互鉴别?

(一)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引起的全身疼痛

本病主要侵犯肌肉和皮肤。其发病可能与癌肿、感染有关。肌肉发炎、变性、退化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初起症状,多部位肌肉疼痛,并有触痛,肌力减退,软弱无力。患者行动出现动作困难,严重者起床,翻身亦成问题。病肌初时柔软,继而坚硬,最后呈消瘦萎缩状态。

(二)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全身疼痛

1、风湿性关节炎

典型的风湿性关节炎是游走性多关节炎。由一个关节转至另一个关节,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髓等大关节;局部呈红、痛、热的炎症表现。

2、类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病因尚未肯定的,具有多关节炎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发病者多从一个关节表现疼痛,僵硬开始,随着病程的进展,受累关节增多,关节肿大,有热,红表现。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均可引起疼痛。由于关节的肿痛和运动受限,关节附近的肌肉逐渐萎缩。

(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全身疼痛

全身疼痛常见于许多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前驱期和发热期以及慢性期。某些细菌性疾病感染后期作为并发症而出现全身疼痛如:细菌性痢疾后关节病、沙门菌后关节炎等。有许多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所致的疾病,除了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而全身疼痛的症状可能存在,甚至比较明显,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要全面检查、综合分析、最后得出诊断。

1、流行性感冒

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全身症状以中毒症状最明显,伴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头痛、乏力。

2、流行性胸痛

柯萨奇病毒可引起此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和阵发性肌痛,肌痛可累及全身各肌肉,而以胸腹部最为多见。

3、布鲁菌病

本病可引起全身肌肉酸痛不适、关节肿胀、关节渗液、可浸及多个关节、其中以膝关节、髓关节、后关节最为多见。

4、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脊髓前角灰质炎、人旋毛虫病等疾病

均可存有全身疼痛症状。

(四)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疼痛

骨质疏松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全身疼痛,因此在诊断全身疼痛时要想到骨质疏松症。

(五)骨质软化症引起的全身疼痛

骨质软化症是骨质钙化不良,骨样组织增多,从而导致骨质软化。本症常见的早期症状为广泛的骨骼自发性疼痛和压痛,以腰痛和下肢疼痛最为显著、全身肌肉无力、少数患者可发生手足抽搐,进人中晚期,由于负重而造成各种压力畸形。

(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全身疼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常见影响骨骼的内分泌疾患。本症骨骼系统症状为初期即有多处骨痛,可位于背部,脊柱与四肢,局部并有压痛,不能支持重量。

(七)多发性骨髓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的全身疼痛

多处骨骼疼痛是本病最早期和主要症状。开始可能轻微,短暂而局限,随之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变为持续疼痛而广泛。最多见部位是腰段脊柱,其次为骨盆和肢体。

8、恶性软骨瘤会死吗

恶性的治疗起来稍微麻烦些,要看你到哪个程度了,积极治疗还是有希望的。建议你做个派特MR确诊下详细病情。

9、为什么做骨扫描,请先认识SPECT与PET

有些病人患有骨肿瘤或肿瘤转移可疑,一般得做骨扫描(bone scan),骨扫描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的核医学影象检查,它与局部骨骼的X线影象检查不同之处是检查前先要注射放射性药物,等骨骼充分吸收,一般需2~3小时后再用接受放射性的 仪器(如γ照相机、ECT)探测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若某 一骨骼对放射性的吸收异常增加或减退,即有异常浓集或稀缺现象,就提示该骨有病变存在。另一不同之处是在出现x 线所见的骨结构密度改变之前,一定会有骨代谢的变化,而骨扫描中骨放射性吸收异常正是骨代谢的反映。因此,骨扫描比X线检查发现的病灶要早,可早达3~6个月。骨扫描可早期发现骨转移性肿瘤,因此对不明性质肿块 的患者来说,发现有骨转移性肿瘤存在,意味着所患肿块为恶性,即已向骨骼转移。
ECT包括SPECT与 PET -CT,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这些它们和CT、MRI一样,都是断层成像,与 X-线、CR、DR 不一样。
通俗的讲,CT, MRI是组织影像,看的是身体和器官的组织密度、水分密度等等。物理原理上 CT 成像靠体外 X-线穿透身体被 CT 机器探测到成像,由于骨头、脂肪、肌肉、肝、肾等组织密度不同,X-线穿过身体以后被不同程度衰减,所以成像可以看到不同的组织。MRI的诊断基本原理是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不一样,或者位置、大小不一样。而 SPECT 和 PET 都是靠注射同位素药物到身体里面,被身体某个部位吸收,身体向外发射 gamma 射线,被 SPECT 或者 PET 相机探测到成像。要说明 PET 是发射的是正电子,但是正电子很快就湮灭,转变为一对 gamma 射线。狭义的ECT,一般指SPECT,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实际上ECT(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还包括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SPECT和PET的统称。
SPECT 和 PET 最重要的原理是“同位素药物被身体某个部位吸收”。身体内异常的组织会异常吸收药物,因此图像可以看出病变。具体为啥药物会被某些器官吸收,这个学科非常深奥,这里就不说了。那么 PET 与 SPECT 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物理上它们用不同的药物和同位素,所以针对性也不太一样。这两种检查的最大应用都在肿瘤和心脏,SPECT 还有些其他功能影像如肾、胆、甲状腺、胃、骨头病、内出血等等。但是同样针对肿瘤它们的应用和效果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目前的 PET 全身肿瘤检查用得多,SPECT 局部病变用得多。如果怀疑肿瘤和远端转移 PET-CT 效果好 (当然,也要根据肿瘤类型和阶段)。在没有 PET-CT 之前,SPECT 全身骨扫描起到类似作用,但是针对的只是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脑、淋巴等转移等,骨扫描不会有好的效果。
通俗的说,CT, MR 是组织影像,SPECT 和 PET-CT是功能分子影像;现在虽然有不少 MRI 、CT 和超声功能影像研究,但是功能影像不是这些设备的主流功能。

与骨肿瘤mr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