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痛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质曾生,颈椎病的发病率是多少?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 0.3%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 20-40 ,而女性则在 40-60 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痛风在我国过去认为少见,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西方成年人中为0.5~1%。因关节炎就诊者5%为痛风,而特发性高尿酸血症为5~20%。男性多见,好发年龄30~40岁,约50%有遗传家族史。国内浙江医院报告40例中39例(97.5%)发病于50岁以后。多见于肥胖、脑力劳动者。发病似与啫酒、盛餐、过敏体质有关。女性痛风仅占5%,多数在更年期后发病。
肩周炎:有研究表明,有40%的肩周炎患者患病5~7年后,对侧也会发生肩周炎;约12%的患者,会发生双侧肩周炎。
骨质增生: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如鱼、两栖类和鸟都可发生骨质增生。膝关节骨质增生其主要病变是膝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和骨赘。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60岁之间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3.8-17.6%,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在骨科门诊中,颈椎病患者明显增加,成为骨科第一疾病。在颈椎病患者中,30岁以下的约占4%;31-40岁约占20%;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则占75%以上。有资料表明,50岁左右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5%;60岁左右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50%;70岁以后则几乎达到100%。在各类型颈椎病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约占60%,其他依次为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等。
2、中年人走路就脚后跟疼,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少中老年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走运动后,有的人甚至没有进行大量活动,就出现了足跟痛,不红不肿,就是一走就疼痛难忍。尤其是在早上刚下床或久坐后站立的时候,更是钻心的疼,活动一会儿反而会好一些。这就是所谓的“跟痛症”。
什么是跟痛症跟痛症以中老年人及体重较胖者多见,是足底筋膜受到长期、持续、过大地牵拉而在足跟处发生慢性劳损,导致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足底脂肪垫较厚,缺乏肌肉组织,脂肪垫作为脂肪组织,一旦损伤,就非常难修复。
简单说来就是,足底常年累月的受到压迫,而且体重较重的人受压更甚,足跟没有壮硕的肌肉进行保护,只有一层懒洋洋的脂肪,久而久之便受到了损伤。
跟痛症的特点是起病缓慢,行走之初局部疼痛,行走困难,坚持短距离行走数分钟后疼痛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可一侧或两侧发病,可分为跟内痛、跟后痛、跟下痛,以跟下痛最常见。
划重点:
1,起病缓慢
2,刚刚开始走的时候足跟疼痛
3,行走困难
4,走几分钟后疼痛稍微缓解
5,长时间行走疼痛加重
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看见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大小不等骨质增生,这就是骨刺。骨刺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多数人的足跟痛都是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不论劳动还是休闲娱乐,要想着经常变换姿势,避免固定姿势对局部造成压迫。
然而,只要是足跟痛,就是因为长骨刺吗?不一定哦!
临床观察发现,跟痛症疼痛的程度与跟骨骨刺大小并不成正比。有症状者可无骨刺,有骨刺者可无症状。现在普遍认为,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跟骨骨刺等同于跟痛症。
但是跟骨骨刺一旦形成,势必对周围腱膜、足底跟部脂肪垫形成潜在刺激,累积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围组织水肿增生增厚并发生无菌性炎症,成为跟痛症潜在致病因素。治疗跟骨骨刺的关键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于消除骨刺周围的无菌性炎症。也就是说,只要有了骨刺,就很有可能发展成跟痛症,只是时间问题。消除炎症很重要!
跟痛症的治疗(1) 进行肢体锻炼:主要包括足底筋膜和跟腱牵拉锻炼,足底筋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牵拉跟腱和足底筋膜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使用足底垫、跟骨垫:能减少或分散跟骨撞击的应力,缓冲和支撑跟下的纤维脂肪组织,从而起到治疗跟痛的效果。
(3) 进行肢体固定:疼痛严重时,可用夜间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背伸5~10°,以免使足底筋膜在夜间痉挛,晨起活动时引起疼痛。
(4) 采用体外震波(冲击波)治疗:此疗法可促进足跟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了局部炎症的减退,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最近较为热门的治疗方法。
(5) 服用消炎镇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大多数跟痛症的急性疼痛发作和长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6) 采用局部封闭:当大多数保守疗法失败时,许多临床医生会借助此疗法。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多次频繁使用可能会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断裂及足跟脂肪垫的退化,所以需控制使用次数及频率。
(7) 采用手术疗法,极少数患者经过6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跟骨骨刺切除。切除骨刺虽不是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但是在做软组织松解手术同时将跟骨骨刺一并切除还是有必要的。
3、除了脖子痛,颈椎病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颈椎病是大家较为熟知的一种病,因为得颈椎病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只是中老年人比较容易得颈椎病,但是现如今颈椎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厉害,年轻人也成了颈椎病的主力大军。很多人认为得颈椎病仅仅是脖子疼,其实还有其他的一些症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脖子疼
颈椎病一个最为基本的症状就是疼痛,所有类型的颈椎病在早期或者在病程的全部都有非常明显的疼痛的症状,以脖子疼为主。研究表明,大约有92%的颈椎病患者有脖子疼这种症状。
2、肌肉僵硬
得了颈椎病之后,颈椎运动的范围是小于正常时候的,颈椎病会导致颈部肩部以及背部的肌肉出现僵硬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脖子转动很是困难。即使有时是非常轻轻的转动脖子,也会出现巨大的疼痛,像是以前那么灵活的转动脖子是不会存在的了。耸肩运动也变得很困难,都是因为颈椎病导致肌肉僵硬引起的。
3、四肢疼痛
当颈椎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使这种疼痛放射到四肢,从颈部后部向手臂和腿部放射。当出现四肢疼痛的时候,说明颈椎病已经非常严重了,患者会感到夜间情况加重,无法入睡,甚至连深呼吸的时候都感觉到四肢的疼痛。虽然四肢很是疼痛,但是服用止痛药物的时候止疼效果会不会很明显,只能生生忍受。
4、头疼头晕
颈椎病也会使患者出现头疼头晕的症状,有时正常的做一件事,突然天旋地转,患者产生自己向一件事物旋转的错觉,这样就会使患者站立不稳,是患者容易摔倒。这种头疼头晕的情况有时只是短暂性的症状,但是有时却能够持续很长时间,能够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头晕的时候还伴随着耳鸣、恶心、冷汗等等其他的症状。
5、吞咽困难
这种症状一般发生在食道型颈椎病患者,因为颈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突出刺激压迫咽喉壁或者食道导致的。患者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咽喉干痛的症状,因为容易和慢性咽炎的症状相混淆,所以也造成了很多误诊。
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高,给人的生活造成很多麻烦。颈椎病以上这几种症状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所了解,出现的时候能够考虑到是颈椎病方面的问题。
4、骨质增生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
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中医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痰湿内阻、肝肾亏虚 等有关。
1. 病理学:不规则的软骨损害,在负重区域的软骨下骨硬化、囊肿,边缘骨赘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组织学:早期软骨表面碎裂、软骨细胞增生、软骨面纵向裂开、结晶沉积,同时存在着软骨修复、骨赘增生;晚期出现软骨的彻底破坏,表现为软骨硬化、软骨消失及软骨下局灶性骨坏死。
3. 生物力学:关节软骨的可伸张性、抗压力、抗剪切力及软骨通透性降低。软骨水分增加,过度肿胀,软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变:蛋白聚糖的含量(浓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变,胶原纤维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质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现异常改变。
5.营养学: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钙。是应力反应的结果。
(4)骨质增生发生率扩展资料
骨质增生主要表现为关节边缘增生和关节面的硬化,并伴有滑膜组织炎性改变,患者关节会出现痛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早期,关节局部炎症较明显,如果做关节的剧烈活动,则局部充血、肿胀更明显,会加重炎症病变。
到晚期增生的骨质可影响关节的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甚至关节畸形。若还强行做关节的剧烈活动,会造成人为的损伤,使病情更加复杂。
5、老人吃白水煮菜,对健康有好处吗?
如果老人前一餐或头一天吃了很多大鱼大肉,太过油腻,下一餐或第二天可以适当吃些清淡的水煮菜调剂一下,但白水煮菜绝不应该是老年人的主打菜肴。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是受了太多所谓“老年人要少吃肉或不吃肉”等说法的误导。没错,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免疫力和代谢能力的下降,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这的确要求在饮食上控制过多脂肪、胆固醇的摄入,以降低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因此就每天以白水煮菜当家,清汤寡水地不见一点油腥,就大错特错了。为啥呢?
进入老年以后,身体中肌肉逐渐减少,脂肪比例逐渐增加,肌肉减少首先要影响关节的稳定,导致骨性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等疾病的发生,甚至经常骨折。肌肉减少还会使身体虚弱,走路不稳,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代谢降低,反倒患慢性病的风险增加。
咋办呢?适当地吃些肉、蛋、奶类等“荤腥食物”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肉类所含的蛋白质和奶类所含的蛋白质(乳清蛋白)对延缓骨肉衰减格外有效,因为其中的蛋白质能提供更多的“亮氨酸”,它恰好就是肌肉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有了它,老年人的肌肉衰减过程就会减缓,就可以让老年人更健壮、更硬朗。
另外,肉类还是铁的最好来源,而缺铁性贫血是老年人的常见营养缺乏病之一,适当吃些肉类,有助于预防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
相反,如果整天吃白水煮菜,由于蔬菜里几乎没有蛋白质和脂肪,老人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以及动物性食物中的钙、铁、锌等营养素严重不足,会导致老年人的营养不良,后果是:
1、免疫力下降,更易患病。摄入蛋白质太少,身体出现负氮平衡,免疫功能和抵抗能力均下降,增加了疾病的易感性,急性和慢性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增多。
2、骨折率上升。由于缺少足够的肌肉保护,骨关节很容易受伤,又由于很难从蔬菜中得到足够的、易吸收的钙,老年人一旦摔倒,极易发生骨折。
3、长期缺钙、铁、B12等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情况。
所以,长期吃白水煮菜对老人健康非常不利。老年人正常的饮食原则是,每天摄入的总卡路里要适当减少,主食、炒菜油可以减量,但蛋白质供应标准不能下降。老年人更要注重鱼肉蛋奶制品的充足摄入。大可不必完全远离红肉,特别是有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的老人,应当适量吃点肉,每天50-75克的红肉不至于危害心脏。
6、睡觉的时候不自觉的抽搐是怎么回事
这是正常现象
一般是缺钙.,不过神经功能的紊乱也会导致抽动
还是以补钙为主,同时建议补点维生素B1
你既然没结婚的话,可以按我说的这样吃
乐力、21金维他,加六味地黄丸,研究表明能有效促进钙的吸收,而且能补肾阴!
对你决无坏处,信我的话就试试!!!
一般3天就能见效果,一个星期保证症状消失!
现代有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如果你感到容易疲劳、周身不适、乏力与腰酸背痛等,你要警惕这是身体钙营养缺乏发出的"警告"信号。
说起支撑人体血肉之躯的骨骼,就是由坚硬的钙盐等所构筑。成人1公斤左右的钙,99%都积存在骨骼及牙齿中,1%的钙主要分布在体液及软组织中,维持着神经肌肉兴奋性、心动节律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血中的钙、磷通过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与骨骼中的钙、磷不断交换,骨钙的沉积与脱钙不断进行,维持着动态平衡。倘若食物中的钙、磷、维生素D长期供给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或小肠吸收不良,骨钙的沉积就会减弱甚至停滞;而钙质却会悄悄地从骨骼中源源不断"搬迁"到软组织及血液中。人体从35岁左右开始每天就会丢失30~50毫克的钙质,到了50岁骨总量竟减轻到0·7公斤左右。人到中老年会个头变矮,就与脊柱脱钙变短有关。"人老骨头脆",如果长期缺钙,一到老年,一些骨质增生并骨质疏松症及牙齿脱落就会接踵而至,骨折也易时常发生。
由于骨钙的"搬迁",软组织及血液中的钙含量增加,就会使人容易疲劳、周身乏力、腰酸背痛。更令人忧心的是,细胞钙浓度增加,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促使动脉管壁粥样脂质沉着,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并老年痴呆等病都与长期缺钙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人民的膳食主要以谷物、蔬菜为主,食物结构欠合理,少食富含钙的乳制品,而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钙往往不易被人体吸收,缺钙威协着人体健康。按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将我国成年人钙供给量定为每天800毫克,绝大多数人是远未达到这个标准的。1989年北京卫生防疫站调查表明:北京人全部缺钙!除婴幼儿、中学生与孕妇缺钙严重外,中老年人缺钙也较严重。
为了消除您的疲劳、乏力、酸痛等症状及维护健康,请君务必注意钙营养的补充。
·奶品是婴儿最好的补钙来源,就钙容易吸收的程度来看,母乳最佳,次之是配方奶,最后是鲜奶;
·补钙时一定要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和利用,理想的补钙方法是分别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
·婴儿胃酸浓度低,最好选择葡萄酸钙、乳酸钙等有机酸钙;2-3岁后胃酸浓度逐渐增高,可选择含钙量较丰富的无机钙,如碳酸钙;
·冬季,不要因为天冷,就带着宝宝在屋内隔着玻璃窗晒太阳。这样的做法时错误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很少能穿透玻璃窗。而且,要尽量多露出皮肤,增加皮肤对维生素D的合成;
·吃绿色蔬菜前,最好先焯一下好,待去草酸后,再和豆腐一起炒,以免影响本身及其他食物中的钙吸收;
·避免把钙剂放到牛奶、米汤或稀粥等食物中,食物中的植酸会影响钙吸收,导致体内钙吸收下降;
·烹调鱼或排骨放些醋,用小火长久焐焖,使鱼骨、排骨中的钙充分溶出,钙与蛋白质在一起也最容易被吸收;
·大米和白面中含有很多植酸,影响钙的吸收。制作前,最好先将面粉发酵或把大米放在温水里浸泡一下;
·黄豆中植酸含量很高,可采用发芽方法去掉,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把豆腐和鱼一起炖,鱼肉中含有的维生素D促进豆腐中的钙吸收;
·少吃高盐、高油、高蛋白饮食,如汉堡、炸鸡、洋芋片、虾味鲜、蚕豆酥等;少吃高磷食品,如汽水、可乐等。前者增加钙的排出,后者妨碍钙的吸收;
·钙剂最好在两餐之间服用,这样可使钙被体内更好利用,进餐时服用容易影响钙的吸收率。
7、五十岁以后想要长寿,什么疾病坎需要注意?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以前在农村常会听老人说人到了五十岁以后都会遇到人生的一个大坎,迈过去了就可以长命百岁。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但是到了天命之年,即使人生没有坎,身体也难免会出现“疾病坎”,想要长寿的话,就要注意以下几个疾病。
五十岁以后,注意这3大“疾病坎”
1.高血压病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7.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饮食过咸和过于油腻,作息时间不规律,以及缺乏运动等,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患高血压以后,对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血压控制不佳甚至会影响寿命。
2.糖尿病
据统计显示,1994-1995年我国25-64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28%,但到了2013年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10.4%,而且在中老年人多见。这个增长与我国的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肥胖或超重人群增加以及国人体质的遗传易感性密不可分。糖尿病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高血压,同样会对身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影响寿命。
3.恶性肿瘤
由长期不当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以及遗传等因素都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年龄越大发生率也越高。虽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一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直肠癌等的治疗上已经能够较大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仍有部分人会因此不幸被夺去生命,所以50岁以后这个“疾病坎”是一定要注意的。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如果到了50岁还没有患上上述疾病,那么最好尽量把这个状态保持下去。想要长寿,要迈过这三大“疾病坎”,首先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比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作息时间规律等,同时还要定期体检,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8、老人为什么脾气越来越差
家人可能只知道老人脾气越来越差,不讲理了……却意识不到其实他是生病了。
在大多数“原因不明”的脾气变坏或异常背后,常隐藏着可怕的疾病。
8种病让你脾气变坏
1
老年痴呆
9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会出现一系列行为和心理紊乱的症状,包括无端发火、喜怒无常、变得很执拗挑剔,通常在发病后的几年内出现。并不只是大家通常知道的健忘、语言表达出现困难等症状才算老年痴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小平主任医师解释,老年人脾气不会无缘无故变差,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3个月以上,在排除生活事件刺激之后,就很有可能属于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能及早就诊,通过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确诊,那通常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老年痴呆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只要活得够老,就有机会得病。”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
老年抑郁
这是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个老年抑郁病例。
62岁的邓阿姨患有高血压(十几年)、糖尿病,4个月前无缘无故出现心情差,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心烦意乱,听到一些响声或家人看电视即使将音量调到很低,都会觉得很吵,经常发脾气,常独自一人长时间发呆。家人刚开始以为老人只是脾气不好,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谁知道她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还想一死了之,甚至在胸闷、难受时想拿刀割胸部来减轻“疼痛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提醒,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抑郁不一定都表现为情绪低落,往往更多表现为易怒、焦虑或身体不适等症状。
若老人平时脾气挺好,突然一阵子经常发脾气,怎么都不高兴,一时说这里痛一时说那里不舒服,但检查又无问题,就要警惕是抑郁等精神疾病“作乱”。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或常年患病的老人,更容易在个别因素的影响下,诱发抑郁。
3
老年聋
中老年人患上听力障碍的比例高达73.58%。
很多社会学研究证实,听觉障碍必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孤立、以及老年抑郁,从而诱发认知能力的加速下降。这种情况久了,就会造成老人脾气暴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因此,老年人发现自己听力减退,别想当然地觉得“年纪大了听不见很正常,买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太浪费钱”,应尽早到正规的门诊诊断,选择佩戴助听器,如果严重,还可以做人工耳蜗治疗。
4
甲亢
如果你总是无缘无故地发火,也有可能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这种内分泌疾病多发于女性,发病率约为1%。
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除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功能以外,也会影响到神经精神系统,导致患者情绪不稳、易怒易激惹,还包括体重减轻、颤抖和出汗。
5
糖尿病低血糖
糖尿病病人由于服用降糖药物,常会出现低血糖现象。低血糖会使人在几分钟内出现发怒、攻击性增强、意识混乱、坐立不安和惊恐等情绪。此时,立即饮用含糖的饮料或食物,一般在20分钟内就能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