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渐冻人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渐冻人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
依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两型:
1.肢体起病型
症状首先是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最后才产生呼吸衰竭。
2.延髓起病型
在四肢运动还好之时,就已经出现吞咽、讲话困难,很快就进展为呼吸衰竭。
治疗方案:尽早地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尽早地给予神经保护和支持治疗,如力如太及其他药物,坚持定期随访。
1.一般疗法
支持疗法:对症治疗,适当锻炼。如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给予少量抗阻胺药;若痰多,可给予雾化吸入及化痰药;如出现情绪低落,与以抗抑郁治疗等。此外,还要多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如进食障碍,给予鼻饲或经皮胃造瘘(PEG)。
2.特殊疗法
目前国际承认、且惟一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批准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为力如太(Rilutek),并且一定要尽早使用。
3.呼吸治疗
开始呼吸不顺时,可使用一般氧气或使用双正压呼吸机(BiBAP)帮助呼吸,发生进一步呼吸衰竭时,则需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
4.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正尝试以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以及肌酸、CoQ10等与力如太联合应用,以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保护性治疗。但上述治疗还有待于临床试验的证实。此外,科学家们也正在进行有关本病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2、阅读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对阅读障碍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形成了3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即语音缺陷理论、一般的感知觉缺陷理论和小脑理论。语音缺陷理论认为DD者存在语音的表征、存储和/ 或提取缺陷,进而影响了形- 音转换,致使语音技能低下和阅读能力受损。一般的感知觉缺陷理论认为阅读障碍是由基本的感知觉缺陷造成的,包括视觉加工缺陷和听觉加工缺陷。视觉加工缺陷直接影响阅读。听觉加工缺陷导致语音缺陷,进而影响阅读。小脑理论认为阅读障碍者的小脑功能失调,形成自动化缺陷,进而影响了形-音对应, 致使儿童的阅读能力下降。小脑的功能很多,如个体的运动平衡、自动化的形成、眨眼反射、内隐学习和时间估计。
在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三大理论中,语音缺陷理论占主导地位,即语音缺陷是阅读障碍的核心缺陷。而在中国,汉语是一种非表音文字系统,没有形-音对应规则,从字形不能直接通达语音,但是可以由形部分通义,而且语音对语义的通达不一定起必须的中介作用。因此拼音文字阅读障碍的理论可能不适合汉语阅读障碍者。由于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 诊断特征
阅读障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阅读成就(如个体化标准测验中阅读的正确性、速度、或理解能力)显着低于其实际年龄、智力程度、教育程度应有的预期水准(标准A)。它会显着影响个体的学业成就或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阅读能力的活动(标准B)。假如个体有其他感官上的缺陷,则其阅读困难会超过其感官缺陷所造成的程度(标准C)。假如有神经性或其他医学上、感官上的情况出现,则应属于轴Ⅲ的诊断。阅读障碍的个体(又名dyslexia),在朗读时会有扭曲、替代、或省略音等特征;同时在朗读与默读时都会有速度较慢及错误理解的特征。
伴随的特征和缺陷
数学障碍和文字表达书写障碍经常与阅读障碍同时发生,很少个体会出现只有两种障碍之一却无阅读障碍的情形。
性别特征
60﹪到80﹪的阅读障碍是男性。现行的转介程序可能较偏向鉴别出男性个体,因为他们较常在学习障碍的同时伴随外显的扰乱行为。我们用较仔细且严谨的标准来诊断阅读障碍而非基于传统的学校转介与诊断流程时,男性与女性的发生率会较一致。
患病率
由于许多研究都着重于学习障碍的患病率而非针对个别的阅读、数学、文字表达障碍,因此阅读障碍的患病率是很难建立的。据估计每五个学习障碍个体中有四个会有阅读缺陷,包括单独发生或伴随数学文字表达障碍的个体。在美国其患病率约为学龄儿童的4﹪。在其他采用较严谨标准来诊断阅读障碍的国家,这个患病率可能会降低。
病程
虽然阅读困难的特征(例如不能够区分常用字母或认出常用字母与其发音)可能出现在幼儿园时期,但阅读障碍很少在幼儿园末期或刚上小学前被诊断出来,因为一般学校很少在这个时期之前教导阅读。特别是阅读障碍者伴随着高IQ时,这类的孩子在低年级的表现通常在水准之内或很接近这个年级的水准,一直到四年级或以后阅读障碍可能都不会很明显。相当高比例的个体在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干预的情形下,预后良好。阅读障碍可持续到成人期。 A. 在个体标准化测验中的阅读正确性或理解等阅读成就显着低于其实际年龄、智力、或教育程度应有之预期表现。
B. 标准A所出现的情形显着影响个体的学习成就或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阅读技能的活动。
C. 假如个体有其他感官上的缺陷,则其阅读困难会远超过其感官缺陷所造成的程度。
附注:假如有神经性或其他医学上、感官上的问题情况出现,则应属于轴Ⅲ诊断。
3、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你好,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泵血能力加强(如心脏收缩力增加等),使每秒钟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种因素是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变得僵硬,当心脏泵出血液时,不能有效扩张,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过比正常狭小的空间,导致压力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变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于神经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动脉可暂时性收缩同样也引起血压的增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第三个因素是循环中液体容量增加.这常见于肾脏疾病时,肾脏不能充分从体内排出钠盐和水分,体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相反,如果心脏泵血能力受限,血管扩张或过多的体液丢失,都可导致血压下降.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肾脏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自动地调节身体许多功能的部分)的变化来调控.【最新研究进展】肥胖者因体重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血管床面积迅速扩大.血液循环战线拉长;再者,血脂也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液粘稠度加大,血液的通透性降低,致使血流阻力增大,最终导致原有的血压值水平已不能正常供给头部及末梢循环.一旦这种状况打破人体正常血液供求平衡临界点后.神经系统就会把这一信号反馈至脑垂体.触发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功能启动.脑部分管该环节调节功能部分随即发出综合指令:调整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增加心脏的输出功率——升高血压,以达到人体正常的血氧的供求平衡.这就是肥胖者高血压的基本成因.基于这种观点,对于后天性高血压,吃降压药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防守,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取的,最积极有效的治疗就是减肥!而最提倡的有利于病情改善和彻底康复的减肥方法就是:①在保证基本营养摄入的前提下控制饮食;②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加强运动和锻炼,并且长期坚持下去.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更多的户外运动,尽可能的多晒太阳.
4、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发展史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探讨
(1)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中医古典医著《内经》中,用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从而揭示了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变化。又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化气,阴成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进一步说明阴在人体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阳气的正常功能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的,而阳气又是产生阴精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这是阴阳的统一性。然而,阴阳二者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二者靠相互间的制约,保持了其相对的平衡。人体正是通过阴阳的这一协调平衡,维持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体内的阴阳失调,相对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会发生紊乱,而出现病理改变。所以说任何疾病的发生,既是机体局部的病理改变,也是机体整体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
(2)阴虚内热是白血病的主要病机
系统概念,系统思想是以整体观念和联系观念为特征的。那么,白血病作为局部是造血系统的疾患,作为整体这一大系统,却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破坏又密切相关。孙老师在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注意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等白血病本身的一些表现,更注意全面观察患者的所有临床表现。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动态演变的特点,来分析寻求发病规律。
临床上,白血病患者除了表现有发热、出血、贫血、浸润等四方面的症状外,大部分患者,常表现有五心烦热,自觉身热,不欲近衣被,口干喜冷饮,汗出,脉数或细数等虚热症状。这类症状常可以追溯到发病前数月至数年。经过40例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的统计学处理,表现有发热、五心烦热者37人,占总人数的93%;口干喜冷饮者27人,占总人数的68%;烦躁汗出或睡眠盗汗者25人,占总人数的63%。这些看来和造血功能关系不大的偶然现象中,却包含了必然性的东西。孙老师正是从这一现象的剖析中,抓着了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键——阴虚内热。
明朝张介宾说过:“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也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薄,迫也。疾,急速之意。“其变为热”,“脉流薄疾”,均是阳气亢盛的表现。都说明了阴虚则易造成阳无以制,阳气亢盛而产生内热。亢盛之阳则更伤阴液。故张介宾又说:“阴虚则内热,热必伤阴也”。阴愈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阴更伤,如此反复,形成了阴虚内热体质。在此基础上,若复感某些热邪毒素,毒热相加,愈燃愈烈,由量变到质变,导致白细胞的变异,恶性增生。
热毒又进一步耗伤阴液,阴精亏虚,血无化源,而出现贫血等全血细胞减少。
由此可见,阴虚内热是本病的关键。内热是在阴虚基础上发生的,内热又可进一步损耗阴液。这与西医认为“白血病患者在骨髓原始细胞大量扩张前,骨髓造血已有显著障碍的看法及正常血细胞的成熟受白血病细胞和由此种细胞释放的抑制因子的阻滞的认识是一致的。
西医将白血病的病理概括为两点:一为大量恶性细胞的无限增殖;一为正常细胞的成熟受到抑制。如果用中医的阴阳理论对此建立一个理想模型,可作出如下逻辑推理:
1、 阴虚 失去制约 阳气亢盛→功能亢进→造血异常→大量不成熟原幼细胞增殖
↑
外来毒素 加重
2、 阴虚 造血物质基础不足 正常血细胞成熟受影响→全血细胞减少。
阳热亢盛→异常造血→消耗阴液原料不足正常造血受影响→全血细胞减少。
由此可以设想,阴虚内热不仅是机体内环境的阴阳失调,也使正常造血需要的微环境及其调节控制遭到了破坏。
这种从疾病的整体联系、动态演变中寻求发病机制的系统观,从中医角度揭示了白血病的基本特征和其规律。
5、骨质增生发病机理,如何彻底治愈啊?
昨天看单位的杂志有个专题说的是合盛堂宗治疗骨质增生的事,据说效果很明显,你可以去搜下这个药!
6、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的研究进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应化所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1-05-06 | 编辑: | 【大 中 小】
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长春应化所曲晓刚研究员领导的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老年痴呆症药物筛选、作用机制和端粒、端粒酶功能调控及特殊结构核酸识别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老年痴呆症(AD)发病率显著提高,但AD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此,对AD病的研究和治疗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应用于AD病治疗的药物多是一些改善症状类药物,很难从根本上治愈。抑制AD病的病变蛋白Aβ的聚集及解聚已成为治疗AD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研究团队利用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现代波谱学等手段,构建了筛选AD病病变蛋白Aβ-ECFP细胞筛选体系,发现一些特殊结构类型聚金属氧酸盐能够调控Aβ的聚集。细胞学、酶学、生物物理等多种实验结果表明聚金属氧酸盐能够抑制AD病病变蛋白Aβ纤维结构的形成。抑制效果与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所带电荷数及体积密切有关。最新研究论文作为本期内封面文章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11, 50, 4184–4188;并被美国最近一期化学与工程新闻期刊(C&EN)副主编Lauren K. Wolf博士给予亮点报道。他们还发现Aβ作为聚集核可有效诱导DNA发生聚集,而与老年痴呆症密切相关的金属离子如Zn2+;Cu2+则可以阻止Aβ诱导的DNA聚集过程(Biophysical J. 2007, 92, 185-191)。进一步研究表明Zn2+和Cu2+与阿尔海默症的Aβ蛋白结合能释放水分子。这对认识Amyliod引起的病变机理与DNA之间的关系以及金属离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近期研究证实Aβ聚集可诱导左手螺旋的Z-DNA向右手螺旋的B-DNA转化,β-折叠结构是Aβ诱导DNA结构转化的关键因素。在Aβ诱导DNA构象转化的同时,Z-DNA可以通过捕获Aβ寡聚体从而抑制Aβ纤维化的过程,上述研究成果对认识Aβ 蛋白毒性及在AD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工作发表在Chem. Commun., 2010, 46, 7187–7189,并被Nature China以“Chemical biology: A new twist in Alzheimer's disease”给予评述。
端粒DNA和端粒酶与寿命和疾病如癌症等密切相关,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特殊靶标。针对国际上报道的G-四链DNA结合体对人类端粒DNA选择性差,而亟待发现以端粒酶为靶点的高选择性抗癌试剂。结合四链DNA的构象、沟区大小及G-平面构型,该研究团队设计、合成系列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幸运的发现第一个可选择性识别人类端粒G-quadruplex DNA并有效抑制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剂,这个金属超分子手性化合物的P对应体对DNA具有手性识别能力,其选择性优于欧美临床同类使用药物BRACO-19 (Nucleic Acids Res., 2008, 36, 5695-5703),目前已申请专利。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类端粒DNA Loop 结构与序列调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对G-quadruplex DNA的手性选择性,改变DNA Loop长度及序列可消除金属超分子配合物的手性选择性及构型转化。设计合成的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可抑制端粒酶活性,使端粒长度缩短、细胞衰老,上调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16及P21的表达并表现出手性选择性,进而解释其在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J. Medicinal Chem., 2010,53, 492-498; Chem. Eur. J., 2011, DOI:10.1002/chem.201100272),为发展以端粒酶为靶点的高选择性抗癌药物奠定基础。他们利用四链DNA构型转化,设计开展新型可控四链DNA药物释放体系,可在多种可控条件下,实现在细胞中药物的有效释放和利用 (Angew. Chem. Intl. Ed., 2011, 50, 882-886;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1, 39, 1638-1644); 最近建立了特殊结构核酸如三链核酸稳定试剂的筛选平台并探讨非稳定质子化三链DNA在纳米管表面的形成,这些工作为发展基因治疗试剂及三链核酸的组装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1, 39, ASAP DOI: 10.1093/nar/gkq1347;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1, 39, DOI: 10.1093/nar/GKR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