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增生 > 膝骨质增生的鉴别诊断

膝骨质增生的鉴别诊断

发布时间:2020-09-13 11:20:46

1、发作性睡病的鉴别诊断

发作性睡病表现症状:
发作性睡病表现症状以四联症为主,其次伴有肥胖,失眠,抑郁焦虑等。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有白天不可抗拒的短期嗜睡。情绪激动时肌张力丧失导致猝倒。睡眠幻觉,常见有幻听,幻触,幻视。像是做梦一样,但是比梦境更加生动,患者常说自己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睡眠幻觉的出现伴有鬼压床,也就是睡眠瘫痪,多为特别恐怖的体验。睡眠瘫痪俗称鬼压床是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之一,表现症状为患者意识清醒,除了眼球可以转动外,无法支配自己身体,想喊喊不出来,想动动不了。

2、膝关节积液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膝关节正常情况下有少量滑液约5ML。可以用来营养软骨,润滑关节,减少关节活动是的摩擦。正常关节液较少且较恒定,其来源有1、滑膜组织细胞分泌产物2、滑膜中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漏出的液体和滑膜组织的一些破碎物质。3、关节软骨的代谢产物,其中以滑膜的来源最为主要。
节液增多即形成关节积液,从而造成关节疼痛或不适。关节液超过10-20ML时,浮髌实验为阳性。患腿膝关节伸直,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一手挤压髌上囊,使关节液积聚于髌骨后方,另一手食指轻压髌骨,如有浮动感觉,即能感到髌骨碰撞股骨髁的碰击声;松压则髌骨又浮起,则为阳性。
最常见的引起关节积液的疾病有1、膝关节病变。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滑膜炎,老年骨关节病性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剥脱性软骨炎等2、全身性疾病。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血友病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致肾病关节积液3、膝关节临近关节病变也可以造成关节反应性积液。
杜心如主编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 者: 陈百成
出版社: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膝关节骨质增生 请问医生膝关节经常扭伤严重时里面有积血。 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的治疗 踝关节扭伤常见于外侧韧带扭伤,多因负重过大,道路不平,不慎踩入凹地或下坡下楼时突然失脚所致。本症一般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青紫,伤处有明显痛点,负重时疼痛加剧,行走不便。其发病机理是踝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如外侧韧带损伤较轻、踝关节稳定性正常时,扭伤早期应做冷敷,并抬高患肢,以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肿胀。1~2天后可推拿、理疗、外敷消肿止痛化瘀药物,适当休息,并注意保护踝部(如穿高帮鞋)。如损伤较重,应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对踝关节扭伤较轻者,可自我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本病,可消肿、散瘀、止痛。自我推拿方法:1.用手掌推摩踝部20~30次,以发热为度。2.用拇指按揉踝关节外侧的痛点20~30次。3. 做踝关节左右旋转、屈伸踝20~30次。4.用毛巾浸入热水,绞干敷患处约3分钟。(注:扭伤以后最少24小时方可推拿及热敷。) 亦可用中药煮水泡脚熏洗。徐州市中医院推拿科张运生 附熏洗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续断12克,红花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木瓜10克,伸筋草12克,透骨草12克

4、肌张力的鉴别诊断

(一)肌原性疾病
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无力和萎缩。其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平行,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力减低。由于肌肉萎缩、力弱及肌张力减低,临床表现站立和步行时特殊姿态,站立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行走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肉张力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锯的萎缩、力弱与张力减低,站立与坐位时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手指深入至肩胛骨与胸骨之间,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张力减低所致。
⒉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入活动增加。
(二)神经原性疾病
⒈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力减低有平等关系。由于肌张力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大,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骨前肌麻痹最明显,肌张力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足下垂。
单神经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伤、缺血、浸润、物理性损伤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明显时,上肢的屈肌群张力减低明显,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张力占优势,因而掌握背屈。挠神经高位损伤时,因肱三头肌瘫痪和张力减低而出现肘关节不能伸直及垂腕征,并因肱挠肌力弱和张力减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
⒉后根后索病变:脊髓后根、后索病变时肌张力减低是突出症状之一,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为代表有静止性肌张力减低,同时也伴有姿势性与运动性肌张力异常。患者仰卧位时胫骨甚至可贴床面,站立时膝关节部张力低,不能保持膝关节固定而出现“反张膝”,下肢肌张力低下较上肢明显。
⒊脊髓疾患 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见于40岁以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上肢有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和腱反射亢进。颈膨大的前角细胞严重损害时,锥体束症状被掩盖,此时上肢出现肌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被动运动肢体时动幅增大。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现肌萎缩,晚期肌萎缩可扩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两侧对称。在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③急性脊髓前角炎:于肌萎缩部位肌张力减低,由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瘫痪与肌萎缩的范围较小,故萎缩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张力占优势,因而经常伴有异常体位,如马蹄内翻足、足下垂等。受累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增大,呈过度屈伸姿势。
⒋小脑性疾患:肌张力减低是小脑病变的常见症状,由于肌张力减低,使肢体产生姿势异常,如处于过伸过屈位,除了静止时肌张力表现低下之外,被动运动时也可见到明显的肌张减低,主运动开始与终止时缓慢,自觉无力,容易疲劳,由于肌张减低,腱反射也减低或消失,可见到钟摆动样腱反射。亦因肌张力减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现“反击征”。
⒌锥体疾患:锥体束损害的急性期由于产生锥体束体克,在锥体束休克期内肌张减低,瘫痪的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无阻抗感。 (一)锥体束病变 锥体束病变于休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
(二)锥体外系疾患
⒈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叫肌硬直。促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都有增高,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感到均匀的阻力而呈“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屈伸肢体时感到均匀阻力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即:“齿轮样强直”。颜面表情肌肌僵直则呈无表情的“面具脸”,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动作而流涎,眼肌肌强直表现眼球运动减慢,出现注视运动“粘稠”现象。颈肌和躯干肌肌强直形成屈曲状态,即头与躯干前变,上肌轻度外旋,肘关节屈曲,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下肢轻度内收,膝关节屈曲。旋颈和旋体动作缓慢。
⒉Huntington舞蹈病:肌张力多为正常,但少数患者出现以Porkinson病样的肌僵直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甚徽或完全缺少。此型最后呈姿势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屈曲,两下肢伸直。这种肌僵直型的慢性进行性舞蹈症状被认为是苍白球受损的结果。
⒊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躯干的徐动症,为一少见的基底节病变。在临床上以肌张力增高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自主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⒋药物性肌张力异常:
⑴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ystonia):发病急,用药后不久即出现,多见于青年人,以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主要是颈、头部肌肉受累,最常见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随意痉挛,以致咀嚼肌紧张地收缩,嘴张不开,讲话、吞咽困难,面部作怪相,或伴发痉挛性斜颈,这种反应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关,应用抗震颤麻痹药、抗组织胺类药或巴比妥类药物有效。
⑵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kinesia):发病慢,在服有神经安定剂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甚至停药后出现。表现为刻板的、重复的咀唇、舌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肢体或躯干的舞蹈样动作,体轴性运动。应用抗震颤麻痹药物非但无效,有时反而使症状加重。亦可有肌张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颈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颈软、不能抬头、行走时迈步不开、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
(三)小脑疾患 两侧广泛小脑病变时,有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有阻抗感,站立时躯干、四肢呈僵直状态。橄榄小脑萎缩症有时呈现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有关结构损害。
(四)脑干疾患 脑干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以中脑最为明显,中脑病损时表现肌僵直,属于去大脑强直的一种,四肢的近端明显,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并内收。下肢伸直,内旋内收,称之为去中脑强直。大脑皮质下白质弥漫性病变,如脑炎、重度脑外伤、脑出血时也可出现四肢僵直,与去中脑强直的区别点在于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现完全与去中脑强直相同,称之为“去皮质强直”。
(五)周围神经疾患 周围神经疾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表现为肌张力减低。但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面肌肌张力增高,即表现为面肌痉挛。此外周围神经的附近炎症、肿瘤等病变,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现象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这种肌张力增高大多属于防御性肌张力增高。
(六)肌原性病变 肌肉疾患虽可有肌张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减低,绝不出现腱反射亢进。
⒈先天性肌强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又称Eulenberg病。本病仅在运动情况下出现肌张力增高,静止时肌张力正常。此病的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收缩见于运动之初,当反复运动后即恢复正常。触诊时肌肉有特殊硬韧感,似胶皮样硬,于机械刺激后肌肉强直收缩时益为明显。
⒉僵人综合征(stiffmansyndrome):为一种病因不明的痫性痉挛。颈肌、躯干、背骨、腹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外界刺激时疼痛。叩击、声光、精神紧张等可诱发而加重,常见四肢近端开始向身发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时僵硬症状消失。
(七)其他
⒈破伤风(tetanus):早期局部肌张力增高,常见的是两侧咀嚼肌痉挛性收缩,同时伴有颈肌强直,继之面肌痉挛;口角向外牵引,鼻翼上缩,眼裂大呈所谓“猥笑颜貌”。随病情的发展引起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如躯干伸张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角弓反张,屈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呈前弓反张,患者的体位似胎儿的宫内位:头前屈、膝与腭紧贴,踵靠近臀部。躯干一侧肌张力增高占优势时身体呈现侧方弯曲,谓之侧弓反张:头肩向一侧倾斜,该侧肩下垂,身体弯向月牙形。
⒉手足搐搦症(tetany):血钙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张力增高主要见于四肢远端,偶可波及到躯干。有的学者将手足搐搦症分为三型:
⑴良性型:主要在四肢远端出现强直发作,拇指强烈内收及半屈贡状态,与其他诸指并拢,手指的中指指节屈曲明显,手的尺侧缘与挠侧缘相近贴,有时末指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显,末指常折入其余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内,即呈所谓“助产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马蹄内翻足,小腿伸直,随意运动不能,被动运动时有阻抗感。
⑵中度型:早期上肢先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强直,断之扩延到躯干、面肌与下肢,有时腹直肌、胸锁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现强直发作。当面肌出现肌强直时,呈现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内斜,牙关紧闭,舌僵,构音不良,吞咽困难,如喉肌痉挛时可发生呼吸困难与窒息。
⑶重症型:短时间内反复的发作,表现全身肌强直,伴有喉肌痉挛。

5、习惯性髌骨脱位的鉴别诊断

1.复发性髌骨脱位是指由外伤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急性髌骨脱位。2.先天性髌骨脱位出生时便存在的持续性脱位,又称不可复性髌骨脱位。髌骨脱位恒定不变,主动伸膝无力,伴有膝关节屈肌挛缩。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鉴别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可据此与腰椎间盘突出及静脉性跛行进行鉴别诊断。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患者下肢的疼痛与下肢动脉闭塞所致的疼痛不同,其疼痛表现为麻木感、放射感,部分患者还伴有腰部不适的症状,且下肢动脉触诊可触及足背动脉波动,基本可排除血管因素;而静脉性跛行患者表现为下肢肿胀,且伴有浅静脉曲张。

7、髌骨软化症诊断标准?

髌骨软化症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学检查来确诊的。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出现膝关节髌骨后侧的疼痛,特别是在跑跳,以及蹲起活动时有明显的疼痛,并且长时间走路以后疼痛会有明显的加重。体格检查会出现髌骨研磨实验和单腿下蹲实验,出现阳性的情况。并且辅助学x线检查,会出现软骨面的磨损以及髌骨与股骨髁部的间隙明显变窄,并且髌骨和股骨髁部的边缘有骨质增生的情况。
如果出现上述的症状以及体格检查呈现阳性,以及x线检查有明显的间隙变窄,以及软骨面的破坏剥脱,以及髌骨周围的骨质增生和股骨髁部的骨质增生情况,就可以确诊为髌骨软化症。

与膝骨质增生的鉴别诊断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