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增生 > 硬腭骨质增生

硬腭骨质增生

发布时间:2020-08-11 04:41:01

1、硬腭上的突出物

应该是林巴结,你说的位置都是人体常见的生长淋巴结的地方.主要有腹股沟,下颚,脖颈处,腋下,耳垂,基本上人人都有.
不要刺激它.淋巴结一般不疼不痒,有点疼痛是淋巴结发炎,避免刺激,几天后可以自愈。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结异常增大,或增多,发热,食欲减退,这时就要引起注意了。有时皮肤感染也可使淋巴肿大。

2、骨纤维增生 紧急!!!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本病临床并非罕见,约占全部骨新生物的25%,占全部良性骨肿瘤的7%。单骨型约占7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约占30%,多骨型伴内分泌素乱者约占3%。

【诊断】

本病除单骨型早期不易发现外,一般结合病史、部位、体征及影象学检查,多勿须组织学证据即可确诊。

【治疗措施】

本病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鉴于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发展较快者,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根治性切除虽为最佳治疗方法,但有导致功能障碍与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于复发,其中单骨型为21%,多骨型可高达36%。手术方法和进路选择,应根据原发部位、侵犯范围和功能损害程度灵活掌握,原则上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

手术中,对儿童及病变广泛者,宜采用经口插管全麻。病变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

手术切口有多种,可以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应用。①Caldwell-Luc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累及上颌骨、鼻腔、眶下壁、筛窦和蝶窦者;②Weber-Fergusson法:适用于上颌骨、眶下壁、颧骨、硬腭及蝶筛窦广泛受侵的病人。③颅—面联合进路:包括双额瓣或单额瓣+Weber—Fergusson切口,适用于原发于颅前窝底或鼻窦、眶壁并互为侵犯的广泛病变。④Fish法:适用于病变原发于颞骨,外耳道、中耳、内耳、岩骨及颅中窝底受累者。

手术以平凿、圆凿或大刮匙分次切除为好。创面渗血较多,术中宜使用骨蜡止血和给予必要的输血,尤其是儿童更应注意。

本病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故术中对邻接颅底及颅内的重要神经、血管部位病变,不要过份切除,以免发生意外。

【病因学】

不明。可能与外伤、感染、内分泌功能紊乱或某些原因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但均未证实。目前普遍认为本病不是真性肿瘤。

【病理改变】

血管供应变异较大,病变组织大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苍黄色,比正常骨组织稍软,切割时有含砂感或弹性感,巨大骨损害多从骨髓向外侵蚀和扩展,管状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质仅留两层薄壳,去除外壳如去包膜。镜下见:网状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不一,无规律地包埋于质地疏松或致密的富含细胞和血管的结缔组织中。此组织类似结缔组织化生的结果。骨小梁形态变异较大,多呈球形,在横切面呈曲线形、C形或弓形,边缘不规则,骨细胞腔隙宽阔。骨小梁紧密排列,形成骨网。骨小梁由粗纤维的原骨构成,在偏振光镜下呈网状而非板状。偶见网状骨板状变形,有时见弓状骨小梁环绕一中心血管。多数骨小梁缺乏成骨细胞构成的轮廓。这可与骨化纤维瘤鉴别。

【临床表现】

临床分类 多数作者同意Beleval和Schneider(1954)提出的分类法,即将本病分为三型:①单骨型:单个或多个损害累及一块骨,其中上颌骨发病最多,为64%,下颌骨为36%,颅面骨为10%。②多骨型但不伴内分泌紊乱:多个损害累及一块以上骨骼。在中等度骨骼受累的多骨型中,颅面骨受累的发生率为5%,在骨骼广泛受累的多骨型中,颅面骨受累的发生率为100%。Van Tilburg在复习文献报道的144例病人后发现,单骨型与多骨型在颅面骨中以额骨和蝶骨受累者最多,且常同时受累,其次为筛骨和颞骨。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病。③多骨型伴有内分泌紊乱:此型与单骨型比例为30∶1。损害散布于多个骨骼,常为单侧分布,伴有较大皮肤色素斑。多见于女性,表现第二性征早熟。

临床表现 本病约60%发生于20岁以前,偶见于婴儿和7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发病为1∶2。80%以上表现为病骨区畸形肿胀,发生于面部者表现两侧不对称,眼球移位、突出,鼻腔狭窄,牙齿松动,齿槽嵴畸形,流泪,腭部隆起。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头痛和偶尔发生鼻衄。由于原发部位和累及的范围不同,可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生于颞骨,常表现颞骨体积膨大变形,外耳道狭窄,传导性耳聋。有外耳道狭窄者,约16%并发胆脂瘤。有胆脂瘤者,常导致颞颌关节炎、面瘫、迷路炎或颅内并发症,病变累及耳蜗及内听道可产生感音性耳聋。岩骨受侵,易出现颅中窝或颅后窝受累症状。此病可广泛侵入鼻窦、眼眶及颅前窝底,临床呈恶性生长倾向,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面部不对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障碍和张口困难等。蝶骨和蝶窦区骨纤维异常增殖,多有较严重的额顶或枕区疼痛。由于蝶窦壁菲薄,病损易向周围结构扩展,累及Ⅱ、Ⅲ、Ⅳ、Ⅴ、Ⅵ等颅神而产生颅神经受损症状与体征。病变较大者可致脑萎缩或产生高颅压症。

【辅助检查】

检查 影象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特殊意义。根据X线表现,本病分为三型:①变形性骨炎型:常为多骨型病变表现,其特点是颅骨增厚,颅骨外板和顶骨呈单侧泡状膨大,骨内板向板障和颅腔膨入,增厚的颅骨中常见局限和弥漫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这种骨吸收与硬化并存极似Paget变形性骨炎的表现。颅骨扩大和硬化,可从额骨扩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导致眶和鼻腔狭窄及鼻窦腔消失,此型约占56%。②硬化型:此型多见上颌肥厚,可致牙齿排列不整,鼻腔、鼻窦受压变小。上颌骨受累多于下颌骨,且多为单骨型。损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样外观。相反,下颌骨损害多见于多骨型,表现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过射线。此型约占23%。③囊型:颅骨呈孤立或多发的环形或玫瑰花形缺损,缺损从菲薄的硬化缘开始,其直径可达数厘米。孤立的损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的缺损可误认为Hand Schüller Christian病,偶有数种X线类型出现于同一个体上。此型约占21%。应用CT或MRI检查,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且能显示与软组织的联系。定期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程度,对选择术式进路、减少并发症和估计预后甚为重要。

【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骨化纤维瘤 近年已明确该病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临床呈缓慢生长,为孤立的损害,侵犯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偶见于额骨和筛骨。女多于男,好发于15~26岁,X线呈轮廓清晰而膨大透明的外观,其中心部呈斑点状或不透明。镜下,以纤维骨的纤维成分为主,不规则的骨小梁杂乱地分布于纤维基质中,并构成网状骨的中心,但在板状骨的外围与咬合缘有成骨细胞。

2.嗜酸性肉芽肿 为一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损害,起源于网状内皮系统。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多发于30岁以前,男性居多。在组织学上,由浓密的泡沫组织细胞组成,伴有不同数量的嗜伊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核含有小囊,嗜伊红细胞含有细小的空泡,巨细胞为郎罕型和异物型。这些细胞呈灶性集聚。

3.Gardner综合征 此综合征为侵犯上下颌骨、颅骨和偶见于长骨的多发性骨瘤,伴有肠息肉、皮样囊肿、纤维瘤和长骨局灶性波纹状骨皮质增厚。

4.巨型牙骨质瘤 通常累及下颌骨全部,可致骨皮质膨大,X线检查表现为浓密的块状堆积体。常起于遗传,在组织学上未发现感染源。

5.外生性骨瘤 副鼻窦恶性肿瘤及囊肿等,均应注意鉴别,以防误诊。

6.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还应与甲状腺功能亢进、paget病、神经纤维瘤病及颌骨肥大症等相鉴别。

3、软硬腭交界处骨质增生

你说的这个地方了?没有骨质增生,这个是一个,连接的地方,现在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吗?你想问的是什么问题呢。

4、请问头老是情不自禁的摇晃是什么病啊?

颈椎

6月2日 10:43 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包括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改变。其可使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损害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轻者头、颈、臂、手、上胸背、心前区疼痛或麻木;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截瘫、偏瘫、大小便失禁。此外,还可有头昏、头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霍纳氏征、发作性粹倒、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吞咽障碍及叹息样呼吸等,又称为颈椎综合征。由于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从而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多见于年龄偏大者。检查方法:X线、磁共振(MRI)、CT、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根据病理变化,颈椎病可分为五型:(1)脊髓型,此类型病人进行手术比例较高。(2)神经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过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明显好转。(3)椎动脉型,大多数病例都可以通过牵引及颈部制动等非手术疗法治愈或明显好转。(4)交感神经型,绝大多非手术可治愈。(5)混合型,针对具体情况,多数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颈椎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如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畸形等;(2)慢性劳损和退化;(3)急性损伤。而以慢性劳损为最常见原因,从这一点来说,颈椎病是可以预防的。
急性的颈椎外伤,如外力等造成颈椎轻度骨折,使颈椎产生轻度移动及颈部严重挫伤,可造成颈椎间盘的损害、局部软组织受损产生水肿、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产生颈椎病症状。
慢性劳损和退化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及不良的生理姿势有关。如刺绣、缝纫、誊写等需长久低头的工作,或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等,可引起颈部关节囊、韧带等松弛乏力,从而加速颈椎的退变而逐步发生颈椎病症状。
颈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下列因素在颈椎病的产生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1.年龄因素:就像一台机器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基础。另外,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退变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病人往往在轻微外伤后突然发病,而且症状往往较重,合并骨折、脱位者则给治疗增加困难。
4.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5.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
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往往容易产生颈椎病。
8.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病理变化:可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弹力减退而向四周膨出或髓核疝出,可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变性,使神经根管及椎管容积变小,小关节及钩突关节退行性变致小关节脱位可造成颈椎退行性滑脱。后一种情况最常见。

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普遍且年龄较高,多在50-80岁,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摔倒、头痛、 恶心呕吐,或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等症状就诊。临床上常伴有神经性型颈椎病症状。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9.4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第6颈椎以上的颈椎。常因外伤、劳累等使颈4~5和颈5~6椎水平的钩椎关节出现向侧方增生的骨刺,或后伸性椎体半脱位使上关节突向前滑脱,或关节突骨刺,或后侧型颈椎间盘脱出等。这些病理改变不仅可引起颈周围软组织痉挛、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使供血受阻,导致交感神经丛甚至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而且还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导致脑内微循环障碍而致病。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有:①血管痉挛, 管腔变窄;②先天性血管变异,管腔狭窄;③管壁炎性变增厚,内膜损伤;④血液瘀滞,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滞度增加;⑤血管退变或硬化等。
部分病人有椎动脉畸形,如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偏向外侧,前斜角肌发生痉挛时即可受压而狭窄;或者一侧的椎动脉管径很小,对侧椎动脉出现痉挛或压迫时则引起供血不足;环枢椎也是本病的好发部位,因为环枢椎的椎动脉有四个弯曲,其本身血流不畅,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压迫则影响血液循环;此外,动脉粥样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动脉,成为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因素。
位于脑桥的前庭神经核以及内耳的迷路器官,其营养动脉皆由椎一基底动脉系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动脉痉挛,可导致前庭中枢性损害,包括前庭神经颅内部分、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传导通路,出现:①眩晕较轻,或呈假性眩晕的症状,起病较缓慢,症状亦较持续。②分离性偏斜的客观体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误试验方向和星迹试验方向一致。③不一定有耳蜗症状,如果有,一定也会有其它颅神经核或传导束受损害的症状,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的其它体征。
窦椎神经是脊神经和交感率纤维的混合支,属感觉性及血管运动性神经支,由各脊神经分出,通过椎间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机械压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现颈部疼痛,椎间盘性疼痛或韧带组织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发生瞳孔散大、体位失稳、听觉障碍及头痛等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
中医认为颈椎部是经络联系人体脏腑器官和气血流通的一个枢纽,颈椎病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关系最为密切。而颈部操作受累,感受风寒湿邪,老年退行性变的关节增生,血气两虚,炎症刺激,均可导致这些经脉失调,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发生阴虚肝风内动,血少脑失所养,精亏髓海不足的眩晕。其次,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如下。
头痛:系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而引起的一种血管性头痛。常发作性出现,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更长些,在发作期阵发性加剧。晨起、转动头颈部及乘车时症状加重。疼痛多为一侧,在右颈枕部或枕顶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胀痛,常由颈后部开始,向耳后及枕顶部扩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过性发黑、闪光视等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流诞以及心慌、憋气、血压异常,或面部、硬腭、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痒及异物感等。
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椎动脉分支枕动脉支配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缺血引起枕大神经缺血时,可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的头痛症状,疼痛性质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可伴灼热感,少数患者患部呈现痛觉过敏,触及患部头皮时疼痛难忍,甚至触碰头发即感剧痛。斜方肌由副神经周围支支配,该神经起于上5~6个颈节,其根性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从附丽于枕骨鳞部的斜方肌腱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经支,由于受到挤压而出现症状。环椎或枢椎发生旋转移位时可使从其椎弓间穿出的枕大神经受到损伤或刺激而出现头痛,该神经局部有压痛。
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眩晕有:①自身或周围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转的幻觉;②身体站立不稳,摇晃自感地面移动;③物体倾斜、下陷等。往往在变换体位、头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诱发或加剧。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可极短暂,也可持续数小时或更久。可伴有耳鸣、听觉减退或渐进性耳聋等。极少发生眼球震颤。有的患者在转动颈部时忽感下肢发软而突然摔倒,发病时多无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这是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时的一个特点,可和其它脑血管病变相鉴别。
视觉症状:主要为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由于颈椎病变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所致视觉障碍,轻者视物模糊不清或有复视症状,常为发作性视力减退,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或失明、幻视等。因为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系统相连,亦可出现反射性视网膜动脉痉挛,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张力变化,如眼底静脉扩张和动脉变细,颈过伸时尤为明显,或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炎等。某些颈椎病患者,可伴发眼睑痉挛、结膜充血、角膜感觉减退甚至形成溃疡、泪腺分泌障碍、球后视神经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神经根型症状:由于局部解剖关系,临床上常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可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或交感型颈椎病变的症状,出现更复杂的病理变化,应认真进行鉴别诊断。
其它症状:少数病例可有发作性意识障碍症状,如在某次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突然感到头晕眼花和剧烈头痛,并很快发生晕厥乃至昏迷。数分钟即好转,其发作后可有嗜睡及精神改变。少数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正常,跌倒后可很快爬起继续行走,或过度转动、猛然回头等出现摔倒。偶有发作性咽部痛,并伴蚁行、刺痒及异物感,甚至出现干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发呛及咽反射减弱等症状。
体征方面,发病时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可听到椎动脉由于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常查到患椎向一侧旋转移位,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压痛明显。
二、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依据
1.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体位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3.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 患者作颈部幅度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或体位性摔倒;压头试验阳性。
4.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显示,患椎可有病理性变化或旋转性移位。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
5.其它检查 如脑血流图、肌电图、心电图、血脂、眼底、尿等检查,必要时作椎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内耳综合征(美尼尔综合征) ①常突然发作,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的错觉,发作刺激性(如光线、情绪波、动等)加重;②严重时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经症状;③发作时间持续,多在l~3天内逐渐缓解,为反复发作,间歇期一般无症状。
(二)良性阵发性眩晕 常为外伤、耳病、年老、噪音性损伤及使用链霉素过敏,使内耳椭圆囊的耳石变性、移位(地心引力作用)所致。鉴别:①常见50~60岁妇女;②睁眼作体位查出位置性(3~6秒钟后出现)眼球震颤;③病检为良性,可有复发。
椎动脉型颈椎病康复治疗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病情轻重、病期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应用如下方法:
(一)手法康复治疗 患椎移位、关节囊肿胀、颈椎失稳、颈肌紧张、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及其它软组织的炎性变是引起病人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病因。关节囊炎性肿胀和颈肌紧张疼痛,颈功能活动受限,常由于患椎移位,颈椎内外平衡应力失调引起,需要及时进行手法复位,纠正颈椎正常解剖关系。手法可松解颈部软组织,解除患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恢复颈部功能正常及颈肌肌应力平衡,解除椎动脉受压,是康复颈椎内外平衡应力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的手法有颈椎点推旋转复位法、颈椎点推斜搬旋转复位法、颈椎点推侧搬旋转复位法、颈椎点推提搬复位法、仰卧手法牵颈点推旋转复位法和自体手法颈椎点推旋转复位法,应注意辨证选用。
(二)颈椎牵引康复治疗 颈椎牵引能纠正颈椎失稳、颈椎骨关节移位、颈椎间隙及椎间孔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平衡颈部肌应力,康复颈部神经血管,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好方法。临床上常用布兜颌枕颈椎牵引,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后凸者,应仰卧加颈枕牵引;颈椎生理弧度正常可端坐位牵引。牵引重量脾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经3次手法复位后症状消失,30天后照斜位片,椎间孔正常。随访1年零8个月、无复发。
讨论:该病例为创伤引起,由于长期无对症治疗而发生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眩晕、颈肩部疼痛症状、神经根刺激征、颈3棘突移位、X线片检查所示及椎动脉造影检查可确诊。颈3移位较常见,部分病例头部症状可由于上颈段颈椎移位所致。颈3棘突位置较深,应注意枢椎棘突下后缘的指诊检查,需作双侧对比,有时移向一侧的棘突部张力较高。而颈3棘突移位,其关节突后缘呈双边影,棘突稍上移,是颈3有旋转移位,经对症手法治疗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后症状消失。

疗效观察
广西桂平市中医院骨伤科颈椎病研究室,1989年以来,辩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13例,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在213例中,男92例,女121例。35~49岁22例,占10.33%;50~8l岁191例,占89.67%。环枢椎关节半脱位20例,枢椎横突旋转偏移18例,颈3移位60例,颈4移位81例,颈5移位17例,颈6移位10例,颈7移位7例。其中颈椎移位较多在颈3、颈4共141例,占66.73%。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曲度改变。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2个月,平均21.5个月。患椎手法复位治疗1~5次者112例;占52.58%,6~10次101例,占47.42%。治疗时间在6~10天者66例,占30.99%;11天~25天132例,占61.97%;26~40天15例,占7.04 %。
(二)疗效评定标准
优:病人眩晕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复正常工作。
良:病人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劳累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一般工作,平时无明显症状。
有效:病人眩晕症状减轻,可做家务劳动。
差:病人临床症状不减轻或稍减轻。
(三)治疗方法
(四)治疗效果 优184例,占86.38%;良20例,占9.38%;有效5例,占2.36%;无效4例,占1.88%。优良204例,占95.76%;有效209例,占98.12%。
(五)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急性发作期或患椎椎管明显狭窄时,应手法点穴止痛及松解颈部软组织后,进行手法整复患椎,然后作颈椎牵引治疗或结合穴位注射及痛点封闭治疗。对老年患者应在辩证的基础上局部和整体兼顾,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结合康复治疗的其它方法,对症选择应用与积极作颈肩操等功能锻炼效果较为满意,本组病例优良率为95.76%,总有效率为98.12%。
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状为一种平衡感觉障碍所致。 通过平衡仪检查,可反映人体重心偏移的形态和程度。患椎手法复位前后作此种对比检查,可作为病人疗效观察的验证。
临床应用倪文才的方法,用北京青运仪器厂生产的PHY-I型人体平衡仪对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病例进行检查,结果如下:
1.睁目双足站立,患椎手法复位治疗前人体重心偏移度平均值为11.42士10.68厘米,复位后降为9.82士 8.86厘米,说用偏移程度好转。
2.闭目双足站立,患椎手法复位治疗前人体重心偏移度平均值为16.98±10.41厘米,复位后降为13.26t8.21厘米,说明偏移度明显好转。这个试验与倪文才的试验数值基本相同。
对100例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在手法复位患椎前后作甲皱微循环检查对照,复位治疗后全部病人的血管径增粗或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流速增快;用500倍显微镜在患椎手法复位前后作甲皱微循环流速检查对照,结果复位治疗后98例的血流速度增快而症状减轻,2例血流速度稍快而症状稍减轻,验证了患椎移位引致的脑干或迷路供血不全是造成前庭系功能障碍的因素。
以上验证,说明颈椎移位及软组织损伤、退变是引起发病的重要病因,而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其他各型颈椎病的症状及其治疗和预防:
1.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四肢无力、僵硬、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2.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浅感觉迟钝、肌力减退、反射弱;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痛、头晕等脑血管痉挛症状及眩晕、恶心、耳呜、视物不清等脑缺血症状;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出现霍纳氏综合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双上肢及头面部血管痉挛或扩张,肢体少汗或多汗;5.混合型颈椎病有上述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常见的颈椎病是三种类型即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
颈椎病症状错综复杂,主要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少数有眩晕、摔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严重者双下肢活动受影响,甚至截瘫。具体来说,病人可以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等表现;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凝,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更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会在每一个颈椎病病人身上表现出来,往往是仅出现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现轻微,病程也比较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闻颈椎病而色变,更不要随意对号入座。
正因为颈椎病症状的复杂性、多样性,加上认识的模糊,本病经常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或内科疾病相混淆,从而延误诊治。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治疗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尤其是手术疗法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目前除各大医院外,少数二级医院也已逐步开展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探索。
颈椎病的诊断:X线摄颈椎正侧位像、颈椎CT或MRI检查是确诊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应注意与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椎管内肿瘤、梅尼埃综合征鉴别。
颈椎病的治疗:(1)卧床,减少颈椎负荷;(2)颈椎牵引: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他型慎用;(3)理疗按摩;(4)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等局封,口服有神经、血管功能调解药物及消炎止痛药物,中药有丹参等制剂,西药有钙拮抗剂等;头晕明显时应用止晕的药物,如H1受体拮抗剂可应用;(5)手术:适用于反复非手术治疗无效及有明确骨髓、神经根、椎动脉、食道受压者。
续述治疗颈椎病时可选用的口服药:
服用西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或解除疼痛,从而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松弛,以减轻肌肉对局部病灶处的牵拉,有利于局部损伤病灶的修复。剧烈的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影响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机能的紊乱。因而对这类患者在进行确定性治疗之前,也可先服用适当的镇痛药物。
(1)阿斯匹林 有解热、镇痛、抗风湿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颈肩痛。使用比较安全,但常可出现胃肠道反应。
(2)布洛芬 属于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热止痛、抗风湿作用,胃肠反应轻,可以代替阿斯匹林。近年来其缓释胶囊芬必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氯唑沙宗片 本品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突触通道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对治疗颈肩痛引起的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手术 颈椎病的手术指征:
颈椎病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需要手术治疗的不过10%。说到手术治疗,不可轻举妄动。因为颈部解剖结构复杂,生理作用重要:支撑颅脑;供应大脑的血液由此输送,不能够引起血管和神经有任何出格的差错!

5、鼻甲肥大的危害大致有哪些?

您好,鼻甲肥大的危害:
1、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鼻甲肥大介绍。
2、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由于鼻后滴漏,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3、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
4、影响面容:小孩子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形成期,如果长时间不治疗,鼻子不通气,一旦习惯于张嘴呼吸,在气流的吹动作用下,使得牙向外长,牙硬腭发育得又窄又高。
5、影响工作和学习 成年人会因为鼻炎引起头痛,脑子不清醒,昏昏沉沉,使工作效率低下。

6、我这是慢性鼻炎吗 怎么办啊

相同或相似的一组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个月以上,一般就可以诊断为“慢性某某”,据病史和症状,你这个可以考虑为慢性鼻炎。
与气候相关的鼻炎症状多系过敏性的,即寒冷刺激可诱发鼻腔局部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从而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过敏性鼻炎是个人体质因素造就,病本在基因,目前没有特效根治手段。合理的抗过敏药物可缓解过敏症状。中医药也可尝试。
我给你开个中药方子,主要也是缓解局部症状的。都是些常用药物,极少发生副作用:
荆芥12克,防风15克,桂枝6克,白芷10克,辛夷花12克(包煎),苍耳子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葱白6克,桔梗9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150毫升,一日三次。服药期间忌生冷。有效,连服六剂。复发时可续用。

7、这是什么鼻子👃谢谢答案

应该属于蒜头鼻,什么鼻子只要自己喜欢就好!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8、嗜酸细胞淋巴肉芽肿

. 一般资料及病史
(一) 常规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出生地等。这些项目对每一个患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均有密切关系。
1、 年龄:青少年性牙周炎好发于年轻人,而口腔癌多见于老年人。
2、 性别:白斑多见于男性,而播散性红斑狼疮主要是女性患者。
3、 民族:由于长期生活环境不同,患者体质及对疾病的感受性也不同,例如藏族的患龋率较汉族低。又如牙骨质瘤常见于黑种人。
4、 职业和劳动条件:有些疾病与职业有关,例如汞中毒、铅中毒、牙齿酸蚀症等。
5、 出生地、成长地或久居地:某些地区由于饮水及食物种类关系,可以影响牙疾病的发生。
例如饮水中含氟量过高会引起斑釉症;因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而使牙龈炎或牙周炎特别严重。
(二) 主诉
用患者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记录。例如:“一周来左上后牙遇冷热痛”,“左舌缘溃烂已3个月”。
(三) 现病史
包括与主诉有关的自觉症状与检查结果。例如:“左舌缘溃烂已3个月,溃疡逐渐扩大,有自发痛。检查时溃疡大小为1.5cmx1cm,边缘不整,有到悬,低面不平,有无数小结节,表面被覆污秽黄色假膜,基底不硬”等等。在本栏内不要记录所有的口腔情况,因为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容易遗漏。
(四) 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的内容见前述章节,在本栏内应将有关的重要部分记录下来。例如:“一年前患过浸润性肺结核”,“注射链霉素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等。
(五) 家族史
家族中若有类似患者的疾病,应记录在本栏。
一、 一般体格检查
1、 皮肤:皮肤表面有无皮疹和皮下脂肪。
2、 淋巴结:重点检查头颈部淋巴结,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如发生头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都非常重要。当颌颈部淋巴结肿大,凝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等与全身淋巴系统有关的疾病时,应对全身各组淋巴结作详细记录。
3、 头部:口腔颌面部与头颅相邻。口腔颌面部的损伤、肿瘤或类肿瘤疾病,如骨纤维结构不良、浆细胞瘤等,均可累及头部。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的病人,要注意有无伴发头颅的畸形。
4、 眼:包括眼距、眼睑闭合,眼球运动,结膜,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以及视力等,口腔颌面部的炎症,并发眶周蜂窝组织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时,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颌面部损伤并发颅脑损伤时,翼腭凹区肿瘤并侵犯眶内或球后时,均可导致视力、瞳孔、对光反射和眼球运动等改变。白塞氏综合征、口眼干燥综合征等,眼部病变本身就为其中的一组症状。
5、 耳:颅中凹骨折,常有脑脊液耳漏、外耳道流血。
6、 鼻:鼻腔有无阻塞、异常分泌物及其性状(血性、脓性或清亮等),对上颌窦肿瘤、前颅凹损伤和前牙区的颌骨肿瘤等的判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7、 咽喉;对腭裂病人应检查和记录扁桃体及增殖体情况。
三、专科检查
口腔专科检查,包括颌面部、口腔软组织、颞颌关节、涎腺、上下班颈部和牙体、牙周组织等内容。应根据主诉,有选择地、顺序地先口外后口内逐项检查记录,以免遗漏,尽量做到全面细致。有关鉴别诊断的重要阴性项目亦应记录。
(一) 颌面部
视诊:颜面表情与意识神态。颜面表情变化既是某些口腔疾病的表征,又是各种全身疾病的反应。颌面部损伤病人,如出现意识和神志变化,常提示合并颅脑损伤。
观察颜面及上颈部是否对称,面上、中、下三部的正、侧比例是否协调,有无脓肿、肿块、瘘管、畸形或缺损。如有肿块或肿胀,应注明准确的部位和所涉及的周围解剖界限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和对功能影响等。
面颈部皮肤之色泽、皱纹和弹性的改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很有帮助,如神秘纤维瘤、血管瘤、恶性黑色素瘤、白斑病、硬皮病等,均可出现皮肤色素及弹性的改变,在检查及记录时应加以注意。
触诊:在视诊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病变区进行检查,以了解病变区皮肤温度、硬度和弹性,病变范围和深度,有无压痛、波动感等。对口底及颌下区病变应记录双手对口内外联合触诊的情况。如有肿块,应注意其质地、边界、肿块直径大小、活动度以及与深部组织和皮肤的关系。有无异常搏动及压缩等。
颌面骨的检查,应注意其大小、对称性、有无膨隆或缺损。对于骨肿块应检查骨质膨隆或增生的范围,骨面有无台阶状改变及异常活动等。
探诊:颌面部有瘘管、窦道时,应进行探诊检查,了解其深度、方向,是否贯通口腔,能否触及粗糙骨面或可移动的死骨块、异物等。必要时楞在瘘管内注入染色剂(如亚蓝)或行瘘道造影,以进一步明确其走向。
(二) 口腔软组织
口腔软组织的检查应包括口唇、颊、腭、舌及口底等部位。
唇颊:唇红的颜色和弹性,有无鳞屑、皲裂,与皮肤的界限是否清楚整齐。两侧口角是否对称,有无唇部过度紧张或增大。颊部腮腺导管开口处有无红肿,导管有无条束状改变。唇颊部黏膜有无色泽异常、表面糜烂及溃疡。对黏膜溃疡,应认真检查记录其数目、大小、部位、形态、表面假膜的性质,基底部有无浸润性硬结,有无明显触痛,触之是否易出血等。需要时,应对腮腺导管作探诊检查。
腭:注意硬腭、软腭、悬雍垂、舌腭弓等处的黏膜有无病损、畸形缺损或瘘管等。对肿块或肿胀属性质的病损,应进行触诊,以判别甚性质和范围。对有重鼻音者或腭裂语音,而腭部未发现有缺损的患者,应检查软腭、舌腭弓、咽腭弓的运动,有无肌肉瘫痪或腭咽闭合不等。对发生于硬腭中央之骨性肿块,应与腭隆突鉴别。
舌:注意观察舌体、舌根、舌背及舌腹的黏膜及乳头形态,舌的大小等,注意舌系带位置,舌向上、向前运动是否受限或偏向一侧。对舌肌病变及溃疡应行触诊,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范围、硬度、浸润等情况。舌部的恶性肿瘤还应记录其前后位置及与中线的关系。舌的疾患可分发育性、创伤性、内分泌性和肿瘤性等,在检查时应注意鉴别。对某些舌病,必需进行舌味觉功能检查。
口底:指舌腹以下和两侧下颌骨体之间的口腔底部。口底检查同样要注意黏膜的色泽、有无糜烂或溃疡等情况。颌下腺导管开口处有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溢脓。触诊应双手口内外同时进行,注意口底区有无肿块或硬结,颌下腺导管有无条束状改变,是否触及导管内结石。口底的软性肿胀,可为囊肿或脉管性肿瘤所致;硬而固定的肿块,可因舌下腺炎症或肿瘤引起。近期的硬结和肿胀,伴有炎症和触痛者,要注意牙齿、牙周的感染情况。舌下腺的肿瘤,常以恶性多见,必要时应结合z组织病理学检查。
(三) 涎腺
涎腺的检查系指对三对涎腺的检查,其中以腮腺及颌下腺为主。腮腺大部分位于颌后凹内。注意观察两侧是否对称,触诊治时应同时检查腮腺和颌下腺的导管,注意涎液的分泌情况。对腮腺的触诊,切勿用手指夹住腮腺提拉,以免将腺体误认为肿块。如有肿块,应记录其大小、质地、活动度、压痛等情况。必要时应行涎腺分泌功能的检查。
(四)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之髁状突颈部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对颞颌关节检查时,应注意颜面下1/3左右两侧是否对称、协调,有无明显缩短或增长,颏部中点是否居中。必要时应对下颌角、下颌支、下颌体的大小、长度用尺测量,并左右两侧比较。
(1) 颞颌关节的检查以触诊为主,应注意髁状突的活动度,有无消失或过度活动、弹响及摩擦感。明确弹响与张闭口的关系。关节区有无压痛及肿物等。
(2) 咀嚼肌检查应进行双侧肌肉质地、收缩强度对比与肌肉疼痛、张闭口关系的检查。
(3) 下颌运动应注意开口型是否正常,前后及侧向运动两侧是否对称、协调。下颌前伸时下前牙中线有无偏斜。下颌运动时有无疼痛,张口有无受限。若张口受限,应记录其张口度,一般分为三度: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仅可置入二横指,约2~3cm。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仅可置入一横指,约1~2cm。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到一横指,约在1cm以内。
在下颌作任何方向运动时,均需注意有无弹响,并观察其弹响发生的时间、性质、次数。必要时,可辅以听诊器协助。
(五)[补]关系检查
牙和[补]状态的异常与颞颌关节疾病有密切关系,颞下颌关节病变,可导致牙、[补]关系异常。对[补]关系的检查,应注[补]曲线、[补]面有无磨损、是否有创伤等,异常[补]关系情况存在,还应注意牙列缺失及修复情况。对某些颌骨正畸的病人、[补]关系尤其应有准确、仔细的记录。
(六) 牙齿及牙周检查
牙齿和牙周的病变,与某些颌面部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牙源性肿瘤常可伴有牙齿数目的减少。牙髓的病变可引起颌骨的囊肿。而某些口腔软组织和颌骨的病变,其早期症状可能是牙齿的松动、移位等。
颌骨损伤的病人,对位于骨折线上的牙齿,如处理不当,可影响颌骨骨折的愈合。因此在牙体牙周的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牙齿的数目、形态、排列和接触关系,有无龋坏和变色等到。
(2) 牙龈有无充血、肿胀、增生、糜烂、萎缩和坏死,龈黏膜有无瘘管和溃疡。
(3) 牙齿龋洞的部位、深浅,有无穿髓、探痛等,可探及牙周袋的深浅。
(4) 患牙有无明显叩痛,根尖区是否有压痛。
(5) 牙齿有松动的临床评估:颊舌向松动为1度,颊舌向及近远中向松动为2度,颊舌、近远中向及垂直向松动为3度。
(七) 口腔颌面颈畸形检查
有口腔颌面颈部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者,除按口腔专科检查要求外,应参考整形外科病历书写要求,进行检查及记录。
(八) 颈部检查
除观察颈部有无畸形、肿胀或肿块等外,应对病变区仔细确诊,以了解病变的性质、深度及与颈部重要结构的关系。

9、请问,我的口腔上鄂挨近最里面牙齿的旁边长了个硬包,包不和牙齿在一条线,在口腔里面的位置。

骨质增生.

与硬腭骨质增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