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分级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分级。骨密度测定T值>-1时,数值正常;T值在-1—-2.5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合并脆性骨折为重度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不仅仅是缺钙,哪些因素都会造成骨质疏松?
哪些因素会引起骨质疏松?
(1)低体质量(体重)。
身材瘦小的人较容易受到骨质疏松的“光顾”。因为骨骼重力负荷可刺激钙在骨骼的沉积,而体质量(体重)较低的人对骨骼承重的刺激较小,所以体质量(体重)较轻的人其峰值骨密度相对较低。另外,对于女性来说,雌激素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物质,而雌激素的转换与储存都是在脂肪组织中进行的,体质量(体重)较轻的女性体内脂肪相对较少,而雌激素的含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2)性激素低下。
女性月经初潮延迟、月经稀发或过早停经(40岁以前)都标志着卵巢功能的低下,而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场所,卵巢功能不好则表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可能低于正常,这会使骨骼矿化不良,使女性易于发生骨质疏松。
(3)生活习惯。
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嗜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都会影响钙在骨骼的沉积及保持,所以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更易发生骨质疏松。不良饮食方式如钙摄入量过低,摄入蛋白过多或过少,过多摄入咖啡因、钠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4)光照。
长时间生活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中,会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易发。
(5)体力活动缺乏。
运动与负重一样,是刺激钙及其他矿物质沉积在骨骼中的重要因素,长期不运动,会导致骨质疏松。
(6)药物。
有些影响内分泌或干扰钙吸收及沉积的药物如,皮质醇、抗癫痫药(鲁米那、苯妥英钠)、甲状腺素、肝素等都是诱发骨质疏松的因素。
(7)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甲亢、甲旁亢、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胃切除术后等也是骨质疏松的易感因素。
(8)饮食。
饮食中长期缺乏钙和/或维生素D(光照和摄入都不足)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以上8条告诉我们,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当我们知道后,就应该积极去改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无论如何,抽出30分钟到太阳下去晒晒。
3、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病因
骨质疏松症除了主要与绝经和老年有关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外,还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疾病有:
1.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1型、2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2.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3.慢性肾脏疾病
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
4.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患、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
5.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和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等。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截瘫、运动功能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僵人综合征和肌强直综合征等。
7.长期制动
如长期卧床或太空旅行。
8.器官移植术后
9.常期使用下列药物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慢性氟中毒、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或肾衰用透析液等。
4、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症状。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睾酮水平下降引起,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
2,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骨质疏松症以白人尤其是北欧人种多见,其次为亚洲人,而黑人少见。
3,营养因素
低钙饮食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4,废用因素
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年人较易摔跤,伴有骨量减少时则易发生骨折,老年人脑卒中等疾病后长期卧床不起,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5,药物及疾病
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以及卡马西平,引起治疗相关的维生素D缺乏,以及肠道钙的吸收障碍,糖皮质激素能直接抑制骨形成,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又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
6,其他因素
酗酒对骨有直接毒性作用,吸烟能增加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以及对骨的直接作用。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可能由以下多种疾病引起:如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5、什么是甲旁亢?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简称甲旁亢,国内并不常见,但欧美等国家并不少见。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其主要靶器官为骨和肾,对肠道也有间接作用。PTH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的代谢并维持钙和磷的平衡,它促进破骨细胞的作用,使骨钙(磷酸钙)溶解释放人血,致血钙和血磷浓度升高。当其血中浓度超过肾阈时,便经尿排出,导致高尿钙和高尿磷。PTH同时能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回收,使尿磷增加、血磷降低。因此当发生甲旁亢时,可出现高血钙、高尿钙和低血磷。PTH不受垂体控制,而与血钙离子浓度之间存在反馈关系,血钙过低可刺激PTH释放;反之,血钙过高则抑制PTH释放。
原发性甲旁亢包括腺瘤、增生及腺癌。甲状旁腺腺瘤中单发者约占80%,多发性约1%~5%;甲状旁腺增生约占12%,4枚腺体均可受累;腺癌仅占1%~2%。
【临床表现】
原发性甲旁亢包括无症状型及症状型二类。无症状型病例可仅有骨质疏松等非特异性表现,常在普查时因血钙增高而被确诊。我国目前以症状型原发性甲旁亢为多见。按其症状可分为三型:
Ⅰ型 最为多见,以骨病为主,也称骨型。病人可诉骨痛,易发生骨折。骨膜下骨质吸收是本病特点,最常见于中指桡侧或锁骨外1/3处。
Ⅱ型 以肾结石为主,故称肾型。在尿路结石病人中,甲状旁腺腺瘤者约为3%,病人在长期高血钙后,逐渐发生氮质血症。
Ⅲ型 为兼有上述2型(肾骨型)的特点,表现有骨骼改变及尿路结石。其他症状可有消化性溃疡、腹痛、神经精神症状、虚弱及关节痛。
6、骨质疏松症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什么关系
甲亢由于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高代谢和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兴奋性增高,有近半数病人发生骨矿代谢紊乱和骨质疏松症,故甲亢性骨质疏松症较为常见。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主要是T3过多以及由其引起的高代谢症,是其引发的一系列改变的结果。
T3的直接作用--直接动员,骨钙的常溶解和质膜效应直接刺激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性。而高代谢症群促进骨钙、磷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呈氮负平衡,骨吸收与骨形成同时增加,但由于钙质排出增多,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和脱钙;能量消耗过多而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减少,引起肌肉软弱无力、眼睑下垂等,有时表现为肌肉萎缩,使行动困难。主要病理改变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尤其是老年患者,多变现为乏力、腰背痛、腿痛、甚至全身痛,极少数患者可发生畸形以致病理性骨折。
7、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因素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结构变得稀疏、骨重量减轻、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点说,骨是由钙盐沉在骨基质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 由于某种原因如:增龄、绝经或药物的作用等, 骨组织将会丢失,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发生率增加,这种疾病称之为“骨质疏松症”,它危及到每一个人,可称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状足:骨疼痛、骨髂变形和易发骨折。引起骨代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龄、激素和食物。应该说人的一生都应该重视它的代谢,因为它是支撑人体的基本结构,过去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所以在现在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据上海华东医院调查,上海在60-70岁的老人中,发病率达54.80%,且易发生骨折。日本战后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府还在学龄儿童中免费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这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从温饱型逐渐走向了小康,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女性在更年期开始后,骨的丢失更为迅速,所以必须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让人们有一个安祥、高质量的生活。
骨质疏松症的重视应该从青少年开始,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了顶峰,以后开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与遗传、运动、营养等因素有关,如能在30岁有一个较高的骨峰值,则为今后骨丢失存有一个较多的骨量储备。女性45岁左右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对骨的控制,则很快就会骨质疏松,而男性来得较晚,一般要在60岁以后才开始。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测定,还有X线等,一般说小于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个SD(均值差),则为可疑,如小于2个SD则可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还有X线的骨皮质变薄、压缩性骨折等都是诊断的依据。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卫生宣教、体育锻练外,合理的饮食和补充钙剂是很重要的,乳制品、新鲜蔬菜、豆类中含钙量较高,如一杯牛奶约含200毫克钙,所以不能偏食和厌食。关于补钙问题争论很多,除了有肾结石病人要注意钙摄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摄入800-1200毫克钙,同时服用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这样能大大减少骨折的发生率,人们要天天不断地满足钙需要,这任务是个艰巨的挑战。患了骨质疏松症也不要灰心,现在有许多药物能治疗,如双磷酸盐类、密钙息、维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邻居张老师不慎摔倒,造成骨折,为了让张老师早日康复,张师母天天买来猪骨煲汤给张老师喝。其实“喝骨头汤补骨”是一种误解。在民间常有“吃啥补啥”的说法,有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骨头来说,尽管其储存了肌体99%的钙,但是这些结合状态的钙,即使在高温下,也不能溶于汤汁中。有研究证明,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仅2mg,如果按每天需额外补充600mg钙计算,需要喝300碗汤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可见喝骨头汤并不能达到补钙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对于老年人来说,进食过多并无益处。那么应该怎样补钙呢?其实牛奶和奶制品是非常理想的钙源,不仅含量丰富,而且乳钙易于被人体吸收。以牛奶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钙,一般每天喝两杯牛奶即可满足补钙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岁以后,骨骼的骨吸收开始多于骨形成,这时就应该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适当的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对减少骨钙丢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到补钙,人们往往认为这是老年人或者儿童的事情,老年人因为发生骨质疏松而需要额外补钙,儿童因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而需要补钙。其实,在人的一生中,都应该注意钙的摄入,在钙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饮食偏嗜、慢性胃肠疾病等)应注意补钙。研究表明,一个人骨量多少、骨质的坚硬程度取决于青春期骨盐的累积。在30-40岁时,人体的骨内钙盐的含量达到高峰,称为骨峰值,在随后的岁月中,含量会在内分泌、代谢等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丢失,严重时出现骨质疏松。老年人补钙仅能延缓但不能预防骨质丢失,此外补钙对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小抓起,应该多食富含钙质的牛奶及奶制品、肉类、豆类及海产品(鱼松、海带、虾米等),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有助于钙质在骨骼中的沉积,提高骨密度。对于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于大量钙经胎盘或母乳转移到胎儿或婴儿,因此体内钙消耗量较大,除通过饮食补充外,往往需要通过专门的补钙剂进行额外的补充。总之,补钙应该在幼儿期就引起重视,在青春期使骨峰量达到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从容应付日后的消耗,避免或延迟中老年期骨质疏松。
说到现在,除了食物外,应该怎样合理选择钙制剂呢?钙制剂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钙制剂以骨、贝壳、矿石等无机盐为原料,如:动物鲜骨、珍珠粉、贝壳、蛋壳、化学合成碳酸钙、氯化钙、活性钙等,此类钙制剂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易形成胶绸状沉积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现胃肠不适、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第二代钙制剂属有机酸钙,包括葡萄糖酸钙、醋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此类钙虽较第一代钙制剂有了改进,但是含钙量一般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第三代钙制剂为L-苏糖酸钙和氨基酸钙,这些络合结构的钙在肠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应较少。有些钙制剂中加入了维生素D3或活性维生素D3,有助于钙在肠道的吸收。另外,从牛奶中提取的乳钙如果工艺规范、质量保证的话,也是理想的钙源。目前市场上各种钙制剂很多,主要选择的标准是肠道内溶解吸收程度、钙含量多少、胃肠道反应大小,对照上述分类,再根据个人的经济水平,一般不难做出选择。
一些钙剂中常含有一定量维生素D3,的确,维生素D3对钙代谢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肠道钙磷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而减少钙经尿液的丢失,但如果长期服用维生素D3含量较高的制剂,则有可能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软组织异位骨化、肾功能受损等维生素D中毒的症状。因此,在服用此类复方制剂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还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维生素D的钙制剂同时,又服用维生素AD胶囊或其他维生素D制剂,这样更易导致维生素D过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长期以来,医生一直告诫有肾结石的患者要限制钙的摄入,的确,肾结石中80%为钙质,在临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在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钙水平增高,泌尿道结石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那么正常人补钙后是否会增加患泌尿道结石的危险呢?结果正好相反。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45510名未患肾结石的男性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高钙饮食(每天平均摄入1326毫克钙)的人比低钙饮食(每天摄入516毫克钙)的人群患肾结石的机会少三分之一。同样的结论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证实。其实,结石并不是因为钙太多的缘故,而是人体中钙代谢发生了紊乱,造成了不正常的“钙转移”,此时骨钙减少,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却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导致结石的发生。适当补充钙质后,增加了人体该的吸收量,刺激血钙的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过量分泌,最终可达到降低血液和软组织中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同时又减少骨钙的丢失。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补钙越多越好”,超过了一定的剂量,同样会引起高血钙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在一天中,应该选择什么时间服用钙剂呢?最佳的补钙时间应该是临睡前。在白天三餐饮食中,人体可摄入300-400毫克钙,即使一部分钙通过尿液排出,可以很快从食物中得到补充,维持血钙的稳定。但在夜晚,人体不再进食,而钙质照常会通过尿液排泄,丢失的钙不能及时从食物中得到补充,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来维持血钙的稳定,如果临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钙剂,可减少夜间对骨钙的动用,有利于骨质中钙量的稳定,而避免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8、导致骨质疏松有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