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要是患了骨质疏松症,会出现哪几个征兆?
出现这几个症状要警惕,您的孩子可能患有儿童骨质疏松症
山西省中医院 骨科
我相信大多数人谈起骨质疏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一种疾病。
其实,儿童骨质疏松症,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这代表着疾病谱在发生变化:儿童骨质疏松不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发生率在增加!
这在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也许,正是营养物质的过剩和运动的缺乏,为儿童骨质疏松症埋下了隐患。
大家最关心的可能首先是症状,换句话说:
儿童骨质疏松症,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很典型,有两点:
一是反复出现的低创伤性骨折;
二是明显的(中、重度)后背痛。
什么叫“反复出现的低创伤性骨折”?
《欧洲临床骨密度测量儿童立场声明》对此阐述得比较详细,方便大家理解:
【假如在10岁之前有2处以上的长骨骨折,或者在任何年龄有3处以上的骨折,或者到19岁以前有超过一次的腰椎骨折,缺乏明确外伤或局部疾病的证据,而独立于骨密度。】
意思就是,排除大的暴力伤譬如车祸,排除恶性骨病譬如肿瘤、结核等意外,未成年人多次、多处出现骨折,甚至不需要查骨密度,就可以直接考虑儿童骨质疏松症的可能。
所以,未成年人不止一次发生骨折,绝不仅仅是淘气那么简单——切不可掉以轻心。
此外,所谓“明显的(中重度)后背痛”,则是儿童脊柱椎体存在压缩性微骨折的重要提示。
为什么?为什么儿童会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呢?
1.遗传
骨骼的发育高度依赖于维生素D,这是一种协助人体吸收钙的物质。
所以维生素D受体基因就是人类骨骼代谢的主要调节基因。而且,这个位于12号染色体,由44000个碱基和9个外显子组成的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
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来成骨能力就强,有的人生来就弱一些。这种没办法选择和改变的事,我们就不多讨论了。
2.营养
影响儿童骨密度最直接的因子就是体内钙和维生素D的水平。
无奈的是,这也是一个不公平的事情:有的孩子是普通玩家,有的孩子是人民币玩家。
因为,母亲孕期钙和维生素D的水平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骨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不仅仅是钙和维生素D。母亲孕期体内β-胡萝卜素的水平,也与子女出生后骨骼的发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到此文的妈妈会不会压力山大啊!
抛开母亲的原因,已然是先天不足,后天则更需努力。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针对性地进行钙质和维生素D的监测和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疾病和药物也是导致儿童骨质疏松的原因。譬如,马凡综合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瘤。再如,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癫痫药物、个别抗病毒药物的儿童......
这些问题少见,而且实在是说来话长,本文就不详述了。
4.空气质量——这是另外一个比较让人郁闷的问题。
空气中的PM 2.5(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可以明显地降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骨密度,导致骨质疏松——虽然还没有大的数据统计结果,但是能想象到的是,这将是我们国家几代人共同的问题。
5.最后一点是最想强调的一点,也是最值得引起大家重视和积极干预的一点: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
在抛开遗传因素,母亲孕期营养状况,儿童特殊疾病和药物服用史,大气污染...这些我们很难去改变的因素,最重要的、最有干预价值的就是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
运动干预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在青春期之前是最为显著的。
成年人骨质总量的40%是在青春期前后2年内获得的。青春发育前的青少年通过体力活动可以获得1%~6%的额外骨量增长.而青春发育后最多只能获得0.3%~2%的骨量增长。
这就是告诉大家,儿童青少年期,特别是青春期发育前进行运动,是促进骨骼生长最佳的“黄金窗口期”。
那么,针对儿童骨骼发育,什么样的运动最佳呢?
Saunders教授2016年发表了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他的研究证实:对于5~17岁的儿童和青年,“高活动+高睡眠+低久坐”行为组合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
所谓高活动,指的是大冲击量或以力量为主的抗阻练习。譬如,“跳跃运动”。
跳跃运动是目前证实尤其能给予骨骼特别的刺激,促进儿童骨骼发育的作用最为明显的一种运动方式。
那么,具体的运动量怎么掌握呢?
2、有骨质疏松症可以生小孩吗?
?
3、生小孩相当于得次骨质疏松?
听谁说的?生小孩是正常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