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说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会得,这说法是否正确?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之中骨质疏松是一种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不可否认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比年轻人要大得多,但若是年轻人不注意饮食或者缺乏锻炼的话也可能会患上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通俗来讲就是骨头的质量下降,大多数人只有在年纪大了之后才会因为身体吸收能力的下降而导致骨质疏松,但是一部分年轻人因为不注重钙和磷的补充也会患上骨质疏松症,所以“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病”这一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严谨。
这个问题需要从骨头的成分上来分析,众所周知骨头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和磷,所以说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是缺乏钙和磷的摄入都有可能会患上骨质疏松症。虽说如今大多数人对于健康都十分重视,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于营养的摄入并不是很全面,钙和磷作为骨头的主要组成成分,重要性自然也可想而知,倘若是缺乏这两种营养物质的话,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年轻人倘若是不经常运动的话,也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不少人可能认为只要补充钙物质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摄入钙和吸收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倘若是缺乏维生素D的话无论补多少钙都无济于事。维生素D对于人体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维生素D能够帮助人体对钙进行吸收,若是缺乏维生素D的话那么补多少钙都无济于事,而维生素D的补充主要有两个方式,其一是药物摄入,其二便是通过紫外线照射以及运动生成。
综上所述,我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病”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年轻人虽说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极小,但若是不注重营养摄入或者缺乏锻炼的话同样可能会患上骨质疏松,所以说大家在平时也应该加强锻炼避免患病。
2、脚疼,医生诊断后通俗描述说有一块骨头呈马蜂窝状,这是骨质疏松么?
是的,应该是骨质疏松症。可以口服中药,外用中药,对症处理都是有效果的。
3、骨质增生的通俗说法
骨质增生最通俗,就是风湿吧
人到中年后,腰腿不像青年时期那样轻快,有时还关节疼痛、活动不灵便,这都是运动系统的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其中,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在这种退行性改变中扮演主角。“骨质增生”可以说是众所周皆知,它是在X线照片上见到的骨骼赘生物,也称“骨刺”,用更通俗的话来描述,即是关节边上多长出来的骨头。骨质增生是调整关节软骨退变所导致的力量失衡的代偿性反应,只是骨关节炎患者照片时才能见到的影像。而且,我们平时所说的“骨质增生”,往往错误地等同于“骨关节炎”。就骨质增生和骨关节炎的防治及误区为中老年人患者支招。
4、血钙正常为何还骨质疏松?
许多儿童家长搞不明白,孩子有缺钙的症状,如烦躁、睡眠不宁、出汗、鸡胸、肋骨外翻,为什么化验血钙往往正常,而进行骨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检查时却发现有骨质疏松和缺钙呢?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钙大部分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储存于骨骼中。通俗地讲,骨骼中的钙是“储存钙”,血液中的钙为“流通钙”。人体往往为了保证血钙在正常水平,经常进行着“宏观调控”,不惜动用骨钙,以丢骨(钙)保血(钙)。实际情况是:当人体血钙刚刚下降时,孩子会出现短暂的低钙血症的症状,如烦躁、睡眠不宁、出汗、肌肉疼痛等,这时机体就开始调控,激活破骨细胞,使骨钙进入血液,血钙得以补充,就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这时如果能及时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储存钙”就会得到补充;如果不注意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人体经常丢骨(钙)保血(钙),就会发生骨质疏松。儿童骨质疏松时,常常表现为骨骼畸形,如囟门闭合延迟、鸡胸驼背、肋骨外翻、“O”型或“X”型腿。所以说儿童血钙正常,不一定没有骨质疏松。
5、骨质疏松该怎么办?
6、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因素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结构变得稀疏、骨重量减轻、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点说,骨是由钙盐沉在骨基质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 由于某种原因如:增龄、绝经或药物的作用等, 骨组织将会丢失,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发生率增加,这种疾病称之为“骨质疏松症”,它危及到每一个人,可称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状足:骨疼痛、骨髂变形和易发骨折。引起骨代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龄、激素和食物。应该说人的一生都应该重视它的代谢,因为它是支撑人体的基本结构,过去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所以在现在的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据上海华东医院调查,上海在60-70岁的老人中,发病率达54.80%,且易发生骨折。日本战后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政府还在学龄儿童中免费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这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从温饱型逐渐走向了小康,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女性在更年期开始后,骨的丢失更为迅速,所以必须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让人们有一个安祥、高质量的生活。
骨质疏松症的重视应该从青少年开始,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了顶峰,以后开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与遗传、运动、营养等因素有关,如能在30岁有一个较高的骨峰值,则为今后骨丢失存有一个较多的骨量储备。女性45岁左右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对骨的控制,则很快就会骨质疏松,而男性来得较晚,一般要在60岁以后才开始。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测定,还有X线等,一般说小于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个SD(均值差),则为可疑,如小于2个SD则可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还有X线的骨皮质变薄、压缩性骨折等都是诊断的依据。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卫生宣教、体育锻练外,合理的饮食和补充钙剂是很重要的,乳制品、新鲜蔬菜、豆类中含钙量较高,如一杯牛奶约含200毫克钙,所以不能偏食和厌食。关于补钙问题争论很多,除了有肾结石病人要注意钙摄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摄入800-1200毫克钙,同时服用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这样能大大减少骨折的发生率,人们要天天不断地满足钙需要,这任务是个艰巨的挑战。患了骨质疏松症也不要灰心,现在有许多药物能治疗,如双磷酸盐类、密钙息、维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邻居张老师不慎摔倒,造成骨折,为了让张老师早日康复,张师母天天买来猪骨煲汤给张老师喝。其实“喝骨头汤补骨”是一种误解。在民间常有“吃啥补啥”的说法,有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骨头来说,尽管其储存了肌体99%的钙,但是这些结合状态的钙,即使在高温下,也不能溶于汤汁中。有研究证明,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仅2mg,如果按每天需额外补充600mg钙计算,需要喝300碗汤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可见喝骨头汤并不能达到补钙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对于老年人来说,进食过多并无益处。那么应该怎样补钙呢?其实牛奶和奶制品是非常理想的钙源,不仅含量丰富,而且乳钙易于被人体吸收。以牛奶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钙,一般每天喝两杯牛奶即可满足补钙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岁以后,骨骼的骨吸收开始多于骨形成,这时就应该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适当的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对减少骨钙丢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到补钙,人们往往认为这是老年人或者儿童的事情,老年人因为发生骨质疏松而需要额外补钙,儿童因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而需要补钙。其实,在人的一生中,都应该注意钙的摄入,在钙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饮食偏嗜、慢性胃肠疾病等)应注意补钙。研究表明,一个人骨量多少、骨质的坚硬程度取决于青春期骨盐的累积。在30-40岁时,人体的骨内钙盐的含量达到高峰,称为骨峰值,在随后的岁月中,含量会在内分泌、代谢等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丢失,严重时出现骨质疏松。老年人补钙仅能延缓但不能预防骨质丢失,此外补钙对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小抓起,应该多食富含钙质的牛奶及奶制品、肉类、豆类及海产品(鱼松、海带、虾米等),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有助于钙质在骨骼中的沉积,提高骨密度。对于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于大量钙经胎盘或母乳转移到胎儿或婴儿,因此体内钙消耗量较大,除通过饮食补充外,往往需要通过专门的补钙剂进行额外的补充。总之,补钙应该在幼儿期就引起重视,在青春期使骨峰量达到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从容应付日后的消耗,避免或延迟中老年期骨质疏松。
说到现在,除了食物外,应该怎样合理选择钙制剂呢?钙制剂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钙制剂以骨、贝壳、矿石等无机盐为原料,如:动物鲜骨、珍珠粉、贝壳、蛋壳、化学合成碳酸钙、氯化钙、活性钙等,此类钙制剂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易形成胶绸状沉积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现胃肠不适、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第二代钙制剂属有机酸钙,包括葡萄糖酸钙、醋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此类钙虽较第一代钙制剂有了改进,但是含钙量一般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第三代钙制剂为L-苏糖酸钙和氨基酸钙,这些络合结构的钙在肠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应较少。有些钙制剂中加入了维生素D3或活性维生素D3,有助于钙在肠道的吸收。另外,从牛奶中提取的乳钙如果工艺规范、质量保证的话,也是理想的钙源。目前市场上各种钙制剂很多,主要选择的标准是肠道内溶解吸收程度、钙含量多少、胃肠道反应大小,对照上述分类,再根据个人的经济水平,一般不难做出选择。
一些钙剂中常含有一定量维生素D3,的确,维生素D3对钙代谢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肠道钙磷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而减少钙经尿液的丢失,但如果长期服用维生素D3含量较高的制剂,则有可能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软组织异位骨化、肾功能受损等维生素D中毒的症状。因此,在服用此类复方制剂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还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维生素D的钙制剂同时,又服用维生素AD胶囊或其他维生素D制剂,这样更易导致维生素D过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长期以来,医生一直告诫有肾结石的患者要限制钙的摄入,的确,肾结石中80%为钙质,在临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在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钙水平增高,泌尿道结石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那么正常人补钙后是否会增加患泌尿道结石的危险呢?结果正好相反。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45510名未患肾结石的男性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高钙饮食(每天平均摄入1326毫克钙)的人比低钙饮食(每天摄入516毫克钙)的人群患肾结石的机会少三分之一。同样的结论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证实。其实,结石并不是因为钙太多的缘故,而是人体中钙代谢发生了紊乱,造成了不正常的“钙转移”,此时骨钙减少,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却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导致结石的发生。适当补充钙质后,增加了人体该的吸收量,刺激血钙的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过量分泌,最终可达到降低血液和软组织中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同时又减少骨钙的丢失。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补钙越多越好”,超过了一定的剂量,同样会引起高血钙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在一天中,应该选择什么时间服用钙剂呢?最佳的补钙时间应该是临睡前。在白天三餐饮食中,人体可摄入300-400毫克钙,即使一部分钙通过尿液排出,可以很快从食物中得到补充,维持血钙的稳定。但在夜晚,人体不再进食,而钙质照常会通过尿液排泄,丢失的钙不能及时从食物中得到补充,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来维持血钙的稳定,如果临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钙剂,可减少夜间对骨钙的动用,有利于骨质中钙量的稳定,而避免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