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
概括起来,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为:年龄50岁以上(尤其是女性);有家族史和成年后骨折史;身材较矮小;平日有不良嗜好(吸烟、嗜酒、过量饮用咖啡);性激素缺乏(围绝经期);长期营养不良;钙摄入不足;长期缺乏运动;长期卧床;长期使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铝剂、锂剂、甲状腺素等。其中,围绝经期妇女、65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被列为高危人群。
3.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的危害。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力都造成严重损害。最常见和最轻微的损害,只是经常腰酸背痛、工作效率降低、身高变矮和心理负面效应。最值得关注的是,骨质疏松极易导致骨折。由于骨头矿物质含量降低,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便难以承担重力或冲击,轻轻一碰就可能折断。比如,走路时不小心踩着果皮或被杂物绊了一下就会跌倒。前扑易致前臂骨折;后跌易致大腿髋部骨折;臀部着地易致脊柱压缩骨折;乘车受挤易致肋骨骨折;个别高危中老年人甚至在推窗子、举重物、打喷嚏时,也会不可思议地发生骨折。中老年人一旦骨折,生活难自理,痛苦可想而知。因此,骨质疏松最大危害莫过于骨折。
2、高血糖合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哪些药物禁忌?
激素类药物不能用,糖皮质激素既会升高血糖,还会引起骨质疏松。
3、糖尿病人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
糖尿病患者有些无法正常的稳定控制血糖,就会直接影响到骨骼,这就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一般人体的骨骼是随时出现变动的,主要是由于不断的形成和吸收,而形成了动态平衡,也就看起来一成不变。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那么骨质也就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也就是骨质疏松,这种疾病很容易导致发生骨裂或者骨折,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恢复本就缓慢,骨头出现了损伤也就很难再复原。
1、良好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是糖尿病人首先需要做到的。在加强营养的同时,还要维持住血糖的稳定,保证膳食均衡,与此同时还要及时的补充蛋白质,否则很可能会影响到肌肉和骨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考虑进行一些负重训练,训练时可以由轻到重慢慢增加,这样持续的锻炼肌肉和骨骼,有利于避免骨折出现。
2、控制血糖
作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原发疾病,糖尿病也需要加强重视,只有控制好糖尿病才能避免骨质疏松进一步恶化,因此可以考虑定期进行血糖的检查,并且持续通过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避免血糖过高影响到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3、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补充维生素d来保证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摄入。对于大部分的糖尿病人来说,补充维生素可以保证身体的正常机能,同时也可以促进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还能够再补充一定的钙离子来增强骨质,预防骨折。
如果患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患者,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再进行糖尿病的药物使用,如果是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那么还需要在控制好糖尿病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但治疗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运动疗法,来保证预后情况,这样才能不影响到日常活动。
4、血糖高会骨质舒松吗
部分糖尿病病人会得骨质疏松症,很多人对于骨质疏松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理不清,简单地来说就是糖尿病病人由于血糖过高,身体的钙、磷、镁等元素的流失,影响钙的摄入,影响骨细胞正常造骨,并由此而引起骨质疏松。
糖尿病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1、钙的流失骨质疏松与糖尿病的关系与钙质息息相关,糖尿病病人多尿,尿中排除大量的钙质。
2、胰岛素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骨合成减少,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3、骨血供不足微血管的病变会导致骨血供不足,糖尿病人的全身的血管病变,导致骨的血供不足,从而影响骨细胞的正常造骨。
4、维生素D无法活化糖尿病肾病会导致维生素D无发活化,不利于钙在骨骼中沉着。
5、性激素低下糖尿病病人性激素低下从而影响骨骼新陈代谢过程。
以上五个方面详细地介绍骨质疏松与糖尿病,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来说应当引起重视,积极预防。此外,骨质疏松被称为“静悄悄的病”意思就是症状轻微,不容易被发现,不仅糖尿病人应该注意,普通人也应该多加注意。
5、大量糖食会引起骨质疏松吗?
大量糖食被摄入人体后,会参与到人体代谢中来,并产生大量的乳酸、丙酮酸痛等,令身体处于酸性状态。为维持身体酸碱平衡,体内的钙、镁、钠就要出动,发挥自己的中和作用。而当钙质不足时,身体骨骼就会处于缺钙状态,加快骨骼的骨质流失,提高骨质疏松发生的概率。
6、糖尿病人长期打胰岛素会骨质疏松吗,我的血糖还是10
打胰岛素是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一般不会骨质疏松!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的好处主要有六点:
第一,降糖作用强于口服药;
第二,迅速达到降糖效果,解除高血糖造成的组织毒性;
第三,早期补充,可减轻胰岛负担,有助于β细胞功能恢复;
第四,有效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营养神经、调节免疫及预防骨质疏松等;
第六,对肝、肾、胃肠副作用少。
但由于糖尿病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相同的人使用不同种类的胰岛素,或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种类的胰岛素治疗,在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胰岛素的使用非常强调差别化,也称为个体化。专家建议,每个人必须按照自己的病情选择胰岛素的种类和调节胰岛素剂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