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人每天走步多少比较合适?
青壮年每天8000—10000步是正常步行量。老年人每天3000—5000步可达到运动效果。
行走过度危害大
1、四肢无力
运动之后出现疲劳感是正常的现象,一般休息一刻钟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力。但如果出现四肢无力,且好几天都无法恢复正常的体力,则是过度运动的表现。因为过度走路使自身的脾受到损害,同时四肢的肌肉也会出现受损的现象。
2、关节疼痛
年纪较大的人群会将关节疼痛归结于风湿病,其实这与过度走路有较大的关联。因为过度走路会使腿部的韧带处于绷紧的状态,易使韧带拉伤,从而导致关节疼痛。
每天要走多少步最好 步行不是越多越好
每天要走多少步最好 步行不是越多越好(图片来自摄图网)
3、肌肉酸痛
多数人在进行走路运动时是没有时间规律的,导致一会长时间运动,一会休息,这易腿部肌肉出现酸痛。
一般正常的运动后出现腿部酸痛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休息两天左右即可恢复正常,如果几天过去还是酸痛则明显是过度走路造成的。因为过度走路导致肌肉软组织受到损害,所以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
4、头痛心慌
正常步行是不会出现头痛心慌的症状,只有过度步行才会出现这种症状,这时应该立即停止步行,进行休息,最好去医院对脑部进行检查。
5、头晕目眩
有些人在进行暴走之后会出现头晕的现象,其实这是因为过走路的引起的。过度走路会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自身是否有颈椎方面的疾病。
2、脚腹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腹膜炎是由腹腔脏器感染、空腔器官穿孔引起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肌紧张,以回及答恶心、呕吐、发热,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
意见建议:建议进一步查腹腔X现检查,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腔普遍胀气,并有多个小气液面等肠麻痹征象;胃肠穿孔时多数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存在。依据穿刺所得液体色彩、气味、性质及涂片镜检,或淀粉酶值的定量测定等来断定病因。也可做细菌培育。假如腹腔液体在100ml以下,确诊性腹穿不易成功。为清晰确诊,可行确诊性腹腔冲洗,会给清晰确诊提出牢靠材料。对病因真实难以确定而又有肯定手术指针的病例,则应尽早进行剖腹探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原发病灶。
2017-06-27
3、骨质疏松症有疼痛吗?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渐进的,沉默的过程的最后阶段。对于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开始于他们出现第一症状之前的几十年。直到骨质疏松症发展到足以使骨头开始崩溃(压迫性骨折)或因轻微的创伤而破裂(例如绊倒并用手腕和手绊住)之前,它都没有任何症状。
骨骼不断处于建立新骨骼和分解旧骨骼的过程中,这一过程称为“重塑”。这样可以使骨骼在承受最大压力的区域变得最坚固。骨质减少症是骨质疏松症的最早阶段,当骨质分解的速度快于骨质疏松的速度时,骨质疏松症就开始发生。这通常发生在25至30岁左右。
人类的骨量和密度在二十多岁时达到顶峰(男性早,女性晚)。它密切跟踪人的肌肉质量,因为肌肉负荷是刺激骨骼生长的因素之一。峰值骨量和密度是一个人最终是否会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活跃,失去了肌肉质量,并且每天,人体开始失去的骨头多于它获得的骨头。如果骨头又粗又密,它们在变得脆弱之前会损失很多钙和蛋白质。
您可以把骨头当作是您年轻时添加的储蓄帐户,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出。维生素D水平(最好是轻度至中度,不灼热的阳光照射),钙的摄入以及定期的负重运动(步行,跑步,重量训练)有助于在“骨骼库”中保持平衡并减慢(但不能完全阻止)骨骼的逐渐丢失。
激素水平也很重要。首先是骨量较低的妇女,通常在50岁左右时,绝经后很快就会失去所有性激素,因此在5至10年内一次失去了很多骨量。如果一开始他们的骨骼质量不好,那么他们可能会在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陷入困境。男性一开始会有更多的骨头,然后逐渐稳定地逐渐失去睾丸激素,因此他们通常在70到80年代才出现真正的骨质疏松症。
种族也是一个因素。平均而言,黑人的骨密度峰值最高,其次是白人,黑人女性,然后是白人女性。亚洲人没有被包括在这个特殊的分析中,但是他们的骨头比白人的骨头更没有密度和密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亚洲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特别高。
其他将迅速加速骨质流失的其他因素包括: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糖尿病; 和肾脏疾病;。尤其是,患有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被迫反复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脊柱压缩性骨折,有时在中年早期。
加速骨质流失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长期体重不足和/或营养不良;吸烟; 苏打水消耗大量磷酸。
4、骨质疏松症会对身体有什么害处?
骨质疏松的危害性 1、发病率高: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 III,1988—1994年)结果表明,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有学者对1995—1996年美国骨质疏松、心肌梗死、卒中和乳腺癌的年发生数进行调查显示,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150万次,其中椎体骨折70万次,腕部骨折20万次,髋部骨折30万次,其它骨折30万次,高于心肌梗死、卒中和乳腺癌的发生数。 2、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1)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疼,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发生于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2)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3)骨折: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常见。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楔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可明显增加老年人病死率和致残率,调查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1年内男性死亡率(31﹪)是女性(17﹪)的2倍。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术后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完全恢复至骨折前水平,有25﹪~35﹪的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髋部骨折更严重的危害性是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将在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部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10﹪~20﹪。 3、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多数人无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长,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丢失常在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