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是什么??
2、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伴随增龄衰老或医学原因引起的,以骨量丢失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频度增大,以骨痛骨密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代谢性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骼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为“国际骨质疏松日”该定义中:①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基质等比例的减少;②骨微结构退变:由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③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桡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肢骨上端骨折等
3、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氨糖25岁之后会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在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骨头关节损伤。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复或逆转损坏软骨,润滑软骨,减少积液的。
4、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而来的腰酸、背疼、弯腰、驼背等现象,在过去认为是自然现象而实际上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慢性病中已跃居第七位。据北京、上海的调查60岁以上的人群患有骨质疏松症超过50%,而其中女性约占80%。 发病原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近年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临床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的预防 多吃一些含钙的食物,减少抽烟、喝酒及过量的咖啡,多加运动、晒晒太阳皆可预防骨质疏松症。钙质的吸收需要有维生素D的帮忙,所以适时的补充维生素D,同时喝少量的牛奶或优酪乳也能促进钙质的吸收。成人每日需要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膳食钙供给量孕中期每日1000mg,孕后期每日1500mg。
5、骨质疏松症
是一回事,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形成的原因:30岁后,机体合成胶原蛋白能力降低,流失大于合成,胶原蛋白不足,就会导致骨骼出现蜂窝组织,骨密度下降,钙无法被粘固在骨骼中 ,从而导致了骨质疏松
只有及时的补充胶原蛋白,钙才能在胶原蛋白的粘合下沉积在骨骼上,加强骨的韧性、硬度,骨质疏松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法兰秀胶原蛋白中的羟脯氨酸能将血浆中的钙运送到骨细胞,胶原蛋白形成的网络提供了钙沉积的场所,使钙有效地沉积于骨骼中,不仅提高骨密度,更能增强骨的韧性和骨强度,从根本上改善骨质疏松。
6、名词解释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变,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是其最大特点。
1)目前世界公认的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测定值。
2)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表现为骨骼疼痛、容易骨折。
3)绝经后的女士或是年纪较大的男士比较容易患上此病,但是这一病症可发育任何年龄,且部分性别。
4)骨质疏松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疼痛、脊柱变形以及骨折,活动受限,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还容易肺部感染以及引发褥疮等严重危害。而且,会给病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6)骨质疏松症的扩展资料
预防骨质疏松症:
1)从青少年期就加强运动、保证足够的钙质摄入,同时防止和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等,防止各种性腺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性疾病;
2)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可以尽量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今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3)成人期补充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不能单独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仅作为基本的辅助药物。成年后的预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4)尽量延缓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对绝经后妇女来说,公认的措施是及早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合剂。
5)预防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避免骨折的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骨折发生率。
7、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有哪几类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 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国际骨质疏松日”。
8、骨质疏松症的病历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