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更年期妇女怎样能够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在更年期妇女中占有着很大的比例,因其属于慢性疾患,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若发生骨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又会给广大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那么如何从日常生活入手,防治骨质疏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调整饮食结构
冬季饮食结构单调,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补充营养,可以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保持均衡饮食,以确保摄取足够的钙质及维他命D。每天1袋至2袋牛奶补充钙质应雷打不动,选择高钙低脂的鲜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黄豆、青豆、豆腐、芝麻酱、有骨的鱼类、深绿色的蔬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适当食用一些猪蹄和去脂肉片等,可以保证每日蛋白质充足的摄入量。少喝酒、咖啡和可乐,不要吸烟,因为这些都会造成骨量丢失。
让晒太阳代替吃药
冬季活动量的减少,再加上阳光不足,人体内的维生素D生成自然也就减少,不利于钙的吸收,因此,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些负重的运动。此外,冬季太阳比较温和,适合多在户外晒晒太阳:上午6时至9时,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是一天中晒太阳的一个黄金时段:上午9时至10时,下午16时至7时,阳光中紫外线A光束增多,是储备体内“阳光荷尔蒙”——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而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B光束和C光束含量最高,应尽可能避免接触。
适当采用补充剂最好
适当的补充一些骨健康补充剂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钙剂和维生素D。如若骨质疏松症状明显,同时可见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则应该到医院指导用药。最后,冬季雨雪较多,外出工作、散步时,应注意防滑、防跌倒。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其实跌倒是骨质疏松患者最需要提高警惕的一个危险因素。跌倒后发生的骨折,可引发肺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总之,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饮食,坚持用药治疗,尽量避免跌倒,从病因、对症多方面入手,根本上防治骨质疏松。
2、女性更年期为何会骨质疏松症呢?怎么预防
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的下降,导致骨量呈陡坡式快速丢失.我推荐使用克龄蒙,在围绝经期使用克龄蒙,可以保持骨量,阻止骨量迅速丢失,从而预防女性骨质疏松。但是前期的钙质积累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会骤然下降,而雌激素对于骨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是因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是保证骨骼健康的基础,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会导致骨吸收增强,从而打破平衡,使骨量减少,引起骨质疏松,严重的还会发生骨质疏松骨折,且极难恢复。绝经早期接受激素补充治疗,可有效维持骨量;而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量将不断减少。当骨量丢失达一定程度后,再开始治疗,只能维持于其丢失后的水平。所以围绝经期补充雌激素是最适合的。
3、为什么更年期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骼看起来是固定不变的结构,但是它并不是静止的。骨骼一方面在不断地破坏、溶解、吸收(破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有新骨形成(成骨),两者呈动态平衡,骨钙和血钙处于不断的交换之中,饮食钙在小肠各部均可吸收,以十二指肠及小肠上端为主。更年期妇女体内骨质代谢的平衡被打乱,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由于骨质丢失而发生骨质疏松。更年期骨质疏松的原因就是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那么雌激素与骨代谢有什么关系呢?
1.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与活性降低,从而干扰肠道内钙的吸收。
2.人体内“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之一,能刺激骨质消溶。雌激素有拮抗甲状旁腺激素的溶骨作用。雌激素下降使骨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增强,骨吸收增加。
3.雌激素下降使甲状腺分泌“降钙素”减少。降钙素是强有力的骨质吸收抑制激素,对骨质有保护作用。
4.雌激素下降,可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使骨生成受阻。
所以当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出现明显的负平衡。特别是绝经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负钙平衡持续进展,骨质快速丢失。最初3~5年,骨密度以每年平均减少2.5%的速度下降。有报道绝经前10年内约丢失骨量15%,70岁妇女平均丧失骨量达30%。因此更年期特别是绝经期妇女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女性较男性多见,并较男性早10~15年发生。吸烟的女性和体型瘦长的妇女骨质疏松更为明显。
骨质疏松主要症状是腰背和四肢慢性疼痛。需经过多方面检查及化验血钙和尿钙才能确定。
为使更年期后的妇女能不失时机的预防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早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或者饮食疗法及身体锻炼。
4、为什么女性在更年期后更加容易患骨质疏松?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引发内分泌紊乱,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建议:同时,雌激素的减少降低了钙的吸收和利用率,使骨质密度下降加快,所以更年期后的女性较常人易得骨质疏松,应该通过补充大豆异黄酮维持雌激素水平和适当补充钙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