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的讲课意义

骨质疏松的讲课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1 12:30:03

1、骨质疏松有什么特点?

骨质疏松有几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骨质疏松容易导致疼痛的产生,无论是胸背的疼痛还是四肢的疼痛,引发骨质疏松,疼痛最开始是从脊柱开始,然后逐渐的向两侧扩散,最终可以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其次骨质疏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骨质强度的下降,特别是容易导致骨折的形成,尤其是在摔倒的时候,如果作为标准的正常人是不会骨折的,但是患有骨质疏松之后轻微的摔倒就可以导致骨折的产生,骨质疏松还可以形成驼背,这是一个长时间骨质疏松的特点。

2、骨密度的测试意义

人体骨矿物质含量与骨骼强度和内环境稳定密切相关,因而是评价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生理状态下,人体骨骼中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不同而异,在病理状态 下,某些药物可导致骨矿含量改变。因此人体骨矿含量的定量测定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骨矿的常规检测主要是通过对人体骨矿含量测定,直接获得骨矿 物质(主要是钙)的准确含量,它对判断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诊断全身各种疾病均有重要作用。正常人骨矿含量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同年 龄组不同性别有差异,女性低于男性。同一性别随年龄增长发生相应的变化,35-40岁以后骨矿含量出现逐渐下降趋势,女性尤为显著。这些生理性变化数据也为疾病的诊断及不同原因所致的骨矿含量改变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
年龄与性别是影响人骨矿含量的因素之一。婴儿至青春期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青春期之后,骨矿含量的增加男性较女性显著,30-40岁达到最高峰值。以后骨矿物质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较男性大。有资料记载对50-65岁妇女桡骨远端进行测量,每年骨矿物质含量下降率为0.0118g/cm/year;一个老年人其桡骨远端的骨矿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体重、身高和骨横径也是影响人骨矿含量的因素之一。男性和绝经期前的妇女骨矿含量与身高呈正相关,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妇女骨矿物质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由于骨横径的个体差异,使同龄人群的骨矿含量变化较大。若以骨矿含量/骨横径(BMC/BW.g/cm2)对骨矿含量(BMC)进行修正,使同龄人正常曲线变异系数由12%降为9%,用多元回归法处理,将身高、体重、骨横径考虑在内,则变异系数降至6%,老年人的变异系数由20%降至10%,儿童降至8%。
运动和饮食对人体骨矿含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实际观测证明运动员桡骨及脊柱的骨矿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摄入钙相同的情况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不活动的人可 保持较高的骨骼健康状态。骨专家的研究表明高钙饮食的妇女其平均桡骨骨矿含量高于低钙饮食的妇女,活动量大而低钙饮食的妇女可保持较好的骨骼指数。所以注 意饮食调整,多吃含钙量多的食物,适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可以减少骨量丢失和骨折的危险性。
对正常人不同年龄段骨矿含量检测,以了解人体骨骼发育、成长和衰老过程中的骨矿含量变化规律。如果年轻人骨矿含量尚未达到高峰值,应采取饮食、药物同时补钙,加强锻炼,使骨矿含量达到高峰值水平。老年人除药物饮食补钙外,适当活动和晒太阳,能使骨矿物质含量提高或不继续降低。单光子骨矿测定议的检测技术为 临床提供了一个简单而非创伤性骨骼测量,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精确性,用于观察人一生中正常骨矿含量的变化及各种疾病对骨的影响和药物疗效,为临床研 究骨代谢病提供了有利的测量手段。

3、骨质疏松的预防含有两种意义:首先是高危人群的预防,主要

是绝经后妇女;其次是普通人群。骨质疏松的危百险因素包括:白人和东方人种,消瘦,钙及其他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运度动少,嗜烟酒及咖啡,卵巢切除术后等。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妇女,如无其他禁忌证,应提倡早期使用雌激素预防。由于骨峰量的不足是成年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的重要发病问因素,故应在青少年甚至婴幼儿期就开始注意饮食的均衡,特别是钙的摄入,必要时口服钙剂,青少年期鼓励多答运动。面对老年人特别是已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者,应注意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运动量。由于老回年人的应急和反应能力降低,故要尽量注意老年人的日常保护,如饭后起立、夜间起床等,以减少跌倒的危险,降低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的答发生率。

//哪几类人需警惕骨质疏松?

与骨质疏松的讲课意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