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奶喝多了 反而会引起骨质疏松?
卷入经济纠纷案的林光常教授曾这样说过,最近一位北京的医生也提出赞成这种说法。这些东西见仁见智,反对与赞成的也都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但牛奶不宜多喝却是很多营养学家提倡的,毕竟成人和成体动物都不再需要哺乳了。而且有数据显示,牛奶与乳腺癌的发病率之间的确有些关系。现代社会的牛奶经超高温灭菌制成,有益的营养成份被破坏很多,牛奶生产过程中的均质化造成人类动脉硬化的说法至今也无定论,还没有人能担保均质化生产不会破坏人类的动脉。而且为防止牛乳腺炎及其它疾病所注射的抗生素及其它药物残留肯定也会在牛奶中有所体现。这是个化工食品的时代。我的建议是睡眠不好的人可睡前喝牛奶,有助入眠,偶而喝也不错。但不要大量喝。
2、骨质疏松身高变矮的原因
众所周知,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驼背、个子变矮,并伴有腰腿痛的骨质增生。而且,越是身材高大的人,年老之后,身高下降得越明显。一般说来,80岁以zd上的人身高会比年轻时下降10~15厘米。据日本资料介绍,以男性60岁为基础,65岁和75岁,身高分别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
其原因是骨质疏松引起脊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骨被压成楔状或压得扁薄,脊椎的支撑能力下降而变弯,于是个子就矮了。
3、骨密度高常见是什么病?什么原因造成?会出现什么症状?
下面这个是转载的一篇
近来,一则消息掀起了轩然大波——骨密度还能预测乳腺癌的风险。这是发表在9月1日美国癌症学会期刊《癌症》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结论。一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名叫Zhao Chen的学者,对近万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3岁)进行研究,评估了这些妇女的初始骨密度水平及盖尔(Gail)风险模型。随后,他们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平均约8年的跟踪调查,观察哪些妇女最后发展成乳腺癌。具有高盖尔系数的妇女与低盖尔系数的妇女相比,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要高35%。研究还发现,总的髋部骨密度T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发展成乳腺癌的风险就增加25%。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使人产生髋部骨密度越高,患乳腺癌风险越大的印象,其结论是否确凿,尚需更层次的研究。但实际上,在骨科临床,骨密度是一项很常用的检查。
骨密度检查:即BMD tests,是确定骨骼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可以鉴别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风险,监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人体多个部位都可以进行骨密度测量,如髋部、脊椎、腕部、足跟等。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是建立在已知病人骨密度和正常年轻人骨密度平均值对比基础上的。骨密度的测量结果与健康年轻人数据两者之间涉及一个标准差(S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基于骨密度水平,如果T分数在“标准”范围内,则骨密度被认为正常,而比正常平均骨密度峰值低2.5个标准差的人称为骨质疏松患者,这些人群最终超过95%的人发生骨折。
正常:骨密度在年轻人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内(+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1~2.5个标准差(-1~-2.5SD)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低于-2.5SD)
严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伴有一处或多处骨质疏松性骨折。
临床上,常有些病人拿着几张不同病人的骨密度检查单,问医生病人间骨密度值的比较,或是治疗两三个月后就要求复查骨密度,看是不是有疗效,其实这些都是误区,骨质疏松的诊断是基于患者与正常人的骨密度平均值的对比。因此,骨密度检查只能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并不可靠。对于使用激素的病人,要求每隔半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了解骨质流失的程度;而对于要反映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治疗效果的情况,每隔一年检查一次就可以了。
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和髋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和比较真实反映是否需要补钙的检查手段,其表达的是被测骨的平均每1平方厘米上有多少克的羟基磷灰石,即骨密度BMD(g/cm2)。而少数药店、商场里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简单测量人体腕部的骨密度,反映骨密度情况并不全面。
有病人经常有疑问:“雌激素预防骨质疏松的同时会不会又带来乳腺癌”。目前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但是研究发现,乳腺癌发生与乳腺组织暴露在雌激素里的时间延长的关系不容忽视。绝经后妇女长时间补充雌激素,育龄妇女不加选择地口服甾体激素避孕药,饮食中高蛋白质,高脂肪的摄入,都可引起雌激素水平的提高,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因此,对于绝经后妇女,盲目的以大剂量补充雌激素的方法预防骨质疏松并不可取。
一般在35岁左右,人体骨量达到其一生中的最高值,这时钙的含量就是人体的峰值骨量。主要由三种因素决定:遗传因素;补钙因素;身体锻炼状况。因此,骨质疏松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这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正悄悄影响着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的健康。所以现代女性应转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全家人的生活,让骨质疏松症不要过早地“找上门”。
那么,从生活角度,该注意些什么呢?其实,一些病人的个人嗜好与骨质疏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见的有如下几项。
1、口重:食物中加入过量的盐,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还会导致骨质疏松。人体内的钠经过肾随着尿液排到体外,同时也会损耗钙。人体需要排掉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就越大,最终必会影响到骨骼健全所必需的钙质。
2、咖啡与茶:过量摄取咖啡和茶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有些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咖啡的人,钙的排泄明显增加,其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也增加。另外,含磷的可乐饮料也属此类,应尽量避免过量摄取。
3、吸烟:吸烟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吸烟主要会影响到骨骼的外层也就是皮质骨的密度,而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髋骨,吸烟者的髋骨密度普遍比不吸烟者低5%以上。需要强调的是,女性吸二手烟同样易患骨质疏松。
4、蛋白质摄入多:高动物蛋白质饮食很容易引起钙缺乏症。这主要是因为含硫的动物性蛋白进入人体后,会使血液呈现酸性反应,逼迫身体从骨质中提取钙质来平衡酸性血液;其次,食物中的钙经过消化,变成游离钙才能被小肠吸收,而红肉(猪肉、羊肉、牛肉等)中含有大量的磷酸根,会在消化道中与钙结合,从而减少人体对钙的吸收;另外,红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会在胃肠道内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脂肪,使钙的吸收率降低。
5、过量食用巧克力: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巧克力含有草酸酯和糖。草酸酯会减少钙的吸纳量,糖则与钙的代谢有关,而钙又会对维持健康的骨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6、饮酒:研究发现过量饮酒在男性可明显地引起骨质疏松症。这可能是乙醇抑制骨形成,同时过量乙醇抑制了肠道对蛋白的摄入,使雄性激素的分泌减少,而男性雄性激素水平低下可以引起骨质疏松。
4、吃肉太多竟会导致骨质疏松
是的 .
哈佛大学营养学系教授沃尔特·威廉研究证实: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越多,钙质排出体外的机会就相对增加。
而现代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已经太多了。含动物性蛋白的食物主要是鸡、鸭、鱼、猪、牛、羊肉等肉类,熟肉的蛋白质含量更会高达60%左右。因此,如果一天吃100克左右的肉,所摄取的蛋白质就已经达到了60克左右。而正常的蛋白质需要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摄入量最好少于100~150克。
此外,高动物蛋白质饮食很容易引起钙缺乏症。实验证明,每天摄入80克动物蛋白质,会造成37毫克的钙流失;当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加到每天240克,这时即使再补充1400毫克的钙,最后总的钙流失量还是会达到每天100多毫克。这说明,补钙并不能阻止由高蛋白饮食所造成的骨质流失。
5、骨质疏松怎么办?
骨质疏松症是第四位常见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时会导致骨折,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达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建议绝经后女性和大于60岁的老年男性,可适当服用澳诺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用锌补钙,促进钙吸收,提高钙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药物成分中的赖氨酸,最大限度增加了对食物中钙的吸收和利用,进一步增加钙的吸收率、利用率。赖氨酸与锌、钙离子形成鳌合物,阻止植酸对锌、钙的沉淀,直接提高锌/钙吸收率,避免了高剂量钙补充可能引起的结石和便秘。
6、为什么老年人身高缩短是骨质疏松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
这要从老年人身高缩短的病因说起。一般来说:健康人过了骨峰值时期,通常女性在35岁,男性在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逐渐加重,病人继腰背疼痛后会出现明显身高缩短的症状。这是因为,人体的脊椎是维持人体直立状态下的重要结构,当发生骨质疏松时,椎体的骨量丢失最为明显,骨小梁变细、稀疏,椎体承重机能减退,当椎体受压时发生骨小梁断裂现象(即骨内微骨折),因此椎体将发生变形和缩短。
此外,连接椎体的椎间盘会因年龄老化而出现退变脱水、椎间隙变窄现象。
尤其有些患者椎体受到轻微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