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还能练太极拳吗

骨质疏松还能练太极拳吗

发布时间:2020-10-09 22:20:46

1、骨质疏松的人去健身房都练那些动作

帮你找了些资料

如果你是一位骨质疏松症患者,什么样的运动可以让骨骼强壮一些呢?西雅图市佛吉尼亚Mason医学中心内分泌专家,华盛顿大学临床委员会成员Paul.Myskowski将告诉你目前认为最有用的8种运动方式。不过在付出实践之前你需要咨询医生,看看这些运动是否会给你带来危险,然后你就可以努力去做好了。
第一种:太极
太极可以算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了,这是一种缓慢的,优雅的运动,强调身心协调,具有健骨的功能。一个发表于《内科医生与运动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太极可以减缓绝经后女性骨质流失的速度,这些女性每天练习太极45分钟,一周5次,持续了1年,于其他人相比,骨质丢失的速度减慢了1/3。试验的结果是用骨矿物质密度检查结果衡量的。
第二种:瑜伽
一项发表于《瑜伽杂志》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有规律的练习瑜伽的女性脊柱骨密度增加不少。这种缓慢的,精致的运动可以是髋部,脊柱,腕部骨骼密度增加,这些部位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像Warrior I和Warrior II一样站着的姿势可以使髋部和大腿的骨骼得到锻炼,而像下犬式(Downward Dog)这样的姿势则可以锻炼手腕,上肢和肩部的骨骼,而Cobra 和Locust这样的姿势可以保持脊柱的健康状态。此外,瑜伽还可以锻炼人的平衡,协调能力,能使人高度集中,保持身体的警觉状态----这样至少不会跌倒。
第三种:慢跑
这是一种永不过时的运动,跑步无论何时都受到女性朋友们的欢迎,它是使骨骼健康的好方式。在护士中进行的一个研究表明,每周跑步4个小时,骨折的风险将降低41%(与每周跑步时间少于1个小时的人相比)。慢跑是最好的,不过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态调整速度。这是一项自由的运动,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即使你在旅途中。
第四种:高尔夫
可能有人不把高尔夫看成一项运动,即使运动也是贵族式的,不过如果你没有经济压力,高尔夫还是一项好运动。背着高尔夫包包走18个洞的路程,在大大的球场里追逐,击球的动作也增加了上半部身体的运动量。这所有的动作都有助于锻炼髋部和脊柱。
第五种:跳舞
也许你觉得这不可思议,因为你从来不是芭蕾舞明星,甚至说四肢不协调,但是,真的,都没有关系。莎莎舞,桑巴,伦巴,探戈,SWING,狐步舞等等,这些都能让你心跳,并且让你髋部骨骼更健康哦。
第六种:徒步旅行
这种方式——双脚接触地面——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尤其是髋部骨骼,就像慢跑一样。如果你选择爬山,上山和下山的过程可以让更多的骨骼受益。
第七种:球拍类运动
网球,羽毛球等。每一次击球你都可以加强持球拍的上肢,手腕和肩膀的力量,在跑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训练髋部,而在努力抢救位置较低的球时也训练了腰部。
第八种:力量训练
拉哑铃,健美操,都是增加增强身体耐力的方法。
注意事项
如果你的骨骼已经处于虚弱状态,那么运动时你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因为骨折的风险比正常人大很多,所以对那些有可能让人摔倒的运动要格外小心,比如下山途中,溜冰。
如果脊柱骨质疏松,那么在练习瑜伽时要避免过度后屈的动作

2、太极拳动作那么慢,真能对身体有好处吗

太极拳提升心肺功能: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对于呼吸方式很有讲究。所以,练上一段时间,心肺功能都能改善,心脏病的风险都能降低。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有氧代谢能力平均提高 16~21%,心肺功能显著提升;

锻炼协调能力:因为太极拳特别讲究身体的平衡,所以需要全身协调发力,尤其是下肢力量,更是很好的训练,对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有帮助,能够明显提升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缓解骨质疏松:其次,这太极拳,不用跳来跳去,对关节的冲击特别小,也不会加重你已经骨质增生的膝关节的负担。相反,正因为对骨质有一定的刺激,在正确的营养辅助下,还能缓解骨质疏松的问题。

太极拳缓解身体疼痛:在老年关节炎患者中,练习太极拳的,注意力得以转移,精神放松,身体疼痛感能得到明显改善;

太极拳有利心理健康:虽然太极拳分了许多流派,但无不鼓励练习者关注自身并且注意冥想,许多人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焦虑和不安的情绪能得到明显缓解。这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3、打太极拳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帮助吗

基本没什么帮助,需要通过饮食作息来慢慢调节,平时多吃一些含钙高的 ,蛋白质多的食物
水果蔬菜也要多吃,平时要多晒晒太阳

4、太极拳如何调节骨质疏松

人进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6个月太极拳练习确能减低负荷肌体(胫骨)的骨矿物持质丢失率,有效地减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以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减少内骨矿物资的自然丢失,使密度多年保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练习太极拳有利于提高老年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这可能是由于血液向细胞介质—6(1L—6)含量降低,减少骨的吸收和降低骨转换率,从而降低血青骨钙素(BGP)水平,有效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推迟其发生。

5、有哪些疾病不适宜练习太极拳

只要适度,神志清醒能站起来行走的人群,都可以练习太极拳。

一般而言,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在太极拳运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运动量;骨骼关节不好的人,要注意形体姿势的正确性,特别是注意膝部在受力情况下的正确性。

6、练完健身气功可继续练太极拳吗,有冲突吗?

一般认为太极拳是动中求静,健身气功是静中求动,两者相反相成,我也一贯持此看法并加以实践。但近来我在想,这两者的动与静二样吗?首先,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太极拳动的是四肢身体,气功动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内气太极拳静的是心态平静,气功静的是肢体外表,可见两者的动与静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其次,气功静中求动是求内气运动而太极拳动中求静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以静御动,静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内气的动,心平气和静,才能很好地运用意念用意不用力并在拳势的导引下达到内气运动。
由于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内气运动为目的,故具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功效,对于养生来说,不但没有冲突还可以可以同时练。
练习太极拳时注意事项:
1太极拳训练方法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2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3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4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
5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
6打太极拳要求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从而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7练习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练习时应多加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练习健身气功注意事项: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讲练气功是很好的运动,对于家庭调护疾病是很有效的,练气功后注意事项是很重要的,不然你的练习可能就不管用了,还会威胁身体的健康,如果老年人觉得没有适合自己的运动的话气功是不错的选择。不宜蹲坐休息:锻炼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疲劳。严重时产生重力休克。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利还清“氧债”,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不宜贪吃冷饮:锻炼之后往往是会汗流浃背的,随着大量水分的消耗,运动后总会有口干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觉,然而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在抑制状态,功能低下。中医认为如果一时的贪图凉快喝很多的冷饮的话,很容易引起胃肠痉挛、腹痛、腹泻,并诱发肠胃道疾病。
不宜立即吃饭:运动锻炼时,特别是激烈运动时,运动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它的影响下,管理内脏器官活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加强了对消化系统活动的抑制。同时,在运动时,全身血液亦进行重新分配,而且比较集中地供应了运动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减弱,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大大减少。它需在运动结束20—30分钟后才能恢复。如果急忙吃饭,就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多种疾病。
不宜骤降体温:运动时肌体表面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空调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均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忌吸烟:运动后吸烟,吸入肺内的空气混入大量的烟雾,一方面除减少含氧量,不利还清“氧债”,难以消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当人体吸入这样带雾空气,将影响人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在运动后因供氧不足而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

7、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不了解太极拳运动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极拳放松的意义,把太极拳的慢练、举动轻缓误以为是老年人的运动。其实,体育运动中,每一个发力前的动作,都首先是放松。只有先放松,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快速力量。太极拳放松之理不但适用于太极理论,而且适用于一切体育运动之中。在学习太极拳放松用意的理论指导下,可以明白更多运动之理。练太极拳举动轻缓,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至。开头就用快速的练法,必然使有些动作过程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倒好处。只有慢练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而后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极致,如此反复锻炼才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练有了功夫后,就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所以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灵是轻的发展。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充分放松。就是说,不但肌肉、皮肤、骨节要放松,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放松。
太极拳的放松是用意的,积极振作的。所谓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只要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去完成动作过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练太极拳,就会逐渐产生一种轻灵而又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这种锻炼方法能够引人入胜,在练拳过程中会越来越感到趣味无穷。在生理上,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陈鑫的拳论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就是说,练拳时要心静不乱,动作要轻灵细腻。肌肉骨节没有一处不放松的地方。动作轻缓可以逐步体会和纠正全身内外的不放松之处。因此练太极拳是从动作的轻缓中求得内外放松的。太极拳这种放松用意,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好处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与骨质疏松还能练太极拳吗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