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分别指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指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点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变。骨质疏松症可见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以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多见。骨质疏松症以骨骼疼痛和易于骨折为主要特征。
骨质疏松症可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治疗起来见效也比较慢,所以重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其中三级预防是指对那些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积极的进行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质形成的药物治疗,比如活性维生素D,还应该加强预防摔倒、预防颠簸等措施。对中老年出现骨折的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进行坚固强力的内固定,术后早期活动,给予进行体育疗法、营养治疗、补钙遏制骨丢失以及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的综合治疗。
2、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哪些?
一旦发生骨质疏松,采用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不能将其逆转,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预防一般包括运动、营养、药物几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骨峰值量。自儿童期开始注意合理的营养,特别应补充足够的钙。青春期内应摄入1000毫克/日以上;适当的运动对骨骼发育及骨量增加很有利,多户外活动还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合成;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长期饮用浓咖啡等不利于提高峰值骨量。
2.减少骨丢失率。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转换加速、骨吸收增加而使骨丢失。应用骨吸收抑制剂,使骨转换恢复至绝经前状态,即可阻止骨丢失。骨吸收抑制剂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钙质、维生素D类及依普拉封等。在此重点介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雌激素的使用:
(1)雌激素开始使用时间:愈早愈好,绝经后立即应用,甚或在围绝经期开始即应用,预防骨丢失的效果最好(因绝经后10年内骨丢失率最高);但绝经后任何时间开始应用均可抑制骨丢失。一旦停药骨丢失又加速。因此,应用多少年合适?当前还有不同看法,由于髋部骨折多发生在70岁以后,从预防髋部骨折着眼,似乎用至70岁比较合理,有人主张在没有应用雌激素禁忌证的情况下,终生使用。
(2)常用雌激素制剂有:妇复春胶囊、尼尔雌醇、利维爱、盖福润、倍美力、克龄蒙等。第一代:单纯雌激素可用于无子宫的病人。代表药物尼尔雌醇:国产长效口服雌三醇衍生物,每月2次,每次1~2毫克,如有子宫者应每3个月加服安宫黄体酮8~10毫克/天,连用7天,缺点:存在血药浓度不匀的问题。第二代:序贯疗法:代表药物克龄蒙,用于卵巢早衰的病人,既治疗更年期症状,又每月来一次月经,对身体和精神均起到治疗与安慰作用。第三代:小剂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持续应用,可用于无激素替代治疗禁忌的任何病人。利维爱:荷兰进口药物,兼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活性。不抑制内源性雌激素的产生。应在正式绝经后开始应用。副作用偶有眩晕、阴道出血、胃肠道不适、体重增加及肝功能变化等。盖福润:国内生产。为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复合制剂,每日2片,晚饭后服用。副作用偶见水肿、乳房胀痛、胃不适。服此药时注意加服孕激素。妇复春:也是由国内生产的雌孕激素复合制剂。并含有钙及维生素A、D、E等。此药雌激素含量在国际国内最低,却达到最佳效果,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广。服用方法:①45岁之前轻度更年期综合征者,隔日一次,每次1粒,中、重度者每日1次,每次1粒。经期停药,血净后继续服。②45岁以后轻度更年期综合征者,每日1次,每次1片,中、重度者每日1次,每次2粒。③50岁以后的妇女出现更年期症状,每日1次,每次2粒。三个月一疗程,症状完全消失再继续服用三个月后改维持量,每日1次,每次1粒。④绝经10年以上或60岁以上的妇女,第一个月每日1次,每次1粒,第二个月每日1次,每次2粒。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0天。症状消失后改为每日1次,每次1粒。⑤症状严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量。⑥无症状预防性用药一般在45岁以后。
(3)禁忌证:卵巢、乳腺、子宫恶性肿瘤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未切除子宫或未绝经者;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大于5厘米尚未闭经的患者;急性血栓性疾病。
综上所述,预防措施主要是:自童年起就开始注意营养及钙摄入,长期坚持身体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补充钙、维生素D等。认真做到了这些骨质疏松还是可以预防或减低到最轻程度的。
3、怎样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流行?
营养学家建议:
要增加钙的摄入量。首先应调整膳食结构,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质形成,富钙食品有助钙代谢平衡,利于矿物质沉积。牛奶、鸡蛋既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又含有丰富的钙、磷。每人每天摄入1瓶牛奶(大约含有300毫克钙)或奶制品、一只鸡蛋和50~100克豆及豆制品,同时多食海带、虾皮、虾米、海鱼、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品,有利于增加钙的摄入量。但是,仅仅从膳食中获取钙,仍然满足不了人体需要,尤其是孕妇、乳母、绝经期妇女对钙特殊需要的人群,最好再能长期额外补充优质钙剂和维生素D;
要增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刺激骨细胞活动,有利于骨质形成。有人通过平行组实验观察发现,绝经期妇女如果每周锻炼3次,每次1小时,可使全身钙量从781~876克逐渐增加到801~919克,而不锻炼组几乎每个病人的全身钙量均下降。据上海华东医院对500名老年人调查发现,活动量少或仅有少量活动的与活动量大的相比,前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经常户外活动,还要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帮助肠道吸收食物中更多钙。所以,经常户外体育活动是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发生与流行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
要控制影响骨质形成的食品或药物的摄入。吸烟可促使骨质的丢失,饮酒会减少钙的摄入,增多尿钙排泄。此外,含铝的制酸药、可的松、苯妥英钠、肝素和咖啡因等药品,都会影响骨质形成,应加以控制。
此外,还应积极治疗引起骨质疏松症的许多内分泌疾病,如柯兴氏综合症、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必要的时候,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性激素,可预防骨质过度丢失,控制骨质吸收,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老年人由于骨量减少,时刻受到骨折的威胁。女性进入50岁之后,由于雌激素停止分泌而闭经,骨量急剧减少,骨质疏松化显得更为突出。
在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数,男性为100万左右,女性则高达730万,两者相加约占总人口的6%以上。此外,在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30%患有骨质疏松症。由此看来,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人的骨头,主要由以骨胶原(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基质和以钙、磷为主要成分的骨盐组成,并始终处于形成和破坏之中。在人的发育期和青春期,骨质形成快于骨质破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骨质破坏开始快于骨质形成,导致骨密度(每一单位容积的骨盐量)逐渐下降。由于骨密度下降,只要不慎跌倒在地,甚至扭转身体,都会出现骨折。
骨量的减少,首先出现在脊椎、骨盆、大腿骨根部、手腕等代谢旺盛的松质骨部位,并直接导致脊椎压迫性骨折、大腿骨根部骨折、前胳膊末端骨折等的频发。其中多见于老年人的大腿骨根部骨折,往往致使患者常年卧床不起,造成回归社会困难,成为骨质疏松症最为严重的合并症。
4、怎样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5、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与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密切相关,补钙和维生素D更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就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比如人们发现:有的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了许多钙或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提高骨密度,防止骨疏松,一方面需补充钙质,另一方面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中。也就是说,缺钙者多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使骨骼承重,才能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提高补钙的效果。
负重和运动对防止缺钙的确至关重要。一项研究调查表明:某高校200名平均年龄为68岁的老教授中,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9%,远高于对照组的2.3%,提示脑力劳动者的骨质疏松发病因素中,缺乏运动、神经肌肉锻炼不足等机械性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项试验也表明,绝对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2周即可出现全身骨痛症状。对这些卧床休息的病人测定骨矿物质含量,发现平均每周减少0.9%。因为适量地负重和运动不仅直接对骨骼有强健作用,而且运动使肌肉收缩,会不断地对骨的生长和重建产生积极效应,骨细胞对这种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是激活、自我增生并促进骨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刺激骨组织对摄入体内的钙及其他矿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防止骨质疏松的目的。
所以,补钙结合适当的负重运动,是防止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中老年人可结合自身情况,参加下述一些运动锻炼:如慢跑、骑车、跳绳、登高、俯卧撑、举杠铃、网球、园艺劳动等,每周做5次,每次保证有30分钟的运动时间(分两次完成也行)。即使长年卧床的老人,也应每天尽可能离床1小时,使骨组织承受体重的负荷,使肌肉多收缩活动,对推迟骨质疏松大有好处。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如果你能坚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对其骨骼的健康也是有益的。此外,平时多喝牛奶,少吸烟,适量晒晒太阳,饮食做到荤素搭配,对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也是有帮助的。
6、怎样防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公共健康问题。一般说来,骨质疏松发生发展有一个漫长过程,与钙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当前,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注意补钙,预防骨质疏松,这无疑是有益的。但少数中老年人对防治本病尚缺乏全面认识,以为只要长期大量补钙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误区。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防治骨质疏松应遵循三大原则,即补钙、运动和饮食调节。在合理补钙时,坚持运动也很重要。这三者,患者在防治过程中不可偏废。
生理学家研究证实,运动防治骨质疏松,一是促进性激素分泌,包括雌激素和睾酮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可加速骨蛋白质合成,骨盐沉积增加,骨质增厚;二是运动可增加骨皮质血流量,活跃骨内血循环,减少钙溶解,增强骨细胞代谢;三是运动时,肌肉对骨骼会产生牵张力,它对骨强度的影响远远超过相关激素、钙等的作用。实验发现,通过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可以对骨代谢起调节效应。肌力锻炼只要能重复一定次数或持续一个时期,便可使肌肉纤维变粗,肌力增强,从而减轻或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运动锻炼时,因为中老年人宜选择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原地轻度跳跃等方式。研究发现,不同运动项目和方式对增加骨密度有部位特效性。比如,体操训练有助于预防腰椎骨质疏松;逐渐进行的抗阻力练习有助于加速骨质疏松康复;每日步行五千步以上有助于防治下肢及脊柱骨质疏松;每日坚持握力训练30分钟以上,有助于防治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有专家指出,如果单纯预防,可采取步行和慢跑;如果已经患骨质疏松,除慢跑外,加骑固定自行车、原地跳跃、太极拳等;症状较明显、手脚不灵活的老年患者,可在室内绕圈行走,以提高平衡功能。总之,要争取一切机会动起来。运动强度并无绝对标准,以不过于激烈为原则,关键在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当然,强调运动锻炼并不否定合理补钙的重要性。两者有机配合,才可以相得益彰,疗效卓著。
7、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分别指什么?
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措施分别如下:1、一级预防:在没有发生骨质疏松时,出现骨密度下降时,维持好骨密度,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2、二级预防:出现了骨质疏松,应通过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及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跌倒等,维持好骨密度,预防骨折发生;3、三级预防:已经出现骨折,应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否则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是未发生骨折的3-5倍,甚至在10年内会还增加死亡风险。
8、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分别指什么?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又称阶梯预防方法。它是将应纳入骨质疏松症预防的人群分成三个预防阶段,每个阶段又针对其特点有侧重地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提高预防水平,减少预防费用的目的。建议:
1、一级预防:主要人群为儿童及青少年。预防的重点是合理的饮食结构,提倡“平衡饮食”,提倡多食用含钙量高的食品,如鱼、虾、海带、牛奶及牛奶制品、杂粮类、豆及豆制品类和绿叶蔬菜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如不饮酒、不吸烟、不喝浓咖啡、不饮浓茶、坚持体育锻炼、晚婚、晚育及哺乳期不过长。上述措施总的目标是保持体内钙质不过多丢失,尽可能提高骨密度的峰值,为人生不同阶段预防骨质疏松症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二级预防:主要人群为中年,特别是绝经后妇女。预防的主要手段除了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足够的钙摄入量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外,应考虑使用部分药物来预防骨质疏松症。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使用补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等)、钙调节剂(如维生素D、降钙素等)、雌激素(尼尔雌醇、雌三醇等)都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同时,要积极防治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肝炎及肝硬变等。
3、三级预防:主要人群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者。预防的重点是通过药物促进骨的形成(如使用维生素D),抑制骨吸收(如使用雌激素、钙剂等);通过综合方法增强体质,如适当的活动、体疗、理疗及合理的饮食等;通过调整生活状态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速度,如改善生活方式(不饮浓茶、不饮烈酒、戒烟)、加强免疫功能(治疗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及积极进行科学干预。
9、防治骨质疏松有哪些要素?
不少人一提起骨质疏松,就把原因完全归咎于缺钙,而防治骨质疏松也就只限于补钙了。这种看法不够全面。实际上,饮食中缺钙仅是重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的发生涉及因素很多,包括营养状况、食物成分、内分泌代谢、生活方式乃至于家族遗传史,都有密切关系。因此,防治骨质疏松也需要全面考虑,其中应突出营养、运动与药物三者。
在日常饮食中应提供骨质形成的全部原料:钙、磷、蛋白质、维生素等,缺一不可。当然,最重要的是足量的钙,人体内99%的钙都沉积在骨头中。一般说,每天如能喝上一大杯奶,就能基本满足正常人钙需要量。此外,经常摄取海产品、虾米皮、骨头汤、豆制品、绿叶菜等,都是补钙的简便方法。不过,单纯依赖多吃含钙食品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食物中钙磷的比值,如比值不当,会影响钙吸收。营养学家证实,牛奶、酸奶、鱼类中的钙磷比值最为合理。
适度运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很有意义。已证实,运动有助于获取最大骨量,是预防骨质减少的重要手段。户外运动还可获取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长期卧床者骨矿物质明显减少,极易诱发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已比较明显的患者,常需药物辅助。是否服用钙制剂仍有争议。因为大多数饮食钙总量并不缺乏,主要是钙的吸收、转运和利用缺陷有关。故具体处理应同时服用维生素D3,才能保证疗效。欧美国家提倡用氟化钠治疗,但该药可能有胃肠反应或骨痛等副作用。对更年期后骨质疏松严重的妇女,除一般治疗外,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效果良好。但最大顾虑是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率,应注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