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一、骨质疏松症的误区——绝非简单的“缺钙”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量减少,易于骨折。
老年人全身脏器功能减退,特别是肾功能衰退明显,致使体内活性维生素D缺乏,继而引起人体对钙的利用率下降,骨量减少,并且肌肉平衡能力下降更易跌跤,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发生率也大大上升。此外,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雌激素骤然减少,也会加速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状。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寂静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骨量丢失本身,在多数时候并没有症状,因此医学上称其为“寂静的流行病”。老年人只有当骨量丢失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发生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甚至骨折时,才会对骨质疏松引起重视。
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高达20%,致残率更是高达惊人的50%。
三、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饮食+运动+药物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为了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量流失,人体需要每日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00-1000毫克,含钙高的食物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类、蛋类、动物肝脏等。
除了合理的饮食,维持每日适量的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适量的户外运动,并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药物中,活性维生素D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药物既能增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促进新骨形成,又能减少骨量丢失。
四、特别医嘱:
中老年人肾功能逐年减退,自身合成的活性维生素D随之大幅度减少,因此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能力也明显下降。人体补钙的关键在于对钙的吸收利用,所以无论男女中老年人,都应该补充活性维生素D。
活性维生素D通过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自然进程,并可以减少跌倒几率,降低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中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撑起一把全面呵护的安全伞。
3、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已经从推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恶化的治
疗,进展到积极地恢复骨骼健康的治疗,使“从骨寿命而言可以使人的预期寿命延长10 ~ 20 年”的预想成为可能。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吸收与骨形成偶联失调,药物治疗分为三大类。
(1)骨吸收抑制剂,以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雌激素、降钙素、二膦酸盐、异丙氧黄酮都属于这一类。
(2)骨形成促进剂,以增加骨量,包括氟化物、维生素K、甲状旁腺素、雄激素、生长激素等。
(3)骨矿化促进剂,促进骨钙沉着,增加骨量,这类药物有维生素D 与钙剂。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既往HRT(激素替代疗法)曾作为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首选,但新的研究表明,在HRT(激素替代疗法)
作为骨质疏松的一线用药方面,风险/ 受益比值不理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在欧洲范围内HRT 不再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一线疗法。
2003 年国际骨质疏松大会学术委员会推荐:不建议使用HRT 预防慢性疾病;HRT 应该用于绝经症状明显的患者,以减轻症状;如果使用HRT 使用剂量应该最低,使用时间应该控制在最短;对使用HRT的患者应该定期检查;对有泌尿生殖器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局部用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仅作为抗吸收治疗的备选用药。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健全,消化吸收能力就强,成为生化气血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依赖肾的功能健全。若脾病日久,运化失职,饮食得不到消化吸收,无力滋养先天之肾,则肾精虚衰,最终使脾肾两亏,可表现为腰膝无力、腰背酸痛等。因此,健脾补肾乃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则。
//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4、怎样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ml含Ca300mg)、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加强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2)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或用固体骨肽制剂骨肽片进行预防,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日本则多主张用活性Vit D(罗钙全)及钙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3)三级预防: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进骨形成(活性Vit D),骨肽片等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规律,但受着激素调控(主要有PTH破骨:雌激素、CT成骨;Vit D3双向调节)、营养状态、物理因素(日照、体重)、免疫状况(全身体质、疾病)、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咖啡、饮食习惯、运动、精神情绪)、经济文化水平、医疗保障等八个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这将对提高我国亿万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骨折后相关并发症,在美国每年有约37,500患者死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相关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虽不能完全预防,但给予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锻炼等,能在很大程度减轻骨质疏松症,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 此外,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患有导致骨质疏松症高危情况的疾病以及使用可致骨质疏松症药物的患者,及时去除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药物预防治疗尤为重要。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种族;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家族史;生殖系统因素,尤其是过早绝经;与骨密度降低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吸烟、酗酒以及缺乏锻炼、导致无月经的大强度运动(例如马拉松长跑者);饮食因素,尤其是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者缺乏即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以及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其他疾病以及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为减少骨折的发生率,应警惕老年患者容易摔倒的危险因素,包括平衡能力减退、体位性低血压、下肢肌力下降、反应迟钝、用药(如镇静剂)、视力障碍以及认知缺损
5、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对老年人群体应作哪些健康教育
①积极治疗一些能引起骨质疏松的内科疾病;②50岁以上的人慎用糖皮质激素、肝素等以免导致骨质疏松。③少吸烟、少饮酒。酒精中毒将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而引起骨质疏松;⑤老年人骨折者,石膏固定弊多利少,长期卧床及活动减少将加重骨质疏松。(2)补钙 ;(3)中医骨科治疗骨质疏松。
6、骨质疏松症怎样防范?
骨质疏松症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悄无声息地到来,却严重地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人们腰酸背痛,肌肉容易抽筋,影响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容易引起患者在轻微外伤后,导致骨折。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呢?医学上给骨质疏松症下的定义是,单位体积骨组织的量低于正常,骨小梁的数量减少,间隙加大。其基本特征是骨组织的体积减小,而非骨的组成成分的变化,也就是骨小梁的数量减少,骨矿物质与有机物的比例仍正常。
患骨质疏松症时,同样是原来的骨,但其质量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骨内的主要矿物质钙盐大量流失,其内部变得相当松软,强度明显下降,很容易发生骨折。
对于避免骨质疏松症,树立现代预防观,这是头等重要的,因为一方面一旦发生骨质疏松症综合征,治疗办法不多,难以短期治愈,加之本病又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的,不易及时发现;而早期预防却是可行的,因此有人称早期预防工作为“一本万利”之举。
①饮食。保证钙的摄入量是各项预防措施中的中心环节,最为重要,还有磷及维生素D的摄入。成人每日需钙1000毫克;妊娠与哺乳女士、绝经期、老年人及糖尿病、肾病、胃肠病患者等还应增加500毫克。
②在进食调配中,要力求营养均衡,饮食多样,粗细搭配,尤以多进食含钙多的食品,如牛奶、鱼虾、豆类、鸡蛋及绿色蔬菜。
③在饮食制作中尽量减少钙及维生素D的损失和有利于钙的吸收,如加工鱼、肉时加一点醋,不仅调味,而且可增加钙的溶解,促进钙的吸收。
④运动可增强人体骨矿物质含量,活动又可刺激骨形成,从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方式并非固定,有氧运动中的步行、慢跑、游泳、滑冰、骑自行车、练太极拳等均可。对于上述极易发生骨质疏松的特殊人群,尤应强调采用与体力适合的运动项目,不可“随弯就弯”地任其卧床而不活动,这对瘫痪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⑤除忌烟、酒外,还要少喝咖啡,因咖啡同吸烟一样可促进本症的发生。
⑥充足的日光浴也是预防本病的必要条件之一,尤其北方的冬季更应保持充足的日照,妊娠哺乳期的女士更应长期坚持。
⑦已确定为骨质疏松的病人,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