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氯硝西泮骨质疏松

氯硝西泮骨质疏松

发布时间:2020-09-27 12:08:07

1、生物高手来帮帮忙

本文仅对一些药物对孕妇及胎儿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镇静催眠药
主要有地西泮、氟硝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阿普唑仑、氯氮 及水合氯醛等,此类药物静注过快可引起心血管及呼吸抑制,孕期尤其是孕早期使用会导致宫内缺氧,可影响胎儿的神经行为能力,对幼儿期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影响。此外,该类药物还会影响肝、肾功能。
抗癫痫药
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孕早期用药可致畸胎,并损害肝、肾。如苯妥英钠可轻度增加胎儿颅面发育异常,唇腭裂、指(趾)发育不良、智力缺陷等。又如丙戊酸钠在妊娠初期用药可使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和其他颅脑畸形的频率增加,临床上称“胎儿丙戊酸综合征”。
镇痛药
主要有吗啡、哌替啶等,吗啡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抑制呼吸,同时能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而延长产程,禁用于临产前孕妇分娩止痛。新生儿对哌替啶抑制呼吸作用极为敏感,用于分娩止痛时,临产前2~4小时内不宜使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
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吡罗昔康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应用可使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多,妊娠后期禁用。
降压药
能透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的降压药有尼群地平、哌唑嗪、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硝普钠、利血平等。此类药多数具有消化道反应,以及头痛、眩晕、心悸等,孕妇尤其是产前妇女应慎用。孕妇如患高血压需用降压药时,应选用肼屈嗪(肼苯达嗪)等不影响胎盘血液灌流的药物。利血平等可抑制胎儿发育,应禁用。因为患高血压的孕妇服用利血平后,大约有10%的新生儿出现昏睡、心动过缓、鼻黏膜充血和呼吸抑制等毒副反应。
利尿药
主要是高效能利尿药包括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等。此类药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应用可损害听力,并引起胃肠道反应,此外,由于抑制尿酸排泄,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
抗消化性溃疡药
主要有H2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有抗雄激素作用,可引起溢乳现象,孕妇慎用。
激素类药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分解并抑制其合成,以及增加钙、磷排泄,可影响骨质生成,引起骨质疏松及延缓伤口愈合,并抑制胎儿生长发育,妊娠期可致畸胎或造成新生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故妊娠期和后期均不宜使用。乙烯雌酚、睾酮、孕酮、可的松等也能致畸,如乙烯雌酚可引起胎儿先天性内脏畸形和脑积水,生殖腺癌,男胎女性化,使后代永久性不育,口服避孕药也可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处于发育成长过程,生理情况有异于成人,若在围生期用药不当,胎儿可能致畸或致胎儿发育不良等影响,甚至胎死宫内,故对孕妇用药必须慎重。有许多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用药剂量大、时间长及注射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的机会增多,应重视孕期临床药物学的研究,慎重衡量,正确选择与合理用药。

一、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药物

胎盘是胎儿的特殊器官,据估计胎盘绒毛与母体接触的面积约达10m2 ,孕妇服用的

多数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药物通过胎盘运转方式有单纯扩散、主动转运及特殊转运4种。

1.抗生素 长期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均可使胎儿第8对脑神经及肾受损害;四环素有明显致畸作用;氯霉素对胎儿产生毒性反应,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酰转换酶,药物不能以结合形式自肾脏排出,积蓄在体内达高浓度时,可出现“灰婴综合征”。因此,上述药物在孕期应禁用。

2.磺胺类 磺胺进入胎体后,与胎儿血清内胆红素争夺血清蛋白,使胆红素大量游离,胎儿出生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故在妊娠后期及分娩前应避免使用,特别是长效磺胺。

3.甾体激素 乙烯雌酚可引起女性子代在青少年期发生阴道腺病,并可能致阴道、宫颈透明细胞癌;男性子代睾丸发育异常、阴茎发育异常、精液异常等发生率亦较未用药者高3倍。孕激素则目前未发现有致癌倾向,但其影响则尚难以肯定。故雌激素(特别是乙烯雌酚)在孕期应禁用,黄体酮则应慎用。糖皮质激素常用于临产前数日以促进胎儿肺成熟及治疗妊娠合并某些内科并发症,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因属短期用药,未见明显不良后果,过量长期用药有可能导致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死胎发生率增高,也有认为可能由于免疫抑制而使感染发生率增高,但对此有不同意见。因此,若确属病情需要而长期应用时,原则上应尽量用较小剂量维持。

4.维生素K3 肝内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均需维生素K3,但维生素K3 对红细胞稳定性差的患儿可引起溶血,导致发生肝损害及核黄疸。而天然的维生素K3似无此不良反应。

5.镇静安定药 反应停曾在60年代初期广泛用于孕早期治疗妊娠呕吐,导致产生数以万计的畸形婴儿的严重后果,现已禁用。巴比妥类药物过去多认为无致畸作用,但有学者发现常服用者与对照组相比,其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畸形可表现为无脑儿、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四肢畸形、唇裂、腭裂、两性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颈部软组织畸形、尿道下裂、多指(趾)、副耳等。非巴比妥类药物如安定是临床常用药物,在孕早期服用,胎儿可发生唇裂、腭裂,其危险性较对照组高4~6倍;眠尔通、利眠宁等在孕早期6周内服用,可能有致畸作用,在整个孕期服用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6.抗痉挛药物 苯妥英钠有明显致畸作用,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及心脏畸形;丙戊酸钠可致胎儿神经管畸形;三甲双酮可引起胎儿畸形产生胎儿三甲双酮综合征及胎儿死亡。

7.吗啡类药物 早期妊娠时应用吗啡类药物,特别是可待因,婴儿唇裂、腭裂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若在娩出前6小时内注射吗啡,给药后2分钟可在胎体测出,作用可维持4~6小时,新生儿娩出后,会有明显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因此若估计在6小时内娩出者,应忌用吗啡。

8.抗甲状腺药 硫脲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若在孕期服用,可引起胎儿代偿性甲状腺肿大、智力发育及骨生长迟缓。无机碘化合物长期用于治疗甲亢时,可引起胎儿甲状腺肿和呆小病。孕早期应用放射性碘可能引起胎儿先天畸形,若在妊娠10周后应用,则胎儿甲状腺肿可积蓄碘,使组织受放射破坏而产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因此,孕期应禁止应用。

9.治疗糖尿病药 胰岛素是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最安全的药物,其他几种口服磺脲类药物,如甲糖宁、氯磺丙脲以及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等,均有产生死胎和畸胎的危险。

10.利尿药 速尿是孕期应用较安全的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可能产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原因可能是药物抑制胎儿骨髓生成血小板,也可能是母体血循环中的抗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致。

11.抗癌药 抗癌药可能有致畸作用,目前仅叶酸拮抗剂最为肯定,孕早期应用此类药物,多数胎儿宫内死亡而流产,能存活者亦会有多种严重畸形。需衡量利弊,必要时仍需用药,则最好能避孕或避免早期怀孕时应用及联合用药。

12.烟、酒 过量吸烟可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吸烟孕妇的早产率、死胎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均较不吸烟孕妇为高,并与吸烟量有明显关系。吸烟时摄入一氧化碳可能是吸烟孕妇娩出低体重儿的部分原因,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量,在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得多。尼古丁对子宫胎盘血流量也有一定影响,孕妇在吸烟期间,胎盘绒毛间隙血流量可下降22%,并持续10~15分钟,可能与尼古丁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肾上腺素有关。

嗜酒妇女生育力减退,若妊娠,则胎死宫内较对照组高,且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酗酒胎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胎儿在宫内及出生后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睑间隙狭小,有内眦赘皮、上颌骨发育不全、下颌小、腭裂、关节畸形、掌纹异常、心血管畸形及生殖器畸形等。

二、通过羊膜腔内注射进入胎儿的药物

胎儿浸泡在羊水中并不断吞咽羊水,因此羊膜腔内注药亦为胎儿给药的方式之一。有报道为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在分娩前24~48小时,单次羊膜腔内注入地塞米松10mg即可,认为此种给药方式药量小,收效快,不抑制母体免疫系统,且能采取羊水作胎儿成熟度测定。

2、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近年来的治疗实验大多基于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临床对照研究证明,只有促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泼尼松(强的松)、环磷酰胺和干扰素(β-干扰素)对改善临床和MRI病损作用良好。在抗炎因子的干预下,患者从每次发作中恢复的速度加快。但在急性恶性型MS,大部分患者抗炎治疗是无效的;少数患者疗效仅能维持1个月余。尚不能证明类固醇激素能缩短整个病程,或者能够预防复发,所以对其长期的疗效难以定论。
1.皮质激素关于皮质激素的应用剂量,首次大剂量是至关重要的。静脉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500mg/d,3~5天),后口服较大剂量泼尼松(强的松)能有效的缓和急性或亚急性MS以及视神经炎,能够缩短其病程。如不能静脉用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可用口服泼尼松(强的松)代替,从60~80mg/d开始,这样可避免住院治疗。对于严重的发作,特别是脊髓炎对大剂量静脉用药反应更快。
Beck等在视神经炎临床治疗实验报告中告诫:在急性视神经炎的治疗中避免用口服。这项457例视神经炎随机、对照性研究发现静脉给予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后跟随口服泼尼松(强的松),虽在第6个月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别不大,但的确加快了视力的恢复。然而,单独口服(强的松)治疗,视神经炎再发的危险性增高。对鞘内注射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的疗效争论很大,一般不推荐这种治疗方法。
提倡将皮质激素的治疗限制在3周内,如果症状反复,延长减量过程。这种短期皮质激素治疗副作用较少,但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失眠,个别可出现抑郁或躁狂症状。疗程达数周以上的患者,易出现高血压、高血糖和糖尿病失控、骨质疏松、髋关节无菌性坏死、白内障和少见的消化道出血、活动性结核。适当补钾是必要的。作者认为类固醇激素隔天疗法益处不大,而短期每天一次大剂量冲击疗法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复发,这样对激素的耐受性也比长期口服用药好。
2.免疫调节药曾试用过多种免疫调节药,仅少数药物如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有效,另外对一小部分患者给予全身淋巴放射治疗似乎能改善部分病情。这些治疗方法能改善临床症状支持MS的CNS损伤的机制是自身免疫过程的学说。然而,长期免疫抑制药应用的危险性,如癌变大大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在英国和荷兰硫唑嘌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详细试验研究说明该药对MS无显著疗效。据一MS研究小组报道,在疾病的慢性、进展期,经过2年泼尼松(强的松)和环磷酰胺治疗能够延迟病情的恶化,他们也同时指出应注意这种治疗给患者带来的负担和潜在的毒性作用。至少有一项双盲、安慰-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环磷酰胺没有任何疗效。
有两种新的治疗方法有希望改变MS的自然病程。初期临床试验表明,皮下注射干扰素(β-干扰素)能降低MS复发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减少了MS病灶数目。有证据说明干扰素(β-干扰素)能降低大脑半球脱髓鞘改变。该药能否阻遏神经功能障碍的进展有待进一步验证。然而,临床疗效并不令人振奋。Bornstein等也报道了MBP多聚体和复合多聚体I(CopI)对复发缓解型MS有效。这种药物尚待FAD批准。对新近通过口服牛髓鞘使髓鞘脱敏的试验尚未得出结论。
3.其他对于低脂、无谷蛋白饮食或者补充亚麻油脂对MS是否有治疗价值缺乏可靠的对照性研究。合成多肽和高压氧治疗的意义还不明确。血浆置换疗法可能对暴发性的急性患者有作用,但尚缺乏严格的试验,对慢性的病例则效果不佳。
4.一般治疗一般措施包括保证适当的卧床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减少感染,争取从首发或病情恶化中最大程度的恢复。利用可能的康复措施(如拉带、轮椅、滑道、电梯等)尽量拖后疾病的卧床时间。精心护理、利用变换压力床垫、硅胶垫和其他特殊设备预防卧床期褥疮的发生。疲劳是MS患者常见的主诉,特别在急性发作期,金刚烷胺(100mg早、晚各一次)或匹莫林(pemoline)(晨一次口服20~75mg)可缓解疲劳症状。
膀胱功能障碍是治疗中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其中主要的症状是尿潴留,氯贝胆碱(比赛可灵)对此可能有帮助。在尿潴留时,为避免感染应监测残余尿量,残余尿量不能超过100ml。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尿急、尿频(膀胱痉挛)。溴丙胺太林(溴化西胺太林,普鲁苯辛)或奥昔布宁(尿多灵,氯化羟丁宁,Ditropan)能松弛逼尿肌可缓解这一症状,这类药物最好间断应用。间歇性导尿对具有严重膀胱功能障碍,特别是尿潴留者是非常必要的。患者可学会自己导尿,从而减少保留尿管所带来的感染危险。严重便秘时,最好进行灌肠。直肠规律性训练对保持大便通畅有帮助。
对严重的痉挛性截瘫和下肢痛性屈曲痉挛患者,以及其他一些痉挛状态,通过置留管或埋藏泵鞘内注射巴氯芬(巴氯酚)有一定的疗效。轻度痉挛者可口服baclofen。以上方法无效时,背部脊神经根切断术、脊髓切断术、闭孔神经压榨术等外科方法可使症状长期缓解。
对下肢轻微运动诱发的非常严重、致残性震颤可行丘脑腹外侧切除术。卡马西平、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对此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
医生的理解和同情对于MS患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应向患者说明在日常生活、婚姻、妊娠、药物应用、预防接种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在肯定诊断以前,不要告诉患者“多发性硬化”的可能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则应给患者一种平衡的解释,应强调疾病乐观的方面。
(二)预后
病情的缓解和复发是MS最重要的临床特点。部分患者在首次发作后会有一完全的临床缓解期。
少数患者表现为一系列的复发恶化,每一次复发都有完全缓解。这种复发恶化程度可很严重以至于引起四肢瘫痪和假性延髓性麻痹。首发症状出现和第一次复发的间期差别很大,据McAlpine报道30%为1年,20%在2年内,另有20%在5~9年内,还有10%在10~30年内复发。在如此长的潜伏期内,病理过程仍保留潜在活性。
随时间延长,患者逐渐进入一个慢性、稳定或波动性神经功能衰退期。已明确影响病程的因素不多。与一般的观念相反,妊娠对MS无恶性影响。实际上,妊娠可带来意想不到的临床稳定,甚至改善。这可能与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已确诊的患者妊娠后平均复发率随妊娠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然而,在产后的头几个月内恶化的危险性增加,较非妊娠期高两倍。
本病的病程差别很大。少数患者在发病后数月或数年内死亡。但平均病程超过30年。

3、特发性震颤需要多注意些什么?

特别需要注意控制情绪,不能激动,严格遵守医生让注意的一切。

4、我妈妈是不是得了,更年期忧郁症

更年期抑郁症的治疗,西药主要是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常用的有阿米替林、多虑平、马普替林、氟西汀、米安色林、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黛安神等。可同时用更年安、安雄等药物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采取雌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雌激素对于消除疾病症状,也有一定效果,服用大豆异黄酮不仅有效果,而且安全没有副作用。
更年期抑郁症的家庭成员应该疾病有所认识,注意从心理上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注意关心保护支持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对疾病的严重性有充分的估计,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5、如何防治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有抗癫痫的药物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头晕、平衡困难、智能损害等,有些药物对肝脏和血液系统有影响,还有些药物可以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大部分抗癫痫药物有致畸作用。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有不同的防治方法。
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
比如苯巴比妥、氯硝西泮引起镇静,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引起头晕和平衡困难。为了减轻这类不良反应,要注意从小剂量缓慢加量,逐渐达到起效和维持剂量。使用过程中要监测血药浓度,绝对不能超过说明书推荐的最大治疗剂量。采取这些措施后,上述不良反应大多可以避免发生或逐渐减少、最终耐受。
由药物长期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比如长期服用丙戊酸钠,可以引起
多囊卵巢综合征
和肥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以导致牙龈增生、多毛、骨质疏松等。对这些不良反应,一方面某些特定人群要避免使用某种药物,比如青少年女性、育龄妇女和肥胖症患者要尽量不用丙戊酸钠。另一方面,服用这些药物后,尽量维持在可以控制发作的最小剂量,并且在无发作持续足够多年后尽量停药。
与患者自身的特异体质有关的不良反应
比如对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过敏的患者可能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的皮肤损害,对丙戊酸钠不耐受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肝损害等。这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影响很大甚至致命。但是由于这些不良反应是和患者自身的体质有关,医生也无法预测。好在它们大多在用药早期就已经出现,所以在刚开始用药时严密监测这类不良反应出现的迹象,比如观察有没有皮疹,每个月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可以帮助今早发现这些不良反应,从而及时停药和几级对症处理。

6、得理多的药物相互作用

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是对活性代谢产物10,11-环氧卡马西平起主要催化作用的酶。同时服用CYP3A4抑制剂可导致卡马西平血浆浓度增加,从而诱发不良反应[294]。如果同时服用CYP3A4诱导剂则可能增加卡马西平的代谢速率,导致卡马西平血浆水平及疗效的潜在下降。同样,如果停止使用CYP3A4诱导剂,则会使卡马西平的代谢速率下降,引起卡马西平血浆水平的增高。卡马西平是CYP3A4和肝脏其它I相、II相酶系统的强效诱导剂,因此可降低主要通过CYP3A4代谢的药物的血浆浓度。可增高卡马西平和/或卡马西平-10,11环氧化物血浆水平的制剂由于增高的卡马西平和/或卡马西平-10,11环氧化物血浆水平可导致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共济失调、复视),因此,当同时使用以下药物时应根据监测的血浆水平相应地调整得理多®剂量:止痛剂、抗炎药:右丙氧芬、布洛芬雄激素:达那唑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醋竹桃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抗抑郁药:可能包括地昔帕明、氟西汀、氟伏沙明、奈法唑酮、曲唑酮、维洛沙秦抗癫痫制剂:司替戊醇、氨己烯酸抗真菌药:唑类(如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抗组织胺类药物: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抗精神病药:洛沙平、奥氮平、喹硫平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病毒药物:用于HIV治疗的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心血管药物:地尔硫卓、维拉帕米胃肠道药物:可能有西咪替丁、奥美拉唑肌松药:奥昔布宁、丹曲洛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噻氯匹定其他相互作用:葡萄柚、尼克酰胺(仅在成人高剂量时)据报道,洛沙平、喹硫平、扑米酮、丙戊酸和丙戊酰胺可使活性代谢产物10,11环氧卡马西平浓度升高。可降低卡马西平血浆水平的制剂当合并使用以下药物时,必须调整得理多®的剂量:抗癫痫制剂:非氨酯、甲琥胺、奥卡西平、苯巴比妥、苯琥胺、苯妥英和磷苯妥英、扑米酮、普罗加胺,虽然数据可能有些矛盾,但一般认为也包氯硝西泮、丙戊酸或丙戊酰胺抗肿瘤药:顺铂或阿霉素抗结核药物:利福平支气管扩张药或平喘药:茶碱、氨茶碱皮肤病治疗药物:异维A酸其他相互作用:含有贯叶连翘(金丝桃属)的中草药制剂得理多®对合并应用制剂血浆水平的影响卡马西平可降低某些特定药物的血浆水平,或减弱甚至消除这些药物的活性作用。必须根据临床要求调整以下药物的剂量:止痛剂、抗炎药:美沙酮、对乙酰氨基酚、非那宗(安替比林)、曲马多。抗生素:多西环素抗凝血剂:口服抗凝血药(如华法林、苯丙香豆素、双香豆素和醋硝香豆素)抗抑郁药:氨非他酮、西酞普兰、曲唑酮、三环抗抑郁药(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去甲替林、氯丙咪嗪)。不推荐将得理多®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联合使用;在服用得理多®前,如果临床情况允许,应至少提前两周或更长时间停止服用MAOI(参见【禁忌】) 抗癫痫制剂:氯巴占、氯硝西泮、乙琥胺、非氨酯、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扑米酮、噻加宾、托吡酯、丙戊酸、唑尼沙胺。 据报道,在卡马西平的作用下,血浆苯妥英水平既可升高也可降低,不过很少有病例报道可导致美芬妥英血浆水平增高抗真菌药:伊曲康唑驱虫药:吡喹酮抗肿瘤药:伊马替尼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氟哌啶醇和溴哌利多、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抗病毒药物:用于HIV治疗的蛋白酶抑制剂(如印地那韦、利托那韦、沙奎那韦)。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咪达唑仑支气管扩张药或平喘药:茶碱避孕药:激素类避孕药(应考虑其他可选择的避孕方式)心血管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系列),如非洛地平、地高辛皮质类固醇: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依维莫司甲状腺素:左旋甲状腺素。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含有雌激素和/或黄体酮的药品。需要注意的合并用药据报道,卡马西平与异烟肼联合使用可增加异烟肼诱导的肝脏毒性的发生率。卡马西平与锂盐或甲氧氯普胺合用,或与精神安定药(如:氟哌啶醇、硫利达嗪)合用,能增加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而后一种用药方法即使在“治疗血药浓度下”也会增加神经病学方面的不良反应)。卡马西平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尤其是单次超量或长期大量,肝脏中毒的危险增加,有可能使后者疗效降低。与碳酸酐酶抑制药合用,骨质疏松的危险增加。由于本品的肝药酶诱导作用,与氯磺丙脲、氯贝丁酯(安妥明)、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赖安加压素(lypressin)、垂体后叶素、加压素等合用,可加强抗利尿作用,合用的各药都需减量。苯巴比妥、苯妥英、扑痫酮、普罗加比、茶碱能降低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而且氯硝西泮、丙戊酸、丙戊酰胺、也有同样作用,虽然实验数据有些矛盾。另外,有报告说,丙戊酸、丙戊酰胺和扑痫酮能升高活性代谢物10,11-环氧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因此,卡马西平的剂量需相应调节。与一些利尿药合并使用(如:氢氯噻嗪、速尿)可能引起低钠血症。锂盐可以降低卡马西平的抗利尿作用。卡马西平对非去极化肌松剂(如:泮库铵)有拮抗作用;若必要可加大剂量,且病人应严密监护,因为神经肌肉阻断的恢复可能比预想的要快。卡马西平以降低诺米芬辛(nomifensine)的吸收并加快其消除。有报告说,异维A酸改变卡马西平和10,11-环氧卡马西平的生物利用度和/或清除率,因此应监测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与其它影响精神的药物一样,卡马西平会降低酒精耐受性,因此在治疗期间,劝告病人戒酒。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能出现阴道大出血。卡马西平降低或升高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均有报告。有极少数报告升高美芬妥英的血浆浓度。

与氯硝西泮骨质疏松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