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绝经后骨质疏松分级

绝经后骨质疏松分级

发布时间:2020-09-27 07:10:20

1、(1)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

(2)遗传性骨质疏松①成骨不全。

②高胱氨酸尿症。

(3)内分泌疾患所致骨质疏松①性腺功能减退。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

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④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4)与饮食有关的骨质疏松①缺钙。

②缺维生素D。

③缺维生素C。

④慢性酒精中毒。

(5)药物所致骨质疏松①长期使用肝素。

②长期应用甲氨蝶呤。

(6)失用性骨质疏松(7)其他疾病所致骨质疏松①各种慢性病。

②各种髓内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

(8)特发性骨质疏松①特发性少年骨质疏松症。

②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激素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3、骨质疏松程度分几级

从人体的氨糖量来讲,氨糖25岁之后会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在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骨头关节损伤。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复或逆转损坏软骨,润滑软骨,减少积液的。

4、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有哪几类

骨质疏松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各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两型。其一为I型,即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远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丢失而导致骨质疏松。这种类型的患者脊椎与桡骨下端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二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是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骨皮质和骨松质均受影响。这类患者除椎体骨折和前臂骨折外,还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后天性因素诱发,包括物理和力学因素,如长期卧床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疾病等;肾病、类风湿、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吸收不良、肿瘤病变等;药物的应用(糖皮质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指男性发病年龄小于50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骨质疏松,无潜在疾病,发病原因不明。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 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国际骨质疏松日”。

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何区别

两者都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只是其中的类型不同而己。(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也称为I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绝经后 的女性。(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称为n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6、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分别指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指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点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变。骨质疏松症可见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以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多见。骨质疏松症以骨骼疼痛和易于骨折为主要特征。
骨质疏松症可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治疗起来见效也比较慢,所以重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其中三级预防是指对那些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积极的进行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质形成的药物治疗,比如活性维生素D,还应该加强预防摔倒、预防颠簸等措施。对中老年出现骨折的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进行坚固强力的内固定,术后早期活动,给予进行体育疗法、营养治疗、补钙遏制骨丢失以及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的综合治疗。

7、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分级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分级。骨密度测定T值>-1时,数值正常;T值在-1—-2.5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合并脆性骨折为重度骨质疏松。

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分级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