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骨质疏松 > 骨质疏松的膳食治疗原则作业

骨质疏松的膳食治疗原则作业

发布时间:2020-09-26 21:26:47

1、简述骨质疏松药物的分类及合理补钙的原则

人体的骨骼主要是承担人的体重和保证人的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结构,因此必须要足够的坚强。骨本身是由很多很密的网状组织构成的,包含蛋白质、矿物质(钙)等。如果某些原因导致骨含有的矿物质逐渐减少到一定程度,这样骨头就会变得很软弱,就没有足够力量去承担身体活动产生的力量,骨头也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折断。这个过程是无声无息的,自己是感觉不到的,等到骨质丢失到一定程度发生了骨折的时候往往才被发现。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所谓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比如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肾脏病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主要的应该是关注原发性的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其作用主要分为三类。
(1)骨吸收抑制剂。①激素替代疗法。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已有70多年历史,国际上普遍接受该法。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疗法。常见药物有:尼尔雌醇、雌二醇、雌三醇、利维爱(替勃龙)等。②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类似雌激素的化合物,它与雌激素作用非常相似,但可完全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和乳腺的刺激,不引起子宫内膜和乳腺细胞增生,不增加致癌危险。常见药物有雷洛昔芬。③二膦酸盐。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新型骨吸收抑制剂,二膦酸盐与雌激素作用相似,但后者仅用于女性,而二膦酸盐男女均可使用。该类药物可分为3代:第一代有依替膦酸二钠、氯屈膦酸二钠;第二代有替鲁膦酸钠、帕米膦酸钠;第三代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依本膦酸钠等。④降钙素。是人体调节骨钙代谢的一种内源性激素,是治疗伴有骨痛、高钙血症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目前能够人工合成的有4种,即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人降钙索和猪降钙素,前两种更为常用。常用药物有:密钙息和益钙宁。
(2)骨形成促进剂。①甲状旁腺素。它是体内钙平衡的主要调节者,对骨骼有合成作用,增加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其程序性死亡,促进骨形成,并显著减少松质骨的丢失及骨小梁厚度的减少。目前已有重组甲状旁腺激素上市。②氟制剂。 氟化物是一种强有力的骨形成刺激剂,有稳定骨盐晶体结构的作用,抑制骨质吸收,促成骨细胞分裂,显著增加中轴骨的骨质量。常见药物有氟化钠、单氟磷酸钙(特乐宝)。
(3)骨矿化药品。①钙剂。足量钙的摄人对正常骨的发育和维持是必要的,钙人量不足可降低骨量峰值和随衰老所致的骨量丢失。目前临床应用的钙剂很多,常见药物有碳酸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氨基酸鳌合钙、盖天力、龙牡壮骨冲剂、钙尔奇D、凯思立D和乐力胶囊等。②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维生素D是促进人体钙吸收的重要元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都存在维生素D的生成和代谢障碍,导致活性维生素D的减少,因此必须加以补充。常见药物有阿法D3、活性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
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其作用主要分为上述三类,其他如骨生长因子制剂及中药也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需要用骨吸收抑制剂,防止骨量继续降低,而且需同时使用刺激骨形成的药物以增加骨量,可采用联合用药。骨吸收抑制剂只能维持骨量和暂时骨形成增加,骨形成刺激剂才能有效地提高骨量,这是目前世界治疗骨质疏松症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

2. 骨质疏松患者怎样科学合地补钙?
钙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全身99%的钙贮存在骨骼与牙齿中,组成身体最坚硬的部分。钙是骨骼的重要成分并且促进骨矿化,而骨骼作为贮钙的主要场所又承担着维持血钙浓度稳定的重任。所以,钙与骨骼健康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
严重缺钙可导致动物与人类骨质疏松的模型早已公认为不可质疑的科学事实。大量观察性研究和随机的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补充钙和(或)维生素D能减少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和发生摔倒的危险。目前对于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地位基本达到国际共识,即对摄钙不足的人群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有益的,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
钙补充剂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这充分说明其重要性。钙对骨骼健康虽然是有益的,但降低骨折危险的作用是微弱的,因此单纯补钙不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唯一和全部措施,而是基础措施之一,同时还应当注重营养、锻炼、接触阳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有明确危险因素的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或已经是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除补钙外,需要与其他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及治疗措施联合应用。
总之,钙不仅是维持骨健康的基本元素,也是参与全身多系统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尽管单纯补充钙剂不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全部措施,但的确是重要的基础措施。因此,钙不能不补,也不能滥补。科学合理地选择钙剂和补充钙剂,才能
真正地做到既安全又受益。

3. 目前市场上常用补钙制剂有哪些?
钙是人体终生所需的元素,人体总钙量的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是骨骼正常生长和达到峰值骨量的物质基础。缺钙可引发几十种疾病,包括软骨症、抽搐症、肾结石和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
钙制剂是防治钙缺乏症的重要药物。目前市场上的口服补钙制剂种类繁多,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钙制剂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成盐的性质分成三类即无机钙制剂类、有机钙制剂类、天然生物钙制剂类。无机钙如碳酸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有机钙如乳酸钙、枸橼酸钙、氨基酸鳌合钙等;天然生物钙如活性钙、盖天力、龙牡壮骨冲剂等。
(2)依据钙制剂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代。第一代有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制剂及中药龙骨、牡蛎等,其特点是溶解度较低、吸收较差,吸收率均在30% ~40% ;第二代为活性钙及以活性钙为主要原料的制剂,其特点是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生物利用度低,且有些生物钙的制剂中含有对机体的有害的元素,如镉、铋、铅等,长期服用会产生潜在的重金属中毒的可能;第三代为超微粉化碳酸钙制剂和氨基酸钙制剂,如纳米钙、L—天冬酸钙等,其特点是溶解性好、吸收度好(其吸收率一般为60%~80%,也有达90%以上者)、生物利用度高、对胃肠道刺激小,是目前较理想的补钙制剂。
(3)按其组分分为单纯钙及复合钙两类:单纯钙是以碳酸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其中的某一钙盐作为主体,再与辅料加工而成;复合钙剂是以2种以上的钙盐与酵母及各种维生素组成的(如维丁钙、巨能钙等)以增加钙的吸收,此类制剂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制剂。
补钙原则上应以饮食补钙为主,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供给量,一般不应
提倡用钙剂来补充营养或代替食物补钙。经常接受日光照射和适量运动,可促进钙的吸收以增强体内骨钙的含量。对特殊群体,参考我国钙的每日供给量标准计算:每日补充钙量=钙推荐供给量-每日膳食钙量。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不同剂型的钙剂,对儿童、孕妇、产妇、哺乳期妇女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补钙,应同时注意必须予以适量维生素D。

4. 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它是指以骨量降低、骨组织结构退变、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常用雌激素(激素替代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雌激素在全身多个部位均可发挥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效应,其中的某些副作用是绝经后妇女不需要、或者是有害的。长期单独使用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增加,而联合应用雌激素与孕激素则可以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乳腺癌与激素替代治疗的关系各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多数认为连续使用5年以上时,乳腺癌的发生率升高。
因此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①绝经后妇女如有绝经症状,又有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应选用雌激素(子宫已切除)或雌、孕激素(子宫完整者)。②对适应证范围妇女进行利弊评估,只要益处超过风险,就有应用价值。③绝经早期应用激素替代治疗不仅可缓解症状,预防骨丢失,还因避免老龄化的影响,可能对心血管及脑起保护作用。④绝经后连续应用激素替代治疗 5年是安全的,如需应用5年以上,经权衡利弊、在病人知道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应用。⑤应用的最低有效剂量、药物种类及使用途径应个体化。⑥评估利弊,一般一年一次,以决定是否需要或可以继续应用。

5. 二膦酸盐类药物是什么?
二膦酸盐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新型骨吸收抑制剂,近年来,二膦酸盐类药物已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骨吸收抑制剂。由于它能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吸收,因此被用来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龄和绝经后)、制动引起的骨质疏松、骨肿瘤、成骨不全、骨纤维发育不良、炎性骨病等。还可用于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肝素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另外,双膦酸盐还是恶性肿瘤及佩吉特骨病引起的高钙血症的一线治疗药物。
二膦酸盐与雌激素作用相似,但后者仅用于女性,而二膦酸盐男女均可用。二膦酸盐能抑制骨的吸收,防止骨质丢失,增加钙的利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能较快增加,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症状。二膦酸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①抑制破骨前体细胞的分化和募集,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②破骨细胞吞噬二膦酸盐,导致破骨细胞凋亡;③附着于骨表面,影响破骨细胞活性;④干扰破骨细胞从基质接受骨吸收信号;⑤通过成骨细胞介导,降低破骨细胞活性。
二膦酸盐类药物迄今已开发出十几个品种,按药效学分为3代,第一代有依替膦酸二钠、氯屈膦酸二钠,除抑制骨吸收外,还有抑制正常矿化过程的不良反应,因此主张间歇性、周期性治疗,同时持续服钙剂。第二代有替鲁膦酸钠、帕米膦酸钠,治疗量不阻滞矿化;第三代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依本膦酸钠等,不但消除了抑制正常骨矿化作用,而且抗骨吸收疗效增强。
二膦酸盐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可能是因为药物中所含氨基对消化道的刺激引起。因此,对食管炎、食管溃疡、糜烂、吞咽困难等患者禁用。不良反应除胃肠道反应外,还有注射局部刺激反应,故不宜静注和肌注,应缓慢静滴。

2、骨质疏松患者平时的最佳饮食(食疗)

钙一直再补吸收了吗???要是吸收了就不会总抽筋了啊!建议抓紧治疗,每天喝杯牛奶多吃点含钙质比较高的食物比如虾皮海带之类的,每天坚持晒晒太阳!再就是药物干预!我推荐的是维骨八宝,提高骨密度修复骨关节!挺好,可以试试!建议!!可以找我

3、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1.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①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②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③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④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1)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mg~600mg。 2)维生素D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单位(5μg)/d,老年人推荐剂量为400~800IU(10~20μg)/d。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IU(目前国内销售的钙剂和维生素D复合制剂中维生素D含量普遍偏少)。建议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应为30ng/ml(75nmol/L)以上,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但是,如患者伴有肾结石及高尿钙,则应慎用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
2.药物干预
仅补充钙剂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根据患者情况加用药物。
(1)药物治疗适应证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2.5<T<-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无条件测定骨密度,但具备以下情况者,也需药物治疗:①已发生过脆性骨折;②OSTA筛查为高风险;③FRAX工具计算出髋部骨折发生概率≥3%或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2)抗骨吸收药物1)双膦酸盐类可选择的药物有阿仑膦酸盐(Alendronate)、唑来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2)降钙素类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宜长期使用。鲑鱼降钙素,皮下或肌肉注射,根据病情每周2~5次;鲑鱼降钙素鼻喷剂;鳗鱼降钙素,肌肉注射。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用于女性患者,能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不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危险。雷诺昔芬(Raloxifene),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期间禁用。4)雌激素类只能用于女性患者。应全面评估利与弊,遵循以下原则:①适应证 有绝经期症状(潮热、出汗等)及/或骨质疏松症及/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妇女,尤其提倡绝经早期开始用,收益更大风险更小。②禁忌证 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泌乳素瘤者慎用。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应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制剂选择及治疗期限等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应用最低有效剂量。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
(3)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PTH),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肌肉注射,用药期间要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4)锶盐雷奈酸锶,睡前服用。不推荐CCr(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使用。
(5)其他药物1)活性维生素D更适合老年人,肾功能不全,1α羟化酶缺乏者。包括1α羟维生素D(α骨化醇)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化三醇)两种。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骨化三醇、α-骨化醇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2)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餐后服用。禁用于服用华法令的患者。
3.外科治疗
(1)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vertibroplasty)和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是脊柱微创治疗的新进展之一,适用于新鲜不伴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疼痛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2)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桡尺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且累及关节面,骨折愈合后易残留畸形,常造成腕关节和手指功能障碍。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可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或外固定器固定。对于少数不稳定的骨折可考虑手术处理。
(3)髋部骨折的治疗髋部骨折具有以下特点:①死亡率高,容易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②骨坏死率及不愈合率高。③致畸、致残率高。④康复缓慢。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和外固定器等。也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4、1.提出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2.设计一日膳食食谱(老年人)3.说明老年人营养供给的特点。跪求啊 这是作业

老年人的营养和膳食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生理功能将发生渐进性衰退。改善营养以防止早老和老年性疾病,延年益寿,成为目前老年病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老年人在营养需求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热量的需要。随着体力活动减少和代谢活动降低,热量的消耗也相应减少。一般活动不多的老人,每天有6276~8368千焦耳(1500~2000千卡)热量,就足够了。如果继续食用不必要的高热量膳食,可使身体过胖,并会伴发一些常见的老年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影响健康。
(2)蛋白质的需要。原则上应该是质量高些,数量少些。因为老年人的体内代谢过程以分解代谢为主,需要较为丰富的蛋白质来补偿组织蛋白的消耗。要尽量供给生物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应占摄取蛋白质总量的50%以上,如豆类、鱼类等可以多吃。相反,过多的蛋白质,可加重老年人消化功能和肾脏功能的负担,如果进食过多蛋类、动物内脏,又可增加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对健康不利。
(3)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蔗糖、麦芽糖、乳糖、果糖、葡萄糖、纤维素和果胶,除了纤维素和果胶外,其余均可被吸收利用,它们是供给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来自谷物中的淀粉。另外,食糖、水果、蔬菜等也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老年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量要低于青年人,约为300~400克,或占每日总热能的60%~70%。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总热能供给约35011.71千焦耳(8368千卡),碳水化合物应供给300~350克。老年人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应根据个体特点而作适当调整。合并有肥胖的老年人应限制主食摄入,增加活动量。有饥饿感时应增加瓜果、蔬菜的补充。反之,不伴有肥胖的老年人体力活动量又较大者可适当增加主食供给量。同时,老年人的膳食中应注意供给一定量的纤维素和果胶,这两种不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能刺激肠道蠕动。老年人运动功能减弱,肠壁肌张力降低,容易发生便秘。缺少纤维素的膳食会加重老年人的便秘症状。
(4)对脂肪的需要。老年人体内脂肪组织将逐渐增加,过多的脂肪,不利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肝脏。但若进食脂肪过少,又将影响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所以进一定量脂肪,以保持平衡膳食,也是必要的。总的原则是,要尽量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脂肪,而减少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也就是多吃花生油、豆油、菜油、玉米油等植物油,而少吃猪油、酥油等动物性脂肪。
(5)对无机盐类的需要。无机盐类在人体内参与许多主要的生理功能,合理供给老年人身体需要的无机盐,对他们的健康长寿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老年人对钙的利用和贮存能力降低,易发生钙的负平衡,长期持续性负钙平衡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女性更为明显。除坚持适当的运动之外,多接受日光照射,经常保证食物钙的摄入量(每日至少摄入600毫克钙),对预防骨质疏松甚为有益。牛奶含钙量丰富且易吸收,是老年人提供钙盐的较好食品。对于钠盐,老年人应适当限制,通常每日食盐摄入量以5~10克为宜,不得超过8克。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老年人分解代谢常大于合成代谢,细胞内液减少,体钾含量常减少。所以应保证膳食中钾的供给量,每日供给3~5克即可满足需要。瘦肉、豆类和蔬菜富含钾。
(6)对水的需要。老年人的结肠、直肠的肌肉萎缩,排便能力较差,再加肠道中粘液分泌减少,以致大便容易秘结。老年人的饮水量一般认为每日2000毫升左右,以保持尿量1500毫升左右。
由于以上生理需要,老年人需补充足够的营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少食多餐的饮食方法较为适宜,暴饮暴食有害无益。也不宜过饥过饱,每餐以七分饱为最适合,进餐时要细嚼慢咽。饭菜要力求做到色、香、味、形俱佳,富有营养。烹调时应切碎煮烂,使其柔软,因老年人咀嚼、消化能力稍差。饮食温度要适宜,过粘、过甜、过酸、过咸、过于油腻或油炸的食物不宜食用。
老年人的食养原则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在节制饮食方面均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宝贵经验。以下几方面可供老人们参考和借鉴。

(一)伙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老年人因消化能力减退,胃肠适应能力较差,暴饮暴食,不但会造成消化不良,而且还是诱发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饮食要有规律,尽可能少食多餐,不饥饿,不过饱,要定时定量。正如《养生避忌》中说:"故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无令饱;先渴而饮,饮勿过冷。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备急千金方》指出:"饮食以时,饥饿适中"。

《寿世保元》也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以上都是告诫人们应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此外,老年人还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养病庸言》中说:"无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云:"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二)忌肥甘厚味

所谓肥甘厚味,就是中医所说的膏粱厚味,一般是指非常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这类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老年肥胖。再者,过食油腻食物,对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还可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老人对营养的正常吸收。因此,古人对此早有论述,如《韩非子》中说:"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明代养生专书《寿世保元》中也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活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咨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浊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所以,老年人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膏粱厚味,以使神清体健,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三)不可偏嗜

老年人饮食宜保持多样化,不要偏食,偏嗜。因为各种食物都有它固有的营养素,饮食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平衡;

如偏食,偏嗜,就会造成某种营养缺乏而导致疾病。《保生要录》中说:"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痰;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黄帝内经》中也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均说明必须合理饮食,不可偏嗜。

(四)不勉强进食

老年人的厌食,一般有生理性厌食、心理性厌食和病理性厌食等几种,无论出现哪一种厌食,只要没有食欲,就不要勉强进餐。积极的办法是调整饮食,加强体力活动,保持愉快的心境,创造轻松的进餐环境,烹调出色、香、味、形俱全的、能诱人食欲的饭菜。因为勉强进食,可伤人脾胃。梁代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是保证健康长寿的重要环节。

(五)忌怒后进食

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是说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能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六)忌过冷过热饮食

老年人宜适温而食。过冷过热饮食会损伤消化道粘膜,特别是食道粘膜,久之可引起食道癌。过食生冷还会损伤脾胃。

老年人还应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食物应切细煮软,应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七)忌过咸,宜清淡

中医自古以来主张老年人的饮食宜清淡,忌过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易造成高血压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内经》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医论》中也说老人饮食应"去肥浓,节酸咸"。饮食除应少盐外,还应在食物的加工上多采用清蒸、炖等方式,多吃汤、粥,少用油煎炸等烹调方法。此外,有饮酒嗜好的老人,还应忌酒。

(八)注意餐后养生

《千金方》中云:"食毕当漱口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食饱令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则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明闻尤《茶笺》载:"用浓茶漱口,可去烦腻,健胃,又可坚齿"。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三、老年人的营养素需要量

根据老年人机体形态和生理功能均已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一特点,老年人的营养素及热能供给应有别于青壮年时期,现分述如下:

(一)热能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活动量逐渐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机体内脂肪组织增加,而肌肉组织和脏器功能减退,机体代谢过程明显减慢,基础代谢一般要比青壮年时期降低约10~15%,75岁以上老人可降低20%以上。因此,老年人每天应适当控制热量摄入。45岁以上老年前期热能供给标准依据劳动情况不同,男性为每日9240~12600千焦(2200~3000千卡),女性为7980~10080千焦(1900~2400千卡)不等;60岁以上老人,男性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女性7140~8820千焦(1700~2100千卡);70岁以上老人,男性7560~8400千焦(1800~2000千卡),女性6720~7560千焦(1600~1800千卡);80岁以上老人,男性6720千焦(1600千卡),女性5880千焦(1400千卡)。

老年人热能供给量是否合适,可通过观察体重变化来衡量。一般可用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男性老人体重标准值(公斤)=〔身高(厘米)-100〕×0.9

女性老人体重标准值(公斤)=〔身高(厘米)-105〕×0.92

实测体重在上述标准值±5%以内属正常体重,超过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低于10%为减重,低于20%为消瘦,在±5%~±10%范围内为偏高或偏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体重超常或减重、消瘦的老年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因此老年人应设法调整热量摄入,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以减少疾病发生。

(二)蛋白质

老年人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下降,维持机体氮平衡所需要的蛋白质数量要高于青壮年时期,而且老年人对蛋氨酸、赖氨酸的需求量也高于青壮年。因此,老年人补充足够蛋白质极为重要,蛋白质对于维持老年人机体正常代谢,补偿组织蛋白消耗,增强机体抵抗力,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规定老年人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一般不低于青壮年时期,依据劳动强度不同,60~69岁老年人,男性每日供给70~80克,女性60~70克;70~79岁老年人,男性65~70克,女性55~60克;

80岁以上,男性60克,女性55克。大致相当于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蛋白质1~1.5克,蛋白质热量相当于总热能的12~18%,而且要求蛋白质供给中有一半来自优质蛋白,即来自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品蛋白质。

(三)脂肪

老年人脂肪摄入量一般以不超过总热能的25%为宜。适量的脂肪供给可改善菜肴风味,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供给机体必需脂肪酸,为机体提供热量,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但脂肪摄入过多,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故老年人脂肪摄入量一般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下,除了各种食物中所含脂肪外,食用油的选择应尽量少用动物油脂,而食用豆油、葵花子油、花生油等植物油。

老年人还应少食用含胆固醇过多的食品,如动物脑、肾、肝、鱼子等。一般认为空腹血胆固醇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老年人,每日膳食胆固醇以不超过500毫克为宜,高胆固醇血症的老年人则应控制在300毫克以内。

(四)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能为人体提供大约70%的热能。老年人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糖耐量低,故有血糖升高趋势。而且某些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过多摄入,在体内可转化为甘油三酯,易诱发高脂血症,所以老年人应控制糖果、精制甜点心摄入量,一般认为每天摄入蔗糖量不应超过30~50克。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为淀粉,大部分可从粮食、薯类中获取;其次也可食用一些含果糖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蜂蜜、果酱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般应占总热量的50~60%。

(五)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对于老年人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为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平滑肌紧张性降低、蠕动缓慢,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便秘的发病率增高。而适量的膳食纤维摄入可刺激肠蠕动,能有效地防治老年性便秘。同时膳食纤维还有防治高血脂、胆石症、结肠癌以及降血糖等功效。因此,老年人的膳食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在每日膳食中应安排一定数量的粗粮、蔬菜及水果。

(六)维生素

1.维生素A:维生素A能维护上皮组织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具有抗癌作用,对于老年人保持健康十分重要。由于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肝脏、蛋黄、奶油等,同时也是含胆固醇较高的食品,而胆固醇的摄入量对于老年人则是需要加以控制的,从而也应限制维生素A的摄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食物上可选择一些含有胡萝卜素的黄色或绿色蔬菜,因为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变成为维生素A;另外,也可口服维生素A胶丸,每周2次,每次1丸,每丸25000国际单位,但切忌过量,以免中毒。

2.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妊娠分娩次数较多的老年妇女,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骨质疏松症的更为常见。老年人的含维生素D的食物供给量应高于青壮年时期,我国规定每日10微克(400国际单位)。由于皮肤中含有维生素D的前身物,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3,故提倡老年人适当增加一些户外光照时间,这样,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有些需口服维生素D制剂者,须当心因体内排泄较慢,容易发生蓄积中毒的问题,故一般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维生素E: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能损伤细胞膜,使衰老过程加速发展。维生素E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稳定生物膜结构,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根据组织细胞学研究,人体细胞从发生到死亡,大部分细胞可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大约2.4年,所以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年左右。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证明,维生素E可使细胞分裂次数增至120次以上,且使细胞保持比较年轻的状态,因此认为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内脂褐质(老年色素)增多,其它组织也会发生脂褐质沉着,维生素E能消除脂褐质并改善皮肤弹性。此外,维生素E还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浓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功能。我国规定老年人维生素E每日供给量标准为12毫克,各种植物油是其最良好的来源。口服维生素E制剂,一般认为每日剂量小于300毫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安全的。

4.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理作用的营养素。它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既可用于防治感冒,又具有防癌作用;维持毛细血管的完整(如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出现牙龈、皮下出血);促进铁的吸收,对缺铁性贫血有辅助治疗作用;具有解毒功能,能拮抗组织胺和缓激肽,防止过敏性和结缔组织病的发生;参与脂肪代谢调节,促进血胆固醇转化,使血脂下降。临床上维生素C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克山病、风湿病、出血性疾病、肝胆疾病、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化学性中毒等病症治疗。因此,维生素C对于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十分必要,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体内血浆和白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下降,故给老年人补充充足的维生素C更显得重要。我国规定老年人每日膳食维生素C供给量为60毫克,故应经常进食足量的新鲜蔬菜及水果,若能每日增服100~200毫克维生素C片剂,可能会对老年人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产生更好的效果。

5.硫胺素:老年人对硫胺素的需要与一般成人相似,但由于硫胺素在谷皮、谷胚中含量较多,所以喜食精白米面且饮食单调的老年人,易发生硫胺素缺乏症。患者可出现浮肿、肢端发麻或感觉迟钝以及心音异常等。因此,老年人膳食不宜过于精细,适当吃点粗粮可调剂伙食并有利于预防硫胺素缺乏。还要注意硫胺素的其它食物来源,使饮食多样化。要注意煮粥勿加碱,防止硫胺素被过多破坏。食物中粗粮、豆类、花生、瘦猪肉、肝、肾、心以及酵母中均含有丰富的硫胺素,市售谷胚、麦片类食品也是硫胺素良好来源。我国规定老年人硫胺素每日膳食供给量为1.2毫克。

6.核黄素:脂溢性皮炎和阴囊炎是核黄素缺乏的常见症状。核黄素在食品中分布不广,只集中于肝、肾、乳、蛋黄、紫菜、口蘑、鳝鱼等少数食品中,而且在烹调过程中核黄素还易损失破坏,故老年人应注意补充核黄素。我国规定老年人每日膳食核黄素供给量为1.2毫克。

7.尼克酸:尼克酸缺乏可发生癞皮病,表现出皮炎、腹泻、痴呆等症状。尼克酸具有扩张末梢血管和降低血胆固醇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因此尼克酸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营养素。尼克酸供给量可按每供给1千卡热量提供尼克酸5毫克。尼克酸含量较多的食物有肝、瘦肉、花生、豆类、粗粮及酵母等,但玉米中尼克酸为结合型尼克酸,不能为机体吸收利用,食用时可适当用碱处理,使结合型尼克酸转变为游离型,方可为机体所吸收。

(七)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1.钙:老年人常因胃酸分泌减少、胃肠机能减退,使钙的吸收减少,加上体内代谢过程中对钙的储存及利用能力下降,常发生钙负平衡状况。随着年龄增长,骨组织的重量逐渐减少,大约每10年男性骨质可减少4%,女性可减少8~10%,常发生骨质疏松症,特别是高龄老人及分娩次数多的老年妇女中更常见,严重者易发生骨折。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及恶化,老年人每日膳食应注意摄入一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大豆及豆制品、芝麻酱、木耳、海带等,并且经常晒太阳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3,以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必要时还可口服钙制剂、骨粉和维生素D制剂。

我国规定老年人每日膳食钙供给量为600毫克。

2.铁:老年人对铁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缺铁是世界性的老年营养问题。而食物铁的吸收率较低且受许多因素影响。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一般低于10%,膳食中植酸盐、草酸盐的存在以及胃酸缺乏时均可影响铁吸收。动物性食物中的铁一般多为血红素铁,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吸收率高于植物性食物且影响因素较少,一般吸收率可达20%左右。含铁较丰富的食物有大豆及其制品、黑豆、豌豆、芥菜、香菜、桂圆、猪肝、肾、乌鱼、虾子、淡菜、芝麻酱等。此外,炒菜时宜选用铁锅,世界卫生组织出于预防缺铁性贫血的考虑,向世界建议推广应用中国铁锅。

3.锌:老年人缺锌时可致味觉失灵,严重时可使心肌梗塞、慢性肾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故老年人应注意膳食锌的补充。含锌量相对比较丰富的食物有瘦肉、鱼类、豆类及小麦,尤其是麸皮中含量较高,所以膳食不宜过于精细。必要时亦可口服10%硫酸锌溶液。

4.氟: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饮食中氟的摄入不足,易致龋齿,对老年人则易导致发生骨质疏松症。氟在粮食及蔬菜中含量不高,许多地区饮水中含量也很低,但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故提倡老年人适当饮茶,可减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

5.钠:人体钠主要来自食盐中的氯化钠,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缺乏。但钠摄入过多却危害很大,摄食过咸食物可能因钠在体内过多潴留,导致循环血量增加,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及浮肿等疾患。故老年人应控制食盐摄入,每天摄入量最好控制在10克以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则应把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尽量少食含盐较多的卤制品、咸腌食品。

6.其它:铬是体内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葡萄糖耐量有关,还能降低血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故老年人应注意膳食铬的补充,含铬丰富的食物有啤酒、粗制糖、黑胡椒、瘦肉等。

硒与心肌代谢有关,缺硒会引起心肌损害及使某些肿瘤发病率增加。老年人对硒的补给不容忽视,含硒量相对丰富的食品有瘦肉、干豆等食品。

钾是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与心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膳食中应有足够的钾供给方能满足机体需要。老年人体内含钾量较低,须注意从膳食补充。富钾食品主要有各类水果和蔬菜。

(八)水

老年人细胞内液量减少,同时老年人饮水欲望减退会加重体内水分的不足,故老年人应养成饮水习惯,每日摄入水量应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从膳食安排上应适当增加一些汤、羹类食物。正确的饮水方法应是少量多次。清晨饮适量开水,有利于刺激食欲、促进循环。

5、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

基本饮食原则你应遵循基本饮食原则,尽量做到素食疗法。

碱性饮食你还应遵循的另一条饮食原则,就是碱性灰质饮食,当然在你进行素食疗法的同时就已部分做到了碱性食物的原则,但你还是要尽量遵循这一原则。

高钙食物高钙食物是你日常生活中的重点选择,你也许苦于不了解哪些食品钙源丰富。那么这里首先可以告诉你的是,牛奶、奶制品、虾皮、虾米、鱼(特别是海鱼)、动物骨、芝麻酱、豆类及其制品、蛋类及某些蔬菜等,都是含钙丰富的食物。其中牛奶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奶中的乳酸又能促进钙的吸收,是最好的天然钙源。至于更详细的内容你可以参考“第二部分”中营养素的保健作用及食物来源的内容,根据你本人的情况进行饮食搭配。

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补品日益增多,尤其加钙补品,你可以在经过鉴别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你想依此解决钙的缺失,对于已经形成骨质疏松者,那是不可靠的。最近有研究指出,由骨粉、牡蛎贝壳或白云石所制成的某些营养补品,其铅含量可能超过安全量标准。所以建议你还是应该尽量在调整你的膳食结构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加用国家正规企业生产的钙剂为好。

降低咖啡因的摄取量如果你喜欢喝咖啡,请你将其控制在每天一杯以内。同时每天至少喝一杯牛奶,这样似乎能保护骨骼不受咖啡因的破坏。

戒酒酒精会阻碍钙质的吸收,所以你最好不要再饮酒。

6、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该膳食构成有何缺陷

病情分析:
您好;骨质疏松是缺钙导致,应从根本入手,就是补钙,
指导意见:
您可以食补,比如早餐喝一杯加钙牛奶,经常喝一点清淡的排骨汤等等.祝健康

病情分析: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指导意见:
骨质疏松症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所以骨质疏松症应该积极诊断与治疗,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如果您出现上述不舒服后,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

病情分析:
你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使用骨吸收抑制剂,以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雌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异丙氧黄酮都属于这一类。
指导意见:
同时可使用骨矿化促进剂,促进骨钙沉着,增加骨量,这类药物有维生素D与钙剂。

病情分析: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骨质疏松可以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统称为原发性)还有就是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包括用药和糖尿病等引起的骨质疏松。
指导意见:
您好,得了骨质疏松,没有发生骨折前,需要服用钙剂和D,如迪巧骨化三醇,另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口服PTH,疼痛较重的话可以使用密盖息。绝经后骨质疏松可以使用性激素替代治疗。等等。另外还要多运动如跳舞,练太极拳等等,对骨质疏松都有好处。

饮食补充,多食蔬菜水果,少饮酒吸烟,多照太阳和运动,药物可以吃维生素D及钙片。

病情分析:
你好骨质疏松是缺钙造成的。
指导意见:
然随着年龄的增加,钙的流失就会增加,这样会造成骨质疏松,所以人到老年就更应该补钙。平时多吃钙含量高的食物。吃钙片。如果严重的话,可以吃骨松宝胶囊。

7、骨质疏松症的饮食原则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饮食原则

在饮食中添加骨骼所需的营养:首先,我们应选择含钙、蛋白质高的食品,如排骨、蛋、豆类及豆制品、虾皮、奶制品,还有海带、海菜、乳酪、芹菜、木耳、柑橘等。其次,适当补充维生素D。如果脾胃功能衰弱的人,可以选用中药补脾健胃,保证脾胃功能正常。再次,应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C。改变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是减少动物蛋白、盐、糖的摄入量,尽量少用含太多镁、磷的饮料和加工食品,同时,咖啡因、香烟、酗酒也造成钙流失,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尽量避免。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牛奶、奶渣、酸牛奶、蛋黄、蘑菇、酵母、鱼、鱼肝油等。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西红柿、青椒、草莓、卷心菜、土豆等。含钙的食物有:牛奶、酸奶、奶粉、奶酪、豆腐、豆腐干、腐竹、青菜、油菜、芹菜、荠菜、雪里蕻、西兰花、海带、紫菜、芝麻酱、虾皮等。此外还要注意烹调方法,适量加醋,可以增加钙的溶出和吸收。

与骨质疏松的膳食治疗原则作业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