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分别指什么?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又称阶梯预防方法。它是将应纳入骨质疏松症预防的人群分成三个预防阶段,每个阶段又针对其特点有侧重地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提高预防水平,减少预防费用的目的。建议:
1、一级预防:主要人群为儿童及青少年。预防的重点是合理的饮食结构,提倡“平衡饮食”,提倡多食用含钙量高的食品,如鱼、虾、海带、牛奶及牛奶制品、杂粮类、豆及豆制品类和绿叶蔬菜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如不饮酒、不吸烟、不喝浓咖啡、不饮浓茶、坚持体育锻炼、晚婚、晚育及哺乳期不过长。上述措施总的目标是保持体内钙质不过多丢失,尽可能提高骨密度的峰值,为人生不同阶段预防骨质疏松症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二级预防:主要人群为中年,特别是绝经后妇女。预防的主要手段除了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足够的钙摄入量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外,应考虑使用部分药物来预防骨质疏松症。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使用补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等)、钙调节剂(如维生素D、降钙素等)、雌激素(尼尔雌醇、雌三醇等)都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同时,要积极防治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肝炎及肝硬变等。
3、三级预防:主要人群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者。预防的重点是通过药物促进骨的形成(如使用维生素D),抑制骨吸收(如使用雌激素、钙剂等);通过综合方法增强体质,如适当的活动、体疗、理疗及合理的饮食等;通过调整生活状态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速度,如改善生活方式(不饮浓茶、不饮烈酒、戒烟)、加强免疫功能(治疗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及积极进行科学干预。
2、我们在补钙的同时还需要补充什么来预防骨质疏松吗?
可以及时就医治疗比较好,一般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情况,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比较好。如饮食钙量不足者,可服用钙片补充。目前常用的钙片剂型很多,用药应遵医嘱。
3、为什么说补充胶原蛋白可以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骨骼中有机物的70—80%是胶原蛋白,骨骼生成时,首先必须合成充足的胶原蛋白纤维来组成骨骼的框架,因此,有人称胶原蛋白为骨骼中的骨骼。胶原蛋白能使钙质和骨细胞结合,不致于钙质的流失而导致的骨骼疏松。如果只单纯补钙的话不易改善骨质疏松的现象,因为钙无法在骨中保全,多吃钙也会流失,主要因为胶原蛋白量已经减少。mm v交原蛋白肽是可以进入人体的各个器官,可以补充骨骼缺失的胶原蛋白肽
4、骨质疏松,需要补什么钙
病情分析: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
指导意见:
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是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防止缺钙还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药物有维生素D与钙剂。
5、骨质疏松吃什么补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我国5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6944万人,由此带来的骨折、疼痛、脊柱畸形的现象日益增多。其实,骨质疏松可防可治,但错误的认识和方法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老年病义诊现场,该院骨科主任赵承斌教授为参加义诊的中老年人介绍了骨质疏松中常见的认识误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宜早期预防,忌掉以轻心研究证明,无论男女,如果骨骼健康生长,骨骼最强健的时期在20~40岁。一旦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的增大,患骨质疏松或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也增大。50岁以上的女性中,有半数或早或晚会发生一次与骨质疏松有关的骨折。此外,骨质疏松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钙的摄入少、体瘦,就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会使骨质疏松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要尽早开始,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只有年轻时补充足量的钙,提高身体骨量的峰值,进入中老年时,才能延缓骨质疏松病的发生。宜天然进补,忌依赖保健品“补品”还是天然的好。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宜摄入天然的富含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不宜偏食或过分依赖保健品。每天坚持喝两杯牛奶,牛奶补钙效果最好,它不仅富含钙,还有丰富的钾、镁离子,以及可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乳糖和必需氨基酸等。建议多吃豆制品、大米、花生、鱼类、虾蟹、鸡蛋、红肉、油菜、胡萝卜、青椒、西红柿、西兰花、黄瓜、西芹、苹果、香蕉、猕猴桃、橘子等。需要提醒的是,大量喝骨头汤不会补钙,反而易致钙流失。骨头汤不仅含钙不多,且不利于人体吸收,骨头汤里还含有大量脂肪,长期食用还容易诱发高血脂、高尿酸、肥胖。此外,要少吃咸菜和腌制品,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克。还应戒除烟酒嗜好,因为酒精引起的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酒精还有抗成骨细胞的作用,而吸烟则会加速骨质的吸收。宜适度补钙,忌过度补钙许多老人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其实不然。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健康。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的钙),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若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宜户外运动,忌剧烈运动有意识地增加户外活动,是防止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运动,调节骨的生长,特别是可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骨流失,并改善肌肉的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的几率。同时,还能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建议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状况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打门球、跳舞等。最好在户外,可以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帮助钙的吸收,强化骨质。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骨质比较脆弱,运动时要格外小心,不宜进行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最该避免的运动是跳高、快跑等高强度运动。另外,不要做向前弯腰、扭腰、仰卧起坐等动作,否则会增加脊柱的压力。平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走路姿态,不宜弯腰、弓背,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以免加重骨骼负担。宜定期检测骨密度,忌滥用激素类药物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老年人在做骨密度检查时,若骨量减少9%以下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9%~19%为骨量减少,骨量减少29%~39%则为骨质疏松、骨折危象。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可以尽早发现骨质疏松,便于防治。建议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及老年人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骨密度降低并出现腰背及关节痛时,要及时采取抑制骨流失、促进骨生成的药物治疗。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进而加速骨流失。因此要注意不能滥用药,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最好不要用止痛药,特殊情况下用来应急可以,但不宜长期服用。(本讲座内容由魏亚丰整理)
6、防治骨质疏松有哪些要素?
不少人一提起骨质疏松,就把原因完全归咎于缺钙,而防治骨质疏松也就只限于补钙了。这种看法不够全面。实际上,饮食中缺钙仅是重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的发生涉及因素很多,包括营养状况、食物成分、内分泌代谢、生活方式乃至于家族遗传史,都有密切关系。因此,防治骨质疏松也需要全面考虑,其中应突出营养、运动与药物三者。
在日常饮食中应提供骨质形成的全部原料:钙、磷、蛋白质、维生素等,缺一不可。当然,最重要的是足量的钙,人体内99%的钙都沉积在骨头中。一般说,每天如能喝上一大杯奶,就能基本满足正常人钙需要量。此外,经常摄取海产品、虾米皮、骨头汤、豆制品、绿叶菜等,都是补钙的简便方法。不过,单纯依赖多吃含钙食品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食物中钙磷的比值,如比值不当,会影响钙吸收。营养学家证实,牛奶、酸奶、鱼类中的钙磷比值最为合理。
适度运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很有意义。已证实,运动有助于获取最大骨量,是预防骨质减少的重要手段。户外运动还可获取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长期卧床者骨矿物质明显减少,极易诱发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已比较明显的患者,常需药物辅助。是否服用钙制剂仍有争议。因为大多数饮食钙总量并不缺乏,主要是钙的吸收、转运和利用缺陷有关。故具体处理应同时服用维生素D3,才能保证疗效。欧美国家提倡用氟化钠治疗,但该药可能有胃肠反应或骨痛等副作用。对更年期后骨质疏松严重的妇女,除一般治疗外,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效果良好。但最大顾虑是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率,应注意监测。
7、跑步可以防治骨质疏松吗?
答案是肯定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因为骨质的有机成分生成不足,造成钙盐沉着减少的一种低骨质含量、骨组织结构破坏较多、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这里先提醒一下年轻人:30岁以前,可以说是一个人骨质的“存款期”,而30岁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取款期”。有多少“积蓄”,全看你前30年的储蓄。平时的运动锻炼对于钙的保持与吸收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过,骨质流失虽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流失的速度是我们可以自己调控的,坚持参加运动便是途径之一。跑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力,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以改善协调和反应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期,每天应该有1个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时间。而慢跑就是不错的运动选择之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次身体运动的运动负荷不必太大,如果太大,则每周运动的间隔也应大些,以保证两次运动锻炼间的间隔,使身体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长期从事科学的跑步运动,可使骨密质增厚,骨的围度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依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清晰而有规律。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保持老年人骨骼的弹性,延缓骨的退行性性变化亦有益处。因此,跑步对于改善和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8、只补钙和维生素D,能预防骨质疏松吗?
光补钙和维生素D并不能完全预防骨质疏松
最近,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天津医院赵嘉国、曾宪铁团队关于“补钙和维生素D对骨折风险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
该论文为JAMA网站主页的封面论文
结论是: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并不能防止老年人的骨折或髋部骨折。不管什么剂量、老年人什么性别、骨折历史、饮食中的钙含量如何,这些补充剂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益处。这在学术圈引起一片哗然。
这也让百姓不禁质疑,难道这些年的钙都白补了吗?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补钙和维生素D对预防骨折真的没有效果吗?日常生活中又存在哪些补钙误区,又该如何合理补钙?是时候说清楚了。
什么原因导致骨折?
骨折有很多种,有外伤性的骨折,也有骨质疏松性的骨折。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走路不小心摔倒,就发生了骨折。其实,摔倒只是诱因,引起这种骨折最大的原因是患者的骨质疏松。
这就要从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来讲,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钙。其实机体的缺钙,并不仅仅是补钙就能解决的。机体缺钙有三种原因:一、补钙不足,二、吸收钙障碍,三、钙排泄增加。
外伤性的骨折,补钙和维生素D并不能预防。补钙仅仅是解决了第一种原因,而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不仅要摄入足量的钙,还要能很好的吸收,减少钙流失,这就需要抗骨质疏松的药物,结合钙片一起吃。
补钙的几种误区
补钙增加结石风险,或结石患者不宜补钙
其实,大部分的泌尿系统结石都是由草酸钙引起,而医生建议补充的是碳酸钙,合理服用碳酸钙不仅不会引发结石,而且在人体内会使草酸盐脱离,反而会抑制结石产生。草酸钙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如菠菜等,建议先用开水焯一下再食用。
高血压病人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时,不建议补钙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高血压治疗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许多高血压病人都在服用,但是补钙与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并不矛盾。相反,正确、有效地补钙反而会使血压下降。
多喝骨头汤、多吃虾皮可以补钙
受肠道环境影响,钠盐、高蛋白和油脂类的食物都会抑制钙的吸收。所以,对于要补钙的中老年人来说,注意饮食清淡。
骨头汤虽然钙含量很高,但是由于胆固醇含量也过高,大大影响了钙的吸收,所以喝骨头汤补钙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虾皮属于弱碱性食物,而钙在弱酸环境下吸收最好。大量吃虾皮容易在肠道内形成弱碱性环境,反而不利于钙的吸收。
认为补钙越多越好
其实,补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个限度。我国规定各年龄组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mg,也就是说每 人每日不能超过2g,否则就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如何合理补钙?
合理膳食
平时注意多摄入含钙高的食品,如适当多吃奶与奶制品、豆类、硬果、虾皮、小鱼、小虾、绿色蔬菜、海带、紫菜等含钙高的食物。
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所以在补钙的同时,最好有维生素D参与,钙才能很好的被吸收和利用。
骨质疏松药物
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除了基本补充剂,还需要补充一些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有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
总之,我们不能否认补钙和维生素D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骨折的发生率很难降低。需要同时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一起服用,方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9、中老年人为防止骨质疏松,应补充的元素是()A.铁B.锌C.钙D.
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缺乏会患贫血,所以错误.
B、锌影响人体发育,缺乏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所以错误.
C、钙主要构成骨胳和牙齿,是人体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时幼儿或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所以正确.
D、碳是形成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元素,与骨质疏松无关,所以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