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高峰骨量以及骨量丢失并最终发展至骨质疏松这些因素包括药物饮食种族性别以及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原发的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1.Ⅰ型,或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性腺(雌激素和睾酮)功能的缺陷,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雌激素和睾酮缺乏都将加速骨量丢失骨量丢失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破骨细胞前期细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在绝经后的妇女,第一个5~7年中骨的丢失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结果是导致骨小梁的减少,容易出现科勒斯骨折(Colles’fracture)和椎体骨折
雌激素缺乏使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作用敏感性增加,导致钙从骨中丢失增加肾脏排泄钙降低1,25-(OH)2D3生成增加1,25-(OH)2D3的增加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并通过增加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促进骨吸收PTH的分泌通过负反馈机制而下降,引起同上述相反的作用破骨细胞也受细胞因子的影响,如TNF-αIL-1以及IL-6,上述细胞因子由单核细胞产生,在性激素缺乏时产生增加
2.Ⅱ型,或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见于高龄男性和女性,源于骨形成下降和老年人肾脏形成1,25-(OH)2D3降低上述生理变化的结果是引起骨皮质以及骨小梁的丢失,增加了髋骨长骨以及椎骨的骨折发生危险性
3.Ⅲ型骨质疏松症Ⅲ型骨质疏松症由于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或是其他各种能增加骨量丢失的病变引起在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症中,以妇女为多见,男女比例分别为6∶2(Ⅰ型)和2∶1(Ⅱ型),Ⅲ型骨质疏松症中,男女发病比例几乎无差异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Ⅱ型骨质疏松症的高发年龄为70岁以上,Ⅲ型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关系不大,可见于任何年龄
2、如果长期、大量的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的主要疾病是 A、肾功能衰竭 B、骨质疏松症 C、前列腺炎症 D、肝
B
3、关于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不是一回事,骨质疏松是指骨密度低,当骨密度小于正常值,即使处于骨质疏松的状态,但是骨质疏松症则是要进行检查后,确定是低骨量,OP或者严重OP才能诊断。
误区二,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 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五至十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七十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继发于多种因素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饮酒这一类型的骨质疏松就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层不止老年人。
4、常年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引起了骨质疏松怎么办?
可以使用注射用重组特立帕肽(珍固)治疗。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最大的特点就是成骨不足,而珍固就是促骨形成药物,在机制上是最对症的药物。望采纳